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頌、銘、碑三種文體的關系

2018-01-28 08:19楊化坤
天中學刊 2018年4期
關鍵詞:碑文劉勰銘文

楊化坤

?

論頌、銘、碑三種文體的關系

楊化坤

(安徽財經大學 文學院,安徽 蚌埠 233040)

頌、銘、碑是中國古代的三種文體,它們的生成方式各不相同,但在功能上都具有頌德的作用,以致很多時候一篇作品,從內容上看是頌,從行為方式上看是銘,從載體上看則又是碑。劉勰稱頌“敬慎如銘”,說明頌與銘在宣揚德威方面作用相同,而“碑頌”一詞的出現,則表示了頌、碑之間文體的融合。

頌;銘;碑;敬慎如銘;碑頌

頌、銘、碑是中國古代三種常見的文體,它們的形成方式各不相同,但在形式和內容上卻存在相互交叉的情況,乃至同一篇文章,既會被稱作頌,也會被稱為銘和碑,還有不少像碑頌、碑銘、銘頌這樣兼具兩種文體特征的交叉名稱,說明了它們之間關系的密切。在文體學史上,頌、銘、碑的這種功能上的交叉,頗具代表性,說明中國古代的文體,從來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在發展過程中,總是與其他文體相互交織。本文筆者擬對這三種文體的關系進行分析,指出它們之間的相互交融和互相演變。

一、頌、銘、碑三體的交融

頌是中國古代文體中的一種,本作容,隨著使用習慣的改變,后人遂專門以頌作歌頌之義,作容的本義逐漸消失?!睹娦颉吩唬骸绊炚?,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盵1]表明頌作歌頌之意時主要用于告神。頌最早作為《詩》的一種,是詩樂舞的合體。漢代文體迅速發展,頌也由《詩》的一種變而為文。這時,它仍然保留著《詩 · 頌》的“美盛德之形容”的功能指向,同時也展現出有別于詩的獨特之處,最重要的特點即是脫離音樂,與賦體一樣,變為“不歌而誦”的韻文。

銘本意為鏤刻,后以這種行為方式引申為刻于器物之上的文辭。根據內容的不同,銘文可用于警戒和記功,劉勰總結說:“故銘者,名也,觀器必也正名,審用貴乎盛德?!盵2]394“觀器”即將銘文刻于器物之上表示對自己的警戒,“審用”指銘文記述功德之用。

碑為立于地表的石頭,本是為了便于下棺,后來人們常于其上記錄君父之功德,因此又轉變為文體之名。碑文在古代應用極為廣泛,種類也非常多,徐師曾總結東漢以后的碑文類別說:“后漢以來,作者漸盛,故有山川之碑,有城池之碑,有宮室之碑,有橋道之碑,有壇井之碑,有神廟之碑,有家廟之碑,有古跡之碑,有風土之碑,有災祥之碑,有功德之碑,有墓道之碑,有寺觀之碑,有托物之碑?!盵3]144這些碑刻一方面以物質的形態呈現,同時也以文字的形式廣泛傳播,其最終的功用都可歸結于紀念、宣化。

頌、銘、碑三種文體之間的關系之所以密切,主要在于它們共有的頌美功能?!抖Y記 · 祭統》中的一段話對理解銘、頌關系非常重要:

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惡焉。銘之義,稱美而不稱惡,此孝子孝孫之心也。唯賢者能之。銘者,論撰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勛勞、慶賞、聲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也。[4]1606

這段話全面概述了銘文的頌揚功用,其中兩點值得注意:首先,銘“稱美而不稱惡”的傳統恰好與頌“義必純美”的特性相同;其次,銘文刻于祭器,用于祭祀先祖,這也與頌最初用于祭祀、告神的作用一樣。要之,除形式和方式不同外,用于稱美先祖之銘的功用與頌別無兩樣。

后世很多典籍中都可見人們對銘文頌揚功能的強調,如:

《后漢書 · 竇憲傳》:“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曰……”[5]814

《十六國春秋 · 夏錄》:“義周為之銘,頌其功德曰……”[6]

