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僑胞的海絲尋夢之路
——以梅州海外客僑為例

2018-01-23 12:24王明惠
客家文博 2018年1期
關鍵詞:客家人華僑

王明惠

一、概述

海外華僑華人六千多萬,三分之二祖籍廣東,廣東海外華僑華人由廣府、客家、潮汕三大群體組成,其中客家華僑華人為數較多,以祖籍梅縣為眾。散居世界80多個國家,主要聚居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緬甸、泰國、毛里求斯、法屬留尼旺、加拿大、美國、中南美洲等國家和和地區。

客家人血脈中的因子,造就客家人五次大遷徙后再下南洋闖非洲的海絲尋夢壯舉。由唐至清,中國開辟的海上絲綢之路將陶瓷、茶葉、絲綢等中國商品遠銷海外,客家商人也出海貿易定居海外,成為早期海外僑民之一;清中晚期,世界資本主義殖民擴張,東南亞及美洲殖民地開發缺少勞力,加之晚清政府腐敗無能,民不聊生,為生活計,大批客家人出洋尋找美好生活,形成過蕃尋夢浪潮??蛢S憑借堅韌勤奮、克勤克儉的精神,扎根海外,融入居住國;部分人事業有成,成為富甲一方的商業巨賈、社會精英,為居在國的開發建設作出巨大貢獻。

“達而兼濟天下”是中國人的傳統精神,海外客僑無不堅守秉承,為住在國和祖(籍)國的革命和建設慷慨捐輸,從回國投資實業救國,支持孫中山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國,支持祖國抗戰,抗日救亡,支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參與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到回國投資興業,捐辦公益事業,參與改革開放,振興中華,在100多年的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涌現許多優秀的客僑兒女,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客僑出洋尋求美好生活夢想之路

客家人出洋尋夢,移民海外主要原因和形式與廣府人、潮汕人有所不同。

(一)避禍出洋。1279年,崖門海戰,南宋滅亡,梅州松口卓謀帶領10余兵眾乘竹筏漂流到婆羅洲定居,成為有史料記載的梅州最早的客籍華僑;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大埔縣肖晚、程鄉縣(今梅縣區)林朝曦參加饒平張璉發動的農民起義,兵敗,率領余眾逃亡巨港(今印尼);明崇禎十三年(1640),鄭成功部將羅宏一(大埔人)帶領幾千人到臺灣,部分后來輾轉南洋;1864年太平天國起義,侍王李世賢福建兵敗,部分余眾逃亡馬來亞,后部分遷移南美智利;康王汪海洋部兵敗梅州,太平天國眾多客家部屬為避清軍追捕而流亡海外。

(二)出洋謀生??图胰顺钥嗄蛣?,血液里流淌著開創進取的遷徙因子,在大帆船貿易年代就參與到中國與世界的海上貿易活動??图抑V語“唔窮唔過蕃”,晚清政府腐敗無能,實行“海禁”、“遷界”政策,沿海各地民不聊生??图疑絽^地少人多,許多家庭為謀生路,在海外的親戚“牽引”之下出洋謀生,或被誘騙當“契約華工”(豬仔)到馬來亞、印尼、緬甸、安南、印度、毛里求斯、留尼旺、南非,及美國、加拿大、秘魯、智利等地開礦或種植,形成客家人向海外移民高潮。

(三)牽引出洋。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期,僑居海外的客僑站穩腳跟,事業有成,急需勞動力,通過水客帶回錢物贍養家眷,將海外出生的子女送回家鄉接受教育。同時,委托水客將家鄉親朋帶來僑居國,共同創業,追尋美好生活,光宗耀祖,形成客家人出洋尋夢的又一次高潮,也是海外客家華僑群體快速壯大的主要原因。

(四)“豬仔”華工。鴉片戰爭后,西方殖民主義憑借船堅炮利,迫使清政府打開國門。隨著西方列強加速對殖民地的開發,許多殖民地出現勞工緊缺的問題,由于華工吃苦耐勞和工價低廉,成為西方列強覬覦的廉價勞動力,他們通過強迫和誘騙的手段,從中國南方沿海地區販運了大量“契約華工”(豬仔)到世界各地?!捌跫s華工”在簽約期內失去自由,過著非人的生活,擔負繁重的勞動,在異國他鄉的農場或礦場廉價地付出,償還所欠的“路費”,許多客死他鄉,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慘痛經歷?!捌跫s華工”也是客家人出洋的重要方式。

