?

開啟品德課程中歷史教學的“三重門”

2017-12-28 12:02盛曉英史冬梅
教育界·中旬 2017年11期
關鍵詞:歷史知識三重門教學目標

盛曉英 史冬梅

【摘要】品德課程植入歷史的內容,與單純的歷史教學是不同的,其側重點不在于讓學生記憶多少歷史知識,而是要立足品德教育,努力通過“準確定位目標,有效整合知識,融情感于知識”這三點對策來開啟歷史知識教學的“三重門”,讓學生真正通過歷史認識現實,通過現實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從而達到“以史明理”的道德價值的目的。

【關鍵詞】歷史知識;教學目標;課程知識;知情合一

《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整合了大量與歷史有關的教學內容,涉及祖國的歷史文化、城鄉巨變、交通歷史演變等各方面的成就,還有鴉片戰爭、抗日戰爭、世界戰爭等歷史片段。

那如何通過歷史知識這根塵封的弦,撥動學生的心?這是很多品德老師不斷自我追問的問題。我認為,品德課程植入歷史的內容,與單純的歷史教學是不同的,其側重點不在于讓學生記憶多少歷史知識,而是要立足品德教育。歷史內容的學習只是一個橋梁,最終的目的是發揮歷史特有的道德教育價值,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和諧建構。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課程中的歷史知識點散而多,涉及面大而廣,教師自身歷史知識儲備不足,對目標定位把握不準,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 一重門:目標局限——“山重水復疑無路”

對于教學,教師應該有一本目標的“明細賬”,明確的教學目標是順利開展教學的保證。然而,大多數教師在目標定位時明顯呈“茫然狀”,往往被教學內容中顯性的知識目標所“迷惑”,出現目標把握上的偏差,或過于強化知識目標,或主次不分甚至顛倒,或目標要求定位過高等。

在教學《戰爭何時了》(蘇教版六年級下冊)這節課時,教師意圖通過對戰爭所造成的無數災難的介紹,使學生知道世界上還有很多兒童因為戰爭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甚至丟掉性命,從而使學生了解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危害,并對生活在戰爭環境中的兒童產生深切的同情。在教學中,教師請學生朗讀課文中介紹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有關段落,并填寫交流兩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損失的相關數據。在此基礎上教師拓展“在此后的六十多年中,又陸陸續續爆發了一系列局部戰爭,說說你了解哪些局部戰爭?這些戰爭又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哪些危害呢?”教師原本是希望學生能對現代局部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深重災難有更進一步的理性的認識,但是實際情況是學生對于現代局部戰爭的危害的了解還是停留在兩次世界大戰造成的災難的基礎上,沒有本質上的突破。

此案例中的教學目標看似不錯,但顯然沒有思考目標是否切合實際情況,教師僅僅從感知層面來要求學生認識戰爭的罪惡,而沒有要求學生動用多種感官、采用多種學習方式、從多條途徑來了解戰爭給全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從而將學生的認識提升至理性的高度。

開啟之鑰:量體裁衣——有尺有度確立目標

布魯斯說:“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贝_立教學目標是備課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直接影響教學環節的有效性??梢哉f,知識與技能維度的目標立足于讓學生“學會”,過程與方法維度的目標立足于讓學生“會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的目標立足于讓學生“樂學”。任何割裂這三維目標的教學都不能促進學生的健全發展。如果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對三維目標應達到怎樣的“度”沒有準確把握,那教學過程中出現偏差也就難免。

越是知識性的東西,越是可以通過講授獲得,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不可完全通過講授獲得的,往往要通過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去體會、體驗、領悟,通過較長時間的熏陶、潛在的積累而獲得。學生需要在參與一定任務和活動的基礎上去感知,在感知的基礎上去體驗,在體驗的基礎上有所感悟,最后再內化為自己的經驗,因此教師在編制教學目標時不能拘泥于教學參考,還要做到“形散而神聚”,重組靈動的、相互聯系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三維目標。就本課而言,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可以修訂為: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現代局部戰爭的大致情況。

2.收集反映戰爭災難的圖片、報道、視頻,在展示交流中了解戰爭所造成的深重災難,感悟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害,認識戰爭反人類的本質。

3.關注戰爭中兒童的生活現狀,知道世界上還有很多兒童因為戰爭而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甚至丟掉性命,對生活在戰爭環境中的兒童表示深切的同情。

4.懂得和平生活來之不易,珍惜和平年代的生活。

當然,由于教材特點不同,每一課教學目標的側重點也應有所不同,有的可明顯體現三維目標,而有的只能重點體現其中兩項目標。我們要從教材實際出發,科學地設計教學目標。

★ 二重門:知識茫然——“亂花漸欲迷人眼”

品德教材遵循“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構建模式。歷史知識以“散點”的形式分布在各個單元中,幫助學生建立歷史時空觀,也是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大部分教師會被教材中的知識點“迷亂”了眼睛,胡子眉毛一把抓,盡可能把知識講全面、講詳細、講透徹,卻把歷史知識為品德教育服務的目的拋在腦后,這種“面面俱到、走馬觀花、蹚渾水的熱鬧”,其實是與有效教學相距甚遠的。

