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實證與研究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 以《用匠心尋匠人》為例

2018-01-23 06:34
上海課程教學研究 2018年1期
關鍵詞:阿大蔥油餅匠人

◎ 張 燕

美國政治學教授梅利莎·巴特勒(Melissa Butler)在一篇采訪稿中提到“Sage on the stage”,意思是“由講臺上老師教會學生所有知識”。 這位接觸過不少中國學生的西方學者坦言,在美國大學的課堂上,中國學生經常會出現一些共性問題,其中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寫作能力較弱,批判性思維不足。這位教授甚至不客氣地表示這一現象與傳統的中國式教育有關,中國教育并不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訓練,而且這種教學方式早已過時。

這或許是第N次看到西方學者對我國的教育現狀提出質疑。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心有不甘,卻欲言又止。但是反觀自身的教學實踐,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是否一直在充當“sage on the stage”這個“講臺上的圣人”?以宣講的方式灌輸知識經驗,臺下的“門徒”專心致志地記著筆記,揣摩臺上人的心思,根據臺上人的觀點,按圖索驥得出一個接近“標準”的答案,或是寫出一篇合乎閱卷人口味的文章。如何突破傳統教學的窠臼,引導學生沖破盲從,不以掌握知識為目標,而是追尋知識產生的經驗基礎、方法和邏輯過程。筆者決定以一次《用匠心尋匠人》寫作課為例做一次學習活動的嘗試。這一活動設計基于兩個考慮:一是從形式上看,寫作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有效載體;二是從內容上看,選取思辨性較強的年度熱詞,有利于話題的展開。

一、活動過程

(一)活動的教學目標

(1)了解“工匠精神”的概念;

(2)通過信息采集和實踐走訪,進一步理解“工匠精神”的涵義;

(3)用辯證的眼光思考“工匠精神”的現實意義,能客觀、理性地分析當下社會的“匠人熱”。

(二)課前準備

首先以10人為一個單位成立活動小組,由組長和組員討論并制定學習活動的方案,確定任務、活動流程、監管和評價規則。根據學生制定的方案,主要涉及兩項活動:

1. 尋找匠人

通過報刊、網絡等途徑尋找傳說中的“匠人”,了解他們的事跡,并為他們寫推薦詞。

2. 走近匠人

挖掘身邊的匠人,通過觀察、交流,了解他們的工作常態,記錄下你們的對話和從中獲得的體驗與感受。

(三)課堂活動

課堂活動主要包括三個環節:小組展示、交流采訪體驗、課堂辯論。學生在小組展示環節將所理解的“匠人”按照其行業特征進行歸納梳理。交流采訪體驗環節,將學生走訪過程中出現頻率最高、認可度最高的匠人“阿大”作為典型事例加以分析,借此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匠人”的真正內涵。最后鼓勵學生圍繞“匠人熱”展開課堂辯論,激發學生思辨的火花,生成理性思考。

1. 小組展示

在課前準備階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搜集信息,選擇組員感興趣的行業制作專題。最終在同學們的努力下完成 “工業制造類”(見表1)、“文化傳承類”(見表2)、“民間美食類”(見表3)等專題。

表1 工業制造類匠人

表2 文化傳承類匠人

表3 民間美食類匠人

2. 交流采訪體驗

學生以PPT或朗讀采訪記錄形式進行交流?;顒舆^程中,一段學生關于“阿大蔥油餅”老板阿大的走訪記錄引發了課堂的第一次小討論。采訪記錄如下:

“駝背的阿大,腿腳有病的阿大,是怎么撐下一天10個小時的工作?一個小小的蔥油餅為什么多年保持5元的價格且口味如一?來不及多想,阿大師傅已經將熱騰騰、香噴噴的蔥油餅交到我手中。而阿大呢,繼續躬著背,揉面,抹油,撒蔥,每一步有條不紊。爐子冒出來的熱氣把阿大的臉熏得又紅又亮,深秋的天氣,額頭上卻汗津津的。那一刻,有感動到我?!?/p>

學生之中產生爭議。主要矛盾集中以下兩點:

觀點一:把阿大做蔥油餅的認真精神提高到“工匠精神”的高度,是對“工匠精神”的誤讀。

觀點二:阿大十年如一日,保持蔥油餅制作的工藝,阿大是美食界的“匠人”。

教師建議一:請同學們回歸課前準備的資料,根據課前搜尋的工匠信息,找到他們的共同點。

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并派代表發言總結。(見表4)

表4 各類匠人特點比較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由產生爭議到達成共識,明確“匠人”既可以是代表國際頂尖技術的“國寶級”技工,也可以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手工藝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應該不看身份,看品質。從而進一步確定“工匠精神”的概念。

