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初中物理課堂有效教學

2018-01-19 00:14錢雪萍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12期
關鍵詞:學習主體教學目標激發興趣

錢雪萍

【摘 要】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高低取決于學生的興趣,學生的主動參與程度。設定符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別出心裁地導入新課、改進實驗教學、活躍課堂氣氛、學生的主體學習以及及時反饋都可以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教學目標;激發興趣;探索實驗;學習主體

有效的物理課堂教學必須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學生應當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在課堂上要加強學生的學習體驗,為后續學習積累新的經驗。學生的興趣,學生的主動參與程度決定了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高低。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越高,興趣越大,教學的有效性就越高。因此,作為教師,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首要的就是要想辦法提高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方面談幾點粗淺的嘗試和體會。

一、設定符合實際的教學目標

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都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案時都要從促進不同水平學生的發展考慮,不能照搬書本和教參書。設定《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目標時,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能力和課堂教學時間等因素,“慣性”的知識內容沒作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要求,而是把重點放在探究實驗上,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探究。課堂上時間相對充裕,而且通過師生合作解決了學生能力水平差異的問題,所以能完整地按照“創設情景一提出猜想—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分析論證—交流評估”的過程進行實驗探究,學生通過這個過程體驗了自己探究獲得成功的愉悅。實踐證明,物理課堂教學設定合適的教學目標往往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過分強調所謂的全面,常常會得不償失。

二、創設激發興趣的教學情境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導入新課時,可精心準備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新奇直觀的實驗、幽默風趣的語言來導入新課。這樣就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如用小激光燈沿著黑板或者白墻照射引入光的直線傳播,看自己在鏡中的像引入平面鏡。在導入“汽化”的內容,教師用手指沾水在黑板上寫字,讓學生觀察字跡的變化;教師讓學生聽口令先走起來然后突然停止,讓學生體驗“慣性”。在引入“大氣壓強”的內容時,取兩支粗細相差不大的試管,向大試管里注滿水,將小試管底朝下放入大試管中,(小試管有一半插入大試管即可),這時有一部分水被排擠出去。當把兩試管一起倒過來松開拿小試管的手時,小試管不下落,而是上升。這樣導入新課,會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形象直觀的實驗,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為下一步的教學創造了情感條件。雖然教無定法,但如果能做到因人因地,依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就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三、不斷地探索和改進物理實驗

重視實驗教學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環節。很多知識點在實驗探究的基礎上,展現物理現象,找出物理規律,學習物理知識,從而得到培養能力的目的。傳統物理實驗教學模式是教師的理論講授和學生的大量練習相結合,基本上由教師手把手講授實驗目的、實驗步驟、實驗要求、實驗注意事項,真正由學生自己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實驗觀點、實驗結論的很少。雖然在實驗中學生也可以獲得知識,但學生無法體會知識的探究過程,學會學習,主動學習很難實現。但在新課程標準實施的今天,探究實驗越來越被重視,這種探究實驗的一般程序是: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并進行實驗→記錄實驗現象、數據→分析歸納→獲得結論→評價與交流。與驗證性實驗相比,它的優點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鍛煉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培養學生的性格品質,更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所以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以前,要多下一番功夫想方設法將實驗設計為探究性實驗,有意識的創設一種探究氛圍,擴大探究空間和思維空間,并能在學生探究過程中尋找新的突破口。

物理是一門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學科,體現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走路、騎車、照鏡子……,這些看起來隨意的日常生活,其實包含著許許多多物理知識,這為學生學習物理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經驗背景。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如果能巧妙地運用學生身邊的一些學習、生活用品(如用鉛筆和手指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用雪碧瓶探究“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用乒乓球從地上彈起探究“能的轉化”……),甚至學生自己的身體(如:用嘴對手背“吹氣”探究“蒸發吸熱”、用嘴對手背“哈氣”探究“液化放熱”;用兩手掌摩擦感覺發熱探究“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用手掌分別輕壓和重壓在桌面上并拖動可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大小的關系”……)來進行實驗,比運用實驗室中器材做實驗更富有親切感,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深刻理解所學的物理知識。調動學生的創新意識,也能為學生今后開展創新實驗提供了物質保障。

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就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去探究知識,去感悟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的,教師不要包辦代替。教師本來是一心為學生著想的,只擔心漏講知識或少講而學生不會。教師講得很辛苦,但學生處在被動聽課狀態,學生獨立思維的空間太小,很難獲取較大的學習效益。要實現主體教育思想就必須打破以講授、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變“以教為中心”為“以學為中心”,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是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通過學生的有效參與,讓學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境中自主學習、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和具體操作等都應盡量由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只是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加以引導、點撥,起到為學生“導航”的作用,絕不可以越俎代庖。構建學生主動參與、師生共同探究知識、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教學情境。這就需要教師在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過硬的教學基本功的基礎上,把備課要點放在挖掘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切入點上。切入點的選擇是靈活的,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要放得開。

五、課堂內及時反饋

練習與反饋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提高物理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教師一定要把課堂練習與反饋看作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確立課堂練習與反饋的意識。反饋訓練作為一個教學環節,一般安排在課堂教學結束前;作為一種教學活動和要素,可以穿插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通過練習即時反饋,學生沒有掌握的內容當堂可以認識到并可以有意識地去解決,起到強化、督促、糾正學生學習的作用。這種即時反饋也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檢驗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對于還存在某些問題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給予指導,對于過易或過難的題目適當地進行修正,根據收集到的結果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使課堂教學成為一個具有自我反饋糾正功能的系統,成為一個流程通暢的回路。

綜上所述,不管是傳統的教學,新理念下的教學還是將來的教學,我們的基本出發點都是一樣的,就是讓學生得到發展,而它卻離不開“實效”。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受方方面面、多種因素制約的復雜問題,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不斷探索與創新,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endprint

猜你喜歡
學習主體教學目標激發興趣
培育情感之花 鋪就成功之路
提供語言交往平臺,促進幼兒語言發展
新理念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的策略
透過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圓周運動》 教學
以學生為本的醫學免疫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