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數學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

2018-01-19 21:55雒平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12期
關鍵詞:面積探究生活

雒平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與以往枯燥乏味的數學相比,現在的數學課有了很大改變。但許多小學課堂中的數學教學模式還是以“講練模式”為主,老教師由以前的“先講后練模式”改變為“精講多練模式”,中青年教師由“精講多練模式”改變為“講練+動手操作+多媒體輔助模式”。這樣的模式忽視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忽視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忽視了學生創新意識,學生對數學沒有興趣,也失去了數學教學的實際意義。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至關重要。說白了就是讓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人類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應當在數學課程中得到充分體現……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的聯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薄耙匾晱膶W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和理解數學?!边@些聯系起來,營造學生主動參與的氛圍,搭建學生自主探究的橋梁,使學生形成在生活中探索和發現知識的能力,從而實現新課標的“三維”要求。

一、激發學習動機

無論從數學的產生還是從數學的發展來看,數學與現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相應的例子。如一年級要求學生認識10以內的數字,讓學生數出具體物品的數量,把抽象的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使這些數有血有肉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學生認識“1”這個數時,告訴他們“1”可以表示一支鉛筆、一棵樹,還可以表示一家人,一筐蘋果、一群小雞,一所學校,一座城市等,使學生理解“1”的概念,為今后理解單位“1”打下基礎。又如三年級的長方形面積就是學生在知道面積的含義,初步認識面積單位和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基礎上出現的,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他們自主探究:你們的課桌是什么形狀的?用什么面積單位測量比較合適?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分米來測量課桌的長、寬,量出的長、寬分別是5分米8厘米和3分米9厘米。這時,把長、寬不是整分米數的遮住,余下的就是一張長、寬都是整分米的課桌,然后,教師讓學生拿1平方分米的面積單位去量這張桌面的面積。教師問:“桌面的面積所使用的1平方分米的個數與桌面長、寬有什么關系?”學生答:“1平方分米所使用的個數與桌面長、寬的積相等?!苯處焼枺骸澳敲撮L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學生:“長方形的面積=長×寬?!边@一教學過程遵循了長方形面積產生于生活實際的原則,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氛圍中輕松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

二、培養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到數學服務于生活

數學只有在生活中得到應用,才能生存發展,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在實際解決問題中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在實際生活中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學習三角形的穩定性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東西應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習了圓的知識后,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么車輪的形狀是圓的,并說明理由;學習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識后,讓學生算一算每家應交的水費;學習了利息后,算一算自己的銀行儲蓄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通過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運用有效培養了學生觀察生活實際,用數學頭腦想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讓學生感受到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帶來的愉悅和成就感,從而獲得積極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

2.結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操作意識

學生在課堂上學得的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時,往往會被錯綜復雜的生活現實難住,這就要教師加強實踐操作,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如學習比和比例后,我有意識的把學生帶到操場,要學生測量計算操場邊樹的高度。樹那么高,如何測量我讓學生們討論,提出各種各樣的方法,然后引導學生比較哪些方法簡單易行,哪些方法是無法做到的。有學生想到了量樹的影長的方法,我適時取來一根2米長的竹竿,筆直地插在操場上。陽光下馬上出現了竹竿的影子,量得的影長是1米。在啟發下,學生們很快想到:桿長:影長=樹高:樹影長。這樣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歸納總結,學生背法則的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發現規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外,從學生熟悉的事例引入教學,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對數學的學習產生了興趣,激發了求知欲。

3.重視感知,培養估計意識

估計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數量的直覺判斷。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對學生估計能力的培養。如果學生有較強的估計意識和能力,那么,他們就會在日常生活中用來解釋或解決問題。估計與數的認識、量的計量及空間觀念相結合,有助于增強學生靈活處理日常生活數量關系的能力。學生在估計時頭腦中不斷地將被估計事物與已有的數學模型或經驗進行對比,不斷地嘗試和修正,直到兩者相容,估計的結果合理與否和估計者頭腦中積累的數學經驗有關。在教學中,特別是在有關計量、空間觀念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放手讓學生實踐,組織學生進行“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等活動,讓學生制作數學模型,是估計有參照對象。如教學“毫米、厘米、分米的認識”時,我先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制作長度分別為1毫米、1厘米、1分米的模型,再讓學生估計一些事物的長度有幾毫米、幾厘米、幾分米。教學“圓周長”時,我先讓學生分組量出直徑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圓的周長,并計算圓周長和直徑的比值,然后引導學生討論“圓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的結論,從而得到圓周長計算公式,培養學生的估計能力,增強學生的估計意識。

三、在自主探究中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發展

數學,是人們在生活中發展起來的,并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調高而不斷向前發展。在數學中教師要提倡求異思維,鼓勵學生探究創新,激發學生在頭腦中對已有知識進行再加工,以調整、改組和充實,創造性的尋找不同的解法。這些都能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索精神。學習簡單的統計內容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展開實踐活動,如請學生統計家庭的收支情況,進行合理的分析,針對不合理的開支,向父母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或者請小組學生統計學生們對語、數、英等各門學科的喜好情況,制成統計表,并對統計結果合理分析,給老師提一些建議,做老師的好參謀。這樣在實際中應用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學生的學習活動變得有趣了。把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學生理解數學,熱愛數學,使數學成為學生自身發展的動力。

此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實現教學生活化,加強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如在認識元角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情境的方式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能力,即“一個小朋友想用自己攢的零花錢為母親買一個禮物,于是數了一下硬幣,每個硬幣為一角,一共有三十個,爺爺怕他拿丟,所以收了三十個硬幣,給了他三元錢,小朋友有些不高興,認為自己吃虧了,那么同學們認為他有沒有吃虧呢?”通過這樣的情景設計,學生可以正確認識元角分之間的關系,也可以加深的印象,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也能降低教師的教學壓力。由此可見,隨著生活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因此,應重視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系。

四、結論

總的來說,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能離開生活,只有讓小學數學與生活聯系在一起才能讓小學生認識到學習的意義所在,同時也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文章聯系實際情況提出了一些做好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措施,讓數學學習回歸生活化,希望能為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endprint

猜你喜歡
面積探究生活
一道探究題的解法及應用
怎樣圍面積最大
最大的面積
一道IMO預選題的探究
巧用面積求坐標
探究式學習在國外
一道IMO預選題的探究及思考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