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馬帝國的興衰

2017-12-29 00:22徐焰
軍事文摘 2017年12期
關鍵詞:羅馬帝國軍團羅馬

徐焰

在世界古代史上,取代希臘輝煌的是盛極一時的羅馬。從公元前753年羅慕洛兄弟建羅馬城,到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的建立,這一階段被稱為“王政時代”,是從氏族社會向階段社會過渡的時代。此時羅馬有300多個氏族部落,元老院即長老議事會由300個氏族長組成,執掌最高權力,帶有“軍事民主制”特點。公元前8世紀中葉,羅馬由每個部落或胞族各征集一定數量的人組成軍隊,是一個具有氏族特色的軍隊聯合體。公元前6世紀時,隨著奴隸制的出現,羅馬氏族軍隊基本由共和國的統一軍團取代,其性質同早期希臘軍隊相似,也屬于奴隸制下的公民軍隊。

軍事天才漢尼拔終敗于羅馬

羅馬軍團的軍官是奴隸主貴族的重要職業,士兵由自由民擔任,即平時務農、戰時出征,境內的奴隸擔負勞作而沒有服兵役的權利。此時羅馬軍團的征戰,主要是擴張領土和抓捕戰俘充當奴隸,并讓意大利半島和周圍的部落臣服納貢。

在羅馬的稱霸過程中,打敗迦太基最為艱難,這也是取得地中海霸權的關鍵。迦太基的疆土主要在北非,即今天的突尼斯一帶,是一個由元老院執政的奴隸制共和國,其公民擅長航海并一度掌握了地中海的大多數貿易,對羅馬開戰前可稱西方國家的首富。迦太基人將主要精力用于經商,其軍隊主要靠雇用外國人,同主要由本國公民組成的羅馬軍交鋒,在組織、指揮和士兵勇氣上都要遜色。通過第一次對迦太基的戰爭(布匿戰爭),羅馬獲得了大量賠款,并割讓西地中海的島嶼。

決心復仇的迦太基通過向西班牙擴張,發展了軍事力量。公元前219年,羅馬為遏制這個對手向迦太基發起進攻,第二次布匿戰爭開始。此時迦太基出現了一位世界古代戰爭史上的名將漢尼拔,他以出敵不意的遠征一度讓羅馬陷入困境。

在羅馬以海、陸兩路進攻迦太基時,漢尼拔率領駐西班牙的軍隊和爭取到的仇恨羅馬的高盧騎兵,遠襲對手本土。他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創造了古代戰史上艱難行軍的紀錄,隨后突然出現在意大利平原。進入半島后,漢尼拔爭取到過去受羅馬壓迫的許多城邦部落站在自己一邊,使自己的軍隊擴大了1倍達到6萬人,并一再取得勝利。

公元前216年,漢尼拔以4萬步兵、1萬騎兵在坎尼同羅馬軍主力7萬人決戰。迦太基軍首先將正面部隊后撤,引誘羅馬軍進入半月形的地帶,再以騎兵突然迂回對手后方將其包圍。被圍的羅馬軍因隊形密集,在箭矢如雨的攻擊下全軍潰亂,只有1萬多人逃生,其余基本都被殺死,漢尼拔方面僅損失6000人。

“坎尼”一詞,后來在西方成為包圍殲滅戰的代名詞,顯示了漢尼拔卓越的軍事才能。羅馬在坎尼戰后一度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一些部落與城市紛紛臣服于漢尼拔,西西里島、馬其頓王也主動與迦太基結盟。羅馬的公民兵役制此時發揮了起死回生的作用,適齡青壯年迅速參軍補充了損失,并使首都成為漢尼拔不敢攻擊的目標,接著又避免同迦太基軍決戰而持久周旋。漢尼拔的軍隊多是雇傭兵,時間一長便想歸家,給養、金錢枯竭難以補充。地中海邊的許多小國和部落通過同迦太基人打交道,感到這個只重商業的國家太貪婪,只顧短期收買效益而無長遠之計,也紛紛與之分手。