《魏書 · 屈孑傳》:“勒銘城南,頌其功德?!盵7]

作為頌揚的核心,功德也是銘文記錄的內容。

另外,銘、頌并稱也體現了二者功能的相同。陸云在《與兄平原書》說:“蔡氏所長,唯銘頌耳。銘之善者,亦復數篇,其余平平耳?!盵8]蔡氏即蔡邕,他曾撰寫了很多銘文和頌文,因銘文和頌文都具有歌頌功能,所以陸云將二者并稱。銘頌并稱也可泛指兼有兩種文體特色的文字,如曹植《承露盤銘》:“使臣為頌銘?!盵9]沈約《齊安陸昭王碑文》:“乃刊石圖徽,寄情銘頌?!盵10]823這一類刻石文同時具有頌揚的作用,故而合稱“銘頌”。

還有一種情況,即一些作品同時被稱作銘或頌。最為典型的是秦始皇刻石,劉勰一方面視其為頌,在《文心雕龍 · 頌贊》中云:“至于秦政刻文,爰頌其德?!绷硪环矫嬗謱⑺鼈兛醋鳛殂?,在《銘箴》中稱:“至于始皇勒岳,政暴而文澤,亦有疏通之美焉?!痹偃纭端囄念惥邸泛汀冻鯇W記》均載錄的曹植作品《承露盤銘》,后世又稱作《承露盤頌》,正是由于該文兼具銘與頌的特點,才導致一文二名現象的出現。

關于碑、頌之間的關系,程章燦在《從碑石、碑頌、碑傳到碑文——宋前碑文體演變之大趨勢》一文中,從碑文的題名與文體、作者的自我認定、碑文中銘文部分的引據文體及對“碑頌”內涵的分析四部分著眼,對碑、頌的關系進行了討論。此外,以下兩點也很大程度體現了頌、碑關系的密切。

首先,從古人對碑文功能的界定看,記述功德是其最為重要的方面,如:

《北堂書鈔》引李充《起居誡》:“古之為碑者,蓋以述德記功,歸于實錄也?!盵11]390

《文心雕龍 · 誄碑》:“(碑)標序盛德,必見清風之華;昭紀鴻懿,必見峻偉之烈:此碑之制也?!盵2]457

刻碑的重要目的是記述功德,這恰好與歌頌功德之頌一致,所以很多碑文往往直接以頌為名,或雖名之為碑但行文中又自我認定為頌。

其次,碑文題材豐富多樣,大多具備歌頌功德的作用,而這其中,“遺愛碑”(又稱“頌德碑”)可以說是頌、碑結合的最佳體現。遺愛碑是為了頌德而立,其名稱早在三國就已出現,唐朝開始大量出現,如陳子昂一人便作有《臨邛縣令封君遺愛碑》《漢州洛縣令張君吏人頌德碑》《九隴縣獨孤丞遺愛碑》等,均為歌頌碑主政績而作。遺愛碑又稱“遺愛碑頌”,它的出現充分說明了碑文在創作過程中對頌的借鑒和吸收。

頌與銘、碑的關系極為密切,甚至存在同一篇作品以三種文體名稱命名的情況,如《類編長安志》錄有《后魏溫泉銘》,并解釋:

作頌者自稱曰“孤”,其額曰《雍州刺史松滋公元萇溫泉頌》,蓋萇始立室于泉上,而作此頌碑,古人摩挲光如鏡,呼為《頗黎碑》。[12]

