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個非常準的心理學現象

2018-01-13 03:36
新傳奇 2017年45期
關鍵詞:洗車公車心理學家

生活中你是否會經歷過:洗車必下雨;等公車太久沒來,你剛剛想走遠打車,回頭公車就來了;你早到了,會議卻取消;你準時到,卻還要等??傆行┦虑?,自己越不希望某個結果,它越會發生。為何總是怕什么就來什么?

心理學家德瑞斯科等人在1972年調查了91對夫婦和相戀已達8個月的41對戀人,發現在一定范圍內,父母干涉程度越高,戀人之間相愛越深。這就是著名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越想改變就越難實現

你是否聽過或是說過這樣的話:“都跟你說了多少次了,為什么每次都這樣?”又或者你有這樣的感慨:“我真的很想要瘦身,可我就是堅持不下去,該怎么辦???”

想要改變真的有那么難嗎?

因為,我們的大腦它是懶惰的,害怕困難的,所以,一下子如果改變的幅度太大,難度太大,那它就不干了。那么可以采取的策略就是“降低改變的門檻”。

例如,你原來每天都晚上一點多睡覺,現在想要在晚上十一點前睡覺,這個改變幅度太大,不太現實。比較現實的做法是,比平時提早15分鐘睡覺。等到習慣了以后,再提前15分鐘。慢慢地,就會越來越早睡了,而這個晚睡的習慣就改掉了。

怕什么,來什么

為什么偏偏是我?生活中你是否會經歷過:洗車必下雨;等公車太久沒來,你剛剛想走遠打車,回頭公車就來了;你早到了,會議卻取消;你準時到,卻還要等。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理。

似乎每人都能感覺到,總是有些事情不會出現自己希望的結果,而越不希望的那個結果,它越會發生。初次看到墨菲定律會覺得真是神準的概括,但這應該和人的選擇性記憶有莫大關系,不順的事總是比順順利利的事給人最深的印象和記憶。

其實你洗車后卻沒下雨的次數占多數,這些多數你并不會注意到,因此很容易被遺忘,你只會對洗車后下雨的糟糕情緒記憶深刻,所以在你的記憶里不自覺地就認為“洗車就會下雨”。并且當“洗車就會下雨”這個想法在你腦中扎根后,你就會因為身邊出現的符合“洗車會下雨”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地強化你腦中的這個想法。

“棒打鴛鴦拆不散”

不管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文學作品中,越是受到阻礙的愛情就越是發展得堅定。心理學管這種現象叫“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當出現干擾戀愛雙方愛情關系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那么,為何會出現羅密歐和朱麗葉效應呢?心理學家用認知失調理論來解釋這種選擇自由和所選對象喜歡程度之間的關系。因為每個人都有一種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獨立自主,而不愿自己是受人控制的傀儡。一旦他人替自己做了選擇,并把該選擇強加給自己時,人就會覺得自己的主權受到了威脅,從而會產生一種抗拒心理,排斥自己被迫選擇的那種事物,同時也更喜歡自己被迫失去的那種事物。

所以,如果你身邊有不看好的一對情侶,不要批評任何一個人做的不對,也不要給他們關系下“你們在一起肯定長久不了”的定論。

越炫耀什么,就越是缺什么

如今,打開微信、微博總能看到許多人曬美食、名牌、新手機、旅游照等。越來越多的人與大家分享自己擁有的東西,其中不乏一些愛炫耀的人。從心理學上來看,炫耀往往是因為缺乏自信。

首先,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看,現代人吃穿不愁,生存需要得到滿足,希望實現更高層次的需要。網上更新動態是希望向朋友展示自己的生活,得到關注,滿足被尊重的需要;通過“曬”讓久未聯絡的老友、老同學找到談資,互相了解近況,滿足交往的需要。其次,一個人炫耀什么往往說明內心缺什么。如曬名牌包、新手機的人可能缺自信或頭腦空空如也,需通過炫耀物質提升價值。再次,人在幼年心理成長過程中要經歷一個“他評”階段,即把父母、老師等對自己的評價作為自我價值。這個時期遇到挫折,容易在成年后極度渴望他人的回應、關注。

