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林格爾漢代墓室壁畫的形成背景和題材內容分析

2018-01-29 14:44
內蒙古藝術 2018年4期
關鍵詞:漢墓墓室壁畫

(內蒙古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呼和浩特 010010)

一、和林格爾漢墓壁畫概況

20世紀70年代,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發現一座大型漢代磚墓室。墓室地址位于和林格爾縣新店子公社小板申村,這里環境優美,依山傍水,極適合農牧業發展,自古就是中原和少數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地方。根據墓中遺留痕跡和考古發掘基本可以判斷,這是一座東漢時期的墓室壁畫,所描繪的大約是在東漢桓帝、靈帝統治期間,也就是公元2世紀60~70年代之間。該墓室由墓道、墓門、前室、中室、后室外加3個耳室構成,總長19.85米,大約占地100平方米。因距今年代久遠破損嚴重,存留下的可見壁畫共有46組,57個畫面,共計榜題有250多條,這在目前發現的漢墓壁畫中實屬難得,非常珍貴。墓中壁畫內容豐富多樣,氣勢恢宏。墓室壁畫中詳細描繪了死者生前步入仕途以及擔任護烏桓校尉的過程,還有出行、宴會、觀看演出的生活畫面,以及放牧、耕種、養蠶等勞動場景,幕府、莊園、樓閣等建筑樣式,同時也描繪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孝觀念、圣賢烈士以及封建統治思想的經史故事、神話故事等。畫中描繪了大量東漢時期地主階級莊園生活場景,其中出土的一幅地主莊園圖,是目前發現的關于東漢地主莊園制度圖畫資料最為完整的畫面,是研究東漢時期的地主莊園制度不可多得的資料,考古價值顯著。

二、和林格爾漢墓壁畫產生的歷史背景

(一)儒家傳統的喪葬觀

用圖像來裝飾墓室的做法早在漢代之前就已經出現,但是把墓室壁畫作為思想和觀念的承載體、并最終形成一種廣為流行的墓葬文化現象卻是從漢代開始。究其原因,不僅是漢代經濟文化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的緣故,更多的是統治階級需要用這種無聲的藝術形式對百姓進行潛移默化的意識滲透,來維護君主專制統治。

西漢建朝之初,人民在飽受了戰亂之苦、國家動蕩和秦始皇發動的焚書坑儒之后,當權者劉邦排斥儒學,黃老思想得以盛行。但隨著統治者勵精圖治,社會日漸安定,百姓生活富足,統治者需要從政治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來鞏固自己的政權。為順應統治階級的要求,儒家思想經過改造,形成了更適合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思想工具,得到廣泛宣揚并逐漸取代其他學說,成為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正統觀念。而儒家思想中格外重視“孝道”觀念,統治者提倡孝道,就連仕途之路也從舉孝廉開始,而這種孝道觀念直接的影響就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禮記·卷五十二》)的漢代喪葬觀念的流行。兩漢墓葬文化的盛行,奠定了從漢初直至東漢末年3個世紀的墓室繪畫的繁榮。

(二)漢代的長生信仰

漢代墓室壁畫的形成和創造中,蘊含著一套復雜且多元化的喪葬觀念思想的整合,其中包含了先秦兩漢的靈魂不朽觀念,道家學說和神仙信仰,陰陽五行學說和天人感應等思想,在吸收和借鑒各種觀念后構成了漢墓壁畫的精神內核。

“萬物有靈”是古代世界人們的集體認知,在與自然界搏斗、奮力存活之時,因缺乏知識和經驗困惑之時,人們不禁對任何事物都保持敬畏之心,相信靈魂存在而且會輪回。人們相信死亡只是生命的重新輪回,靈魂不會隨肉體死亡而消散。因此厚葬、祭祀活動的盛行實際上是靈魂不滅觀念的物質化活動體現。人們在自己死后的居所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除了顯示自身的地位還有就是希望讓自己的不滅靈魂享受如生前一般的榮耀和氣派。

老莊哲學中對長生不死的思考是道家學說的重要內容。肉身的堙沒無法避免,讓精神不朽便是一個終極問題。人們對長生不老的極度渴求,后來就發展成為羽化成仙的美好愿景。從早先思想發展來看,秦漢道家理念和神仙信仰聯系緊密,前者吸收并包涵了一些神仙信仰因素,后者又加以整理完善了自身學說。兩者結合發展對漢代的墓葬文化觀念產生了深刻影響。人們將仙境當作現世生活的頂峰,同樣也將它作為死后靈魂居所的安樂屋,漢墓壁畫中大量描繪天堂勝景的圖像就是這一觀點的佐證。為了展現出死后靈魂升天,去往極樂世界的意愿,還有“天”在陰陽五行觀念中作為生命萬物的統治者觀念,經常將這類圖像安排在墓室的頂部或者四周墻壁的上端,與天界相交融。