三、海外客僑海上絲綢貿易之路

梅縣松口是客家人出洋貿易、移民海外的始發港口。自漢代開始,中國民間商船就遠至南洋進行商品貿易,唐宋元明清,中國與世界各地的海上貿易從未間斷。商貿、文化的交流,催生人口的遷移,在海外從事商貿而定居下來的人成為最早的華僑。自古以來,梅江是梅州各縣依托發展的主要水路通道,梅縣松口碼頭是客家地區的商貿重地。早期梅州客家人坐船由梅江到韓江,至拓林、樟林港換乘紅頭船出洋經商或打工。1860年汕頭成為通商口岸后,改由汕頭港出洋。松口碼頭既是梅州客家人出洋的始發港之一,也是客家華僑回唐山探親的抵達港口,在許多華僑的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故有“松口不認州”之說。為紀念客家人移民海外的壯舉,前幾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松口碼頭樹立了“移民紀念碑”?!昂谑枴碧拼链前l現于印尼海域的一艘唐代從事海上貿易的沉船,船載貨物全來自中國,除長沙窯陶瓷外還有梅縣水車窯的陶瓷精品,印證了古代客家參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四、海外客僑海絲國家創業發展之路

客僑被譽為開埠先驅。早年,華人乘船移居海外,在自由選擇職業的創業初期,為方便商貿和交流,集中居住在臨近海邊碼頭的地方,逐漸發展成具有中國風味的華人商貿、文化和居住中心唐人街(CHIAN TOWN)。 “客家人開埠、廣府人旺埠、福佬人占埠”之說反映了客家人在海絲沿線國家華埠開發建設中所起的作用。由于客僑移民時間較早,又多從事墾殖、開礦等行業,勤勞節儉、富有開拓精神,成為早期海絲沿線國家華埠的開埠先驅??蛢S開埠先驅較為出名的有卓謀、羅芳伯、謝樞泗、張弼士、姚德勝、吳之盛、戴燕國等。

客僑傳統行業主要有中醫藥、伐木、雜貨、打金、打鐵、典當、雜貨等。傳統中醫藥是海外華人賴以生存的法寶,在異域他鄉,早期的客僑依靠祖輩傳下的中醫藥知識,艱難地繁衍和生存。在每個華埠均有傳統的老字號中藥店堂。梅縣松口人古石泉1796年在檳城創建的“仁愛堂”,是東南亞歷史最悠久的中藥店。海外客僑張榕軒、張耀軒建立“濟安醫院”、謝樞泗建立“合艾醫院”、伍東白創建立“天華醫院”等。馬來西亞檳城、怡寶等地的大伯公古廟則是紀念三位為民間施德施醫的客家先賢的廟宇,是為民眾送藥方、舉辦義學的場所。泰國的皮革業,客家人一枝獨秀。目前,泰國的現代化皮革工業,絕大部分是客僑經營。泰國紡織業以豐順、興寧籍人經營為最,粗略統計大、小共400百多家,占泰國紡織企業絕大部分??蛢S主要在吉隆坡、馬六甲、沙撈越、沙巴等地開采錫礦及種植胡椒、甘密和橡膠,部分從事打金、打鐵等手工業以及開設商店、典當行。

早年海外客僑從做苦力開始,從事開礦、種植、修路等最艱苦的工作,賺取有限的血汗錢,在異國他鄉安家立命。有了一定積蓄后,多經營商鋪,勤勞、節儉創建基業,扎根異國他鄉。在馬來西亞新山種植甘密、胡椒;在留尼汪、毛里求斯種植甘蔗。在馬來西亞從事錫礦開采的華工,以客家人為主,而當地的客僑婦女,則是從事淘洗礦砂的主力,時稱“硫瑯娘”。部分客僑懷揣傳統技藝,在海外因地制宜、逐步發展,將客家傳統工藝結合異域生產、生活的需求,利用當地材質,制造出具有客家傳統文化特點又有異域風格的產品,將客家文化在海外發揚光大。

五、海外客建設華社的五大支柱

海外客僑社會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靠的是客僑創立、繼承,不斷發揚光大的客僑廟宇、客僑社團、客僑教育、客僑報刊、客僑文化五大支柱。