碑額作頌,古人稱碑,而著錄為銘,可知頌、銘、碑三者并無絕對界限,同一篇作品從不同的角度看,也會屬于不同的文體。劉勰解釋碑、銘關系說:“夫碑實銘器,銘實碑文,因器立名,事光于誄。是以勒石贊勛者,入銘之域;樹碑述已者,同誄之區焉?!盵2]457“贊勛”即指贊頌功德。頌為內容,碑為器物,銘為文辭,三者雖后世各自獨立為文體的一種,但最初卻常常是融而不分的。元潘昂霄《金石例》卷一引《事祖廣記》云:“《管子》曰:‘無懷氏封泰山,刻石記功?!貪h以來,始謂刻石曰碑,蓋因喪禮豐碑之制也?!盵13]刻石作為一種寬泛的名稱,既可稱碑,也可稱銘,而記功頌德是其最為突出的內容。后世頌、銘、碑分作三種文體,但很多情況下只是名稱有所不同,文體特征及內容主旨無多區別。

二、頌“敬慎如銘”解

劉勰在總結頌的文體特征時說頌“敬慎如銘,而異乎規戒之域”。關于這句話,大多學者都將“敬慎”理解為恭敬慎重或莊重嚴肅之意,如陸侃如、牟世金譯作:“嚴肅莊重有如‘銘’,但又和‘銘’的規勸警戒意義不同?!盵14]此外黃侃的觀點也值得注意。他說:

陸士衡《文賦》云:頌優游以彬蔚。李善注云:頌以褒述功美,以辭為上,故優游彬蔚。案彥和此文敷寫似賦二句,即彬蔚之說;敬慎如銘二句,即優游之說。[15]

黃先生認為,劉勰的觀點源于《文賦》,故而徑直將二者等同起來。此外,與上述兩種對劉勰觀點進行闡發和解釋不同,劉師培則對劉勰的說法徑直提出異議,他認為:

三代之銘,分為二體:一主儆戒,略近于箴;一主頌美,與頌為伍。皆銘刻于器。前者如湯之《盤銘》及《大戴禮 · 武王踐祚》篇之銘十七章;后者如孔俚《鼎銘》是也。彥和此所謂銘,專指近于箴之一體而言,故謂頌應“敬慎如銘,而異乎規戒之域”,不知銘中尚有頌美之一體。此句若易銘為箴,則義無不安;以箴銘之作俱宜簡斂,而箴則惟有規戒之義,無頌美之義也。[16]

劉師培認為,銘兼有規誡和頌美之意,而箴只有規誡的意思,所以將劉勰“敬慎如銘”的論斷中的銘換為箴似乎更合適。

上述三種觀點各不相同,究竟哪一種更加合理,筆者反復研讀《頌贊》篇原文,并綜合考慮頌、銘的文體特征,認為陸侃如、牟世金的看法更加符合劉勰原意。劉勰稱頌與銘一樣嚴肅謹慎,正是看到了這兩種文體的共同點,并無不妥之處。

首先,我們對黃先生的觀點進行分析?!段馁x》云:“頌優游以彬蔚?!眳蜗蛘f:“頌以歌頌功德,故須優游縱逸而華盛也。彬蔚,華盛貌?!盵17]又張少康《文賦集釋》引徐復觀語:“《詩 · 大雅 · 卷阿》:‘優游爾休矣?!祆洹都瘋鳌罚骸e暇之意?!辈⒀a充:“此處,乃從容自然,歌功頌德而不著痕跡?!盵18]由此可知,頌應當是從容和緩之意。

“敬慎”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如《大雅 · 民勞》:“敬慎威儀,以近有德?!薄洞笱?· 抑》及《魯頌 · 泮水》:“敬慎威儀,維民之則?!庇謴埡狻稏|京賦》曰:“敬慎威儀,示民不偷”,李善注:“敬,宜也?!盵10]62“敬慎威儀”指儀容莊重而嚴肅。劉勰用其來指稱頌與銘的風格特點,即認為頌與銘嚴肅而慎重,不流于浮華。敬慎與優游的詞義并不相同,二者強調的是頌體風格的不同方面,不能完全畫等號。故而筆者認為,黃先生的觀點有誤。