教師建議二:回到阿大的問題上,阿大是制作街邊美食蔥油餅的手藝人。他具有哪些特點?他的手藝是否到了無法替代的超高境界?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阿大專心做餅,堅持質量。但是說到“無法替代”或者“超高境界”,似乎過度拔高,不符合實際。

教師建議三:如果“阿大屬于‘工匠’”缺乏有力論證,那么學生所列“‘民間美食組’屬于‘工匠’”這一命題是否值得商榷?師生互動討論并得出結論,教師繪制圖表并作小結(見圖1)。

圖1 教師詮釋工匠精神

3. 課堂辯論

主題:你對當前社會的“匠人熱”怎么看?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

學生1:網絡上流傳一個段子:“明星比粉絲多,作家比買書的人多,騙子比傻子多?,F在,匠人也比崇拜匠人的人多了……”

學生3:國家號召“工匠精神”,民間呼喚“工匠精神”,以上這位同學所舉只是個別的不和諧現象。

教師建議:組織課堂辯論,用有力的論據說服對方。

學生根據各自觀點形成正反兩方,具體內容見表5。

表5 匠人熱主題辯論觀點匯集

教師總結:正反雙方的論述都有一定的依據。我們追求“工匠精神”本身符合當代中國對品質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的命題。我們鼓勵并歡迎社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匠人”。但是我們對“匠人”和“工匠精神”的追求不可盲從。應以一顆“匠心”來尋找“匠人”。

(四)作業

以“用匠心尋匠人”為主題完成作文。

二、活動效果分析

《“匠人”須修“匠心” 》《器物有魂魄,匠人有匠心》《泥沙俱下,匠心可貴》《唯樸素“匠心”鑄輝煌“中國夢” 》等一篇篇觀點鮮明、論證有力、結構完整的議論文出現在筆者眼前,這次寫作訓練的質量大大超越平時的當堂寫作。究其原因,不外乎兩點:

(一)以求真為目標,在實踐中找論據

我們時常教導學生,寫作要寫真事、抒真情,唯“真事”出“真感”,先打動自己才能打動他人。記得筆者小時候寫過一篇作文《記一次登山的經歷》。家鄉是平原,沒有一座山。山是什么樣?登山的感覺是怎樣的?筆者無從知曉。為此,父親特地帶筆者去爬了黃山。走過艱險,灑下汗水,筆者明白了一步一個腳印的可貴,也領略到了“山巒峰疊峰,一峰更比一峰高”的壯麗景觀。及至于長大后再讀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盡志無悔”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深刻的感觸?!耙览孀拥淖涛?必須親口嘗一嘗”。此次作文課的學習活動設計,筆者就引導學生親口嘗了一嘗這“梨子”的滋味。

這次活動中要求學生“尋找匠人”“走近匠人”,在信息采集和實踐走訪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靠近“匠人”,去發現他們的汗水,感受他們的堅守。正如前文引用的一段學生關于阿大的走訪記錄,“駝背的阿大,腿腳有病的阿大,是怎么撐下一天十個小時的工作?”阿大的專業技能沒有達到“頂尖水平”,也談不上什么藝術境界,但是真真實實的實踐體驗讓學生感受到了一個普通手藝人對工作的敬業,對質量的追求。也正是有了這種實踐體驗,“工匠精神”對學生而言,不再是空洞說教的新聞圖片或是一個高高在上的金字牌匾,而是一種鮮活的生命力,小到愛崗敬業,大到愛國筑夢。

(二)以研究為主線,在體驗中求思辨

考場作文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完成觀點明確、立意深刻、內容充實的作文。時間的限制、空間的束縛、個人知識儲備和經驗積累的局限性,使得普通學生的當堂寫作存在先天不足。如若我們鼓勵學生把這個“命題”帶回家,甚至帶上社會,引導學生積極投入以“主體性”“開放性”“合作性”為核心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將有助于拓展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以這次學習活動為例,課堂展開之前,學生經歷了信息采集、走訪調查、小組合作、歸納概念的過程,這一過程極大地改變了學生個體對于命題的先天不足。課堂活動中,學生通過交流采訪記錄、展開課堂辯論,經歷了分析、評估、整合的思維推進過程,自我與他人、個體與集體、社會層面與國家層面,多角度的觀點碰撞與深度思考,促進了學生的創造力與思辨力。

總而言之,思維沒有捷徑,越想走捷徑越會產生謬誤?!叭说膶嶋H觀察和經驗,才是知識的基礎和最終判官?!庇囵B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不妨引導學生從實證與研究做起。

猜你喜歡
阿大蔥油餅匠人
流動的壁畫 匠人的傳承
最后一次哭鼻子
我的蔥油餅同桌
上海老味道蔥油餅
青年匠人
汽車匠人
“阿大蔥油餅”另覓地址重新開張
“神級”匠人
兒時的蔥油餅噴噴香
像什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