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社火研究

2018-02-08 13:24王瑞華畢嘯南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2018年1期
關鍵詞:隆德縣隆德高臺

王瑞華,畢嘯南

(1. 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2. 北京師范大學創新與傳播研究學院,北京100875)

1 隆德縣元宵節社火的傳統儀程與表演形式

隆德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端,六盤山山脈西麓。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總面積985 km2??側丝?7.64萬人(2016年),其中回族人口2.25萬人,占總人口的13%1數據源于隆德政務信息網:http://www.nxld.gov.cn/Default.aspx.。隆德縣是一座千年古城,也是中原農業文化與西北游牧文化、回族伊斯蘭文化的融合之地。該縣文化底蘊深厚,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有“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全國先進文化縣”“中國書法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中國社火文化之鄉”的稱號。這里民風淳樸古雅,“工書善畫”之風歷代傳承,素有“家有藏書值千金”和“家有字畫不算窮”的文化追求。

1.1 隆德縣社火的傳統儀程

隆德縣各地傳統“耍社火”風氣濃厚,從城鎮到山村,莊莊有戲臺,村村有社火。據當地人介紹,每年一到臘月,隆德各村即開始籌備社火,一直到正月二十三前后,社火表演結束。

(1)籌備階段。社火的組織者在隆德方言中稱作“社火頭兒”,多由村中德高望重且有一定技藝的人擔任,此人只是民間的組織者,并不一定擔任行政職務。社火頭兒確定之后,村里即開始籌措經費,制作道具,配備角色,組織排練。

(2)正月初一,社火敬神。隆德每年正月初一有迎喜神和迎財神的習俗,敬神活動結束之后,各村的社火隊要在廟前表演,以酬謝神靈。

(3)社火“鬧五窮”。在隆德縣各地,正月初五這天多有社火“鬧五窮”的習慣。是日,家家戶戶備好煙酒糖茶和掛紅1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武威漢簡[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年,136-137頁。用的紅色綢緞被面,等著村里的社火隊來“禳院”以驅趕“五窮”,謂之“迎社火”或者“接社火”。而商鋪則等著社火隊送來一年的財運,所謂“一腳踢出窮鬼去,雙手捧回元寶來”。

(4)上九迎神。上九,即正月初九,傳為玉帝誕辰,這天也是隆德縣沙塘鎮、山河鄉等地新年的第一個逢集日。這天一早,社火頭兒要帶著社火隊前往村內的廟宇進香拜神,并在廟前進行社火表演。之后社火即可出莊,走鄉串社演社火。

(5)演社火。社火表演的高潮集中在元宵節前后,各村社火隊走鄉串社,或被鄰村邀請,或主動“送社火”,進行大規模的社火表演。

(6)燒社火。燒社火,意將正月耍社火時用過的一些紙類用具,如紙花、紙衣帽及臨時繪制的用具,在社火隊伍的簇擁下送到附近廟內或村外進行焚燒,表示今年正月的社火活動到此結束,人們各自進入正常的生產活動。而獅子、旱船、毛驢等道具則收拾保存以待來年再用。燒社火的時間由各村視具體情況而定,早則正月十五,晚則二月二,但多數在正月二十三,和當地的“燎疳”2燎疳是西北地區普遍存在的一種節日習俗,多在正月二十三舉行。白天人們上山搜尋柴草,天黑后在院落門前燃起火堆,隆德地區還要在火里撒上蔥蒜皮和鞭炮,并把春節貼的春聯、門神等撕下來一起燒掉。男女老少從火堆上跨過,認為這樣可以燎去一身的病氣。待柴火燃盡后,用掃把或鐵锨揚灰以占豐年。一起進行。

1.2 隆德縣社火的傳統表演形式

隆德縣社火的傳統表演形式主要有說儀程、高臺、馬社火等。

(1)說儀程。說儀程是廣泛流行于六盤山山區的一種社火表演形式,指儀程官在鑼鼓的伴奏聲中即興高誦喜慶吉祥之語。儀程官,當地也稱“春官”,是社火隊的核心人物,負責司禮喊話。儀程詞又叫“春官詞”,一般是觸景生情,即興創作,每句7個字,4句為一段,與鑼鼓樂配合完成。

(2)高臺。高臺據說源于古代的敬神活動,其做法是在磨盤中心固定一個木桿,由小孩扮成戲劇人物的模樣,固定在木桿之上,由多名青壯年男子扛在肩上游行。造型奇巧驚險,技藝精湛,集戲曲故事、裝飾、繪畫、紙扎、鐵藝、力學等為一體,是一種綜合性的高空造型藝術(圖1)。

圖1 高臺

(3)馬社火。西北地區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根據史料記載,隆德在明朝時曾是藩王的牧馬場[1]15,特殊的地理和歷史環境造就了馬社火這種特殊的社火表演形式,它應是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結合的產物。馬社火不講求過多的隊列變換,舞者的姿勢固定,表現出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的表演特色。此外,馬社火的臉譜化妝別具一格,是隆德民間臉譜藝術中的精華(圖2)。

