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變遷下傳統農具現實價值的思考
——以鷹潭市渡坊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水碓為例

2018-02-08 13:24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2018年1期
關鍵詞:文化遺產工具旅游

潘 萍

(贛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1 問題的緣起

近年來農業文化遺產備受關注,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源自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02年發起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項目,是世界遺產的一種,除一般意義上的農業文化和技術知識以外,還包括歷史悠久、結構合理的傳統農業景觀和農業生產系統[1],GIAHS項目得到了世界各國的積極響應。中國作為最早響應并積極參與GIAHS項目的國家之一,2013年5月正式公布了第一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世界上第一個開展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的國家。農業文化遺產作為人類珍貴的財富,具有多種功能和價值。如何挖掘和保護這些價值和功能受到很多學者的關注,21世紀前學者對有關農業文化遺產的研究以“單純靜態的文獻研究”居多,關注“歷史”比關注“現在”要多[2]。21世紀后,國內學者開始重視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問題,但是相關的研究相對薄弱。社會變遷下,關注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生存發展境遇是農業發展、鄉村發展不可回避的話題。

中國農村是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源地,各具特色的農事工具是農業發展的經典符號,但是在現代農業沖擊下傳統農業生存空間縮小,傳統農業工具也隨之淡出人們的視野。文章基于田野調查發現:渡坊村水碓在2010被列入貴溪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水碓作為渡坊村的舂米工具,是當地村民重要的農事生產工具,屬于廣泛的農業文化遺產范疇。水碓作為重要的農業生產工具,在現代農業工具沖擊下,其舂米的功能被逐漸弱化,這種古老的機械作業漸漸沒落似乎成了不可逆轉的潮流。

據調查發現:渡坊村民仍然每年花錢對其進行維修,從經濟角度而言,這對于村民是弊大于利的,可是渡坊村民依然愿意,這是出于從小到大的陪伴的情感??墒菐啄?,幾十年之后,新生代村民對于水碓的情感會漸漸弱化,這座古水碓該何去何從。作為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傳統農業工具如何迎戰現代農業工具,實現逆轉。采用何種思維和方式使這座古水碓及其文化不致沒落,為古水碓贏得持久的生機,實現經濟和情感價值的共贏,這是文章將要探尋的問題。

學界對水碓的研究集中在水碓作為農事、手工業工具的功能方面和水碓的制作原理和發展進程等方面。如陳啟新對水碓的打漿史進行了研究,認為石臼舂搗的發明是對蔡倫發明造紙成功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利用水碓打漿在宋元時期得到推廣,在明清時向全國推廣[3]。張卓研對水碓的使用和工作原理進行了細致地研究。也有學者直接從經濟、文化價值方面肯定了水碓的存在價值,如梁諸英對明清時期徽州的水碓業進行了研究,從水碓的出賣、典當對緩解農民的經濟困窘狀況方面進行了水碓經濟價值的肯定[4]。水碓作為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文化遺產價值較高。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遺產價值是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種就是遺產對自然、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這個時候“價值”基本等同于“功能”;另一種就是遺產作為一種經濟資源的實物產出和特殊資源而開發的產品的交換價值[5]。在傳統農業時期,水碓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但是在現代農業的當下,其農事功能弱化,但是作為農業文化旅游資源其價值極大。文章主要探討水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特殊資源在社會變遷下被開發所產生的價值以及其自身的文化價值。江西省社科經濟研究所所長麻智輝說,作為人文景觀,水碓記載著上千年的歷史和先人博弈大自然的智慧,十分有必要保存下來。前人對水碓作為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在社會變遷的當下如何實現活態傳承方面的研究較少,文章以個案研究為例,描述水碓作為工具類文化農業遺產如何與旅游結合,為傳統農具贏得新的生機,以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發展。

2 水碓的概況

舂米最初的工具是杵臼,在地上挖坑為臼,以木棍為杵,即“斷木為杵,掘地為臼”?!兑捉洝は缔o》記載“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斷木為杵,掘地為臼,杵臼之利,萬民以濟”。由此看來,臼的發明比較早,碓是由杵臼演變來,

