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辨證加減聯合西藥治療蕁麻疹的療效觀察

2018-01-26 07:24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7年28期
關鍵詞:桑白皮蕁麻疹西藥

蕁麻疹為臨床皮膚科較為常見、多發病,依據病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1],現代醫學認為急性蕁麻疹病因與藥物、食物、感染或吸入過敏原等有關,而慢性蕁麻疹病因較復雜,多認為除已知致病因素外,亦有自身免疫、慢性感染、理化、腫瘤、內分泌等影響因素,該病發病率較高,對患者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威脅[2]。目前臨床對其治療尚無特效藥,西醫治療多采用抗過敏藥物,治療方法較為單一,且長期應用療效有限,并伴有較多藥物不良反應[3]。祖國中醫將蕁麻疹歸為“隱疹”范疇,并認為引起該病基本病因與風、寒、濕、熱、氣血不足密切相關,中醫治療過程中主張以辨證施治為基本原則,有關中藥在蕁麻疹治療中的療效相關報告早有涉及[4],但有關中藥聯合西藥對蕁麻疹療效的相關研究較少,為進一步探究中西醫結合對蕁麻疹患者治療效果,本研究采用對照研究,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門診部2014年2月-2016年4月蕁麻疹80例為研究對象。(1)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蕁麻疹診斷標準;②臨床伴有疾病突然發作、水腫性斑塊形狀不等,皮損大小不一、邊界清楚等表現,且伴有瘙癢、皮疹時起時落、發無定處等典型特征;③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④中醫證候均屬于濕熱藴膚型。(2)排除標準: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②合并有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者;③合并有H1受體拮抗劑過敏史者;④對本次研究依從性不高者。(3)病例脫落及剔除標準:①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者;②治療過程中發生意外事件導致無法正常完成療程者;③不能按時復查者。依據治療方案不同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齡18~31歲,平均(23.23±1.36)歲,病程1~5年,平均(3.02±1.02)年,對照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齡19~31歲,平均(23.28±1.56)歲,病程1~6年,平均(3.32±1.22)年。兩組上述基線資料具有均衡性(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常規西藥治療,方案:口服地氯雷他定片(國藥準字H20020088;生產單位:海南普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5 mg,1次/d,持續給藥4周;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另聯合中醫辨證加減治療,湯方:當歸12 g,生地、川芎、白芍各10 g,五加皮、桑白皮、地骨皮、茯苓皮、白鮮皮、大腹皮、冬瓜皮、丹皮、陳皮各9 g,諸藥配伍加水600 ml,1劑/d,水煎兩次,取汁200 ml,早晚服用,連服4周。

1.3 觀察指標

(1)療效標準。顯效:經治療3 d內皮膚上邊界清晰瘙癢性風團等臨床癥狀消失,蕁麻疹完全消退;有效:經治療3~7 d內皮膚上邊界清晰瘙癢性風團等臨床癥狀消失,蕁麻疹完全消退;無效:患者經治療7 d后臨床癥狀未消失,蕁麻疹未消退,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100%。(2)中醫癥狀積分按4級評分法,依據患者皮膚瘙癢程度、風團數目、風團大小變化情況從無至重分別計分0~3分,對兩組治療前、治療1周、3周、4周后中醫癥狀總計分情況進行比較。(3)兩組治療后復發率比較,治療后1年對兩組患者采用電話或上門拜訪形式進行隨訪,統計比較兩組治療后1年內復發情況,依據復發時間長短將復發等級分為優良差三級,治療后超過4周未復發記為優,超過2周才復發記為良,2周內復發記為差,其中復發率=(良+差)/例數×100%。(4)統計兩組藥物不良反應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選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計量資料表示,組間對比進行χ2檢驗和t檢驗,以P<0.05為顯著性差異和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研究組顯效19例、有效16例,無效5例,對照組顯效16例,有效11例,無效13例,與對照組總有效率67.50%比較,研究組總有效率87.50%明顯較高(P<0.05),見表1。

2.2 中醫證候積分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總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3周、4周后兩組中醫證候總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研究組治療1周、3周、4周后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復發情況

治療后1年隨訪研究組優36例、良3例,差1例,對照組優29例、良8例,差3例,研究組復發率為10.00%,低于對照組27.50%(P<0.05)。見表3。

2.4 兩組治療后藥物不良反應比較

給藥后研究組出現2例嗜睡,1例口干,1例頭痛,對照組出現2例嗜睡,1例頭痛,研究組藥物不良反應總發生率10.00%較對照組7.50%高,但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3 討論