漢尼拔在意大利轉戰15年,越戰越弱,而羅馬軍卻攻下西班牙,并于公元前204年以3萬軍隊遠征北非。迦太基元老院只得調回漢尼拔保衛本土,而在公元前202年隨他返回的軍隊只有2萬人。漢尼拔臨時招募新軍,湊到了4萬人,在扎馬同羅馬軍決戰。此前曾受雇于迦太基的北非最強悍的努米底亞騎兵(生活在現在的利比亞一帶)此時投靠了羅馬人,結果羅馬軍依靠騎兵優勢擊潰了迦太基軍?!皯鹕瘛睗h尼拔逃回首都,迦太基被迫向羅馬求和,接受了苛刻條件—放棄非洲以外的全部領土,交出戰象與戰船,并付出巨額賠款。漢尼拔后來逃到馬其頓等地幫助建軍,卻受到羅馬追捕和索要引渡,被迫自殺。

羅馬人對已經一蹶不振的迦太基并未放過,于公元前149年到前146年發起最后一次布匿戰爭。經三年圍攻,攻陷迦太基城,隨即將其夷為平地,投降者皆被賣為奴隸,這個羅馬最大的敵國就此被徹底消滅。

在歷時百年的布匿戰爭中,羅馬獲勝的主要原因是平民獲得了一定的政治權益,平民特別是農民能在一次次慘敗后補充羅馬軍團,而且有持久戰斗的堅韌性,羅馬兵也很少有投降者。迦太基以商貿立國,主要靠雇傭兵組成部隊,一旦打持久戰,財源不濟就導致兵源補給困難,逃亡和叛降也甚多??梢哉f,羅馬建立的公民軍隊,保障了早期對外戰爭的勝利。

“兵”與“民”脫節促成帝制

羅馬共和國進入中后期,奴隸制中醞釀的各種矛盾充分暴露出來,爆發了古代史上最著名的斯巴達克奴隸大起義。斯巴達克率領的起義軍隊最多時達到10萬人以上,并模仿羅馬軍團建立自己的軍制。不過起義的奴隸來自不同國家,打了勝仗就想返回各自的國家,內部意見不一,斯巴達克經常管轄不住部下,隊伍行進方向也游移不定。羅馬上層和自由民在鎮壓奴隸暴動時卻有著一致性,軍隊動員補充迅速,指揮嚴密劃一,又有軍事技能訓練的優勢,經過3年戰爭終于將這些暴動奴隸鎮壓下去。

羅馬奴隸制經濟的發展,使公民普遍服兵役不再適應社會需求。公元前107年左右,著名將領馬略主持了軍事改革。此前每個擁有土地的男子都要服一段時間的兵役,變革后當兵逐漸成為一種職業。服役的士兵領國家軍餉,服役期至少長達16年,完全變成了職業軍人。在軍隊編制上,馬略實行新的軍團編制,把重步兵作為軍團編制的主要單位。

馬略的軍事改革在羅馬發展史上有重大意義,這使傳統型的公民普遍服役的國民軍向職業軍隊轉變,公民沒有服兵役的義務也喪失了很大的權利,皇帝權力集中代替過去共和制。這種職業化軍隊平時不從事生產,一心訓練,戰斗力更強,使羅馬獲得更大的武力進行擴張,建立橫跨一個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不過事情往往具有兩面性,馬略的變革使“兵”與“民”徹底分離,職業兵的生活一直要依附于軍官和統帥,往往就不是為國家盡義務而是為長官盡忠,從長遠看必然會帶來軍閥勢力的擴大。同時,職業化軍隊使軍隊統帥掌握了最大的權力,元老院主宰社會傳統就無法維持。公元前27年,屋大維獲得了對羅馬的最高統治權,從此開始帝國時代,皇帝又靠直接掌握軍隊維持統治。endprint

在帝制初期,羅馬帝國進入了一個相對繁榮的時期。當時帝國范圍內有約6000萬人口,其中500萬人有公民權,30~40萬人服兵役就能維持疆域內外穩定。羅馬有公民權的人,能過著不勞而獲的生活,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奴隸的侍候服務,在角斗場內欣賞著血腥的格斗,泡在溫暖的浴室內談天說地。不過這種腐朽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上層人物乃至公民階層尚武精神的喪失。

