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邯鄲 記憶
——邯鄲古城的失落與守望

2018-01-17 06:49轉自邯鄲影像
河北城市研究 2017年4期
關鍵詞:文化名城邯鄲古城

轉自《邯鄲影像》

挽救和保護只是剛剛開始,將來會如何?

除了煤炭和鐵,河北南部的邯鄲還埋藏了很多老祖宗留給后人的好東西。有戰國古城遺址、數不清的文物,還有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古法陶瓷工藝,以及充滿智慧和玄機的民居傳統等等。

而近半個世紀以來,支撐起這座城市發展的,似乎主要是鐵和煤炭等能迅速“變現”的資源。

作為3000年未改名稱的趙國故都,這個1994年被冠之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頭銜的古城,如今正面臨著守護這一頭銜的嚴峻考驗。

2013年1月,住建部、國家文物局通報了包括邯鄲在內的八座城市,要求“限期整改”。如果整改不過關,可能被列入“瀕危名單”,有被摘掉歷史文化名城帽子的風險。

來到邯鄲的檢查組,提出九個問題并建議整改。問題包括:沒有真正認識邯鄲名城的價值特色;古城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受到一定損壞;上報的五個歷史文化街區沒有真正符合標準;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狀況亟待改善;部分文保單位保護不佳、修繕不當,周邊環境需要治理;公布的歷史建筑應核實確定;部分歷史文化遺產的展示、利用不足;大社歷史文化名鎮生活環境亟待改善;保護規劃編制滯后,保護體系不完善。

經過一年半的“亡羊補牢”之后,2014年4月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復查組到邯鄲驗收整改成效。

與其他幾個被驗收的城市一樣,工作并不是到此畫上句號,挽救和保護才剛剛開始,將來會如何?

故都的寶藏在哪里

刻意去邯鄲憑吊懷古后你會發現,說起來如雷貫耳的地方,看到之后讓人失望。比如“邯鄲學步”的學步橋,普普通通;藺相如的“回車巷”,就立了塊破爛的牌子,兩邊還開了一些五金家電化工原料之類的商鋪,廣府古城,原本很有亮點,如果保護得好,可與平遙古城媲美。遺憾的是,城內的傳統建筑已被居民改建很多,喪失了完整性……

在邯鄲市的大街小巷里穿行,如果不是專業人士,大概很難從千城一面的鋼筋水泥中發現曾經繁華的故都痕跡。

邯鄲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價值,在于戰國故都的歷史。趙氏入晉,四卿議政,開中國民主政治前端;從城市布局角度講,以趙王城為開端的中軸線空間布局傳統影響深遠;這個地標,也是奴隸制與封建制的歷史轉折點。

但是,戰國時期的老街,還能有嗎?現在留下來的,最早也是明清的。民國七年,邯鄲發大水,連明清建筑都被淹得差不多了,更不要說戰國的。戰國時期的老街道,都已經埋在地下六至九米深的地方。學步橋也好,回車巷也好,都是后人借物寄情,“傳說”出來的景點,雖然也有傳承歷史和展示文化的價值,但本身并不是文物。

民間自發的搶救與保護

邯鄲是全國唯一在政府機關序列設置名城辦的城市,足見對文化名城問題的重視。

但“保護不力”確實存在,也得到了政府的正視。比如說趙王城遺址的“龍臺”上,因為“風水”好,常年聚集了很多善男信女,搭建各式土廟,有拜觀音的、拜財神的……這些違法建筑都在限期內拆除,但仍有一些人會固執地呆在上面,即便沒水沒電。

所以,如何提高公眾的認識和整合社會的保護力量,也成為一個長期的課題。名城保護是系統工程,絕不是一兩個部門的事,應該是全社會共同意識到并且合力來完成的事。

邯鄲有很多比較緊迫的搶救和保護任務,都是由民間力量自發完成的。

邯鄲轄區內有眾多古城,各自有不同特點。位于邯鄲市東北約20公里的廣府古城,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廣府不僅是太極拳之鄉,也是冀南最大的一片濕地中心的“水上之城”。古城周長4.5公里,墻高10米,厚8米,城內面積1.5平方公里,分布30多條街道。

雖然政府對古城內的建筑限高,不允許建高層,但大量的舊民居、古建筑已經陸續被當地居民拆掉重建,變成不土不洋的小樓房。

三年前,當地方政府準備將古城中武家大院的那塊地賣掉時,來自石家莊的商人陳紹春著急了,他主動找到地方官員做工作,提出自己出錢修繕和管理,并和政府簽了經營協議。

此后,陳紹春一邊籌錢,一邊按照大院的原樣修復。同時用自己收藏的大量文物作為內飾,將古屋舊宅做場景性的還原。大件有紅木浮雕的大床、衣柜、鑲玉的屏風,小件有女人的小腳鞋、清代的布匹。儼然一座民俗風情博物院。