慢性蕁麻疹為皮膚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西醫臨床病程超過6周即可診斷為慢性蕁麻疹。其具有診斷容易、病因復雜、復發率高、療效個體差異大等特點。臨床較難徹底治愈,現代醫學認為該病與變態反應有關,治療上多主張以抗組胺藥物為主要手段,但對于病程較長療效有限,且由其引發的副反應亦不容忽視[5-6]。而祖國中醫將蕁麻疹歸為“隱診”范疇,認為該病形成與七情內傷、機體陰陽失衡、營衛不和、衛外失職復感風邪或與脾胃滯熱、再感風邪有關,并認為平素體弱,陰血不足,陰虛生內熱,血虛生風或病癥反復發作,氣血損傷,風邪侵襲亦可導致本病形成,可見風邪導致本病的基礎因素,中醫治療以辨證施治為基本原則[7-8]。

筆者在十余年的皮膚科臨床工作中積極探索,采用中西醫結合,辨證論治,并針對個體化來治療慢性蕁麻疹。本次研究中所選病例患者均屬于濕熱藴膚型,治療過程中以疏風除濕、養血通絡為基本原則,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治療后中醫癥狀總積分較對照組顯著降低,且治療后研究組1年復發率低于對照組,這是因為研究組采用中藥湯劑聯合西藥治療,其湯方中多皮飲具有調和陰陽氣血,兼以清熱散寒、疏風祛濕功效[9],湯中冬瓜皮、大腹皮健脾利濕,可有效滌清胃腸積滯,五加皮具有辛能散風、溫能除濕之功,桑白皮、丹皮、地骨皮具有涼血清熱之功,桑白皮具有清上利下、肅降肺熱之功,地骨皮具有滋腎潤肝、清肺涼血之功,桑白皮配合地骨皮可達平和養陰、宣泄肺中郁熱浮火之功[10-11];方中茯苓皮健脾甘淡、和緩利濕,陳皮具理氣醒脾之功,并輔助諸藥,茯苓皮配合陳皮為脾經藥,兩藥聯合可達行中帶補、扶正祛邪之功;白鮮皮具有止癢祛風之功,丹皮具有涼血功效[12];且祖國中醫認為祛風應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因而多皮飲加上四物湯,可有效加強補血活血作用,方中當歸具有較好補血活血功效,取其養血定風,養血入血分,以調和陰陽氣血,生地具有清熱涼血之功,生地重養真陰以達補虛潤燥之功[13];方中加入防風、丹參等,可有效加強祛風、活血止痛作用,全方藥味雖較多,但各司其用,諸藥配伍共奏調和陰陽氣血、清熱散寒、疏風祛濕功效[14];而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丹參、當歸均具有有效降低血管通透性,能減小毛細血管滲出,對血管具有一定調節作用,白鮮皮具有顯著抗過敏作用[15],因而研究組中醫證候總積分較對照組降低;治療過程中依據患者中醫證候隨癥加減,對于風熱較嚴重者,可加用桑白皮,桑白皮專經肺經,并酌加桑葉、黃芩;對于血熱較重者可加牡丹皮及生地等清熱涼血藥物,對于濕濁較重者可加用健脾利濕藥物如茯苓皮,對于表虛自汗者可酌加白術、黃芪等補氣藥物以提高機體免疫力??梢娭兴幝摵衔魉帉κn麻疹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與張桂萍等[16]研究中的多皮飲聯合四物湯加減配合西藥對蕁麻疹的臨床療效較單純西藥治療療效顯著高的結論相吻合。且本次研究結果亦顯示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相較無顯著差異,提示中藥湯劑聯合西藥治療具有一定安全性。

表1 臨床療效[n(%)]

表2 中醫證候總積分

表2 中醫證候總積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較,*P<0.05;與同期對照組相較,①P<0.05

研究組(n=40) 6.77±1.19 4.07±1.02*① 2.17±0.69*① 1.17±0.49*①對照組(n=40) 6.76±1.18 5.17±1.08* 3.77±0.79* 2.67±0.59*t值 0.038 4.683 9.647 12.370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3 復發情況[n(%)]

綜上所述,中醫辨證加減聯合西藥對蕁麻疹患者具有較積極的臨床作用,能有效控制蕁麻疹患者臨床癥狀,并對患者具有較好預后效果,本次研究結果提示的中西醫結合方案安全性較高,可能與本次研究樣本量較少有關,有關藥物安全性方面臨床有必要作進一步大樣本量研究。

猜你喜歡
桑白皮蕁麻疹西藥
討厭的蕁麻疹
桑白皮炒制前后HPLC 指紋圖譜比較研究*
蜜桑白皮的體內降脂作用研究
蕁麻疹不僅僅是皮膚病
含金屬離子的中藥與西藥聯用注意事項
西藥和中成藥的配伍使用致不良反應分析
桑白皮清肺化痰又美發
觀察當歸四逆湯聯合西藥治療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
Network Pharmacology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he Preventive Mechanism of Hunan Expert Group Recommended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No.2 Prescription Against COVID-19
預防蕁麻疹復發 “治”“護”兩手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