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西傳統絞纈工藝發展現狀調查研究
——以大理周城白族扎染鄉為例

2018-01-25 10:18
湖北美術學院學報 2018年4期
關鍵詞:扎染白族大理

大理地區的傳統絞纈工藝起源在很多文獻中都有過不同的探討,早在兩漢時期,南詔國的《張勝溫畫卷·蠻王禮佛圖》中兩位武士頭戴小團白花的藍染布官套,就展現了古代絞纈工藝的存在。那時,滇西的原住民族就生產出以木棉花為原料的“桐華布”,以麻為原料的“干蘭布”,在給中原王朝的貢品中還有大量的藍靛。這證明了早在兩漢時期,生活在大理的先民已有了紡織業和使用植物染料染就的紡織品。蜀身毒道(南方絲綢之路的一個部分)以及滇藏茶馬古道都會經過大理此地,商貿的交易帶來了文化的交融,大理一地由此成為了多元文化的交匯點,是一個文化包容性極具的地域。唐(南詔)、宋(大理國)時期,大理白族絞纈已成為一項成熟的印染技藝。經過元、明時期的發展,絞纈已成為具有濃郁特點的民族織染工藝。清代,大理、喜洲、周城扎染作坊林立,所生產的“大理紅布”、“喜洲布”成為名遐滇西的暢銷品。在調查訪談中,有一部分學者認為,雖然現出土最早的扎染物品存于新疆,但大理的傳統絞纈工藝應起源于中原地區。遺憾的是經濟發達地區文化更替得更快,這種工藝在中原地區慢慢被覆蓋。而通過古代的貿易交往流傳到大理地區的絞纈工藝,恰恰由于文化的滯后,加之植物染所需原料的自然環境生長優勢,反倒被保存了下來。南詔時期,大理國強盛發展,從臨近的四川俘虜了大量文化手工技藝者到云南大理,這些勞動力的到來也推動了現代扎染工藝在大理的蓬勃發展。

大理周城是云南省的白族扎染之鄉,整個村有兩千多戶計一萬多村民,白族占總人口的98%以上,人均占有面積0.3畝多,絕大多數村民以經商和從事第三產業為主,其中有10余戶人家以扎染作為家庭經濟支柱事業。以周城扎染鄉作為白族扎染工藝的調查點具有較大的代表性,而作為國家級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的璞真扎染廠更是周城扎染行業的發展典范。2008年,段樹坤、段銀開夫婦共同努力,收購了瀕臨倒閉的原周城民族扎染廠,確立了在保護繼承白族扎染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傳承發展扎染事業的基本經營思想。2015年,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注冊成功,并在此建立了大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至扎染坊發展到扎染有限公司和博物館的三年多來,它為本村提供了計劃內用工近30個崗位,2000多人次的就業,并結合大理旅游市場的發展,將公司和博物館投入到旅游市場運營,博物館年接待量達15萬人次,基本做到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為保護傳承發展白族扎染事業創造了更大的空間。

一、周城扎染工藝的生產現狀與發展瓶頸

周城村大部分商戶的扎染產品銷售現在主要是在自家作坊和臨街住戶的擺攤零售為主,由于周城緊鄰國家4A級景區蝴蝶泉公園,因此,本地的白族扎染作為旅游產品自產自銷是最為便捷的。此外,也有小量的政府批量采購,用于大理州的文化交流建設。一方面,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要求盡力保護,另一方面,唯有創新的產品才能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但是如果把保護理解為一味的不進步,必將造成文化斷流,所以,兩者一定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區域的人的要求。據調查,在現代的產品中,周城的璞真扎染現目前銷售較好的產品類型是女裝和圍巾,這與產品的功能性有著很大的關系,它既具有審美價值又具有實用價值。當然,從生產原料的供給至銷售渠道的轉變也面臨較大困頓亟待解決。

