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倫理透視

2018-01-31 01:22鄒章華彭無情
關鍵詞:義利觀中國共產黨道德

鄒章華,彭無情

(新疆師范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恪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立足實踐,科學運籌,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共十九大系統地闡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九大確立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蘊涵的倫理思想極為豐富,其中最為鮮明的是“以人為本”的人本倫理觀、于人于國的“重義”原則、知行合一的道德建設理念、天下為公的政治倫理觀與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觀。

一、“以人為本”的人本倫理觀

“以人為本”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核。以人為本蘊涵在中國儒家仁政思想之中?!叭省?,從“二”從“人”,實指“二人”,意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其核心是“愛人”。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中,儒家最早認識到人的社會性對于人的重要意義,強調政治生活與道德生活中人的重要性。具體表現為:第一,愛人須修身向仁。傳統儒家重視人的政治活動,以個人為立足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個人發展的四重境界。自身成仁的唯一標準是克己,即時時自省。第二,愛人須能近取譬。中國儒家創造性地提出了以“類”的角度去審視人的思想,看重人的道德角色,以個人推至“類”,由近自己、近自己最親近的人擴展至愛一切人?!皭廴恕笔加谑掠H,終于愛人,是愛全天下的人民,親全天下的人民。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遠遠超越了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民本思想。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民本思想僅強調統治者單向地施以仁政、恩澤黎民,卻忽視了勞動人民的作用和價值,而中國共產黨強調的“以人為本”是對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不僅強調執政者要想方設法滿足人民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還要充分發揮勞動人民創造歷史的作用。中國共產黨的“以人為本”倫理思想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礎上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繼承和弘揚。人本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最為突出的一大特色。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不僅是物,更重要的是人,生產力是人的個體自由和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展示。馬克思指出:“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正在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且進行戰斗?!盵1]118馬克思主義人學同樣認為,人性是人類區別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質,即勞動實踐是人的本質特征,繼而強調歷史不會自我出現和發展,而是由人類創造并隨著人類實踐的深入而推進的。馬克思、恩格斯的人性論區別于傳統的東、西方哲學家對于人性本質的論述,是從唯物史觀的立場解讀人性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來實現人的自我解放的也是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秉持的價值理念。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和具體的實踐者,在改變世界的具體實踐中煥發著自由的本性。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提及“人民”二字的次數達203次,體現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人為本”既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與本色,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習近平強調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等理念,從價值內涵上看,正是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倫理思想及馬克思主義人本主義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當然,中國共產黨主張的以人為本絕不是為了實現本國人民的利益而犧牲別國人民的利益,而是通過實現和滿足中國人民的利益來更好地探索解決人類問題的道路和途徑。

二、于人于國的“重義”原則

義利問題自古就是中國古代各家爭論的話題。我國古代以儒家的“重義”原則為主,統治者的治國理念多受儒家“上重義”以及“正其誼而不謀其利”原則的影響;在個人層面上,以求利為恥,主張“重義”可“無為”,更有甚者高度肯定舍生求義。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儒家義利觀的弊端便日益暴露出來,難以與社會和個人的發展現實相適應。到了明清時期,關于義利的爭論達到了新的高度,其中以王夫之的思想最為深刻。王夫之認為“生是義的基礎”,并將“義”分為“一人之正義”“一時之大義”與“古今之通義”。其以民族利益取代統治階級利益為國家最高利益的義利主張,打破了義利內容的階級限制,是對儒家義利觀的突破性發展。但在個人追求上,他雖認為要重視生命,珍視現實生活,但仍繼承了儒家舍生求義的思想。義利之辨發展至近代,更加突出強調對利益的追求。從根本上看,這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但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傳統的義利觀易陷入神秘的、抽象的唯心主義,所以無法真正找到義與利之間平衡的支點。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無論是“治國”,還是“治心”,其基本立足點都是作為社會主體的人,而人的本質是勞動,個人只有在勞動中堅持正確的義利觀,才能不斷地增強個體自由的張力,擴大自由的邊界。