其次,劉師培的觀點也有失偏頗。他說:“彥和此所謂銘,專指近于箴之一體而言”,“若易銘為箴,則義無不安”,原因是“箴則惟有規戒之義,無頌美之義也”。仔細分析劉師培的話,我們發現,其言下之意即認為“敬慎”乃箴及“近于箴之一體”的銘所有,而表頌美之義的銘則沒有這個特點,所以才會說若將劉勰原文變為“敬慎如箴,而異乎規誡之域”,更為合適。仔細分析劉師培的論述我們發現,這個觀點存在一個假設的前提條件,即首先判定劉勰“不知銘中尚有頌美之一體”,但事實并非如此?!躲戵稹菲?,劉勰兩次強調銘的頌美作用,他首先引用臧武仲論銘之語:“天子令德,諸侯計功,大夫稱伐?!辈⑴e出具體作品加以補充:“夏鑄九牧之金鼎,周勒肅慎之楛矢,‘令德’之事也;呂望銘功于昆吾,仲山鏤績于庸器,‘計功’之義也;魏顆紀勛于景鐘,孔悝表勤于衛鼎,‘稱伐’之類也?!焙笥衷谙挛姆Q“銘兼褒贊”[2]420??梢?,劉勰對銘之頌美功用認識得很清楚。既然如此,自然不能將“敬慎如銘”的說法看作是因為劉勰其不知銘的頌美功用而有此說。

劉勰認為,頌、銘的相同之處是寫作過程中表現出的恭敬謹慎態度。而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記功頌德之銘與頌之間的關系極為緊密,甚至很多情況下二者只是名稱不同罷了。正因如此,劉勰才會認為頌與這類的銘較為相似,都為恭敬嚴肅之作,同時為了表達確切而不讓讀者誤解,又進行補充,將用于規誡的銘排除在外。倘若依照劉師培的觀點,將銘換為箴,反倒違背了劉勰的初衷。

劉勰在將頌與銘做對比時,正是基于二者共同的“敬慎”特點,而這種“敬慎”特點的形成原因和表現又是什么呢?筆者認為,這主要與頌、銘的用途有關。頌和銘雖是不同文體,但均源于古代的禮儀制度,使用場合有很多相似之處。概括說來,主要有兩個方面,一俱為告神之辭;二均有明確的現實意義,體現了傳統社會的等級制度。以下我們便從這兩個方面對頌、銘的“敬慎”特點進行分析。

頌、銘用于告神、祭祀時,是與神靈和先祖的對話,故而文辭須典雅凝重,不能有浮華和不恭之處,也就是需要莊重而謹慎。關于頌,摯虞在《文章流別論》中說:“古者圣帝明王,功成治定而頌聲興,于是奏于宗廟,告于鬼神,故頌之所美者,圣王之德也?!盵19]劉勰也認為:“魯以公旦次編,商以前王追錄,斯乃宗廟之正歌,非宴饗之常詠也?!盵2]317頌乃用于宗廟之正歌,與描寫人事的作品不同,所以必須“敬慎”。正如趙湘在《宋頌序》中所說:“臣湘謹清凈心意,盥沐舌發,稽首穹昊,拜手皎日,撰為《宋頌》,以告于神明?!盵20]撰寫頌之前有如此多的儀式,雖然只是恭謙之詞,但也顯示了作者對其極為重視。同樣,銘最初刻于鼎等器物之上。史岑《出師頌》“功銘鼎鉉”李善注:“銘者,論撰其先祖之德美、功烈、勛勞,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盵10]661說明銘也與頌一樣,主要用于祭祀。同時,銘不僅可以稱揚先祖,還可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抖Y記 · 祭統》:“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是故君子之觀于銘也,既美其所稱,又美其所為。為之者,明足以見之,仁足以與之,知足以利之,可謂賢矣。賢而勿伐,可謂恭矣?!盵4]1606–1607表明銘的作用之大及地位之高。將功德刻于鼎上,其目的是傳之后世供人瞻仰,所以行文須嚴肅謹慎。

頌、銘均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和政治需求,它們均可用于記功,一方面有助于統治者宣揚德政,另一方面頌、銘以刻石等方式進行傳播,可以留待后人稱頌。這兩個方面的意義都是極為重大的,前者為現實意義,后者為歷史意義,故而都需要謹慎對待。