1.原生態植物染料受到現代科學技術的沖擊

原生態板藍根植物染料源,由于需求量比較大,逐漸發展成為人工培育種植。培育種植板藍根需要有一定規模的土地,加之培育種植到制作成染料需要有一定的周期和技術含量,染制產品的次數和時間耗費比較大,相對于化學染料的成本也較高,因此,原生態的植物染料正受到現代科學技術的沖擊。企業負責人介紹到,希望政府能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培育種植和使用原生態植物染料,在種植生態植物染料土地的使用上,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加強原生態植物染品和化工染品檢驗手段,杜絕以假亂真的扎染制品充斥市場,讓消費者買到貨真價實的扎染產品。

2.產品形象設計不足,附加值低

作為大理扎染工藝的領銜企業之一,周城的璞真扎染廠還缺乏獨樹一幟的獨立品牌。當整個周城村的產品有著極高的相似性時,創造一個產品品牌或者進行進一步的原創研發就能引領行業發展,促進商品附加值提升。調查中發現,周城扎染的所有作坊幾乎都沒有完整的產品形象塑造,產業化升級概念在企業中多以工藝技術的革新作為思考重點,雖然經營者在潛意識中已察覺產品包裝、VI、廣告的重要性,但其視覺傳達設計還沒有付諸行動,以至于長期以來的重復勞作使產品的銷售利潤僅停留在較低水平上,而工藝本身及品牌的附加值還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3.純手工勞作成果在多媒體銷售平臺中價值交換的不平衡

網絡銷售也是一大困難。扎染本身是無法用機械化流水作業生產的,它必須要求純手工才能完成。但如果想批量化生產并在網絡中進行銷售,商品的差異性就很難達到統一售價的標準。應該創造一個怎樣的商務平臺來滿足個性化的扎染商品批量銷售是目前困擾扎染行業的最大難題。段樹坤廠長認為,網絡商務的銷售平臺不僅是產量提升實現經濟利益的重要渠道,更是文化宣傳的有利平臺,作為傳承人,他更看重的是后者。通過網絡或現代媒體的多平臺銷售,更多的是想提高大眾對非遺項目的認識和支持?!笆褂?,是最好的傳承。購買,是最好的保護。分享,是最好的傳播?!彼M芡ㄟ^這樣的平臺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歡,并且支持扎染這一傳統民族技藝的保護與傳承。

二、周城扎染工藝傳承模式現狀

1.博物館傳承

段樹坤廠長談到,從2008年以來,技藝傳承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們。1999年昆明世博會之后他積累到第一筆資金,作為一個企業負責人同時又兼具文化傳承者的身份,他首先想到了注冊一個扎染博物館,而這個博物館一定要集靜態、活態傳承于一體。那時候的他較為悲觀,他預想,即使多年以后,沒有人愿意靜下心來傳承這種文化,至少博物館還可以向世人存留這種痕跡。2012年,段樹坤將博物館籌建在璞真扎染廠內,當時在沒有政府資金幫扶的情況下,他先后共投入500多萬元進行博物館建設,以“傳承扎染技藝,延續民族文脈”為主題,以“扎染源流”、“扎染世家”、“珍品展示”、“民族團結一家親”、“琳瑯滿目”、“活態演繹”等為篇章陳列布展,向大家介紹了扎染的歷史源流以及段氏家族在傳承中的貢獻與實踐。這種靜態的展示與前廳多位白族奶奶的活態技藝展示傳承緊緊結合在一起,已經初步達到了扎染博物館建館預期。

據調查,周城扎染廠1993年編輯的《花世錦囊》已整理了傳統扎染中常見的多種花型圖案,但在更多的梳理過程中研究者發現,古老的傳統扎染圖案,有的沒有名字,有的圖案在不同的手藝者口中叫法大不相同。出于傳承與藝術的需求,有必要進一步整理現有的文獻,將扎染的傳統圖案流傳于世。難能可貴的是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在2015年底,已經完成了傳統生產工具、700余件傳統扎染制品、1900多張傳統扎染圖樣、近3000張扎花模板的整理。目前,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內已經整理了數十種常用的傳統圖案向參觀者開放,代表性紋樣有擺角射葉花、點角射形花、朵點對角盛葉花、朵蝶隱形花、心梅花角形花、吉祥滿圓花、菱角擺圓花、菱知朵條花、繞角點原花、射角朵形花、四方點繞花、射角滿射花、凸角六角射角花、凸角米字花、太陽云彩花、彎條盛開花、心朵米字盛開花、心荷朵角花、陽朱八角對形花、云轉縮角花等。