新中國成立以后,無產階級的義利觀成為我國社會義利觀的主流。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44。無產階級的自我解放是建立在全人類獲得解放的基礎之上的。因此,無產階級的義利觀由追求本階級的利益上升為追求全人類的利益的高度。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其義利觀與無產階級的義利觀本質上是一致的。具體而言,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乃無產階級義利觀之本“義”,滿足和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乃無產階級義利觀之本“利”,“義”“利”平衡的支點在于永葆無產階級先進性的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將“義”“利”統一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實踐當中。從新中國第一代中央領導人毛澤東開始,中國共產黨便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以“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為黨員個人的行為準則,在肯定黨員個體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倡導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幸福,這都是中國共產黨的“義”與“利”內在統一的具體體現。

中國共產黨正是秉承正確的義利觀,始終要求共產黨人將國家利益、人民利益擺在首位。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絕不是否認個人的正當利益。集體由個體構成,在保障和發展集體利益的前提下,將社會利益與個體利益相結合,逐步改善個體的物質生活與文化生活。與中國傳統義利觀不同的是,中國共產黨不僅徹底打破了義利觀的階級局限,尋找到了將國家之大義與大利平衡的支點,也找到了將其與民眾個體的大義和大利相統一的現實基礎。不僅如此,在國際社會中,中國共產黨主張任何國家必須在堅持正確的義利觀的基礎上,才能在張力與限制中尋找到真正的自由。2015年,習近平在聯合國總部舉行的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講道,“大國與小國的相處要平等對待,踐行正確的義利觀,義利相兼,義重于利”[3]523。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強調要“堅持正確的義利觀,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4],將正確的義利觀作為我國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態度。堅持正確的義利觀才能合理破除利益的固化藩籬,擴大世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建立新型合作型國際關系;才能秉持義利兼重、義大于利的觀念,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絕不是為了本國人民的利益而犧牲別國人民的利益,而是通過實現和滿足中國人民的利益來更好地探索解決人類問題的道路和途徑。習近平提出的“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觀念,根本上是要將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理想與中國共產黨人的具體行動相結合,也是對中國共產黨義利觀的突破與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中國傳統義利原則的超越和對馬克思主義階級義利觀的豐富集中體現于其義利觀的建構上,即強調統治階級要主動建構起正確的義利觀,更強調社會個體也要自覺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并在具體的實踐中平衡義利的關系。不僅如此,習近平還主張中國共產黨在以無產階級義利觀為底色構建社會主義國家義利觀的同時,還應將這種國家義利觀中的一些普適原則推向世界,進而建構起能夠為他國所接受和認可的和諧、平衡的國際義利觀。在和諧、平衡的國際義利觀之下,廣大發展中國家以及各國的無產階級才能找到相對更大的自由。

三、“知行合一”的倫理道德觀

知行合一,是一個古老的倫理命題,是中國哲學家為突破程朱傳統理學束縛的一次嘗試?!秱髁曚洝酚休d:“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盵5]7“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不可分離?!盵5]68這明確提出了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統一性。知行合一是對人精神世界與現實實踐相統一的直接描述,為個人生活世界與心靈世界架構了橋梁。自得、體味、實踐是陽明哲學中個人修身主張的三大核心。知行合一的思想在倫理道德與社會實踐的領域具有適應于各個時代的特質。習近平提出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賦予了“知”“行”新的時代活力。即在“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不斷踐行,在“行”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以求達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的效果。習近平提出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體現的知行合一的倫理精神,是將個人的道德人格、社會理想與職業信念相結合。其基于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不但超越了中國傳統哲學唯心主義的局限,使之不再抽象,脫下了神圣的外衣,而且立足時代動向,建立了一套人人都可實現的道德標準,將道德理想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制定了完整的道德建設框架。

相較而言,中國古代的道德建設更強調統治階級的德行,重在以統治階級的德行、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來加深對人民的教化,將道德視為治理國家和社會,以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一種手段。由于封建統治階級自身的局限性,因而無法清晰和徹底地認識到建構社會公民道德的價值和意義,更不可能認識到培養公民自主自覺提升和弘揚公民自身道德修養的重要性。我國現今主張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統一,更強調培育、提升社會公民自身的道德素質,這不僅是對我國古代倫理道德觀在形式上的超越,更是在內容和思想上的超越。