羅馬軍隊職業化之后,軍隊統帥就能左右國家形勢,建立帝制后君主如同走馬燈一樣被更換,被弒也是常事。新皇帝為防止被推翻,只得親自指揮軍隊并率領其出征。對實行奴隸制的羅馬帝國來說,對外出征才能掠奪財富和奴隸,并樹立本國以及皇帝的威望。

當時羅馬帝國是以地中海為內湖的農業國家,南面是不可逾越的撒哈拉沙漠,北面是野蠻善戰的日耳曼人,其所居之處又多是暗無天日的森林,羅馬軍團進入后就以游擊戰來應付,何況那里也沒有多少物資可掠取。對羅馬帝國而言,只有東方的兩河流域有經濟價值,因而在300年間同波斯進行了一系列戰爭。

早在公元前53年,剛剛指揮鎮壓了斯巴達克起義的羅馬“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就指揮4萬人的羅馬軍團,向兩河流域的帕提亞帝國進攻,結果他的軍隊陷入包圍,2萬人被殺、1萬人被俘,克拉蘇的頭顱被斬下后也成了對方君主的玩物。公元114年—117年,羅馬有名的皇帝圖拉真又親率10余萬大軍進攻兩河流域,雖一度占領部分地區卻無法鞏固,在對手反擊下只得退回。

公元226年,伊朗高原至兩河流域建立了一個面積很大的薩珊波斯帝國(中國古籍稱其為“安息”)。薩珊人的最重要裝備是弓箭和馬匹,從貴族到平民從小就練習騎馬和射箭,同羅馬軍隊比占有騎兵優勢。公元243年春,羅馬皇帝戈狄安率10萬軍隊東征,遭受波斯軍騎兵突襲摔斷了大腿傷重而亡,留下的羅馬軍和波斯軍簽訂了和約,許諾賠償和讓出大片土地才得以平安撤退。

此時,對羅馬人來說禍不單行,公元250年一場瘟疫降臨到帝國,史稱“西普里安瘟疫”。大災難持續猖獗了15年,高峰期羅馬城每天死亡多達5000人,皇帝克勞第烏斯·哥特庫斯也因染病而亡。瘟疫導致羅馬城鄉一片混亂,許多人逃難又把病菌擴散到各地。由于農村枯竭,城市衰落,內戰連綿,帝國政府全面癱瘓,歷史上稱作“3世紀危機”。

公元253年,軍事統帥瓦勒良登上羅馬帝位,他為了立威,不顧國內瘟疫大災,又派6萬人的軍隊遠征薩珊波斯,結果全軍覆沒。公元260年瓦勒良親自帶領7萬軍隊再次來攻兩河流域,結果被薩珊波斯騎兵截斷了后方糧道,軍隊全部被殲,自己也當了俘虜。

皇帝被外敵俘獲,這是羅馬建國后最為恥辱的例子。據說被俘后的瓦勒良皇帝成了薩珊波斯皇帝沙普爾的御用上馬石,即在沙普爾出門時要跪俯于地,讓這個對手踩著他的后背上馬。此人所受之辱,勝過中國宋朝被金國俘虜的徽、欽二帝,卻幻想著能被贖回而不愿自盡,然而本國已立新君無心救他,最后只能困死于被囚地。

大擴兵使軍隊蠻族化招致滅亡

羅馬帝國對東方戰爭慘敗,加上瘟疫造成經濟衰退,刺激了各臣服民族的反抗加劇。在此內外交困之時,公元306年被軍隊擁戴稱帝的君士坦丁進行了一次羅馬史上著名的軍事改革。

君士坦丁是第一位皈依基督宗教的羅馬皇帝,看到故都羅馬城的衰敗便到原屬希臘的拜占庭建立新首都,后稱君士坦丁堡(奧斯曼土耳其占領此城后改稱伊斯坦布爾,是世界建都最長的城市)。他的軍事改革主要是削弱軍事高官的權力,解散了多次弒君的近衛軍,并把軍隊重新整編分為衛戍軍團和野戰軍團,其中又分為正規軍團和雇傭軍團,用以相互牽制。

