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動句的動覺屬性分析*

2018-01-14 00:32李修江吳炳章
關鍵詞:觸覺客體主語

李修江 吳炳章 張 國

(中國海洋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一、引言

什么是中動句?縱觀中動句的研究文獻,中外學者大都從句法和語義兩個方面加以限定。Achema & Shoorlemmer把這些限制性條件總結如下:[1]

(1)a.中動句中,動詞的邏輯主語不能出現。

b.中動句相應的施為句的直接賓語是中動句的主語。

c.中動詞是靜態的、非事件性的(non-episodic)。中動句具有概稱性,內容是主語指稱的事物具有特定性質,或者動詞指稱的事件(或者動詞和論元組合所指稱的事件)具有特定的性質。

不過,王和玉與溫賓利在考察大量中外文獻后發現,[2]上述標準沒有得到嚴格遵循。關于中動句的研究現狀,他們指出,中動句既沒有明確界定的定義,又沒有統一的、系統的解釋性理論。例如根據上述規定,(2)是中動句而(3)則不是:

(2)a.The car drives fast./Bureaucrats bribes easily./This kind of book sells easily.

b.這輛車開起來很快。/政府官僚賄賂起來很容易。/這種書買起來很快。[3](P275)

(3)a.The scissors cut metal easily./This wood carves beautiful toys./Studio B recorded well./The truck loads easily.[4]

原因在于(2)滿足了(1)的要求而(3)則不然。作為工具的scissors、作為材料的wood和作為處所的studio和truck顯然不是動詞的受事,因而也不是直接賓語。學者們將(3)歸類為中動句,只是因為它的主動形式和被動意義。顯然,在沒有明確界定研究對象的前提下,相關解釋性理論必定缺少普遍性。

漢語中動句的研究也存在這個問題。由于宋國明認為漢語的“V起來”句對應于英語的中動句,[3](P277)研究漢語中動句的學者多將其看作中動句的充分條件(例如曹宏2004a,[5]b,[6]c,[7]2005;[8]Han 2007;[9]He 2004;[10]何曉煒、鐘藍梅2012;[11]何文忠2005等)。[12]但是,殷樹林認為并非所有的“V起來”都是中動句。[13]比較:

(4)a.這首歌細聽起來很美。

b.此類案件調查起來相當困難。[13]

可以發現,(4a)的“細聽起來”可以替換為“聽起來”,如果去掉“細聽起來”或者將其移到句首(即“細聽起來,這首歌很美?!?,(4a)的意思不受影響。(4b)則不然。這種差異的根源在于(4a)的“很美”是“這首歌”的內在屬性,和“細聽起來”沒有關系,而(4b)的“相當困難”則是“調查此類案件”的感受,依賴于做這件事情。照此說來,(4a)不能算是中動句,而(4b)是中動句。嚴辰松考察漢語“V起來”的語料發現,[14]漢語沒有形式和意義都和英語相對應的中動句,僅有很少的“V起來”用例和英語中動句偶然形成交集。例如:

(5)a.這種相互交織、多頭控制的規定看起來非常嚴格,但實際執行起來漏洞很多。

b.劇團甚至考慮到企業的名稱是否文化韻味十足,讀起來響亮。

c.楷書寫起來見效甚慢。[14]

嚴先生認為“V起來”的作用更像是表達效果(5a)、方式(5b)、預期或虛擬的結果(5c),而不是突顯主語的內在屬性或者相關事件的屬性。盡管楊佑文、蔡淑美和張新華認為中動句具有范疇特征,但他們的研究并沒有解決實質問題。[11]

導致上述種種歧見的原因不一而足。仔細分析學者們的分歧可以發現,他們要么關注中動句的形式特征,要么關注中動句的語義內容,但是對動詞的概念內容本身沒有給予充分的關注。本文將在這一方面加以探討。

二、中動詞的“動作感覺”意涵

(一)感覺動詞和中動詞的類比關聯

在和中動句相應的施為句中,動詞具有及物性,表征的是行為事件。在中動句中,動詞的概念結構不同于施為句,例如,中動句中動詞的及物性被壓制。[15]不過語料表明,中動詞的句法行為和感覺動詞的句法行為頗具相似性:

(6)a.The best of all is that the Altima Hybridfeelsanddriveslike regular Altima.

b.At the end of the day the Accord coupedrivessmoothly,handleswell andlooksnice.