正如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4]。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根本上就是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中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從眾多領域提煉的核心價值,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要是凈化心靈,與人民群眾共創文明社會,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具體而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凝煉著對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與個人品德最基本的要求。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具有層次性,既要肯定一般性的道德要求,也要弘揚先進性的道德要求。對一般社會民眾而言,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與個人品德等是一般性道德要求。對共產黨員而言,除了要遵守社會民眾應秉持的一般性道德要求之外,還應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我約束的宗旨和要求。無論對一般民眾還是對共產黨員而言,共產主義道德是最高層次的道德,以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無私奉獻精神作為先進性的道德要求。由于人民群眾知識結構和生活視野的多樣性,我們提倡由廣泛性的道德一步步向先進性的道德靠近。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的必由之路。道德教育與道德修養是最重要的道德實踐方式。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盵4]“培育”即以道德教育為主要方式,側重于通過宣傳教育的作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廣大民眾自主自覺的內在品質和德性,提高全民道德自覺;“踐行”,即加強個人修養,側重于引導和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將培養和樹立起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外化到具體的生活實踐中。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科學地解決了道德修養問題,立足于社會實踐,克服了中外歷代思想家以唯心主義為實質的道德修養帶來的弊端?!芭嘤焙汀佰`行”體現了習近平“知”“行”相統一的倫理道德觀。2016年,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會上講道:“古人說:‘非知之難,行之惟艱’。知行合一,貴在行動。不能講得頭頭是道,做起來輕輕飄飄?!盵3]221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貴在堅持知行合一,行勝于言。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關于中國發展道路的周密擘劃,是執政的指導思想,是政黨的精神旗幟。為學之功,貴在踐履,深入學習和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在知行合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避免流于形式。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在實踐上大膽探索、在理論上不斷突破”[3]34,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探索精神。

四、“天下為公”的政治倫理觀

《禮記·禮運》有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盵6]287這句話意指在大道通行的時代,天下是人們所公有的。這是孔子闡述其政治目標與社會理想時提出的,旨在建立一個全天下人民共有的大同社會,向人們描述的是一幅最崇高與遠大的社會理想與愿景。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深刻詮釋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理念的現代性意義,彰顯出其治國理政思想“天下為公”的價值傾向,是其在具體的實踐中注重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的汲取和創新性轉化的結果。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多次提出要從嚴治黨,推進“偉大工程建設”,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等等,正反映了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戰略,是對中國古代“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理念的創新性發展。

從思想內涵上看,“大道之行”的“大道”著重是指治理國家的最高準則,在古代偏指儒家的政治理念,即仁政、德治。德治之道,在選賢舉能,克明峻德?!按蟮馈敝?,天下為人們所共有,政治上選賢舉能,社會上人人和睦太平。在《論語·為政》中,孔子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7]55,認為統治階級的行為和思想道德在國家政治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論語·顏淵》篇中,更是生動地指出“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7]130,同樣意喻統治階級要注重培育和弘揚自身的德行。在中國古代的傳統士德中,君子有著“士志于道”,志于家國天下的偉大情懷;有著心系天下之憂天下之樂,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道德情操,此可謂古之士德之“大道”。

從現實意義上看,“大道”則實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對古代抽象的社會理想的現實轉化?!按蟮馈笔且紊锨迕?,社會上安定,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為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習近平提出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靶】怠币辉~最早是孔子用來描述僅次于“大同”的社會模式,與“大同”的不同之處在于“小康”所追求的是“天下為家”?!靶】怠薄巴ㄟ_”“大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F代語境中的“小康”早已超越了傳統語境中的“小康”。中國要決勝的全面小康,不僅僅是在形式上滿足生活的需要,更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還包括精神層面的。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多次號召、鼓舞全國人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對黨內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一切正是為建設“大道”而做的現實努力。

