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極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探索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新路子

2018-01-22 12:38文/李
民族大家庭 2018年5期
關鍵詞:村鎮少數民族民族

文/李 智

少數民族特色民居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沉淀,是民族文化習俗的高度濃縮,更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重要資源。近年來,湖北省認真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把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作為精準扶貧的著力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切入點、鄉村振興的突破點、全域旅游的引爆點,有效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和促進了鄉村振興,全面加快了民族地區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社會進程。

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宏偉航程,吹響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嘹亮號角,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 “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提供了大背景、大平臺、大空間、大機遇。必須站在民族工作大局和民族地區全局的高度,找準“鄉村振興戰略”與“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的契合點、發力點,持續推進一批鄉村特色產業、文化旅游,加快一批特而強、聚而合、精而美、活而新的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發展壯大,撬動鄉村振興。

邊際與優勢——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持久動力

資源彰顯后優勢。就全國而言,傳統村落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也是老祖宗留給后人的最主要的文化遺存。湖北民族地區10個縣(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處鄂、湘、渝三?。ㄊ校┙粎R處,是由巫山山脈、武陵山脈、齊躍山脈三大主要山脈組成的山區。相對封閉的文化地理環境和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使得一批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群落保存至今。從一定意義上講,原始就是資源,古樸就是優勢。有關數據顯示,全國70%以上的旅游資源分布在鄉村,而貧困民族地區與旅游資源富集地區的重合度高達90%以上。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既是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平臺,又是發展鄉村旅游、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依托。目前,全省民族地區約有1000多個極具保護和開發價值的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其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原生態的特色民族文化、濃郁淳樸的風土人情,像一塊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國內外游客紛至沓來。這一巨大的文化遺存就像沉睡了千百年的“金山銀山”,是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產業不可多得的優勢資源。

需求催生市場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湖北省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加快,文化旅游業作為成長最快的“朝陽產業”,也是帶動面最寬、產業鏈最長的新興產業,已成為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不少地方把“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作為旅游產業升級發展的基本依托和主攻方向,取得了顯著成效。比如,如利川市以土家傳奇、自然風光打造的魚木寨,恩施市以侗族風情、茶園風光打造的楓香坡,宣恩縣以貢茶基地、歷史文化打造的伍家臺村,來鳳縣以古楊梅、土家村落打造的楊梅古寨等。據統計,民族地區10縣(市)等地旅游收入増長最快的板塊就是鄉村旅游,并且其規模直逼整個旅游總收入的半壁江山??梢哉f,在大眾游、全域旅游時代,依托大景區、大城市、大市場發展以特色村鎮為重點的鄉村文化生態旅游,其勢已成、其時已至。

轉型倒逼動能優勢。就湖北的情況看,民族地區困難,難在缺乏內生動力,難在缺乏產業支撐。不過,一些偏遠貧困鄉村卻依托特色村鎮推動片區文化生態旅游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用美麗戰勝貧困”的成功之路如宣恩貢茶小鎮的“一園兩區”(國家茶葉公園、商業游憩街區和茶鄉度假社區),恩施青云崖文化旅游特色小鎮等等。據調查,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時期,全省民族地區近70%的小康村都走上了特色村鎮旅游業的發展路子,而全省30%以上的貧困村也不約而同地把治窮脫貧、長富久富的產業鎖定在特色村鎮發展上。如五峰的栗子坪村,2016年通過特色村鎮項目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00萬元,農戶人均純收入達到9800元,比2014年增長43%??梢哉f,抓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就是抓經濟發展,就是抓精準扶貧,就是抓全面小康,就是抓鄉村振興。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旅游已經成為帶動民族地區鄉村高質量發展的龍頭。

政策釋放紅利優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現階段民族工作的主要矛盾,發展仍然是解決民族問題的總鑰匙。黨的十八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問題,國務院連續出臺支持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文件,有關部門在推動實施 “美麗中國”“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等戰略中,將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作為重要抓手,給予大力支持。特別是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為民族地區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指明了實踐路徑,為加強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游等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難得契機,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了強大力量。今后一段時期,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將迎來新一輪大發展、大跨越,只要充分利用好這些疊加的政策 “紅利”,因勢利導、勇于探索、大膽創新,就一定能將政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可以說,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物質力量、精神力量的“交匯點”。