元代王禎《農書》說,“碓,舂器,用石,杵臼之一變也”[6]。碓經歷了人力、畜力、水力為動力的發展過程,漢時期隨著水碓的發明大大提高了舂米的效率。東漢桓譚《新論》記載,“伏羲之制杵臼,萬民以濟,及后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踐碓……及役水而舂,其利百倍”[7]。此處的“役水而舂”,便是指碓發展到了水碓,以水力為動力進行舂米活動。到了晉代,“杜父”杜預對水碓進行了改造,制作為連機水碓。以一個水輪帶動多個碓頭的水碓,叫做“連機水碓”“連機碓”“機碓”“水碓”等。王禎在《農書》上形容連機水碓為“水輪翻轉無朝暮,舂杵低昂間先后”。由此可見水碓在古代作為一項重要的農事工具,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舂米的效力,更彰顯出中國古代先民的智慧,同時見證了農民的收獲和喜悅。但是水碓的建設耗資多,牽涉面廣,利益大,對地勢要求高等,導致這個重要的發明未被廣泛普及。而現下糧食加工機械又由水碓舂米發展為柴油機碾米到電動剝殼機,水碓在相比之下顯得不堪一擊,伴隨著低頻率的使用正在面臨被淘汰的境地,很多水碓已經悄悄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在鷹潭市貴溪縣金屯鎮的渡坊村,保存著一座明末清初的水碓1渡坊村的古水碓是由一個水輪帶動多個碓頭的連機水碓。。據渡坊村村民潘火太介紹,水碓的運作原理是借水力作用帶動碓嘴進行舂擊。在水車前的水流通道處放置幾塊石板將往此處沖來的溪水攔住,利用閥門調節水力的大小,溪水水流過大或過小,水碓都不能正常運轉。碓屋(圖1)外的水車連著碓屋內的轉軸,轉軸上裝有錯開的碓梢(圖2),是水碓的動力機械,可撥動碓桿。碓梢的前端架著一根木桿,桿上裝著一塊圓錐形石頭即碓嘴,碓嘴下面設有相應的石臼,石臼是用來裝被舂之物的,共計11個。利用石板積蓄了足夠的溪水,便借水流沖擊水車轉動,水碓軸上的碓梢便會隨水力撥動碓桿,碓嘴也隨之一起一落地進行舂擊。據說一個碓嘴每分鐘可舂擊70次左右,如果11個碓桿同時運轉,每小時可以加工30 kg糧食,晝夜不停運轉可以舂米約850 kg。據了解,渡坊村附近本有多座水碓,但是隨農業技術的進步,水碓使用頻率越來越低,附近村子的水碓一座座被拆除,舂米聲早已離人們遠去。但是,渡坊村村民出于對這座水碓的留戀,選擇將其保留下來。水碓年久需修,村內每年都會自發籌錢對其進行修繕,分為大修小修,尤其是水碓的轉軸重新換需要花費很多錢,因為做轉軸的樹木需要從深山尋找并花大價錢買來。據渡坊村70歲的村民潘光華說,他已經搬過3次了,每隔20左右年需搬1次。隨著時間的推移,水碓也逐漸老化,出現的破損處越來越多,而懂得維修的老師傅如今已80歲高齡,水碓的全面修繕須抓緊時間。據村干部潘金來估算要想完全修復,至少需要3萬元,修繕的資金籌集比較困難。因為自從20世紀70年代末,渡坊村引進了第1臺柴油碾米機,21世紀初村民潘毛達又購進了1臺小型成套碾米剝殼機,古水碓這一古老低效的碾米機器使用頻率越來越低,水碓的農事價值已經在迅速下降。

圖1 碓屋

圖2 碓梢

3 傳統農業工具的現代作用

科技迅速發展的當下,傳統農業作為農業發展的一種歷史形態,已經落后于時代。2013年3月26日,在南昌舉行的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現場交流會上,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局長張天佐說“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拓展了農業功能,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正成為繁榮農業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拉動國內消費和推動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休閑農業與旅游結合將是發展鄉村經濟的新途徑。休閑農業旅游是指利用田園景觀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提供人們休閑,增進居民對農業和農村體驗為目的的旅游形式[8]。農村擁有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產,傳統農業工具的農事作用在現代科技的沖擊下不堪一擊,充分挖掘其文化價值將為傳統農業工具帶來新的生機。