“天下為公”,在儒家思想中描繪的是一幅“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6]287的理想社會狀態,這與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4]的目標,具有鮮明的一致性,生動地反映出了中國共產黨的民生思想。正如恩格斯所言:“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盵8]99因此從現代意義上看,“天下為公”就是重在一個“公”字,這是公平正義之公,天下為人民公有之公。為此,習近平多次強調“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通過不懈努力換來海晏河清、朗朗乾坤”[4],明確全面從嚴治黨,推進反腐斗爭,凈化黨內政治生態,純潔黨的隊伍,在全黨內培育和樹立責任倫理的意識。與此同時,中國傳統士德的道德責任意識與愛國主義精神,為號召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文化支撐與歷史支撐。從國際角度看,習近平重新闡釋“天下為公”思想。習近平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和平、發展、公平、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盵3]221意在將中國人民的追求與世界各國人民,尤其是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緊密結合起來,探索更好的人類社會制度。

五、“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觀

生態治理既是政治問題,也是倫理問題。構建和諧的生態秩序是現代化國家化解生態危機必須肩負的使命,同樣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在“十四個堅持”中,明確指出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將“和諧共生”列為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是黨和人民對社會發展之路進行深刻探索與反思的結果,是生態倫理的精神與價值在國家治理中的生動呈現?!叭伺c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4]。當今,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內生態危機業已成為人類文明發展道路上最大的障礙和威脅,生態危機意識已成為人類社會的一種共識。生態文明思想顯現著全人類的道德訴求,“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9]42-44。因此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僅是要復興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也要復興生態文明。

中國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思想肇端于春秋時期,中國傳統哲學秉承人與天地萬物相統一,即天人合一的原則,主張一切生物和諧共生。所謂天人合一,其內涵即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儒家主張力圖通過個人的修身成仁達到人的道德自覺,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內在的和諧。孟子曾有言:“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盵7]340“仁”被傳統儒家賦予了多重內涵,在其宏大而一體化的哲學視域下,“愛物”的實質也是“仁”的一種延伸。較之儒家強“人文”的生態倫理觀,道家則凸顯了重“自然”的一面。道家樸素的哲學智慧追求人與自然共存、生生不息的發展狀態,倡導“天人不相勝”。由此觀之,中國哲學所崇尚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保持動態平衡的狀態。在對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自然觀的汲取與轉化的基礎上,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活環境”[4],正是將自然視之于生命的大愛,描述了人與自然欣欣向榮、生生不息的發展狀態。

從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角度看,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理念的哲學立足點不同于以往單純的物質發展觀,而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的特殊組成部分,人來源于自然,自然是人類及其社會賴以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永恒物質基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文明存在和發展的先決條件。這一點恩格斯早已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盵8]559-560恩格斯預見性地指出人們愈加學會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自然規律,“……就越是不僅在此地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8]560。中國共產黨正是堅持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觀,始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4]。習近平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要“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4]。由此觀之,習近平不僅將生態文明提升到了國家工程的層次上,更定性為關涉中華民族代際延續的生存大計?!昂椭C共生”的生態倫理思想強調人與自然關系中的倫理原則、倫理范疇和德行規范,倡導人需要肯定自然的生存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倡導代際公平,實行代內平等;倡導持續生存原則,尊重環境的限度,認清自然資源的極限。

習近平提出的新發展理念所倡導的建設美麗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新型產業的要求,充分體現了其生態文明價值觀。從學理上看,習近平的生態文明價值觀是其倫理認知與生態認知的內在統一。倫理學不僅旨在為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供理論范式,也為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道德規范,確保人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生態的實踐活動中,實現人與自然雙向利益的最優化。因此,習近平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正是將中國儒家天人合一的倫理精神、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同新發展理念融匯貫通,并自覺統一于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實踐中。

六、結 語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核雖然不完全是倫理道德的內容,但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倫理思想,這些倫理思想主要來源于中國傳統倫理思想、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由人本思想而發,由關注個體升華至個體間的義利平衡,并指出了實現這種平衡的進路,即知行合一,進而再回歸到人與自然關系這一基本而又迫切需要予以高度關注的現實問題上,無不閃耀著倫理思想的光芒。這是由對個體的尊重和愛而發至對于同類、社會、自然乃至整個人類命運的由衷關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背后蘊涵的是中國共產黨堅持著正確的義利觀,所建立起的一條將“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相結合的偉大宏圖,其中飽含著為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美好家園,實現中國夢的美好期望,同樣也昭示著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注重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堅持文化自信,堅定前進信心。

猜你喜歡
義利觀中國共產黨道德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義利觀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論“正確義利觀”的當代價值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