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商務助力農產品穩價保供的途徑分析*
——以貴州省為例

2018-01-23 08:46楊愛君范志方
農業經濟 2018年10期
關鍵詞:電子商務農產品發展

◎楊愛君 范志方

“民以食為天”,“菜籃子”是關系民生的重大工程。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購買能力也不斷增強,對農副產品的需求向著精細化和多樣化的方向轉變。然而,受地理環境等自然因素制約,生產成本、流通成本高企造成長期存在農產品價格過高、百姓買菜難賣菜難的問題。農產品穩價保供是“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核心要義。為了解決市民“買菜難買菜貴”問題,確?!安嘶@子”產品市場供應充足、價格合理,農村電子商務致力于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是互聯網快速普及的產物,電子商務的快速崛起恰為農產品穩價保供提供了機遇。

一、農產品特點

1.農產品價格呈現波動性。農產品市場本身隨市場化改革而逐漸完善,但價格波動是農產品市場運行中的天然屬性,其波動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影響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的因素眾多,除了不可調和的自然環境決定的農產品季節性波動,市場供需狀況同樣影響農產品價格波動。供給方面,農民種植品類受當地傳統制約,生產比較固定,一旦受自然災害影響,很難有替代品填補市場空缺。再者,農民種植的羊群效應容易導致某種農產品市場供給過多,擠占了其他農產品市場空間,加劇市場波動。需求方面,居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偏好的改變將增加如生鮮時蔬等農產品的需求,而供需的不匹配極易造成“市民買難、農民賣難”兩難境地,同樣將抬高市場價格。此外,農產品價格波動還與現有的政府農業補貼政策、農產品市場流通效率有關。

2.農產品市場多樣性。我國農產品市場具有多樣化的特征,整體表現為規范化與非規范化市場并存。與工業品生產方式不同的農產品基本上以初級原料和散裝在市場上交易,標準化程度較低,且缺乏農產品安全質量檢測程序,農產品市場質量安全信息服務缺位。而我國農產品市場仍主要以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等為主,同時也有部分流動商販、馬路市場等規范化非實體市場存在,受制于組織化程度較低等缺陷,雖然流動商販提供的農產品更為綠色健康,但仍無法與“大市場”相提并論。

3.農產品的規模性。農產品作為產品上行極具規模性,也即農產品產業鏈具有較高的規模效應。當農產品只作為初級產品進行銷售時,其產品附加值低,且農產品屬于一種易損易腐商品,在運輸過程中需要極高的保鮮、抗損技術,增加了運輸過程中的保護成本,農產品存儲時限較短。而農產品進行包裝等深加工過程時能夠發揮產業鏈條規模效應。當農產品市場規模增加,本產業進行深加工時,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將提高產品附加值,降低農產品市場交易成本,改善農產品品質,適應消費者日益提升的多樣化需求。

4.農產品的地域性。在不同地域自然環境各不相同,農產品生長環境有所差異,不同農產品成熟期也不相同。各地域農產品種類、質量各異,農產品最終上市交易成本有高有低?,F階段有的地區網絡服務及信息傳輸系統還不夠完善,農產品市場主體仍較為傳統,“劣質品驅逐良質品”現象嚴重,市場價格歧視問題凸顯。而農產品具有消費時限性,易腐爛,產品“品牌效應”不足很難跨省市流通,具有很強的地域特征。

二、貴州農產品市場發展現狀

1.傳統的農產品市場結構。貴州作為全國唯一的一個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地屬喀斯特地貌,素有“地無三分平”之說。農業資源稟賦情況較差,市場化程度、外貿依存度、固定資本份額、勞動生產率等多數指標排列全國倒數。農產品市場結構發展還相對比較傳統,雖然電子商務在農產品市場運用已經出現,但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運用還不廣泛。貴州農產品生產還比較零散,大規模的農產品產業集群還有待形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電子商務的融合還有待深入,生產技術、產品賦能均有待改善。農產品市場主要以四個市場、三個渠道為主。從農產品生產領域來看,農產品質量仍參差不齊,現階段大多數農產品深加工程度不夠,大多以初級產品形式流入市場,產品質量溯源功能匱乏,無法發揮出應有的品牌效應。從農產品流通領域上看,農產品批發商的銷售對象呈擴大化趨勢,電子商務等新興購買者已經出現,并逐年上升。但是,超市、農貿市場等零售終端的進貨渠道依然主要依賴于傳統的批發市場,農產品交易仍然以現貨交易為主。