例如,有老師在執教《李奶奶身上的傷痕》(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時,教師課前布置學生去尋找有關南京大屠殺的罪證,在課上開展了一個“聲討日本侵略者”的交流活動。教師的意圖是通過創設這樣的交流活動情境,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和了解到日本侵略者在侵華戰爭中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進而讓慘痛的歷史事件震撼孩子的心靈,激發他們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之心。然而整個交流活動并未達到預計的效果,學生對歷史事件交流的時間太長,且形式單一,多為文字,僅有個別學生配有圖片,導致整個過程并未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情感激發,價值觀引導都沒有到位。

開啟之鑰:“史”“實”對接——有張有弛藉古觀今

魯潔教授認為,小學不應過于強調歷史知識點,應教給孩子“活著的歷史”。我們要把歷史和今天聯系起來,執教老師一方面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尋找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影像資料,在課上播放給學生觀看,從而創設情境,渲染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了解這個基本史實;另一方面,品德與社會課程歷史內容教學的目的是要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感悟和體驗形成基本的愛國主義精神,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所以我們在指導學生學習有關歷史知識內容時,要注意指導學生走進歷史,實現“史”“實”對接。走進歷史,教師要盡力帶領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去品讀,讓學生走進歷史事件,理解歷史,思考歷史,指導當下,培植人性。通過創設合理的情境,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使教材中物化為文字的歷史變得鮮活生動,從而調動學生的情感活動,增強教學活動的真實性和趣味性,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在學習《李奶奶身上的傷痕》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觀看相關影視資料了解當時日本在中國各地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在此基礎上,通過1931年兩國版圖對比、中日兩國國力對比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再讓學生通過針對當下的釣魚島事件、抵制日貨事件的辯論進一步領悟到回顧歷史不是為了牢記仇恨,血債血償,要激發孩子“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純潔而美好的愿望,培養學生強烈的“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的意識。通過讓德育貼近現實,做到時代感與歷史感的有機交融,做到“觀史如身在其中”。正如魯潔教授所說:“品德課教學要實現歸宿性回歸,品德課中的歷史知識教學最終也要回歸生活?!边@樣,也很自然地做到“史”“實”對接,提高了教學效果,讓學生從幕后轉到臺前,讓歷史人與學生心靈相會、情感共鳴。

★ 三重門:知情不一——“半江瑟瑟半江紅”

作為一門綜合課程,品德課程整合了品德、行為規范、歷史與文化等大量教育元素。但歷史畢竟與現實有時空的隔離,引領學生體驗事件發生的情感、認知歷史事件的價值是有難度的。因此,一些教師把歷史教成了枯燥的、乏味的、冷冰冰的知識,致使歷史知識與情感分割開來。

例如有教者在執教《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時,因為此課包含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共一大”“土地改革”“新中國成立”這半個世紀的歷史事件,講解起來特別困難。于是,教師的前半節課成了“中國革命史講座”,接下去就是記憶教材中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人物、歷史意義等,機械地講教材,背教材,課堂氣氛非常沉悶。然而,在課的最后,教師卻情緒激昂,帶著學生一起大聲歡呼“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但這一句呼喊,并不是來源于學生內心深處的聲音!

開啟之鑰:融情入理——有聲有色借情悟史

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達到心靈的深處?!睔v史本身就是豐富多彩,有血有肉,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價值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用一種細節呈現的方式,準確把握每節內容的德育目標,緊緊抓住情感因素,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新的認知“秩序”,感受到歷史中那讓人感到“心跳”的內容,使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得到進一步發展,以達成教學目標。美德的形成是主體的情感在一定的環境下通過熏陶與感染形成一定的秩序,是細節體驗得到不斷升華的過程。用情學史來達到情感與歷史的共融,借情悟史來做到知與情的統一。

在教學前,可以借助教材中“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尋找, 讓歷史來到兒童眼前,走進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真實歷史中尋找相切合的點去解讀歷史。仍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教學為例,完全可以讓學生圍繞以下問題收集資料:尋找中國人的斗爭史等小故事,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時間,采訪爺爺奶奶,古今生活做比較。在查詢資料的同時,學生對一樁樁歷史事件的認識和感受,由模糊到清晰,從深刻到強烈。

再比如在教《隔海相望》(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講解兩岸骨肉親情割不斷這個問題時,可以選用新聞報道中的真實事件——“臺灣大學生為湖南小弟弟捐骨髓”“中國大地震,臺灣自發捐款”等,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海峽兩岸人民互相關心、血濃于水的同胞之情,心靈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撞擊,把歷史轉變為現在進行時態,情感也隨之升華。其實歷史與現實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搭建一塊能進入歷史又能回歸現實的跳板,讓歷史離學生近些、近些、再近些,就能起到借古知今,用歷史育今人的作用,這也是歷史性教材的另一種價值所在。

我們努力通過“準備定位目標,有效整合知識,融情感于知識”這三點對策來開啟歷史知識教學的“三重門”,讓學生真正通過歷史認識現實,通過現實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從而達到“以史明理”的道德價值的目的。讓《品德與社會》中的歷史變成一面鏡子,不僅照亮淵遠厚重的過去,更照亮無法預知的未來。

猜你喜歡
歷史知識三重門教學目標
年輕干部面對“三重門”
新理念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的策略
透過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圓周運動》 教學
歷史知識教學與品德教育相聯系的幾點思考
文言文教學三重門
設計院向工程公司轉型的“三重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