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學影視課程中“立德樹人”的意義與實施路徑探索*

2018-01-25 22:34龔金平
上海課程教學研究 2018年1期
關鍵詞:立德樹人影視思維

◎ 龔金平

當前,影視文化的觸須已經伸向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并以更為直觀生動的形式、巨大的傳播效應影響著中小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不僅能為學生帶來愉悅的藝術享受,同時也能產生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啟迪,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反之,一部粗制濫造、品味低劣、價值觀陳腐落后的影片則有可能對學生產生巨大的腐蝕作用。在這種背景下,將影視課程納入中小學的課程體系已是社會和文化發展的需要,甚至是時代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國部分地區已經嘗試在中小學開設影視課程,在教材編寫、教學方法、教學理論等方面都已形成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

在中小學影視課程中,教師應立足于影視藝術的本體性特征和藝術欣賞的基本規律,發揮影視藝術的形象性、情感體驗性、自由開放性等特點,使學生在領略影視藝術作品的思想和藝術魅力的過程中有更多的個人體驗和發現。在此過程中,影視作品的思想情感內涵和藝術表達方式又能在春風化雨、潛移默化間完成對學生思維方式的開拓、精神的感染、心靈的陶冶,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并使其具有欣賞影視作品、創造影視作品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格修養、道德品性。更重要的是,中小學影視課程的這種目標定位,符合黨中央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綱領性指引。

一、中小學影視課程對于“人格教育”的作用

“立德樹人”中的“德”,除了愛國主義情操之外,也關乎作為“人”的自身品性,以及自我對于世界、人生的立場、看法。因為,“教育的目標就是引導個體人格臻于完善、健全,使其對外部自然與人文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具有奉獻精神,對社會有責任感,獨立自主意識強,胸懷博大、熱愛生活、坦率真誠,有較強的受挫容忍力?!保?]要培養人格健全的人,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但影視課程無疑最適合潤物細無聲地影響、糾正學生的心理結構、人格結構。因為,“影視教育的長處在于能把空洞的說教、乏味的常理、機械的評說變成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把冷冰冰的理念化作可知可感、可親可敬的教育行為;具有形式的直觀性、表現的生動性、題材的典型性、內容的多樣化等突出優點?!保?]

在中小學影視課程中,教師除了立足于藝術情境的營造,立足于藝術作品的感染力以及藝術樣式的獨到分析,還可以在影視作品的細讀與鑒賞中將一些人生命題融注其中。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更可以對學生的心靈產生長遠的、深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最終使學生人格趨于完善。這顯然是中小學影視課程應努力的方向。

當然,利用影視作品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也要避免一些誤區。教師如果一味地將課程內容引向“宏大”和“超脫”,可能會走向一廂情愿式的自我感覺良好。因為,很多內容可能都是教師分析出來的,學生只是被動接受(雖然接受的內容更有深度了)。甚至,當教師洋洋自得于自己的發現,并希望學生也能感同身受時,往往忽略了理解的共通性,忽略了因年齡、閱歷、知識結構、個性性格不同而導致的對相同內容的不同理解;或者當教師以強勢的姿態要求學生掌握影片中所傳達的關于人類、關于人生的悲憫與沉思時,卻忘記了這些內容可能太過厚重和高拔,因太過悲觀和蒼涼,而與學生的心理結構難以契合。

雖然中小學影視課程應該重視影片的主題內涵所傳達的人生體悟,但一定要考慮到知識的可接受性,更要注意一些感悟應該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己分析總結得出的,而不是教師從自己的思想高度出發灌輸給學生的。同時,如果教師過分追求這種“輔德”功能,很有可能將中小學影視課程變成思想政治課,學生每天看似在接受“思想洗禮”,但效果并不理想。而且,這也違背了影視教育的“藝術本體性”,同樣是對中小學影視課程的一種誤讀。

在大量的影視作品中,都有人性與愛的主題,這些主題不應該僅僅成為學生隔靴搔癢式的“知識接受”,而應該真正地融入他們的人生,最終讓他們能夠以審美的態度去面對人生。

中小學影視課程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點,在豐富多樣的影視鑒賞和影視創作、影像體驗中讓學生從感悟生命到思索生命,從理解生命到尊重生命,從直面生命到熱愛生命,從珍愛生命到升華生命,從而體認到超越自身的人生理想、深邃的生命質詢和對歷史、社會、人生的深刻反思。