c.The Outlanderlooksgood,soundsgood anddrivesgood.[16]

關于drive的中動詞用法,學界無任何爭議。我們感興趣的是(6)中其他動詞的用法,例如表示視覺的look,表示聽覺的sound,表示觸覺的feel。這些詞和drive,sell等典型中動詞的區別在于前者需要后接形容詞作表語,表示主語的屬性,而后者需要副詞表示“開車”或者“售賣”行為的性質。但是這種差異不是絕對的,例如(6c)中,三個動詞都選擇了形容詞good。漢語也有類似英語的現象:

(7)a.收費猶如“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14]

b.這只煙盒摸起來很細膩。

c.壓縮餅干帶起來方便,吃著也不費事。[17]

感覺動詞“聞”“摸”和行為動詞“吃”“帶”在句法行為上以及語義貢獻上大致相同。如果必須強調二者之間的差異,只能歸結到“香”“臭”等屬性更加內在于事物自身,而“方便”“費事”等必須依賴于動作。正如(7c)所示,這種差異不是絕對的。

回歸到中動句的語義內容。我們發現,中動詞很像感覺系動詞。感覺系動詞表示經感覺器官獲得的關于客體的知識,例如,視覺感受使主體獲得關于色彩的認識。借助隱喻機制,感受經驗擴展到其他范疇,例如“看上去很精神/機靈/緊張/難過/得意”等。嗅覺、味覺、聽覺也大致相同。和這些感覺器官相比,觸覺經驗比較有意思。首先,視覺、聽覺、嗅覺等感覺行為不需要主體和客體的直接接觸,而觸覺必須借助主體的行為直接接觸客體才能獲得客體的認識。其次,視覺、聽覺、嗅覺等感覺行為有“自主性”和“非自主性”之分,而且這一對立特征語法化程度不同。例如,英語中look和listen表示主體“有意識地”做出“看”和“聽”的行為,明確地指向特定的或者非特定的對象,而see和hear不是主體的主動行為,只是被動地接受客體的物理刺激,表示感覺行為的結果,例如“看見”“聽見”等。行為這種“自主性”和“非自主性”分工在嗅覺和味覺行為中,沒有完成語法化,只能在語境中經過語用分工表征出來。觸覺行為也沒有經過語法化,因而在句法表征層面,需要語用介入。

(二)中動詞和“動作源”的感覺經驗

視覺、嗅覺等感覺行為中,主體不必直接接觸客體就能獲得客體的屬性。但觸覺經驗必須依靠主體和客體的接觸,否則就不會獲得這種經驗感受。例如,衣料是否柔軟平滑只有用手撫摸之后才能斷定。觸覺的獨特性給我們啟示的不是觸覺感覺的概念內容,而是主體獲得觸覺感覺的操作方式。觸覺操作的概念分析表明,肢體接觸客體的行為具有動作性和感覺性,因而觸覺感知表征的是主體做出動作于客體并獲得關于客體的經驗。這一觀察同樣也適應其他句式,例如:

(8)a.這箱子看上去挺沉,提起來卻不費勁。

b.這個籃球摸起來挺硬,拍起來發滑。

“看”是感覺動詞,給主體帶來的是一種感覺經驗,即箱子具有“沉”的屬性;“提”是主體直接施加于箱子的動作,此動作給主體帶來做事情的經驗,即“提箱子”具有“不費勁”的屬性。語義上,這種經驗等同于“容易提”或者“好提”。再如(8b),主體把手放在籃球上,籃球表面的結構特征使主體獲得籃球“很硬”的感覺;用手拍球,籃球的結構特征使主體得到“發滑”的感覺。這兩種感覺的性質不同,但都是主體用身體直接接觸客體獲得的。就主體獲取的關于客體的知識而言,通過眼睛感知對象和通過肢體感知對象,在本質上沒什么不同。但獲得知識的方式有所不同,觸覺感受須伴隨主體實施接觸客體的動作。凡是動作所及的客體,都能使主體獲得感受。例如,“走路”是主體的運動事件,主體實施“走”的行為導致自身空間位置的變化,另一方面,“走”是發生在路上的行為,必定伴隨腳接觸地面的行為,因此主體可感知到“路”的屬性。這一感覺經驗可以隱喻性擴展。請比較:

(9)a.淘寶這條路走起來好坎坷。

b.可能就是因為你既不在身邊陪伴,又不在終點等候,所以這條路顯的[得]這么長,走起來特別累。

“走”是自動詞,而在中動句中,“走”不僅是表征主體自身的運動,還表征身體對場所“淘寶這條路”的影響。在這個意義上,“走”獲得及物性解讀,也即“走”從walk變成了walk-on。雖然“淘寶這條路”并非運動事件的非核心參與者,但是概念圖式的轉換使其獲得受事的地位,即主體通過walk-on對“淘寶這條路”產生影響。由于運動事件的“走”(walk)和行為事件的“走”(walk-on)的差異在于注意焦點的轉移,[注]我們按照Langacker[18](2004:333)認知語法的分析方法,“在淘寶這條路上走”是不及物動詞圖式,其中“淘寶這條路”是背景信息,而“走淘寶這條路”則是及物動詞圖式,其中,主語是主焦點(primary focus),“淘寶這條路”被前景化(foreground)成為賓語,因而是次焦點(secondary focus)。中動句中,注意焦點從施事主語注意到受事賓語,受事賓語得以凸顯成為句法主語。焦點轉移后,施事主語退隱到注意范圍(attention scope)之外,因而不能再句法層次表征出來。[18](P333)但概念內容不可分割,“好坎坷”依然是運動事件的屬性。(9b)包含兩個類似但意義概念結構不同的結構:

(10)a.這條路顯得這么長。

b.這條路走起來特別累。

“這條路顯得長”未必真長,只是心理感覺,但本質上也和主體的視覺有關。(10b)中的感覺則明顯地和主體的動作有關:“路”的性質使得主體難以對其實施walk-on的行為,因此,(10b)相當于“走起來,這條路特別累人”。其中,“走起來”是獲取道路“特別累人”屬性的認識模態?!疤貏e累人”就是一種“動作源”感覺經驗。

三、動詞和動覺模態

如前所述,自主行為和非自主行為的對立導致不同的概念結構。自主性感知行為指向客體,因此客體呈現出相對于該感知行為的特設(ad hoc)屬性。例如,我們看(look at)某個對象而且能看見(see)這個對象,那么這個對象就是“可以的看見的”(visible)。反過來說,一個對象具有visible的屬性,必然是看(look at)的結果,因此,相對于看(look)而言,被看的對象只能是“可以看的”(look-at-able),“可以看的”邏輯上蘊含了visible的屬性??腕w的其他屬性都是在visible屬性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一個人“看上去很健康”“看著很老實”“細看起來很有氣質”等等,這些屬性,與其說是內在于客體的性質,倒不如說是客體通過主體“看”的行為反映出來的。中動結構允準的動詞都是具有意愿特征和及物能力,概念基礎是“力動力學”(force dynamics)圖式。[19]正常的力傳導方向是從施事到受事。邏輯上講,施事發力的同時,也受到受事反作用力的影響,而中動結構就“致使”(causation)概念圖式。這種關系說明一個簡單但又重要的道理:

(11)主體S的自主性行為V施加于客體O,客體O被動地響應主體行為V,使得S知覺O具有屬性V-able。

因為客體具有V-able的屬性是主體從實施行為V獲得的,那么V便是他獲得該認識的“手段”或者“媒介”。從認知機制看,以V為媒介和客體互動并獲得的關于客體的知識,意味著行為是信息來源,此類行為可以看作是行為事件屬性的實據(evidence)。鑒于實據和認識之間的密切關系,施為行為可以解釋為認識來源。[20](P184)[21]如果一個客體具有V-able的屬性,那么它就能使得自身接受動作V的影響。也就是說,中動詞具有認識模態(epistemic modality)的意義成分,表示某特定假設性情形能否發生的可能性。[22]本文將此類通過施為行為來獲取關于行為事件屬性的認識模式叫做“動覺”模態。中動句中,所謂的假設性情形便是相應的施為句SVO,這一情形能否發生決定于O是否具有潛能使得V能夠施加于O。

如果上述分析是合理的,那么我們可以得到下述推論:中動句表征的是客體具有源于動作行為的感覺屬性V-able,即客體具有使得動作事件V發生的潛能??腕w的V-able屬性是客體特設屬性,如同經由視聽聞等感覺獲得客體具有某種屬性一樣。

中動句中,動詞V連同“起來”“上去”等成為動覺模態量詞,限定中動句的命題內容。如果命題SP是由動覺模態“V起來”獲得的知識,那么就可以表示為“V起來,SP”或者“SV起來P”,例如:

(12)a.看上去,這個菜不難做。/這個菜看上去不難做。

b.聞起來,這個菜很好吃。/這個菜聞起來很好吃。

表示動覺模態的“V起來”在信息結構上可以起到設定或者限定話題的功能。視聽聞等感覺動詞的動作感很弱,而觸覺動詞feel的動作感很強。這種既有感覺又有動作的行為方式,使得觸覺成為以肢體動作為實據的感覺通道。和感覺動詞不同的是,施為句的動作必須通過客體顯現,因而,動覺模態中,命題內容是行為事件而不是客體具有特定屬性。

接下來,我們從行為心理學視角分析上述主張的合理性,否則這一主張難免武斷。

四、示能性和“動作源”感覺

認知語言學強調認知主體和客體互動經驗的概念化。按照Lakoff & Johnson的說法,[23]概念是通過具身(embodiment),尤其是感覺和肌肉運動能力獲得的。在人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一個中心環節就是提取行為所指對象或者環境的示能性(affordance)。示能性是著名的知覺心理學家Gibson自創詞匯,[24]指的是寄寓在主-客體動作關系中的屬性。這種特性是潛藏于客體或者主體行為環境中、并且使得主體能夠實施特定行為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可以客觀測量、但獨立于主體認識能力之外、恒定地存在于主體的行動中。雖然示能性存在于主體的行為環境中,或者行動涉及的對象中,但他只提取與其行為意向有關的示能性。[25]由于交際意向具有語境關聯性,所以行為環境的示能性也具有語境關聯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看,示能性是一種特設屬性。

客體或行為環境的示能性預設在主體的行為選擇中,而主體的行為決策也是客體具備示能性的結果。[注]此處的表述是“循環性因果解釋”:主體選擇的行為因為客體具有使得該行為發生的示能性;反之,客體具有使得該行為發生的示能性是因為主體選擇了該行為。這種“循環論證”是解釋人類行為模式的基本邏輯(賓默爾2003:202)。[26](P202)例如:

(13)快遞員騎電動車進了小區的邊門,從車上拿下包裹交給客戶。

簡單說,(10)的行動主體是快遞員,他的四個行為分別是“騎電動車”“進小區邊門”“取包裹”和“把包裹交給客戶”。電動車的特性,例如物理結構、幾何形態、人體動力學特征、工程力學特征、工作狀態等使得快遞員能夠實施“騎車”行為,這些都是電動車的示能性,而車身噴漆的種類及顏色等則與此行為沒有關系。因為“騎車”是快遞員的意向性行為,他只是提取與“騎”有關的示能性??爝f員能夠進入小區門,是因為小區門具有足夠的示能性,例如足夠寬、路面足夠硬、無障礙物等??爝f員拿包裹則是包裹的體積、形狀、重量等示能性使然。對應上述行為的種種示能性可以分別概括為:電動車的“可騎性”、小區門的“可通過性”、包裹的“可拿性”。由于示能性存在于主體和客體的行為關系中,主體的行為和客體的示能性之間就構成了一種互為因果的理據關系。

客體的示能性是客體的“動作源”屬性。雖然寄寓在主體動作和客體的關系中,示能性必須經過主體的動作凸顯出來。主體能夠對客體實施某種行為的經驗,使主體獲得客體具有接受動作影響的屬性,這可以看作是客體的“動作源”屬性。例如(13)所示,行為事件“騎電動車”中,主體選擇“騎”電動車的理由是電動車提供的“可騎性”;反過來,主體“騎電動車”這一事實表明電動車具有“可騎性”,使“騎車”事件能夠發生。同樣,門的“可通過性”、包裹的“可拿性”也是各自的“動作源”屬性。

五、示能性提取和中動句生成

行為主體對示能性的提取決定于主體的行為意向。根據意向性理論,行為是意向歸屬的結果,特定意向歸屬需要一些背景條件,這些條件構成了意向的網絡結構。[27]例如,我們要做出“舉手”的行為,前景化的意向是“我要舉起手”,而背景條件則是一組有意識的、或者下意識的、甚至是無意識的基礎條件,如肌肉的正常收縮、骨骼的協調運動等。主體的意向性完美地體現在中動句的“施事性”條件中。根據Achema & Shoorlemmer,[1]中動句必須滿足一些限制性條件,其中之一就是“施事性”條件:中動句的邏輯主語必須是施事。典型的施事當然是具有生命性的并且具有自主意愿的主體。