渡坊村的水碓在2010年被列入貴溪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贏得社會關注,并為渡坊村的傳統農業帶來新的契機發展鄉村旅游,也加快了渡坊村的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閔慶文等將農業文化遺產的旅游資源分為主體要素和輔助要素,其中的主體要素為農業文化遺產系統本身,輔助要素包括農業文化遺產延伸出的自然、人文景觀和各類文化現象和資源[9]。渡坊村在時代發展中加入了發展鄉村休閑農業旅游的隊伍,逐步挖掘村內的農業文化遺產,并對農業文化遺產延伸出的其他資源進行聯動開發,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業文化遺產的現實作用。

3.1 水碓作為標志性旅游景點被建構

傳統是以現實為基礎的,是被不斷重構的。傳統是一種組織化的記憶的媒介,它的整合不是來自久遠的存在這一簡單的事實,而是源于不斷的闡釋[10]。渡坊村的水碓,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寄托了鄉民們深厚的情感。當原本只是村民日常生活中一部分的古水碓在游客的“凝視”和國家的建構中成為“文化資源”,面對這一農業文化遺產——古水碓,渡坊村民又該如何為之留下注釋呢?2016年渡坊村村民獲得政府和旅游開發商的政策及資金支持,以碓為媒,將水碓由傳統農業工具打造為村內標志性的旅游景點,并隨之開展“渡坊水鄉”的旅游項目。然后從民俗方面全面挖掘村內旅游資源,突出渡坊村的特色資源,尤其是具有壟斷意義和不可替代性的地域民俗民居資源,發展鄉村休閑農業旅游。2016年4月15日,貴溪縣旅游局局長江東華、江西省旅游設計院專家及江西師范大學旅游系教授一行到金屯鎮渡坊村,對“渡坊水鄉”旅游項目進行了評審和實地考察。

水碓作為傳統農業工具見證了渡坊歷史的發展,反映了農事加工舂搗工具的發展歷程。同時水碓也是渡坊村重要的鄉土建筑,是鄉村生活的物態環境,是渡坊村鄉土文化中最普遍、信息量最大的組成部分。在渡坊村,水碓緊密聯系著許多其他鄉土文化要素,甚至成為了它們的重要載體。渡坊村水碓作為鄉土農業建筑,歷史悠久,是潘氏宗族社區的標志性建筑與鄉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相聯系。渡坊村是一個擁有600多年歷史的宗族型村莊,約300年前村民應時代需求集體出資建造了這座古水碓。村民在水碓屋舂米時,可以相互交流信息,豐富生活,也運用自己的生活智慧創造了很多與水碓及鄉土相關的口承文藝,增添了生活的趣味性。渡坊村水碓作為傳統的農業工具,其農事功能弱化,但是300年來一直融入在村民的生產生活中,蘊含豐富的民俗文化,充分挖掘其文化價值,將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水碓成為當地旅游不可替代性的地域民俗旅游資源。

3.2 以碓為媒,聯動開發旅游資源

南昌市灣里區銅源峽有近200座水碓,其中近9成被廢棄,如今仍可使用的只有20多座,這一狀況令不少專家扼腕嘆息。據了解,渡坊村附近本有多座水碓,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水碓使用頻率越來越低,附近村子的水碓一座座被拆除,渡坊村成了鷹潭市唯一一座仍可舂米且具有旅游觀賞價值的古水碓。渡坊村的水碓自2010年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陸續吸引了一些游人前來觀賞,成為渡坊村的“標志性”旅游景點。渡坊村村民抓住機遇,決定發展鄉村民俗旅游,在發展鄉村民俗旅游中,民俗文化的差異性、獨特性是衡量旅游目的地發展前景的重要指標。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稀缺旅游資源,能夠滿足游客的好奇心、求知心。渡坊村的水碓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作為谷類加工工具也是重要的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在滿足游客“求知、求異”的基礎上,還能滿足游客追求農事活動體驗的需求,充分展現出“標志性”民俗旅游資源的優勢,這為渡坊村的鄉村民俗旅游開發提供了可能性。