二、中小學影視課程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批判性思維的意義

作為“人”,除了性格、品性、道德、思想之外,還包括其他特性或者說價值,如“人”的思維方式,尤其是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中小學影視課程理應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乃至批判性思維方面有所作為。

電影的情節結構中也有許多套路性的設置,但是,電影仍然是“個性十足”的藝術。即使是類型電影,每個創作者也希望能在已成定規的敘述套路中進行創造性的變奏,或者在某些細節處體現獨創性的小心思與小改變。即使是同一種類型,導演和攝影師也會根據題材、場景、情感基調等因素選擇特定的色調、構圖方式、服裝設計等形式層面的元素。所有這一切,都融注了強烈的“創造性”與“個性”。如果教師能夠有意識地通過橫向與縱向的比較、細致的藝術分析指出影片的創造性,無疑能讓學生浸染在一種“創新”的氛圍中,使他們對“創造性”耳濡目染。

在具體的電影鑒賞與分析的過程中,教師從電影文本出發,體現思維的獨立性和開放性,并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使課堂成為激發學生主動性與創造性的舞臺,既讓學生在影像藝術的世界中有所思,有所得,有所觸動和感悟,也要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藝術審美與藝術創造中來,在藝術的體驗與創造中更深刻地理解影視藝術,并在實踐中體會藝術創造的快樂與成就感。

中小學影視教師要自覺提高要求,不能將影視課程定位為“電影觀摩課”或者“娛樂休閑課”,而要融入一定的審美文化內涵,使學生在藝術實踐中完成藝術鑒賞、藝術批評、藝術創作、藝術創新,甚至藝術比較、藝術研究的思維激蕩,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藝術品味和藝術素養,并通過藝術實踐對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水平產生積極的影響。例如,教師除了鼓勵學生在分析電影時體現思維的獨立性,也可以通過啟發的方式鼓勵學生對某些細節進行改動和再創作,甚至對影片的結尾設置另一種可能性,或者在影片的結尾進行延伸與補充,等等,這都是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有效途徑。

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對影片中人物的塑造方式、人物的行為選擇、某些細節的處理、情節的設置、結局的安排等進行“質疑”,并設想更為合理的處理方式,這實際上也在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更何況,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討論與爭鳴,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營造一種批判性的氛圍。

對于中小學影視課程,教師應立足于影視本體,立足于對影視作品主題和形式的深入解讀,立足于學生影視鑒賞水平的提高,從而在課程內容和目標上實現“美育”的要求,避免陷入知識傳授的機械套路,使學生豐盈人生,提升境界,并因在課程的各個環節融注了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而使學生受益終身。

三、中小學影視課程對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作用

影視作品不僅是人文思想內涵的載體,更是民族文化的載體。中小學影視課程也應該在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方面有所作為。尤其針對當前學生的觀影經驗中只有好萊塢大片的現實,中小學影視課程應該挖掘民族電影中的優秀作品。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帶領學生進入一個更具民族文化氣息,更具民族文化情感的藝術世界,讓他們在其中領悟民族文化的精深與獨特性,并能以此作為參照來思考當前的社會生活和自我人生,用現代性的視野去觀照民族傳統文化,用民族傳統文化來審視現代文明的某些缺失。這樣,民族文化就通過具體的影視作品進入了學生的視野,并在他們心中煥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精神感染力。具體而言,中小學影視課程可以從這樣幾個層次來向學生宣傳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1)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杰出的人物。如影片《武訓傳》(1951)、《宋景詩》(1955)、《李時珍》(1956)、《林則徐》(1959)、《英雄鄭成功》(2000)、《墨攻》(2006)、《孔子》(2010)、《畫圣》(2012)等。這些影片著力于刻畫人物的性格,表現人物的特定事跡,同時也展現人物所處時代的風云激蕩和社會環境,部分影片還對人物的思想體系和核心觀點完成了影像化的表達。這為中小學生了解人物,了解人物的思想特點,了解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提供了鮮活的途徑。