原始社會漫長的生產積累和原始觀念的傳遞,讓前人格外重視死這一概念。生命的結束對于古人來說具有非常大的神秘色彩,于是有了鬼魂神靈的各種說法?!八劳觥背搅似浔旧淼奈镔|內涵,而更傾向于超驗的神秘主義。墓室壁畫是人對死后住所的裝飾,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也是有神論和祖先崇拜的物質化體現。作為具有特定喪葬含義的漢代墓室壁畫,其樣式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了先秦兩漢道家思想、中國人獨有的靈魂不滅觀念以及陰陽五行、天人合一學說的影響,使這個時期的壁畫在展現世俗生活與幻想天堂勝景的同時,展現出了一種對生活的極度熱愛,和對來世生活的美好愿景。而墓室在結構、布局、明器的擺放,題材的選擇甚至是圖像的位置上都體現出陰陽合一、天人相應思想的特征。同時漢代儒家學說的盛行,提倡孝道“事死如事生”的觀念更是為厚葬風氣提供了最佳的土壤。墓室壁畫是墓主人生前通過對死后家園的精心營造,把對生命的渴望和對來世美好生活的延續和期盼演變為墓葬藝術中充滿活力的流動線條和磅礴大氣的構圖形式,成為兩漢墓室壁畫鮮明的藝術特征。

(三)獨特的地理位置產生的民族文化交融

和林格爾位于內蒙古中南部,山西殺虎口以外,清朝時期在這里設立了驛站,當時只有20 戶人家,所以被命名為“和林格爾”(20家子的意思)。和林格爾地處內蒙古高原向黃土高原過渡的地區,地勢開闊平坦又有渾河,依山傍水,環境十分優美,發展農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這里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交匯與碰撞的地區,孕育了眾多民族,匈奴、突厥、鮮卑、烏桓、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先后來這里游牧駐地;中原不同朝代或因戰亂遷徙或因人口眾多而移民到此生活。各族人民雜居相處,相互融合,在長期的生產勞作中創造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藝術風格上既體現著北方游牧民族性格中的自由奔放、狂野不羈的感性表達,又包含著中原地區的端莊典雅、注重秩序的理性表達。兩種風格相互融合,渾然天成。

三、和林格爾漢墓壁畫豐富多元的內容

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內容豐富,比較全面地展現了東漢地主階級的奢侈享樂生活。全墓由前、中、后3個正室外加3個耳室構成,所有的壁畫內容之間相互聯系構成了一個前后呼應的整體。按照陰陽合一、天人感應思想的特征,畫面布局分為上、中、下3層。上層描繪了星云流紋、祥瑞神話等天堂幻景,中層表現了墓主人生前經歷、日常生活和經史故事,下層及耳室為墓主莊園的各種勞作場景。

(一)歌頌儒家思想的政治教化圖

中室描繪了大量的儒家名士,有孔子及其弟子,還有歌頌儒家思想觀念,體現“忠孝節義、仁義禮智”題材的圣人、賢臣、孝子、慈母、良妻等歷史故事和人物等。在中室南面墻壁上繪制了孔子拜會老子圖,后面又畫了孔子的一眾弟子,分別有子淵、子張、子貢、子路等15人,之后又畫了沒有榜題的弟子13人,孔子及弟子像共計28人,意在表現孔子的72門徒。這些畫像充分反映出東漢時期儒家在社會中的正統地位。

(二)向世俗化轉換的墓室壁畫

1.護烏桓校尉出行圖

和林格爾漢墓壁畫中,場面描寫最為精彩的是前室壁畫中的《漢使持節護烏桓校尉出行圖》,內容主要表現墓主人生前的官職升遷等生活,墓主人從“舉孝廉”、為“郎”到出任“西河長史”“行上郡屬國都尉”“繁陽令”,最后到“持使節護烏桓校尉”,可以說是一部無聲的影像記錄。畫面將死者生前擔任的各項官職的出行場面獨立成幅,但畫與畫之間卻又相互關聯,用高超的技藝將百余人馬和數十輛車駕疏密有致地統一安排在整幅壁面之上。畫中所描繪的上百匹馬,形象生動、風姿各異。載人的馬步伐輕盈矯健,駕車的馬因為挽具的重量而顯得步伐沉穩,并馭而駕的馬前后步伐整齊,狩獵場中的馬則歡騰奔馳,格外生動。畫面內容安排得主次分明,疏密有致,雖然人馬眾多,但是絲毫沒有雜亂無序之感,反而給人一種氣勢磅礴的宏大印象。畫面雖然沒有用精致細膩的線條去刻畫細節,但是洗練而簡約的用筆和大色塊的整體鋪色卻讓畫面更加顯示出新官上任的蓬勃生機,也凸顯了漢朝磅礴大氣的時代風貌。

2.牧馬圖

《牧馬圖》中所描繪的六匹馬,體型高大俊美,馬鬃在空中飄揚而起,神情悠閑,像吃飽之后在悠閑地養神。馬的骨骼、肌肉和優美的身體曲線在轉折頓挫的用筆中極富真實感。還有三頭形態各異的小馬駒,畫者只用了寥寥幾筆便勾畫出了它們活潑頑皮、靈動稚氣的神態,可見對用筆的熟練掌控和把握程度之高,也是漢代壁畫藝術中的典范。