2.生產性傳承

整個周城村,3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已經很少有會熟練扎花了,即使會也只是一些簡單的技法,談不上傳承多種扎花技法?,F階段,周城的扎花從業者年齡基本集中在40—70歲,其中,80%在60歲以上。扎花工人老齡化問題是周城扎染技藝傳承亟待解決的難題。為此,璞真扎染廠在政府的支持下,有目的地針對周城村村民進行扎花技藝的傳承培訓,這種技藝的培訓目的很直接,就是希望村民掌握技藝以后服務于現在人力供不應求的璞真扎染廠需求。應該說,這樣的訂單式活態技藝傳承是為扎染工藝的生產線提供人才。段樹坤廠長為筆者詳細介紹了手工藝人參加生產傳承培訓的情況:

(1)培訓對象:周城村的扎花工人,這里的工人特指可以工作在生產線上的熟練工,并不僅僅是興趣愛好者或者藝術家,年齡在30歲至65歲之間。

(2)培訓機制保障:參與培訓的被傳承者每天每人可以獲得50元的獎勵。這是在整個周城村扎花技藝傳承人斷檔的情況下,由段樹坤、段銀開夫婦自己支付費用加之政府適當補助所產生的激勵機制。這種補貼式的培訓向大家再一次透露出了周城村的扎染傳承工作已經上升到了搶救性保護的程度,這必須靠企業與政府齊心協力才能進行扶持。

(3)培訓時間:計劃分為4—5期,每期40人左右,每期的培訓時間為10天。

(4)培訓教師:段銀開,國家級白族扎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段樹坤,白族扎染技藝州級代表性傳承人。

(5)培訓內容:分為30—50歲與60—70歲兩個年齡段。

30-50歲人群的培訓內容:第一階段為4-5天的核心扎花的扎法、針法練習,最后的考核標準以生產線的驗收標準作為階段性目標。達標后進入到第二階段,按針腳的標準規范扎出傳統圖譜的效果。

60-70歲人群的培訓內容:該人群大多數都已經掌握了普及性的扎花技法,因此,對于她們的培訓以交流為主。通過集中交流技法希望能夠喚醒因為長久不用而被逐漸遺忘的卻潛意識留在她們記憶中的古老技法,體現出復蘇記憶是文化回歸的基礎這一理念。

3.家庭式傳承

以上的有目的的生產性傳承是基于生產的需求被動地完成傳承任務,其實最好的傳承方式是家庭式傳承。但由于經濟上的困頓與現代主流文化的影響,周城村即使老一輩的人群愿意將此技法傳授給她們的子女兒孫,也沒有多少年輕人愿意靜下心來學習了。

4.學校傳承

筆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大理州政府在學生的義務教育階段已經有意識地注入了扎染的相關課程,雖然各個學校在實施過程中進行得深淺不一,但對于普及扎染文化來說已經有了很大的意義。周城完小從2017年開始,已經在每周一開設一節專門的扎染課程,特聘段銀開為孩子們教授相關技藝。除此以外,大理的小學、下關地區的小學也都紛紛開設了與扎染相關的興趣小組,或者是在美術課程中滲入了扎染環節。在云南省的大學課堂里,這種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紛紛走進校園更是受到各大高校的喜愛,段銀開夫婦曾不定時地在云南民族大學、云南藝術學院、昆明理工大學進行傳承教授扎染技藝。

5.政府幫扶傳承

政府在這類傳承活動中雖然不是主體行為人,但卻起到了宏觀決策的關鍵性作用。在周城的扎染傳承中,大理州政府就給予了較大的支持。這種支持除了經濟上的補充,最為核心的是政策上的扶持,例如制定大理周城扎染保護和振興計劃;召開大理白族扎染研討會;2006年,將周城扎染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輔助張仕紳、段銀開等大師申報國家級工藝代表性傳承人等等。應該說周城扎染在旅游行業為大理州經濟增長所做出的貢獻與州政府對該項文化的幫扶傳承是相互助推的。