圖2 馬社火

(4)舞獅。在隆德人眼中,獅子是典型的神獸,象征吉祥威猛,傳說獅子在正月入莊進戶可以驅逐疫病。所以在社火隊中,獅子扮演著開路先鋒的角色,在場地表演時,獅子有時也作為清場的一種手段。頂獅的是兩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領獅的人扮成武士,持彩球或者“連枷棍”“流星錘”等逗引。在震天的鑼鼓聲中,獅子騰躍翻滾,表現跳躍、登高、打滾、拜年等各種動作。

(5)踩高蹺。隆德高蹺有文蹺和武蹺之分。文蹺高可達2 m,表演者裝扮成戲曲人物,立于高蹺之上,列隊行進,以裝扮俊俏、姿態瀟灑為美。武蹺高約1 m,除了普通行進之外,還要做出壓腿、劈叉、跳躍、翻跟頭等高難度動作,且常伴有滑稽性表演。隆德縣神林鄉辛平村的“辛家高蹺”已相傳5代,有100多年的歷史,現已被列入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6)跑旱船。旱船又稱“花船”,用木頭、竹子扎成小船模型,用花朵、彩紙做成船艙,用彩綢做成船圍。表演時,艄公揮動船槳,船姐兒以小碎步前后移動,旱船隨著鼓點左右搖擺,表現行船、擱淺等動作,演員表情生動,故事情節詼諧逗趣。

(7)跑毛驢。跑毛驢又稱“跑驢”,是隆德社火中最為詼諧喜慶的表演形式。傳統毛驢以竹子為骨,黑紙糊身,頭戴紅花。表演的女子將毛驢分前后兩截系在腰上,另有1名男子跟隨。表演時,女子模仿毛驢徐行、奔跑,甚至耍賴等動作,夸張滑稽。這種表演形式的由來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與當地以毛驢娶親的傳統習俗有關1被訪談人:馬三和,男,1980年生,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電視臺編導,從事社火大賽新聞采訪、視頻編輯工作十余年。訪談人:王瑞華。訪談時間:2017年2月10日。訪談地點:隆德縣電視臺采編室。;有學者認為表演者代表的是回娘家的女子及其丈夫[1]254;也有學者認為源于明代故事《柜中緣》,即淘氣送母親回娘家[2]。

(8)地攤戲。地攤戲又稱“地攤子”,是隆德鄉村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之一。地攤戲一般在晚上演出,在空地上擺一張桌子,觀眾圍成一圈觀看。地攤戲所表演的劇種為秦腔和眉戶,雖然演出場地簡陋,服裝道具簡單,但生旦凈末丑行當齊全,也有固定曲目,重唱腔,少科白,演出時全用當地方言土語。代表曲目有《張連買布》《拾黃金》《二進宮》《繡荷包》等。

2 新中國成立后隆德縣社火的發展變遷

關于隆德縣社火的起源,在調查中未發現詳細的史料記載。據一般的民俗學研究資料,學者多認為社火起源于原始社會時期,與土地神和火神的崇拜以及祭祀活動有關,其具體表演形式與古代臘祭、儺儀等有一定的淵源關系。而“社火”一詞,始見于宋代,據《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六月)二十四日周西灌口二郎生日”,“于殿前露臺上設樂棚”,“其社火呈于露臺之上”。范成大所作《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民間鼓樂,謂之‘社火’”。從現存的民俗志資料來看,至少在清代,社火就已成了元宵節重要的民俗活動。

在調查中,僅有少數文化學者對隆德縣社火起源時間有過大致的推測。原隆德縣文化館副館長張國勤1張國勤,男,1960年生,原隆德縣文化館副館長,高臺馬社火固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隆德縣六盤山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創始人。從事文化館美術、書法、攝影、民間藝術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30多年。編輯出版了《追逐紅飄帶》《隆德民間藝術》《隆德民間社火》。2009年被文化部授予“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稱號。認為大約在清末民初,而隆德縣蘇氏社火臉譜傳承人蘇維童2被訪談人:蘇維童,1945年生,蘇氏社火臉譜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伍筆堂”創始人。曾自費出版家傳《蘇氏社火臉譜》,創作歷史民俗畫《大過年》《鬧正月》。訪談人:王瑞華。訪談時間:2017年2月11日。訪談地點:隆德縣文化城伍筆堂。先生則認為始于北宋,但二人均未能提供確切的文字或者實物證據。除此之外,絕大多數民眾只將元宵節耍社火看作一項傳統的節日習俗。再加上調查中未見正式文獻記載,故而此處僅依靠民眾的口述史和零星的文字記錄,從20世紀50年代,即新中國成立后開始進行梳理。

2.1 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文革”結束

1949年8月3日,隆德解放,當時行政區劃屬甘肅省平涼地區31958年,隆德縣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地區。。此后,隆德縣經歷了一系列社會政治活動,這些都對社火表演產生了一定影響。