這個大院的主人曾是高官,三條軸線的三進院落氣勢恢弘,自成一體。雖然表面上已殘舊破敗,但一旦修繕復原,大氣頓顯,一磚一瓦一步一景都很考究,其價值不亞于著名的喬家大院。然而,東軸線的部分建筑已經被毀,如果這塊地再賣出去,像對面的老民居一樣被拆光,這寶貴的遺產就徹底沒了。

一座古城,如果只剩下城墻,里面再無古建筑,那絕對是名存實亡。所以無論如何要搶救和保護下來。陳紹春說。

類似情況也出現在邯鄲市峰峰礦區。作為磁州窯的發祥地,這里的古街老巷民居有獨特的“籠盔墻”,處處有形似饅頭的古窯。因為新的制陶工藝不再需要用古窯,所以“饅頭窯”和古窯場在近幾十年內消失大半,有的被拆掉,有些自己塌掉。據悉,上個世紀70年代,這里還有100多座古窯,現在只剩下40多座。

磁州窯文化藝術研究會會長郭光華自退休以來,花了大約10年,自己籌資修補和保護剩下的多座古窯和窯場。他在古窯場建遺址工作室,并引進陶藝團隊,讓保護下來的文物還能繼續“活”下去。

除了郭光華之外,不少當地人也自發出錢出力,在政府沒有足夠資金投入的情況下,維護著這一文化遺產。

正在流失的遺產

在邯鄲市涉縣北部的太行山深處,與山西省接壤處,藏著一個俗稱“劉家寨”現叫“偏城村”的地方。

這里曾是偏城鎮的行政中心,破舊的明清大宅院難掩幾百年前的風光。將軍和進士的府第門前有考究的拴馬樁,飛檐斗拱,雕梁畫棟,還有院落里點點滴滴的布局規則,折射著當年的精細講究。

對研究古建筑的學者而言,這里處處是寶。不過,它吸引來的不僅是研究人員,時不時還有小偷半夜里帶著千斤頂來偷柱基石——隨便扛走一塊,在古董市場上都能賣上好價錢。

然而,住在這樣的“好地方”,對于寨子里的民眾而言并不是什么神奇夢幻的事。相反,四面八方都是危房,交通不便,對居家過日子來說,吸引力不大。

村里一位獨居老人說,年輕人都出去打工,搬出去住了,就剩幾個老年人,湊合著住在這兒。如果有錢,那些不能住人的老房子,也許早就拆掉建新的了。

北面的寨門是明崇禎年代的建筑,在一堆廢磚舊瓦的陪伴下,孤零零地守在村口。墻體已明顯開裂。

從2003年開始申報‘歷史文化名村’,2009年獲得通過。按照規定,國家財政給每個歷史文化名城都有260萬元財政補貼,但是到現在為止,這筆錢還沒見到。村里有很多處古建筑裂縫越來越大,亟待保護和維修,可是資金比較困難。

修復古建筑,比把房子拆了建新的還要貴,古磚現在賣1.5元一塊。讓農民自己做這個事不太現實?,F在國家對歷史文化名村都有財政支持,但不是通過中央財政直接下撥,而是要通過地方報計劃,有的就從上交稅收中扣出來,如果地方財政比較困難,這個錢可能就沒下文了。

理論上,對于古鎮古村落的保護,應該是國家補貼一點,撬動社會資金投入一點,有產權的個人再出一點。關鍵是這個錢后期怎么跟上,怎么用,都是需要討論清楚并完善管理的。

老祖宗留下來的遺產究竟應該怎樣保護,大到立法原則——比如說古城究竟是不是“不可移動”的文物,能被改變到什么程度;小到一個古城古鎮古村落究竟應該怎樣修繕和重建。

對于這些,學界、業界內爭論不息,很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也在探索中躊躇迷茫。

而散落在各個城市村鎮中的歷史文化瑰寶恐怕無法等待,在持續不斷的爭論中,它們正在默默消逝?!?/p>

猜你喜歡
文化名城邯鄲古城
基于城市發展機制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研究
邯鄲在哪里?
良渚古城
我有兩個童年,一個古城一個江邊
翹街古城
蔚縣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城 重放異彩
聚力打造“三城三都” 建設世界文化名城
安居古城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發展與演變研究
邯鄲-電鍍廠主非法排污獲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