(2)讓學生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語言,還有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在很多中國電影中,都有可能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這是表現特定地域、時代的一種影像呈現方式,也可以是表現人物職業或興趣愛好的需要。影片《霸王別姬》(1993)中的京劇,《活著》(1994)中的皮影,《臥虎藏龍》(2000)中的中國武俠文化、十八般武藝、作為文化意象的竹林,《英雄》(2002)中的中國古代圍棋、書法、古琴、山水畫、中國古代的歷史與人物,《白鹿原》(2012)中的秦腔等,都可稱之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

(3)讓學生了解中國正統的倫理道德思想。中國的傳統倫理道德內容豐富,層次多元,有如何實現道德社會的道德教育思想,有中國文化獨到的修身之道,有對家庭倫理和社會規范進行約束的倫理秩序,等等。當然,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要批判地繼承。今天“五?!辈⑽催^時。甚至以“仁”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懷,經過現代改造,可以轉化為現代人文精神。而且,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一些基本思想,如“天下為公”“為政以德”“德教為先”“修身為本”在今天仍然有著積極的意義。

教師在為學生講授中國優秀的影片時,要有意識地突出影片中那些積極、健康、正面的倫理道德思想。這個教育過程,大到家國觀念,如影片《錢學森》(2012)、《周恩來的四個晝夜》(2013)中主人公那種心系國家命運和人民福祉的思想,實際上和中國古代士人的高尚情懷是一脈相承的;小到個人如何處理與他人關系時的道德準則,如影片《小城之春》(1948)中男女主人公對于“發乎情,止乎禮”的情感倫理的恪守;有時直抵人生、自我的根本認知,如《臥虎藏龍》(2000)中李慕白最初奉行儒家的情感倫理,不愿對俞秀蓮越雷池一步,后來又身處情感與欲望的漩渦中,并最終在道家的“虛凈”觀念中獲得超脫與澄明;有時則關乎家庭倫理和個人安身立命的行為準則,如李安導演的《推手》(1991)、《唐山大地震》(2010)等,都對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進行了呈現、審視或者反思。

(4)讓學生初步熟悉中國優秀的敘事理論。中國古代的小說、戲曲等敘事藝術在長期的發展變革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理論話語和風格,甚至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例如,中國的敘事作品比較重視“意象”的選擇、意境的渲染,進而豐富作品的詩化程度和審美濃度。

此外,中國敘事作品也善于從倫理化的層面來設置情節、塑造人物、表達主題??梢哉f,這種倫理化的敘事方式是中國文化藝術傳統中最經典、最傳統的敘事方式,中國的許多電影也在不斷地借鑒、改造、革新這種獨特的敘事方式。如《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天云山傳奇》(1980)、《牧馬人》(1982)、《人生》(1984)、《唐山大地震》(2010)等,都在情節中設置了倫理沖突,甚至渲染這種沖突背后的悲情與苦痛,以此來描摹歷史時代和人心人性。

在具體的敘述方式和敘述結構中,中國古代的敘事文學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首尾完整,起承轉合,層次分明,說書人視角,史官式評論等。這些特點在中國的一些經典電影中也有充分的體現。如《祝?!罚?956)、《芙蓉鎮》(1986)、《鳳凰琴》(1994)等影片就是生動的例證。

讓中小學生通過電影接觸中國的傳統文化,這不僅是一次文化教育,也是一次“愛國主義”教育,甚至可以因此推動文化創新,鼓勵學生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時代背景中保持文化和思想上的獨立性,探尋民族文化之根,運用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用中國的語言,講述中國的故事,表現中國的文化。

總之,我們應該積極轉變觀念,使中小學影視課程從“藝術教育”走向“文化教育”,從單一的藝術知識傳授走向立體的、綜合的“文化感染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在對影視鑒賞和創造的過程中完善學生的人格結構和心理結構,并重建對生命、對人生的積極態度,從而真正實現“立德樹人”。

[1] 李化雨. 改革高校體育教育 促進大學生人格健全發展[J]. 教育與職業,2006(9).

[2] 曾亞先,曾加榮. 影視教育與人文精神培養[J].電影評介,2006(10).

猜你喜歡
立德樹人影視思維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文學轉化影視,你需要了解這幾件事
思維跳跳糖
中國影視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視風起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態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