這時騎兵在歐洲興起并成為戰爭的主要兵種,君士坦丁加強了騎兵軍團的力量,并將其劃分為披甲的重騎兵和沒有甲胄的輕騎兵,還有雇傭騎兵,作戰時相互配合,使軍隊機動性和靈活性不斷提升。他的這次改革,加強了國家對軍隊的控制,使羅馬帝國有了“回光返照”的一次重振,享受到一段周邊穩定的環境,其軍制也為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的后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這次君士坦丁改革,是在羅馬政治衰落時進行的,他的軍事改革出現了一個無法解決的矛盾—為求國家穩定大量擴軍,擴軍造成的財政危機和成分復雜又破壞了國家生存。

經過這次軍事改革,羅馬帝國的軍隊數量達到此前的3倍,超過100萬人。由于羅馬帝國的公民普遍不愿再去當兵服役,只得雇用過去被稱為野蠻人的日耳曼人來補充軍隊,導致了羅馬軍隊的蠻族化。

其實早在羅馬共和國時,羅馬就雇用過少數外族人從軍,主要從事勞役等服務工作。愷撒大帝遠征高盧和其他地區時,也雇用一些臣服的外族人到軍隊中充當輔助作戰力量,還承諾對表現好的人給予羅馬公民權(這有點近似如今一些國家給效忠自己的外國人以“綠卡”和國籍),不過軍隊主體一直是羅馬本國人。君士坦丁當政時,昔日的羅馬軍團已經面目全非,是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武士的“大雜燴”,一些軍團的首領也是外族人。尤其是強悍的北歐哥特人(生活在后來的普魯士地區)起義后,各地被羅馬人蔑稱為蠻族人組成的軍隊紛紛造反,加上被中國的西漢王朝打敗的匈奴又萬里遷徙進入西歐,他們所向無敵被西歐人稱為“上帝之鞭”,羅馬帝國因外族攻擊和內部腐朽最終走向崩潰。

公元410年,哥特軍隊包圍羅馬,城內奴隸打開了城門。這支蠻族軍隊在城內“大掠三日”,昔日歐洲這座最繁華的城市受到毀滅性打擊,到處是殘垣斷壁。接著,西羅馬帝國皇帝淪為了蠻族軍官頻繁更換的傀儡,國家奴隸紛紛逃走,原來的公民變成自耕農,只求謀生無心從軍打仗。公元476年,最后一位西羅馬皇帝被日耳曼將領廢掉,過去稱雄西方幾百年的帝國到此滅亡。

羅馬帝國的崩潰,從人類歷史進程來看是一次進步,表明了靠對外族壓迫維持的奴隸制國家不能長久,過去的奴隸和普通公民也在此過程中變成了自耕農。羅馬由盛極一時而逐步走向敗亡,也說明社會的變化必然會帶來軍事制度的變革。

回顧羅馬帝國的歷史,有過幾次軍事改革,軍隊的性質也發生了質變—可形容為從“國軍”(國家公民軍隊)變成“皇軍”(皇帝管轄的職業軍),再變成“私軍”(軍閥和外族自己雇傭組織的私家軍)。公民從軍和尚武的傳統喪失,所謂“文明人”就徹底被“蠻族”壓倒。

摘編自《脫胎換骨:縱橫古今談軍改》

長江文藝出版社

責任編輯:劉靖鑫endprint

猜你喜歡
羅馬帝國軍團羅馬
中國軍團東京奧運38金全記錄
拉丁語在東羅馬帝國消退緣于實際使用需求的減少
“綠豆軍團”成長記
《新羅馬帝國衰亡史》
陽光房
羅馬鞋 無法抗拒的夏日戰靴
羅馬帝國早期西班牙行省宗教崇拜羅馬化芻議
候鳥越過深白色冬季
榕樹軍團來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