裂變與聚變——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強力引擎

2009年,國家民委與財政部啟動實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工作。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要重視利用獨特地理風貌和文化特點,規劃建設一批具有民族風情的特色村鎮”。近10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支持和各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湖北堅持“保護、開發和利用并重,挖掘、傳承和創新并舉”的原則,樹立“科學規劃、以點促面、各具特色、整體推進”的思路,先后探索建立了 “黨委領導、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多元參與,民族部門統籌協調”的工作機制,摸索了“科學規劃、統籌投入、突出重點、典型示范、有序推進”的工作路子,按照“抓特色民居保護,促進民生改善;抓特色產業開發,增強發展動能;抓特色文化傳承,守護共有精神家園;抓特殊政策驅動,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工作方法,建成了“以宣恩彭家寨為代表的文化保護型,以點軍區車溪村為代表的經濟發展型,以宜城王臺回族村為代表的團結和諧型,以咸豐麻柳溪村為代表的生態良好型”等四種特色村寨形態,全省49個村列入“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掛牌名錄。4個村被住建部命名為全國 “美麗鄉村”“宜居村莊”;23個村被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 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已經成為民族工作的一個重要抓手、一大知名品牌和一道亮麗的風景,在決勝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集群發展方面釋放出強大的驅動效應。

一是加快了決勝脫貧攻堅進程。堅持把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作為精準脫貧、持久脫貧的治本之策,依托特色資源或者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源,因地制宜調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或文化旅游業,為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支撐。如恩施市二官寨村、利川市白鵲山村、建始縣小西湖村、巴東縣牛洞坪村、宣恩縣伍家臺村、咸豐縣麻柳溪村等貧困村,打造鄉村旅游示范點,發展民宿游、鄉村游、康養游,實現了全域旅游深度發展與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有效結合和互促雙贏,拓寬了產業扶貧渠道。民族地區10縣(市)的61個旅游扶貧示范村,通過“公司(合作社)+民宿+農戶”等發展模式,以貧困戶提供原生態健康農產品、包裝售賣土特產品、直接參與就業、入股分紅等方式,帶動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走上了致富路。

二是推動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圍繞脫貧攻堅總任務,以鄉村振興統攬傳統村落、特色村鎮產業培育和發展工作,通過整合各類資源要素,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城鄉面貌大為改善。恩施州的86個村寨,公路入戶率達80%以上,自來水入戶率達70%以上 ,有線電視入戶率達60%以上,寬帶入戶率達50%以上。同時,在特色村鎮建設中把生態環境作為最好資源、把綠水青山作為最硬“靠山”,最大限度保護和利用好自然生態,讓特色村寨成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最佳承載體,形成了田園綜合體、民宿旅游蓬勃興起、綠水青山保護完好的雙贏格局,塑造了美麗鄉村新風貌。目前,恩施州28個村納入全省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利川市謀道鎮正在創建國家級特色小鎮。

三是促進了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集群發展。圍繞境內清江主線、核心景區、中心城鎮做文章,把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作為重要建設節點和精品景點,連點成線、連線成圈,實行全區域、全要素、全產業鏈開發,既挖掘奇山秀水的自然魅力,又傳承和弘揚民族特色文化,打造有景觀、有文化、有內涵的多元化生態文化旅游項目。2017年,恩施州累計接待游客5132.89萬人次,增長17.6%,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67.46億元,增長22.3%。同時,以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旅游開發為龍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優勢資源為依托,狠抓文旅結合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初步形成了民族文化旅游業、種植業、養殖業、服務業和民族民間手工藝品加工業并行發展的產業格局。

四是構建了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深入挖掘當地文化資源潛力,精心打造出一批主題鮮明的特色村鎮,讓農村“亮”起來、“活”起來、“動”起來。目前,已建成的165個村鎮中,保護、維改和新建特色民居達到5.6萬棟。建成文化廣場、活動室914個,組建藝術團隊67個,培養非遺傳承人253人,《嗯嘎女兒會》《撒葉爾嗬》等一批少數民族舞臺劇目享譽海內外,較好地推動了民族特色文化特別是瀕臨滅絕的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通過特色村寨和傳統村落建設,不僅改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條件,提升了公共服務水平,同時也促進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構建,增強了各民族大團結的凝聚力、向心力,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保護與發展雙提升的目標。

當然,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在實現大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新問題。比如,民族地區農村青壯年離鄉進城務工的大環境依然如故,鄉村空心化導致的傳統民族文化衰弱、自然村落景觀湮滅的問題,開發同質化導致的“千村一面、千寨一面”現象和低水平、同質化旅游產品供給過剩的問題,以“出政績、賺快錢”為目的的地方建設導致的民俗文化向庸俗化、商業化、碎片化方向異化的問題,建設主體被邊緣化導致的村民參與度低、獲得感少、凝聚力弱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農村改革發展等多個維度發力。從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的角度看,應立足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實際,堅持以落實相關政策為第一驅動力,積極尋求新的突破和發展。

融合與互動——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抓手平臺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也是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面臨的新機遇。在新時代,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如何對接鄉村振興戰略?