2.虛高的農產品價格。由于地域價格差異化及各渠道加價率高,農產品價格虛高。農產品價格的差異受到地理位置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直接決定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習慣,從而影響著農產品面向的消費者類型、目標市場的確定和整體的市場定位,對農產品的價格制定產生直接的作用。貴州省農產品存在比周邊省市價格虛高現象,同時經濟開發區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周邊區域。過大的價差不僅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也會產生產品歧視,經營者會集中經營利潤率高的產品,而忽略利潤率相對較低的農產品,不利于農產品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在貴陽“菜籃子”工程建設取得進展的同時,貴州“菜籃子”(農產品)零售價格仍存在偏高的情況。而農產品價格畸形主要原因在于各渠道的加價率偏高,其中零售環節加價率居高不下首當其沖,受制于經營主體組織化和規?;降?、零售市場數量不足、經營成本較高等因素,零售商仍在市場中起決定性作用,在競爭力不足的環境下市場銷售價格難以降低。

3.不完善的農產品市場體系。農產品零售市場是農產品市場體系中出現問題最多且最為復雜的一個。因為農產品零售渠道不同,目前貴州省農產品零售渠道主要由農貿市場和各類超市組成(大市場),此外還有衍生出的各類露天市場、馬路市場以及流動商販(小市場)等。在這種大市場與小市場并存的環境下,流動商販等小市場由于自身規模太小,在農產品市場上銷售份額占比較小,屬于市場弱勢競爭主體,不足以影響農產品市場的主要價格。農產品生產反饋信號還較弱,主要來自零售市場及消費主體。零售市場體系建設亟待完善,促進零售市場中的大市場與小市場充分競爭。

三、電子商務對農產品穩價保供的影響分析

1.電子商務對生產過程的影響。電子商務實施將實現以銷定產,指導農業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脫貧攻堅。首先,電子商務有助于提供真實準確的農產品產銷信息以調整生產品類。農產品產銷信息的缺失導致農民生產的盲目性,無法把握農產品市場需求情況,受制于當地生產習慣,農民在固定的季節生產固定的農作物,生產品種較為單一。當農戶了解到某種農產品市場價格提高,更多的農戶參與到生產行列,勢必造成這種農產品周期性價格上升。簡單綜合性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將對農產品市場價格做出有價值的收集與發展,而農產品供應商根據當即市場價格做出合理的判斷,同時也能夠跟隨市場調整合理建議農產品生產的種類,實現農產品集約化經營以滿足消費者市場。其次,電子商務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合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較于傳統的農業經營主體更加注重運用電子商務平臺,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中農產品上行的主體,也是我國農產品電商發展的中堅力量。而傳統的農業經營主體受制于地域范圍的限制以及品牌意識的不足,在農產品生產上較為單一,缺乏長期規劃,故而普遍缺乏品牌建設。電子商務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發揮著新的商業模式作用,利用其在數據統計、信息處理等優勢,在提升經營管理效率、升級農產品生產規劃、建立客觀主體聯系等層面上都有著廣泛的應用。最后,電子商務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從貴州農產品等級劃分角度看,農產品深加工環節還較為薄弱,精品高端農產品供給能力還較弱,農產品加工、倉儲和物流依然是貴州現代農業發展的短板之一。而農產品的線上交易模式可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在農產品生產中發展的電子商務將引領技術流助推農產品附能,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進而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2.電子商務對流通過程的影響。創新農產品流通體系對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穩定消費市場意義重大,而電子商務平臺恰為農產品流通體系中的流通過程、基礎設施、交易方式創新等提供了保障。首先,電子商務的運用有利于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流通環節的減少意味著降低批發市場“經由率”,減少“單批發”甚至“雙批發”式流通環節。而電子商務流通模式中的流通成本明主要由網點建立、管理維護以及產品轉移過程,若達到一定的規模水平,其成本相對比傳統模式更低。如在農產品產地直銷運營模式中,農戶個體、經營商等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將農產品直接從生產者送達消費者,減少中間環節,打破雙批發流通冗余造成的加價率過高的現狀,極大減少交易成本和流通耗損,提升流通效率,從而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完美銜接。其次,電子商務為網絡基礎設施以及配送設施的建設隱性擔保。近年來互聯網向農村“蔓延”趨勢不減,電子商務企業紛紛實施農村發展戰略。國家以及地方政府對農村電子商務伸出友誼之手,源于電子商務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的不謀而合。電子商務的農村發展規劃為促進縣鄉物流中心等設施建立,解決物流“最后一公里”等問題提供保障。同時,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也將促進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滿足農村居民個性化需求。最后,農產品電商化是交易方式的創新。我國農產品在交易方式上還比較單一,主要以現貨交易為主。而互聯網的興起下迅速發展的電子商務為農產品交易方式提供了一種選擇?,F階段,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模式眾多,要實現農村電子商務的本土化發展,探索適合于當地農產品的電商發展之路。