另外,頌、銘有著明確的使用對象和場合,倘若沒有注意到這些,那便是失禮的表現?!对娊?· 魯頌》便是極為典型的例子。秦漢之前,只有天子才可用頌,魯國國君僖公本為一介諸侯,但《詩經》中卻存留四篇歌頌僖公的頌作,是為《詩經 · 魯頌》。盡管后代不少學者為之辯解,但《魯頌》仍遭到很多人的指責而被斥之為“變頌”,如宋代的嚴粲就說:“《魯頌》,頌之變也……雅、頌,天子之詩也,頌非所施于魯,況頌其郊乎?考其時則非,揆其禮則誅汰哉!”[21]清代的陳僅也認為:“《魯頌》非頌也,有雅音焉。魯人以為頌也,功德不足以頌,而強為之,無怪其終不合也,則謂之‘變頌’而已?!盵22]《魯頌》不被后人認可的重要原因就是不合禮法。區分如此嚴格,說明了頌在創作時的謹慎嚴肅。

宋張俞《與吳職方書》記載,自己曾為人作《講堂頌》,但對方“謂俞所作《講堂頌》為敘己之徳,于書銜立石,禮未便安,俾別為記聞之”,認為以頌體記之不合乎禮儀。盡管張俞在信中舉出前代很多的例子進行辯駁,但這恰好從反面說明了頌體在后世的適用對象雖不再限于天子,但仍未能普及,而是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森嚴的社會等級[23]。銘文在這一方面也有著相同的地方。較為典型的例子是上文所引臧武仲論銘,身份不同,銘刻的內容也不一樣,充分說明了古人對銘文創作的認真及要求之嚴格。成書于梁代的《文選》收錄有陸倕《石闕銘》一文,程章燦認為,“此篇得以編入《文選》,固然與陸氏曾為‘昭明十學士’之一或有關系,而最為重要的原因,乃是這篇文章對梁朝政權所具有的特殊的政治意義”,因為從梁武帝即位起,“蕭衍及其蕭梁政權就面臨著正統性的質疑,承受著由此造成的心理焦慮”,故而急需向社會宣示自己的合法性。所以蕭衍對《石闕銘》極為重視,并親自動手潤飾,“對于梁武帝來說,撰寫《石闕銘》首先是一個政治任務,其次才是一次文學創作”[24]111–126。這樣一篇具有重要政治意義的銘文,無論是作者陸倕還是蕭衍,無疑都需要十分嚴肅認真地對待,這充分體現了銘文嚴肅謹慎的特點。

三、“碑頌”名實辨析

碑作為一種文體,從其出現便具備了頌的功用。盡管早期碑文中常常出現“乃作頌曰”之類的句子,而“碑頌”連稱作為一個固定詞語,則要稍晚一些?!逗鬂h書 · 郭太傳》載:“明年春,卒于家,時年四十二。四方之士千余人,皆來會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為其文,既而謂涿郡盧植曰:‘吾為碑銘多矣,皆有慚德,唯郭有道無愧色耳?!盵5]2227《太平御覽》卷五八九引此文,“郭有道”后有“碑”字。二者均未見“碑頌”出現。然同是《太平御覽》,又引《郭子別傳》云:

林宗秀立高峙,詹然淵渟,蔡伯喈告盧子幹、馬日磾曰:“為天下作碑銘多矣,未嘗不有慚色,唯郭先生碑頌,無愧色耳?!盵25]

別傳是盛行于漢末至東晉時期的傳記文體,《郭子別傳》未見其他典籍著錄,作者及年代不明,根據傳主的生活年代推測,大致在三國時期。顯然,《后漢書》所載蔡邕之語應從此處而出。此外,《世說新語》“德行第一”劉孝標注引《續漢書》曰:“及卒,蔡伯喈為作碑,曰:‘吾為人作銘,未嘗不有慚容,唯為郭有道碑頌無愧耳?!盵26]亦可證此處原文當作“碑頌”。這樣我們可判定,碑頌作為一個固定詞語,最晚在漢末便已出現。