3.樂舞百戲圖

《樂舞百戲圖》堪稱漢代壁畫的精品之一。該圖采用滿屏式構圖,整個畫面極為壯觀,主要描繪了墓主人和賓客一邊飲酒一邊觀看樂舞雜耍的情形。表演的內容豐富,有弄丸、飛劍、舞輪、疊案等表演,還有男女對舞的場面。場地的中央放置了一面建鼓,鼓的兩側分別站著一個身穿紅衣的人,手持鼓槌擊打鼓面。圖的左邊是管樂齊鳴的伴奏樂隊。雜技表演者們個個技藝高超,弄丸表演者輕松地將5個彈丸同時拋出,讓其在手中轉動;飛劍者用手將劍托起,欲拋向空中,可以看出他能胸有成竹地穩穩接住利劍;舞輪者站在踏鼓上將巨大的車輪拋在空中;畫面下方,一個人倒立在四重疊案上,上身直立挺拔,下身腿向前彎曲,身形優美;橦技表演是最驚險的節目,一人仰臥于地,手持樟木,樟頭上面安著一根長長的橫木,中間騎一人,橫木兩側各有一人,身體倒掛并且形似彎弓,讓人看了有膽戰心驚的強烈刺激感。在畫面上方,有一赤膊男子與一個手執飄帶的女子正翩翩起舞,神態優美,舞姿曼妙。整幅圖中不同的表演者被塑造成各種姿態,栩栩如生,神形兼備,動作靈活,成功地刻畫了令人屏息的驚險瞬間,給觀者造成緊張熱烈的氣氛,顯示了畫者塑造形象的高超技藝。

(三)兼容并包的民族文化交流

和林格爾自古就是一個各民族混居的地方,各族人民歷代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北方的游牧文化逐漸與中原漢文化融合交互,形成了別具風格的地方特色文化。東漢初年,漢朝在寧城設立了護烏桓校尉一職來管理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事務,各民族之間開展了長期的友好往來。直到東漢末年,中原地區發生動亂,邊疆地區仍然保持著頻繁的商業交流。

位于中室的《寧城圖》描繪了護烏桓校尉幕府的形制和主人的活動。在壁畫上,縣衙和幕府的前面,縣城東門和南門中間的一大片空地中間有一個四方形的區域,壁畫中標注著“寧市中”的字樣,這其實也就是很多古籍中記載的“上古胡市”。在市的東南和西北兩個外角上分別畫了一人,隔著市場相對而立,他們應該就是當時管理市場的官吏?!皩幨兄小笔菨h代中原和邊疆少數民族頻繁而友好交流的歷史見證。而壁畫中墓主人所居住的環境、建筑樣式和結構色彩等方面也體現出當時北方城市和中原地區的規劃安排是相同的。壁畫中還描繪了眾多的少數民族人物形象,有的戴著紅檐帽身著黑衣,有的戴著黑色的盔帽身穿朱衣。而墓主人身著寬大的紅袍,正襟危坐在眾侍者中間,儀態端莊,氣宇軒昂。整個墓室壁畫除了展現死者生前的仕途生涯及日常生活,也表現了普通人的生產勞作過程。不同的題材和內容按照一定的排列規則呈現在墻壁上,主次得當、構思巧妙、用筆流暢、顏色鮮艷。

壁畫中還多次出現了北方少數民族的人物形象以及穿著樣式,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中原與邊疆少數民族的友好往來。其中,前室環繞一周的出行圖在構圖上最見功力。六任官職的出行場面各自獨立卻又相互聯系,首尾交錯銜接,以復雜多變的隊形將數百人騎和數十車駕及各種道具貫穿,巧捷通變、疏密有致,構成一幅氣勢宏偉的畫面。壁畫中描繪了生動的人物形象、充滿異域風格的動物造型、漢代城市建筑和莊園、祥瑞圖等,這些都體現了和林格爾漢墓壁畫獨特的繪畫風格??傊?,壁畫內容包含信息極廣,是研究東漢晚期的政治、軍事、經濟、宗教、思想、文物制度、現實生活等方面之極有價值的資料,其題材之廣泛是其他漢墓壁畫難以比擬的。

四、結語

漢墓壁畫是漢代繪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漢墓壁畫為代表的漢代繪畫藝術給中國早期繪畫形制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無論從用筆用色還是構圖安排上都為后人留下了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優秀范例。和林格爾漢墓壁畫,以宏大的場面、豐富的榜題文字以及多彩的內容而備受國內外關注。而通過對這些藏于地下的精美藝術作品的發掘,充分展現出漢代質樸深沉、磅礴大氣的藝術特點,讓我們看到了漢王朝真實的時代風貌和審美趣味,也填補了中國繪畫史上的很多空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

猜你喜歡
漢墓墓室壁畫
敦煌壁畫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畫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紋圖飾的表里漫談
大云山漢墓發掘記
壁畫上的數學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慶嘉陵江北岸發掘漢墓
墓室探秘
北朝、隋唐壁畫
《馬王堆漢墓帛書[叁]》釋文補正四則
馬王堆漢墓遣策名物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