典型的施為句的概念內容是致使事件,有自主意愿能力的主體對客體施加一個力,對客體產生影響,客體受此影響發生實在的或者可能的改變。實施該行為的基礎條件是該客體必須具有接受主體行為的示能性。如前所述,行為環境中有豐富的示能性。對于特定的主體和客體行為關系而言,示能性有積極和消極之分。[22]如果客體的示能性能夠對主體行為的發生提供支持,或者能夠促成行為事件的發生,就是積極的示能性;反之,則是消極的示能性。當然,客體也可以不具備支持主體行為的示能性。在概念內容中,示能性的“質”和“量”范疇典型標記就是漢語的“難易”范疇,如“(不)好V”、“(不)難V”。英語否定形式的中動句中,not的作用就是提示客體不具有支持動詞動作V發生的可能性。

主體實施行為V就可以看作是對客體O是否能承受V的能力的“感知”??腕wO承受了行為V則表明O具有V-able的屬性,這種概念結構可以表征為“O[被感知為]可(好)V”。其中,方括號表示語言表達式中沒有顯現出來的概念內容。這樣,我們就發現了中動句和感覺系動詞結構之間的概念關聯。例如:

(14)a.我們洗這件衣服。/這衣服可以(好)洗。

b.我們洗這件衣服。/這衣服難(不好)洗。

(15)a.We sell these books.

b.These books are sell-able.

c.These books sell well.

(16)a.We sell these books to foreign tourists.

b.These books are sell-able to foreign tourists.

c.These books sell to foreign tourists.

(17)a.The cashier cannot scan this item.

b.This item is not scan-able.

c.This item does not scan.

分析(14)可以發現,“洗衣服”有兩層意義:“洗衣服”是手段,“去掉污垢”是目標。因此“洗衣服”的概念結構中,“衣服”接受“洗”的影響,結果是“衣服”發生狀態變化(變干凈)。無論哪一層意義,動作“洗”提取的是衣服的示能性,即其“可洗性”。同樣的方式分析(15)-(16)可以發現,只要書具有“可賣性”,這本書就可以賣給非特定的人(15c),也可以賣給特定的人(16c)。

(17)的情形和(15)或者(16)不同,這里動作提取的消極的“示能性”。動詞scan并不能導致商品發生什么變化,但這和商品能不能接受scan沒有關系。只要商品的條形碼足夠清晰,或者沒有污損,就能接受scan,否則就不能。(17)恰巧就是后者,即商品的示能性不支持scan。

上述分析表明,施為句表征的是主體對客體的影響,而中動句表征的是客體接受動詞動作影響的示能性。這是因為中動詞是在語境中提取主語事物的“動作源”感覺屬性,而且這一屬性具有特設性。對于中動詞V提示的具體行為而言,客體需要具有接受V的示能性,因而“可(好)V”便成為客體的屬性。由于這種操作是對命題的動覺模態歸屬,“動作源”屬性和動作的主體無關,和發生動作的時間無關,只和動作及客體自身有關。

六、結束語

經過對中動句“動作感覺”屬性的分析,本文認為中動詞的作用是突顯主語事物具有接受動詞影響的屬性?;谶@一發現,本文提出了中動句是主語“動覺屬性”表征的假設?;居^點是,主語之所以能夠受動作的影響,是因為它具有相應的“動作源”屬性??腕w的“動作源”屬性來自隨附在主體和客體(即主語)的動作關系中的示能性。在概念系統中,“動作源”屬性的圖式是V-able或者“好V”“難V”。中動句成句涉及客體示能性提取,這一過程是主體的意向行為,因此“動作源”屬性是客體的特設屬性。動詞對客體“動作源”屬性具有限定作用,這表明提取客體示能性的操作具有認識模態歸屬特征。

猜你喜歡
觸覺客體主語
社會公正分配客體維度與道德情緒的雙向互動
亞里士多德的觸覺科學辨析
喚起人工觸覺 實現“意念控制”的假肢
主語從句用法“大揭秘”
葡語中零主語的語義功能分析
淺議犯罪客體
消除隔閡,呈現新面孔
船內船外
觸摸遠隔重洋的你解密觸覺互聯網
概述奧地利普通術語學中的對象客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