劉勰論述碑、銘之間的關系:“其序則傳,其文則銘?!闭J為碑中的散文部分屬于傳記,韻文則為銘。又云:“夫碑實銘器,銘實碑文?!盵2]457與前面將碑、銘均作為文體不同,這里所說的碑、銘屬于器物與文辭之間的關系,故而兩處的“銘”含義并不一樣。前者指碑文中的韻文部分,后者指刻于碑中的所有文辭,有所區別。與此不同的是,碑頌作為一個固定詞語,通常指整篇碑文。徐師曾在“墓碑文”中說:“其或曰碑,或曰碑文,或曰墓碑……或曰碑頌,皆別題也?!盵3]150認為碑頌不過是墓碑文的別稱而已。通過對具體文獻材料的分析我們發現,碑頌一詞,確如徐氏所說,可作為碑文的別稱。除上文所引《郭子別傳》及《續漢書》中的“碑頌”外,還有如:

《后漢書 · 崔寔傳》:“初,寔父卒,剽賣田宅,起冢塋,立碑頌,葬訖,資產竭盡,因窮困,以酤釀販鬻為業?!盵5]1731

《水經注》卷二十四:“以橋公嘗牧涼州,感三綱之義,慕將順之節,以為公之勛美,宜宣舊邦,乃樹碑頌,以昭令德?!盵27]569

立碑頌也即立碑?!傲ⅰ薄皹洹倍~,說明樹立的對象為碑石,具體說是含有頌文的碑石,“頌”則表明了碑的內容。如果上述材料中“碑頌”的含義還不夠明確的話,那么下面的例子則尤為明顯:

《史通 · 里邑第十九》:至于碑頌所勒,茅土定名,虛引他邦,冒為己邑。若乃稱袁則飾之陳郡,言杜則系之京邑,姓卯金者咸曰彭城,氏禾女者皆云鉅鹿。[28]145

本段文字對那些妄加攀附之風進行批判,其中“茅土定名,虛引他邦”句指人們常以別邦冒認作自己的家鄉,以此表明自己出身名門。顯然這些都是碑序的內容,而劉知幾在前面以“碑頌”概括,可見這里的“碑頌”應指碑文的全部內容。

除此之外,“碑頌”有時也被用來指碑中除序文之外的韻文部分,這種情況較為少見,故而徐師曾直接忽略過去。較早可能表示這一含義的是《水經注》卷三中的一處:

魏太平真君三年,刻石樹碑,勒宣時事。碑頌云:“肅清帝道,振懾四荒,有蠻有戎,自彼氐羌,無思不服,重譯稽顙,恂恂南秦,斂斂推亡,峨峨廣德,弈弈焜煌?!盵27]80

“碑頌”后接以頌辭,則這里的“碑頌”特指碑文的韻文部分。

在傳世文獻中,明確以碑頌代指韻文部分的情況極為少見,據筆者的排查,僅見《唐文粹》一例而已?!短莆拇狻肪矶?、二十二共收錄8篇碑頌作品,分別是賈至《虙子賤碑頌》、張說《廣州都督嶺南按察五府經略使宋公遺愛碑頌》、王維《京兆尹張公德政碑頌》、崔祐甫《唐衛尉卿洪州都督張公遺愛碑頌》、劉禹錫《高陵令劉君遺愛碑頌》、陳子昂《中岳體玄先生潘尊師碑頌》、房鄴《少華山佑順侯碑頌》、郤昂《岐邠涇寧四州八馬坊碑頌》,除張說一篇外,其他正文標題后均有“并序”一詞。東漢以后的頌大多有序,雖然序與正文關系密切,但通常而言的頌都是指韻文部分,故而無論總集還是別集在收錄頌作時,通常會在標題下方標明“并序”二字,以示區別?!短莆拇狻穼⑺洝氨灐敝糜陧烆?,且在下方標明“并序”,碑頌一詞應特指除序文以外的韻文部分,其實也就是代指頌。

