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民間歌謠的政治傳播功能

2018-01-04 20:03吳秋燕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7年12期
關鍵詞:傳播學

摘 要:民間歌謠作為語言媒介的一種重要形式,它是太平軍將領立志、述懷、宣傳、鼓勁的一種方式;表現了革命將士頑強的革命斗志及將革命進行斗爭到底的決心;表達了人民群眾對太平天國革命的贊頌之情以及對太平軍將領的愛戴之情,民間歌謠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中發揮了政治傳播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關鍵詞:傳播學 太平天國歌謠 政治傳播

太平天國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在近代中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中它占有重要的位置。在這場歷時兩年多、革命風潮席卷18個省的農民革命運動中,派生出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作品,而歌謠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自始至終都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媒介。鑒于以往研究太平天國文學作品的論著及論文多從政治、歷史、文學的角度進行論述,為了更好的研究民間歌謠在革命運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擬從傳播學的視角對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中的歌謠進行初步探討,以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民間歌謠的政治價值。

一、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中作為一種傳播媒介的民間歌謠

在整個人類的傳播史過程中,語言媒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印刷、廣播、多媒體媒介誕生之前的最便捷、最普遍、覆蓋面最廣的一種媒介形式,即使在現代社會,語言媒介仍然是人們表達社會輿論的主要途徑之一。就傳播媒介的角度而言,在口語傳播階段大致有史詩、講演、歌謠、聚談、流言等幾種重要形式。其中,歌謠是最為普遍的一種形式?!翱疾熘形鞣降恼问泛洼浾撌?,可以發現歌謠在政治宣傳與動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從西方的宗教改革、法國大革命、蘇聯十月革命,到中國近代的太平天國起義以及當代的中國革命,歌謠都發揮著重要的宣傳和輿論功能?!盵1]

太平天國起義期間,革命波及的范圍內流傳著許多豐富多彩的歌謠,這些歌謠有的今天還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它們承載著歷史的聲音與歷史的場景,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革命斗爭現實。值得注意的是,歌謠不僅作為一種口頭演唱的形式傳播著振奮人心的信息,而且有的還以“文字”的形式流傳著。這種“文字”的形式即把歌謠寫在墻壁上或者大門上。如在1860年8月間太平軍攻克江蘇常熟時,太平軍士兵在常熟陜北鄉一個姓顧家中的墻上寫有這樣一首歌謠,作為安民告示:常熟有妖,至若不退,百姓受難,天兵駕到,不欺子民,不燒房屋,如若團練,燒殺不留,勸告百姓,避者為高。這是宣傳太平軍的親民政策,表明太平軍與老百姓平時聽說和看到的反動團練不一樣。此外,1861年10月太平軍途徑浙江諸暨宣和街,在一個地主住宅大門內側墻上寫下了一首名為《快為天國民》的“勸諭”的歌謠又是一例。

二、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中民間歌謠傳播的內容

關于太平天國歌謠,由于創作主體的不同,因此,其表達的內容也各不一致。具體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革命將領立志、述懷、宣傳、鼓勁的歌謠

太平軍將領在領導革命運動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創作歌謠,從革命運動的發起、宣傳,到太平天國的詔書、布告等都含有大量的歌謠成分。他們的歌謠主要是站在領導者的高度審視當時整個革命運動的發展變化,因此,他們的歌謠多是立志、抒懷、宣傳、鼓勁之作。如:“百萬家財欠我錢,半窮半富任耕田。冇錢有志跟我去,分錢粒米不憂天?!盵2]這是一首宣傳口號之作,是太平天國領袖在各地農民起義的歌謠口號的基礎上進行修改而成的。這些歌詞通俗易懂,鼓動力強,涉及到窮苦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號召力非常強。這樣的歌謠對天平天國革命運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革命運動過程中,太平軍遭遇清政府的鎮壓和其他勢力的頑抗和阻撓,曾多次陷入絕境,在這種糧彈貧乏、形勢不利的危急情況下,軍中士氣未免低落,甚至有人臨陣脫逃或者叛變投敵。面對這種局面,太平天國將領一方面要嚴懲那些經不起戰爭考驗的將士以穩定軍心,一方面要想方設法鼓舞戰士斗氣,此時他們一般會創作通俗易懂且鼓動性強的宣傳之作,如洪秀全的一首《誅妖歌》便是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創作的。

(二)革命戰士表達革命斗志及將革命進行斗爭到底的歌謠

太平軍戰士也是太平天國歌謠創作的主體之一,雖然由于各種各樣的局限,他們創作的歌謠流傳的范圍不是很廣,但是足以表現出太平軍軍紀嚴明及其他們勇往直前、無堅不摧、攻無不克的英雄形象。如:“天不怕來地不怕,洪楊給我包天膽,江山不打不得發,虎在深山我敢抓?!盵3]諸如此類的還有《打仗不怕清將猛》《磨利大柴刀》等。