(一)客僑廟宇??图蚁葍S初到海外,在異異國他鄉發展,抱著相同的宗教信仰,興建廟宇,設立神祗,祭拜神明,所有的社會活動最初是以廟宇為中心進行的??蛢S信仰除崇拜祖先外,以佛教、道教為主,其他包括媽祖、關公、三山國王、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均有信眾,而伯公則是客僑最親近的神。最早的華族拓荒者,到了南洋多加了一個“大”字,大伯公便成為南洋客家人的守護者。

海外客僑把土地神供奉在家中公廳,并取了一個特別的名字唐蕃地主。唐是中國之意,蕃是南洋當地的地基主,在唐蕃地主的神位上寫著“五方五土龍、中外貴人扶”,道出了當年遷徙海外的不安心情與深切期待。他們不僅把自己家鄉的神明供奉起來,也十分尊重當地的神。1745年大埔人張理抵達馬來亞海珠嶼,行醫施藥,行善積德,后被奉為當地“大伯公”,安放在大伯公廟里。

(二)客僑社團。在異國他鄉,人生地疏,舉目無親,自然和生活條件艱苦,加上被唐山政府視為“莠民”、“棄民”,為相互幫扶、守望相助、凝聚力量,海外客僑以地緣、血緣、業緣、文緣、神緣為紐帶,成立了客僑宗鄉組織。通過會館集資,幫扶同鄉創業;舉行聯誼活動增進溝通,捐資興建客僑義山;傳播中華文化,加強會館交流;密切與祖(籍)國家鄉聯系,這些對海外客僑群體的成長起到十分重要的核心作用。1801年馬來亞檳城建立的嘉應會館是成立較早的華僑會館之一,由嘉應五屬客僑創建。海外客僑成立的會館包括:嘉應會館、茶陽會館、梅州會館、應和會館、仁和會館、崇正會館等;后期逐漸在各國成立客屬總會、客家公會聯合會、崇正總會等。

(三)客僑教育。海外客僑秉承中華傳統教育,早期多以私塾、書院或義學的形式教育子弟。隨著近代新式教育興起,紛紛改辦新學堂,采用新學制,建立從幼稚園、小學到中學、大學的華僑教育體制,并得到國內教育當局的指導。采用中國教師和教科書,納入當地國民教育體系,部分學校初始采用客家方言教學,后改為華語教學。1772年羅芳伯建立蘭芳公司,廣設漢文私塾,免費招生讀書。1819年客僑在檳城創辦第一間私塾學堂“五福書院”;1901年,印尼巴城中華會館創立第一所中華學校;而第一所現代新式學校是大埔客僑先賢張弼士于1904年在檳榔嶼所創辦的“中華學?!?。

(四)客僑報刊。十九世紀后半段,隨著海外華人社會的發展,各華埠開始創辦華文報刊,初始以介紹家鄉情況、航運消息及當地社會為主,后逐漸成為當地華僑的主要資訊來源,成為華僑心聲陣地,對團結華僑、爭取華僑利益發揮了巨大作用??蛢S報人代表性人物主要有:吳公輔(1880-1951年),梅州蕉嶺縣人,飽讀詩書,清末秀才。1906年前往印尼投靠親友,早年加入同盟會,1921年與同鄉創辦《天聲日報》,任社長,支持孫中山領導之革命。1925年,因在《天聲日報》刊登悼念孫中山詩文,被荷印殖民地當局驅逐出境。返鄉后擔任蕉嶺縣教育局局長三年,1941年倡建紀念謝晉元的晉元中學并擔任校長。宋中銓(1905-1962年),出生于梅縣,青年時期前往印尼巴達維亞,在《新報》從事通訊員工作,1928-1932年在南京邊讀書邊當《新報》的通訊員。1932年回巴達維亞《新報》總部擔任編輯,抗戰期間,《新報》積極宣傳抗日。1942-1945年日本占領印尼,《新報》被迫關閉。1945-1959年宋中銓一直主持《新報》,在維護華僑利益、支持祖國建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1950年宋中銓推動成立“印尼華僑團結促進會”,1951年以團長身份帶領印尼華僑回國觀光,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1952年“印尼華僑團結促進會”改為“中華僑團總會”,1960年擔任會長。印尼客僑熊德龍2001年創辦《國際日報》《印華日報》?!队《壬虉蟆肪庉嫴咳藛T全是梅縣客僑。毛里求斯《新華日報》《鏡報》都是客僑創辦。