碑由序文和銘文兩部分構成,有時無銘文,但序文一般都是有的,也就是說,序文和銘文都是碑的一部分,人們在著錄碑文時,篇題前不會添加“并序”一詞。而頌則不同,雖然古代很多的頌都有序文,但序卻未必是其內容的必要組成部分,而是附于正文之前,起到補充說明性的文字。所以人們在著錄頌作時,通常會在題目之后加上“并序”二字。題為“碑頌”的作品,人們一般將其作為碑文看待,所以前面的序文自然無須強調。而《唐文粹》在文章標題下加“并序”一詞,從而將序文排除在“碑頌”之外,也就是把“碑頌”視為頌體。從這里可以看到,碑頌兼具碑、頌兩種文體特色,既是碑文,也是頌體。如《唐文粹》收錄的王維《京兆尹張公德政碑頌》一篇,在《王右丞集》《文章辨體匯選》及《全唐文》中,均題作《京兆尹張公德政碑》。也就是說,只有姚鉉《唐文粹》將其看作頌體,這其實是從另一個角度對碑頌的文體屬性進行界定。

與“碑頌”相對的是“頌碑”。就出現次數看,“碑頌”顯然比“頌碑”多。很多情況下,“頌碑”并不是作為一個獨立的詞語出現,而是“某某頌碑”,如李白《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呂向《述圣頌碑》等,從標題詞語的組合看,頌與其前面的詞語關系更為密切,也即其首先是頌,其次因為刻碑的緣故,才被稱為某某頌碑。如元結《大唐中興頌》為其本名,刻石之后又被稱作《中興頌碑》??梢?,“頌碑”中的頌與碑其實并不構成詞語關系,現存典籍中二者連稱的情況也極為少見,故而筆者認為,“頌碑”并非固定詞語??傮w來說,不論碑頌還是頌碑,它們都具有相同的地方,即內容是頌,載體為碑,從文體發展的角度看,二者均反映了碑、頌功能的融合。

[1] 孔穎達.毛詩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72.

[2] 詹锳.文心雕龍義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 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M].羅根澤,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4] 孔穎達.禮記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 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6] 崔鴻.十六國春秋[M].濟南:齊魯書社,2000:428.

[7] 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057.

[8] 陸云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8:141.

[9] 趙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476.

[10] 蕭統.文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

[11] 虞世南.北堂書鈔[M].北京:中國書店,1989年.

[12] 駱天驤.類編長安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38.

[13] 王水照.歷代文話[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371.

[14] 陸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龍譯注[M].濟南:齊魯書社,1995:175.

[15]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73–74.

[16] 陳引馳.劉師培中古文學論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52.

[17] 蕭統.日本足利學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選[M].李善,等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255.

[18] 張少康.文賦集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117.

[19] 歐陽詢.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018.

[20] 趙湘.南陽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5:7.

[21] 嚴粲.詩緝[M].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317.

[22] 陳僅.詩誦[M].《四明叢書》本,清光緒十一年刻本.國家圖書館藏:卷4.

[23] 程遇孫.成都文類[M].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182.

[24] 程章燦.象闕與蕭梁政權始建期的正統焦慮[J].文史,2013(2).

[25] 李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6:1794.

[26]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3:5.

[27] 陳橋驛.水經注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8] 浦起龍.史通通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責任編輯 楊寧〕

2017-12-30

楊化坤(1985―),男,安徽懷遠人,講師,博士。

I206.2

A

1006–5261(2018)04–0090–06

猜你喜歡
碑文劉勰銘文
敖漢旗萬壽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釋
慧思陶勒蓋碑文解讀
從《文心雕龍·誄碑》看蔡邕碑文
啟簠、啟戟銘文小考
阜新元代大玄真宮祖碑碑文新錄
漢皎光鏡銘文釋考
舍棄面子的劉勰
劉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體論
舍棄面子的劉勰
君有遠行鏡銘文釋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