這些歌謠非常形象的表現出了太平軍戰士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而“天京天兵似猛虎,漢口胡兒敗如雞”這首墻頭短歌則將太平軍的豪邁氣勢與清軍的頹敗之勢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加展現了太平軍戰士的豪氣沖天。再有流傳于廣西桂平金田村的《殺得你半個不回頭》:“韋鐵牛,沒兩手,居然敢到我地頭;我軍師, 出妙計,殺得你半個不回頭?!盵4]整首歌謠非常形象表現出當時太平軍戰士英勇豪邁的氣勢,它們在軍中以及在民間的傳播無疑會壯大太平軍的聲勢,最終為太平天國革命提供廣大的群眾基礎。

(三)人民群眾表達對太平軍將士愛戴之情的歌謠

19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經受鴉片戰爭之后,國家和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而作為下層階級的人民和統治階級的矛盾也越來越白熱化,繁重的苛捐雜稅壓得百姓抬不起頭來。太平天國起義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起并得到迅猛發展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性質決定了由他們建立起來的政權必然代表著當時最廣大人民群眾最為迫切的利益和愿望。也正因為如此,在太平天國歌謠中,以人民群眾的歌謠最多,流傳最廣。

首先,人民群眾的歌謠反映了太平軍的紀律嚴明和革命政策。流傳于廣西桂平、石龍的《帶兵最好數洪楊》即為代表:“換個朝來立個王,帶兵最好數洪楊。吃飯官兵同張桌,睡覺官兵共個房?!盵5]太平天國的革命政策在人民群眾的歌謠中也得到了體現,其中安徽蕪湖的歌謠《大平軍好章程》就體現了太平天國曾頒布的土地綱領:“大平軍,好章程:發放糧食,田地平分;打官兵,打洋人;鴉片、賭錢一齊禁,處處太平?!盵6]這里的“田地平分”在一定的程度上體現了《天朝田畝制度》的內容,雖然這些政策在當時不一定能夠實現,但畢竟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這一類歌謠的傳播為太平軍贏得了更多的群眾支持。

其次,人民群眾的歌謠也表現了太平軍的英勇善戰、英雄氣概以及他們的革命聲勢。如流傳在廣西桂平、石龍的《一天攻下五六關》:“鯉魚沖破灘頭浪,云雀穿過黑云山;天軍爬上東鄉界,一天攻下五六關?!盵7]對這些戰績的歌頌與宣傳,既反映出太平軍的英勇善戰,同時也體現出人民群眾對革命勝利的信心。

再次,人民群眾的歌謠反映了人民對太平軍及其將領的擁護、贊頌與愛戴之情。由于太平軍革命紀律嚴明,切實執行的政策如“買賣公平”“秋毫莫犯”“專殺老妖、不害百姓”等維護著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反映了當時群眾的愛憎之情,迅速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歡迎。如流傳于廣西桂平、石龍的一首《天軍進象州》:“洪楊天軍要進城,百姓舞獅耍龍燈,人山人海排成隊,大開城門來歡迎。天軍一進象州城,安民告示貼紛紛,張燈結彩燒鞭炮,人人慶賀太平春。天軍駐在象州街,百姓家家樂開懷,爭向天軍問寒暖,勝比親朋遠方來?!盵8]

廣西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這里住著壯侗苗瑤等11個少數民族,太平軍所到之處都能嚴格遵守革命紀律,并愛護各少數民族地區的百姓。因此少數民族地區也流傳著人們歌頌太平軍的歌謠:“你說山上的樹木多,可沒有太平王的兵馬多。你說師公的法術高,比不過太平王的法術高。你說甘王爺的心腸好,哪能必長毛的心腸好。甘王爺要我們孝敬糧和油,長毛不要我們的一根柴和草?!盵9]

這是當洪秀全帶領隊伍從瑤區北上時,瑤民用他們質樸的歌聲表達他們對太平軍的不舍之情??梢?,當時太平軍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所擁護。

無論是太平天國將領、戰士,還是廣大的人民群眾,他們都不約而同的運用了歌謠這一通俗易懂的傳播形式,將領和戰士的歌謠是軍中戰斗的精神糧食,而群眾的歌謠則最終化為強大的革命力量注入太平軍隊伍。在一定程度上,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之所以如此迅猛,這些歌謠的作用不容忽視。