(五)客僑文藝。漢劇、漢樂、山歌、采茶戲等是海外客僑喜愛傳統戲劇。主要藝術家有:李金發(1900-1976年),梅縣人,1919年8月與林風眠等作為第8批留法學生前往法國留學,專習雕塑,同時創作詩歌。1925年6月回國,得到蔡元培的賞識,與林風眠一起創辦西湖藝術院,擔任雕塑系主任,先后承擔孫中山、伍廷芳、蔣介石等的塑像工作。1945年出使伊朗,1951年后移居美國,1976年在紐約去世。

六、海外客僑落地生根之路

海外客僑秉承客家人1000多年遷徙形成的優良品格,牢記、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使命,廣納、兼容海外僑居地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居住國繁衍,開枝散葉,在語言、飲食、習俗乃至婚姻等方面與居住國人民融合發展,落地生根。

(一)語言相通。海外客僑秉承“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訓,傳承客家方言。為了與居住國人民溝通,客僑中的有識之士,編撰出版客人學習馬來語、英語等詞典,熟練地掌握了僑居地民族語言,成為極具語言天分的華僑群體。

(二)教育相輔。海外客僑在重視傳統華文教育的同時,注重教育后代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對后代的教育也較為開明,家庭條件好的子女接受西式教育,成為僑居地的主流群體。

(三)習俗相融。早期海外客僑,在生活上最大限度地保留客家和中華傳統的習俗,同時又融合當地其他族裔的生活習俗,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海外客僑習俗??图绎嬍骋源?、咸、野、燒、肥著稱,適合早年從事開礦、開墾、種植重體力勞動的客僑。由于南洋的熱濕氣候和獨特的食材,移居南洋的客僑受異域民俗的影響,傳統的客家飲食風味多了酸辣和煎炸,和當地飲食文化融為一體。

(四)相互通婚。早期移民南洋的客僑,婦女極少,為求生存、傳宗接代,部分客僑與當地民族通婚,既保留客僑習俗和文化傳統,又吸納當地民族習俗和西方文化,形成土生華人文化,逐漸融入當地。所生后代男的稱為“峇峇”,女的稱為“娘惹”。

(五)相互交流。海外客僑不但學會居住國語言,也將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僑居國語言,受到當地人民的歡迎。

(六)民心相通。在西方殖民時期,海外客僑與居住國人民休戚與共,同命運,共呼吸,共患難,民心相通。一起開發建設城鄉,一起反抗殖民統治,一起抵抗法西斯侵略,共同參與當地革命斗爭,爭取民族獨立,建設美麗家園,贏得居住國人民認可和贊譽,他們的事跡載入居住國歷史史冊。

(七)融入主流社會。海外客僑將僑居地視為第二家園,辛勤耕耘,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得到僑居地人民的信賴和贊揚。他們積極主動融入僑居國主流社會,名揚海外。代表人物主要有1777年在印尼加里曼丹曼多(東萬律)成立“蘭芳公司”的羅芳伯(1738-1795年)。1913年,買下泰國合艾市地皮,規劃街道,建設商鋪,招徠華商投資開墾和開礦,修通鐵路,建設合艾市的謝樞泗(1886-1972年)。獲泰王賜姓“藍山”(LAMSAM),為泰國“藍山”家族始祖,熱心公益,創辦曼谷天華醫院、伍氏宏育小學、客家義山的伍淼源(1850-1909年)。繼承父業,拓展米業、運輸、保險、國際貿易,捐款支持孫中山革命,支持中國抗戰,1939年在寓所遇刺身亡的伍佐南(1879-1939年)。另有伍伯林、詹采卿、泰國前總理他信、英拉兄妹、李光耀、姚德勝、李桂和、姚永芳、李萊生等等。

猜你喜歡
客家人華僑
身在異國他鄉,海外華僑華人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我的華僑老師
客家人
海外華僑華人詠盛典
闖蕩牙買加的客家人
華僑圖書館的那些事兒
賴煒煒作品
華僑華人慶“國慶”度“中秋”
華僑華人眼中的新江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