3.電子商務對消費渠道的影響。電子商務實施能夠精準預測農產品消費需求,以市場的需求引導上游農業生產,實行訂單化農業,對產品進行保價收購,解決農民盲目性、無序化生產的問題。首先,電子商務平臺在農產品市場的運用可用于產品價格信息收集。電子商務的交易模式具備數字化、信息化的特點,彌補了傳統農產品交易模式的缺陷,農產品市場信息得以實現公開、透明化。簡單得說,電子商務能夠幫助農村的生產者和銷售者直接接觸市場,從市場中得到直接反饋,能夠幫助農村生產企業生產出更貼合市場的產品,從而實現農產品市場以企業為中心向消費者為中心的格局轉變,達到農產品供給與需求的有效對接。其次,電子商務有效彌補“服務半徑”過窄問題。傳統的農產品銷售市場主要以農貿市場為主,而現有的農貿市場體系往往難以滿足居民日益提升的消費需求,農貿市場發展明顯滯后于城區經濟發展,從而農產品銷售市場極易出現市場功能退化、中心城區市場過密、新建城區市場不足、市場監管粗放等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為農產品網點布局水平不高,農貿市場“服務半徑”不足以輻射到各個消費群體。而銷售市場體系主要以政府規劃為主,缺乏一定的靈活性。電子商務以一種新的發展業態出現,能夠有效彌補“服務半徑”過窄問題,避免過高的零售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同時,電子商務在農產品中的應用可以提高城市流通與農村流通的對接水平,優化資源利用效率。最后,電子商務助力農產品品牌效應的發揮?,F階段,貴州優質特色農產品眾多,只是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足。其一般性的農產品眾多,具有特色的優質精品農產品較少,農產品難以達到標準化生產水準,無法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隨著國民經濟收入水平的增加,品牌化的發展道路應該是農產品未來的發展必然,而需要經過深加工的農產品更加需要走品牌化的發展道路。相應的,在農產品品牌化發展的過程中,電子商務為其做好品牌推廣及宣傳工作,從而提升農產品品牌知名度,提高農產品區域競爭力,在農產品交易中取得更好的競爭優勢。

四、電子商務助力于農產品穩價保供的建議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環境的改善將有利于農村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而注重農村電商上行是關鍵。政府扶持政策更應偏向農產品上行;農科院所充分發揮專業技術在貧困地區農產品改良育種等方面上的運用;積極引導農產品生產理念從數量向質量過渡,助力宣傳、打造一批更加具有品牌優勢的特色農產品,增強地方特色農產品在國際國內競爭力水準;農村基層自治組織的發揮引領作用,制定適宜本土情況的農產品發展規模、種類發展規劃,合理利用農村現有資源,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

2.完善農產品電子商務體系。農產品電子商務體系的建設是“互聯網+農產品”戰略有效實施的有利保障。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健全的基礎設施及高水準的電子商務服務平臺作為支撐。首先,要加快農村網絡信息基礎設施的全覆蓋,適當降低農村通信資費,改善農村居民用網條件,提高農村電子商務在農村的滲透率。其次,要推動電子商務在農產品市場中的廣泛應用,可以依據現有平臺組織成立公益性國有獨資電子商務企業,依靠其市場專業化水平,試同農產品期貨市場保持信息互聯互通,打造能夠發現價格信息,規避價格風險的信息共享平臺。最后,應用物聯網、大數據方面的技術,實現對銷售客戶的實時管理,對農產品的全程跟蹤,通過大數據統計分析能夠精準預測各種產品需求量,實現以銷定產;通過對居民消費習慣的數據分析,結合農產品生產季節推導,能夠科學引導農業企業合理調整種植規模,同時,通過“訂單農業”式生產,解決農業企業銷售問題,有利于帶動農業產業發展,推動當地扶貧攻堅工作。

3.培養多元化市場主體。當市場主體組織化后,其生產經營活動將更規范,專業化程度更高,競爭能力更強,從而能夠起到農產品穩價保供的作用。要著重培養新一代生產經營主體,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產品電商發展中發揮出更加突出的作用,同電子商務企業相互融合,進而推動農產品線上線下良性發展。加快各區各縣電商產業園的建設工程,鼓勵支持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產品線上經營活動。以現代電商平臺結合傳統實體店,引導上游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進行產業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整合農產品流通渠道,縮短供應鏈,解決“菜賤傷農,菜貴傷民”的現象,并實現精準扶貧。

4.加強金融支農力度。經營主體使用外部資金不足,加重了經營主體引入電子商務的資金負擔。要加大金融支農力度,首先要完善貧困地區農村金融體系,發揮好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服務“三農”功能。其次,金融服務應圍繞新時代下農業發展的新要求,轉變金融機構融資理念,創新金融品種,通過鼓勵農產信用社、鄉鎮銀行等金融機構設立農產品電商發展專項資金,加快新型農經營主體與電子商務融合發展。

猜你喜歡
電子商務農產品發展
農產品網店遭“打假”敲詐 價值19.9元農產品竟被敲詐千元
2025年我國農村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2.8萬億元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打通農產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農產品滯銷賣難信息(二)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電子商務模式創新的相關研究
跨境電子商務中的跨文化思考
2013年跨境電子商務那些事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