三、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中民間歌謠的政治傳播效果

每一次社會歷史變革中的傳播活動,往往都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在中國傳播事業的發展歷史上,這一現象不斷重現。每一個朝代的更迭,總伴隨著農民革命戰爭的滾滾洪流,游離于封建貴族的視野之外的農民們,在這個時候,往往形成了沖擊封建社會主流輿論的強大的革命輿論,影響著中國歷史的進程。[10]

(一)輿論傳播速度快

太平天國是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革命運動。在與清政府進行斗爭的過程中,太平軍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調動廣大農民參加革命,形成強大的革命聲勢,其中輿論傳播就扮演了重要的較色。而歌謠作為這一支農民軍共有的文學形式,是這些輿論傳播的主要媒介之一。雖然歌謠作為一種口語傳播形式雖然有線性傳播,保存性差、空間限制,傳播范圍狹小等局限,但是歌謠作為人類最早的語言藝術之一,是民眾用以表達思想感情和愿望的口頭創作形式。其形式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節奏韻律明顯,便于記誦與流傳,而其簡便快捷、反饋及時、易于控制、生動性及親切性等特點成為了太平軍將領及人民群眾共同使用的傳播工具,并在整個革命運動過程中發揮著強大的傳播功效。

(二)凝聚革命力量強

民眾是革命的基礎。在中國農民革命戰爭史上,領袖對民眾所采取的組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起義者們往往自覺不自覺地利用或創造與人們之間的聯系,從而組織起有效的革命隊伍,使革命由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從太平天國早期的宣傳組織、革命期間的革命綱領、布告等,從人民群眾受鼓動參加革命到自發的參加革命,從革命形勢的不利到革命局勢的扭轉,歌謠這一有效的傳播形式無論是在認知、情感,還是在行為層面,都發揮著它的強大的傳播功效。洪秀全早期用來宣傳的小冊子《拜上帝教》以及后來天國建立時期頒布的革命綱領、布告等都具有歌謠的成分。這些文件及布告因歌謠這一形式得以在民間迅速傳播,深入人心,為后來的革命運動爭取了更多的力量。在革命運動期間,各地人民群眾創作的歌謠,無論是表現太平軍的紀律嚴明、英勇善戰軍的及太平軍戰況、戰績等,都在無形中傳播著太平天國革命的盛況。這些歌謠在吟唱的時候,實際上起到宣傳太平軍的作用,并且,增加了民眾對太平軍作戰勝利的信心,民眾在這些歌謠的熏陶下,與太平軍拉近了距離。這是太平軍得民心的一種有效途徑。而太平軍將領在作戰期間特別是作戰前夕所做的具有鼓動作用的歌謠,是一種精神鼓動,能激起全軍將士的作戰情緒,直接影響到革命的進程。最后,這些關于太平軍革命運動的歌謠在太平軍將士及民間繼續流傳,承載著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珍貴資料,向后人展示著太平天國革命斗爭的本質和基本面貌。

從文學的角度進行闡述,歌謠可以傳承歷史文化知識、表現民眾的生活愿望和政治要求、緩解生活壓力、表達人們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等。從傳播學的角度進行探討,歌謠作為一種承載信息、傳播信息的符號形式,它充當了媒介的角色,發揮著媒介的巨大傳播效用。用傳播學的理論分析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中的歌謠,不僅可以總結革命者在斗爭中發展出來的傳播藝術,探討口語傳播在戰爭這個特定的情境中所呈現出的典型樣式及其巨大力量,還可以為歌謠提供一個多學科的研究視角。

(基金項目:該文為2017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廣西壯劇與壯族地區鄉村文化建設的互動研究”[項目編號17CMZ003]、本文系2014年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立項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14LSZ024]、2016年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校級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16C008]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1]潘祥輝:《“歌以詠政”: 作為輿論機制的先秦歌謠及其政治傳播功能》,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年,第6期。

[2]《太平天國學刊》編委會編:《太平天國學刊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

[3][4][5][6][7][8]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太平天國歌謠》,上海文藝出版社,1962年版。

[9]蒙廣思:《太平天國在永安》,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0]李敬一:《中國傳播史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吳秋燕 廣西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中文系 541006)

猜你喜歡
傳播學
傳播學視域下學術期刊封面文化符號圖像選擇及改進策略
探析中西傳播差異 彰顯華夏傳播魅力
傳播學理論對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作用探討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影視傳播學視野下的傳播符號
傳播學視角下基于微信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研究
傳播學視角下的民族傳統體育研究
微媒體在高?!洞髮W傳播學》課堂教學的應用與影響
新媒體時代表情包發展的傳播學解析
論中國傳播學本土化與跨學科研究的現狀及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