一要高位推動,在頂層設計上下功夫。歷史經驗表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能否取得突破、形成氣候,關鍵在于要把這項工作納入黨和國家的發展大戰略,納入各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發展新要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中專門明確,在全國范圍內重點保護和改造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00個和特色村鎮200個,這為新時代“三農”工作和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面對新機遇,應當把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作為脫貧攻堅達標驗收后最大的幫扶接續政策,提升到省級戰略層級,按照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時間節點和工作標準,將少數民族地區特色村鎮建設納入全省鄉村振興、全域旅游等總體布局,同步編制,同步研究,同步推進,同步驗收,確保民族地區農村跟上全國農村的發展步伐,確保如期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

二要文化鑄魂,在傳承創新上下功夫。民族地區鄉村文化的底色是多元一體文化,開放包容、團結和諧,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是其基本特征。要把挖掘和彰顯民族文化特色作為民族地區特色村鎮的鑄魂工程來抓,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傳承創新,全面開展特色村鎮民族文化資源普查、制定保護傳承方案,出臺立法保護措施,建立傳習基礎和生產性保護中心,大力推進民族文化活態傳承,使傳統文化展示具體化、形象化、項目化。要深入挖掘少數民族建筑、歌舞、飲食、服飾、節日文化的內涵,打好“土(鄉土氣息,)、野(原生態)、俗(風俗)”三張特色牌,通過綜藝節目、民俗活動、網購平臺現場直播等各類創意宣傳方式,不斷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走一條“優勢產業‘塑形’”,民族文化‘鑄魂’的特色振興路。在此過程中,要堅持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全面覆蓋到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加速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三要政策驅動,在市場運作上下功夫。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加大投入是關鍵。民族地區經濟總量小,產業層次低,增長速度慢,與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呈拉大之勢。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借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做足“市場+特色”的文章,按照“企業主體、市場運作、政府引導”的方式,因地制宜出臺一系列針對民族地區的差別化扶持政策,吸引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打開城鄉要素雙向流動之門,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融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按照“小政府、大服務”模式,政府在規劃引導、設施配套、公共服務、環境保護、制度供給上發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多元投入保障機制,以民族專項資金為牽引,采用PPP、市場化服務項目等融資模式,補齊各類設施和服務短板,夯實產業基礎,提升特色村鎮對人口與經濟的承載能力。積極構建政府、企業與農民互惠互利經營模式,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最大限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四要跨界融合,在培育新動能上下功夫。民族文化、生態和旅游三者融合發展,是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關鍵一招。要追求生產、生活、生態的融合,保證一二三產業融合,保持生態、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實現產城融合發展,必須著眼供給側進行多產業跨界融合,立足村鎮產業特征、山水資源、地形地貌和歷史文化等要素,打好民族牌、特色牌、文化牌、生態牌、休閑牌,以“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建設為基點,打造出最佳個性精品,克服村寨建設“千村一面”和同質化、低質化的現象。強化旅游、文化、社區功能混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旅游業、加工業、服務業以及特色手工業等特色優勢產業,推進“一鎮五區”建設:即以村鎮集鎮為核心,建設生態田園集聚區、現代農業示范區、現代農業研學實訓區、健康產業集聚區和旅游觀光休閑區,形成宜居的新型空間和新型社區,確保特色村鎮產業鏈的內生活力。依托大城市創新資源,強化先進技術、創新創業者、風投資本等高端要素聚合,用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催生新產業,培育村鎮經濟新動能和就業新空間,形成富有吸引力的創新創業生態圈,將美麗生態環境轉化為“美麗經濟”。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有其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在這“特色”里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文化底蘊,既有產業特色,又有旅游資源。既然是村鎮,追求的應是“小而精”“小而特”“小而優”,把“小”特色做成讓人流連忘返、印象深刻的精品文化,賦予一座村鎮新的形象、新的活力。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是一個充滿詩意的“遠方”。

猜你喜歡
村鎮少數民族民族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我們的民族
山西8個村鎮入選第十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
流翔高鈣 致富路上與你同行——記曲沃史村鎮東海鄉村e站長陳永慶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數民族的服裝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已達2409個
色彩手法在村鎮環境綜合治理中的運用與思考——以平度市下轄村鎮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