越不讓做,越要做

心理學家費尼·貝克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男洗手間里掛上禁止涂鴉的牌子。其中一塊警告:“嚴禁胡亂涂寫”。另一塊以相對柔和的語氣聲明:“請不要胡亂涂寫”。然后調查掛牌子的洗手間里被涂寫的數量。結果掛“嚴禁胡亂涂寫”牌子的洗手間,被涂寫的情況更加嚴重。

兒童心理學家把這種傾向追溯到了兩歲,還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可怕的兩歲”。給他們一樣玩具,他們偏想要另一樣;把他們抱起來,他們拼命掙扎著要你放下;把他們放下,他們又聲嘶力竭地要你抱抱。

心理學家表示,逆反心理常常奏效是因為人們有自立的需求?!罢J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件事,比起因為被強迫、威脅、羞辱或者害怕關系終結而去做,是更有動力的?!?/p>

越親近的人,越容易發火

與容易向親人“發火”相對應的往往是對外人“謙遜有禮”,想必大多數人會用“在外面”和“在家里”做區分,而這指向的恰恰是不同的人際交互情境。在中國的文化中,“君子慎獨”是一條至高的標準,一個人是怎么樣的,最真實的反應在于他獨處的時候是怎么樣的。

心理學家榮格有人格面具一說,這就是“在外面”,我們都戴著面具在與別人交往,我們選擇了面具,同時也受錮于面具。

雖然在親人之間也會存在著隱私,但是親人間的交互情境是最接近“獨處”時那真實的自己的。因此“在家里”的環境下,與親人的相處過程中,我們往往有什么情緒便會直接地表達出來,同“在外面”相比而言,少了一個“該不該”或者“能不能”的理智分析過程。并且“在家里”給予我們一種安全的心理感知,因此,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我們反而很容易將“在外面”積累的負面情緒帶到家里,隨便找一個理由宣泄出來。

懷疑答案錯了,改!

考試答題時,如果懷疑某道題做錯了,有的人可能會堅持自己的第一選擇,還有人則會修改答案。到底怎樣才是最合理的選擇呢?

據英國“心理博客”網站日前報道,發表在《個性與社會心理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指出,當懷疑答案可能有錯時,果斷進行修改,可能正確率更高。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心理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過去約75%的人認為堅持第一選擇是最好的??伤麄兙C合了70多年的33項同類研究卻發現,堅持到底并不一定是最佳策略。懷疑自己有錯時修改答案,反而有利于提高答題正確率,增加考試的總體成績。心理學家克魯格和威爾茨等人表示,之所以很多人喜歡堅持第一選擇,是因為“要不要改答案”這一糾結的過程使人痛苦,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要逃避它,最終造成誤導。

生活中同樣如此,當你猶豫不決時,不妨換一個思路,也許就能豁然開朗。

第一次刺激能緩沖第二次刺激

一位意大利的心理學家曾在兩對具有大體相同的成長背景、年齡和交往過程的戀人當中,做了這樣一個送玫瑰花的實驗。其中一個男孩,每個周末都送給自己心愛的姑娘一束紅玫瑰;而讓另一個男孩,只在情人節那一天送出一束玫瑰。

由于兩個男孩的送花頻率不同,第一個女孩在情人節那天表現得相當平靜,甚至還抱怨有其他女孩得到了大把的花;而第二個女孩收到玫瑰花時,欣喜若狂地與男友緊緊擁吻在一起。同樣的刺激,一個銘刻在女孩的心中,一個卻被忽視。

原本1塊的報紙變成了10元一份,你定會感到無法接受;相比較而言,原本5000元的電腦漲了50元,你一定不會有這么大的反應。這即是著名的“貝勃定律”——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對他來說也就變得微不足道了。

(《生命時報》2017.2.11等)

猜你喜歡
洗車公車心理學家
德國最成功的洗車門店——Mr.Wash
洗車
誰更難過
中央機關有多少輛公車?
人生什么最重要
心理學家
漫畫
APP看世界之讓手機幫你洗車吧!
第二批公車拍賣總成交902萬元
大象洗車等5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