三、由周城扎染調查引發的工藝美術行業發展思考

1.生產性是活態傳承最內在的需求

生產線一方面解決了扎染行業經濟上的困頓,能夠致富一方,另一方面,完整的生產線更能夠滿足人員就業,使城鎮化進程中的鄉村建設更優化地實現轉型。產業開發是民族工藝活態保護的核心方法之一,以生產線為依托的工藝傳承結果才能真正在質量上符合專業標準。民族工藝最初也是生存的藝術,它是一種滿足人的物質及精神生活需要的造物藝術,因此帶有強烈功利色彩。以調研的扎染工藝為例,產業鏈中除去原料,即織布與染料的供給源頭外,僅僅核心工藝的工種就有扎花、印染、縫紉、成品加工多個崗位,特別是扎縫工種除了周城本地外,鄰村、鄰縣,甚至遠到巍山縣的村民都加入了這個龐大的產業鏈。這是一種在經濟利益驅動下的主動傳承行為,承傳者帶著明確的意圖,效果明顯。

2.與旅游市場結合是當下民族工藝較合理的一種生存方式

對比大理其它地區的扎染工藝產業發展,周城的白族扎染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交通便利,周城位于大理至麗江的國道邊,而這兩大旅游城市間的運輸帶動了扎染特色文化的發展。毗鄰的蝴蝶泉公園景區、桃源碼頭、喜洲古鎮都吸引了大量的外來游客。自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以民族文化旅游景點的形式,投入到大理旅游環境中營運以來,每天接待參觀體驗的旅游團隊在25個左右,最多時達到60多個團隊。據不完全統計,年接待來自世界各地參觀體驗的客人達16萬多人次,扎染旅游商品的銷售量也在原來的基礎上有大幅度的增加,年營業總額達到了600多萬元,較公司和博物館成立之前增長了近40%,對于帶動一方經濟發展,促進大理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發揮了一定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消費層次已經漸漸超越了物質層面,對精神所需的審美消費占據了較大比例,這也是周城村扎染零售產銷鏈一直保持良好狀態的重要原因。作為白族扎染產業領軍企業的璞真扎染坊在場內建設扎染博物館,集靜態觀賞與活態傳承于一體,并同旅行社合作,開啟“體驗式”旅游項目,既提升了扎染產品的價格水平,又能將這一文化遺產加以弘揚,促進了周城村旅游業的發展。而整個大理州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對周城扎染的提升,勞動力的轉移、農民的增資都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梢哉f,周城的經濟是以扎染為中心的多種經營的特色旅游經濟。

四、小結

從“手”藝到“守”藝,是調查訪問臨別時,段樹坤向筆者語重心長的表述。從他的眼中,我們能感受到多年來的不易與堅守。一個單純的工藝匠人到企業的負責人,再成長為扎染工藝代表性傳承人,他肩上的重責也代表著眾多民族民間工藝代表性傳承人的壓力。歷史上的周城人民受耕地限制,地少人多,基本上是依靠“半耕半織”的手藝應對生活,依托茶馬古道的便利,周城的這種特色手工藝也曾遍布祖國大地,甚至遠銷海外。扎染似一種藍色的血液,已經融入了周城人文化的根基。但由于現代工業的沖擊,扎染也曾遭遇過瀕危時刻,一個民族的標志性工藝倘若消失,這個民族的文化也即將漸遠于世。產業鏈的構建也好,經濟價值的實現也罷,終究是為了“守”藝這個目的。扎染,也許已不再是周城白族人民賴以生存的技藝,也不是唯一可以實現經濟價值的“手”藝,但它在大理白族生活中所扮演的靈魂角色從來都不曾在周城文化舞臺中淡出,復蘇與守護是傳承人一生所系的責任。

猜你喜歡
扎染白族大理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從古法扎染師到新階層守藝人
做夢都要去大理
白族扎染技術的傳承與發展
大理好風吹
云南省鶴慶縣白族本主廟及演劇活動考論
扎染在服裝設計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想念大理
解讀“風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大理白族扎染的傳統工藝與圖案設計
反春色彩 方巾扎染DIY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