2015年渡坊村開始籌劃利用村內的非物質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旅游,以“渡坊水鄉”為主題,以碓為媒,聯動開發村內的其他民俗資源。2016年“渡坊水鄉”的鄉村旅游開發項目被評為市屬重點工程之一,政府投資了2 000萬元,竭力將其發展為貴溪市的3A級鄉村旅游景區。這為渡坊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水碓的維修和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更為村內其他的民俗資源的保護和發展提供了機會。渡坊村的旅游開發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政府、開發商和相關學者的介入,使水碓被構建為“標志性”旅游景點,同時也帶動了村內的其他旅游資源的開發,如"宋溪橋、擢秀第門樓、村內文人留下的旗桿礅等民俗文化資源的挖掘、修復和開發,使傳統文化得到了的保護和發展;#2016年渡坊村水稻種植大戶潘金華,利用現代農業技術在渡坊村的祠堂旁邊種植了“五彩水稻”呈現水稻版的“渡坊水鄉”和“LOVE”字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旅游景觀,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發展。

4 結束語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是世界農業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中國的傳統農業發展地跨寒溫熱三帶,自然條件、社會傳統等復雜多樣由此形成相對異質的農業文化。在這樣的農業文化體系中,各種農業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相互促進,使中國古代農業文化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遙遙領先其他各國。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農業已經落后于時代,曾經為中國農業作出巨大貢獻的傳統農事工具在當下的現實生存空間被擠壓、現實存在價值被忽視。文章以舂米工具水碓的個案為例,選取渡坊村及其水碓進行調查,分析了水碓的形成、運作、衰敗及重獲關注的過程,描述了該村的農業工具水碓如何與旅游結合,剖析了古水碓的現實作用。文章發現:水碓的景觀價值和文化價值為發展鄉村休閑農業旅游作出了重大貢獻,渡坊村利用古水碓的農事特色將古水碓建設成為標志性旅游景點,以碓為媒,對村內其他旅游資源進行聯動開發,綜合發展,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促進當地的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鄉村休閑農業旅游是當代鄉村發展經濟的新形式,社會各界對鄉村旅游產生的利弊的探討不斷,然而鄉村旅游的發展已成為必然,是時代發展的潮流。探討如何合理運用鄉村的資源,挖掘鄉村資源的現實價值,減少鄉村問題的出現,促進鄉村發展才更有意義。在發展鄉村休閑農業旅游中,傳統農具作為旅游商品,其使用價值更多的是其文化價值。因此,在發展鄉村休閑農業旅游的過程中不能只注重利益,更要注重農業文化的保護,尤其是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合理利用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并對其進行動態保護。同時,在社會變遷下,對傳統農具的生存空間和發展前景進行合理規劃,也可以幫助傳統農具更好地實現其現實價值,實現鄉村休閑農業旅游與傳統農具之間的良性互動,促進農業文化與經濟發展的共同發展,為鄉村帶來更好的發展。

[1]閔慶文,孫業紅,成升魁,等.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旅游資源特征與開發[J].經濟地理,2007(5):856.

[2]王思明,盧勇.中國的農業遺產研究:進展與變化[J].中國農史,2010(1):3.

[3]陳啟新.水碓打漿史考[J].中國造紙,1997(4):70-71.

[4]梁諸英.明清時期徽州的水碓業[J].徽學研究,2013(3):100.

[5]陳耀華.中國自然文化遺產的價值體系及其保護利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24.

[6]繆啟愉,繆桂龍.東魯王氏農書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07.

[7]桓譚.新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6.

[8]何景明,李立華.關于“農村旅游”概念的討論[J].西南師范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5):15-18.

[9]孫業紅,閔慶文,成升魁,等,農業文化遺產資源旅游開發的時空適宜性評價:以貴州從江“稻田養魚”為例[J].資源科學,2009(6):943.

[10]方李莉.傳統與變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40.

猜你喜歡
文化遺產工具旅游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與文化遺產相遇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準備工具:步驟:
“巧用”工具
旅游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