據《隆德縣志》記載:“1953年,全縣有大小社火隊130余家?!盵3]533當時隆德縣全縣編47鄉,154個行政村,可見,隆德縣絕大多數村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都有自己的社火隊?!?0年代末至‘文革’期間,社火被禁止?!盵3]533實際調查中,我們發現當時的情況并非如資料所寫,社火并未完全中斷,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在民間上演,內容為順應時代環境而產生了一些變化。

2.1.1 秧歌成為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

新中國成立后,傳統社火中的一些表演形式,如跑旱船、跑毛驢等終止,秧歌卻一枝獨秀,成為社火隊中最主要的表演形式。

隆德秧歌歷史頗為悠久,清宣統元年刻本《固原州志》即有記載,可見當時秧歌還是與社火并稱的一種表演形式。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秧歌卻融入到社火之中,成為社火中最主要的表演形式。這是因為1942年“新秧歌運動”在延安出現,秧歌迅速成為全國上下最普遍的一種民間文藝形式。而隆德本身就有扭秧歌的傳統習俗,當地民眾很自然地將秧歌與社火結合起來,將其變成社火中的一種表演形式。

2.1.2 敬神上香等宗教活動被剔除

社火最早本是一種娛神的活動,與祭祀祈福有關,而在隆德當地,社火又與當地的民間信仰和春節節俗結合起來,形成了獨特的社火敬神習俗。但新中國成立之后,敬神等活動被視為封建迷信活動而明令禁止。這一時期,社火中原本的敬神活動被徹底剔除,此時的社火表演專注于表達人民群眾的喜悅心情,徹底實現了從娛神到娛人的轉變。

2.1.3 民間戲曲內涵淡化

在隆德縣的傳統社火表演形式中,無論是地攤戲,還是高臺、馬社火、踩高蹺,都蘊含著深厚的民間戲曲文化和民間文學內涵。隆德主要的民間戲曲形式包括地方秦腔和眉戶等。這里人人愛看戲,人人愛唱戲,無論大人小孩都能“吼一嗓子”,人們也把對戲曲的喜愛和癡迷融入了社火表演中,高臺、馬社火和高蹺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大多來自民間戲曲。

新中國成立后,傳統戲曲展演場所被禁止,民間戲曲的才子佳人等主題被批判,民間戲曲的生存土壤逐漸萎縮,戲班規模大幅縮減?!?0年代初,隨著大精簡,縣專業劇團解散,歷史劇目全部禁演,古裝道具被焚。爾后,普及‘革命樣板戲’,區、縣、社基層組織文藝匯演,參加人數之多,活動范圍之大,均屬空前?!盵3]552在這種社會文化大環境下,社火中與民間戲曲相關的表演形式和內容幾乎全部消失,地攤戲被樣板戲所取代,社火秧歌隊中也出現了李鐵梅、阿慶嫂等樣板戲中的主人公形象。

2.1.4 社火表現出濃厚的政治色彩

新中國成立以后,人民群眾政治熱情高漲,社火也不再單單是民眾自發組織的民間節日習俗,而是表現出濃厚的政治色彩,尤其是儀程詞,從傳統的恭賀新年、表達祝愿轉變為對新中國和國家領袖的歌頌、對國家政策的宣傳。除了儀程詞之外,在社火表演隊伍中,還出現了手持鐮刀斧頭的領隊,以此表達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的驕傲之情。

旭日東升百苗生,中國出了毛澤東;

毛澤東來真英明,領導人民翻了身。

四九年來大解放,來了救星共產黨;

共產黨呀毛主席,領導我們鬧革命。

接的接來迎的迎,社火來到醫院門;

醫生態度真感人,個個好比白求恩1口述人:陳維新,1942年生,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神林鄉村民,世代居住在隆德鄉村,熟悉民間戲曲、民間故事與社火組織。。

2.2 “文革”結束至20世紀90年代末

1976年后伴隨著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經過幾年的恢復發展,隆德縣社火再次以勃發的態勢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2.2.1 傳統社火表演形式的復蘇與發展

1976年后,隆德社火表演一改秧歌獨領風騷的表演方式,傳統的高臺、馬社火、跑毛驢、跑旱船又回到了社火表演的舞臺,社火技藝得到恢復和發展。

以高臺技藝為例,20世紀80年代以后,高臺的制作工藝有了很大進步。木桿被鋼筋材質的鐵桿所取代,增加了高臺的穩固性和安全性;肩扛手抬的行進方式被拖拉機等機械動力所取代,增強了靈活性和機動性;高臺層數由原來一兩層增加至五六層2近年來,由于高臺要進城表演,受高壓線、路橋限高等的影響,高臺一般只設計三層到四層。,高度可達8 m以上,承載6人以上,極大地增強了藝術性和觀賞性,還出現了利用轉盤所做的旋轉高臺。

2.2.2 新的社火表演形式的出現

除傳統社火表演形式的復興與發展外,20世紀80、90年代,隆德縣社火還出現了一些新的表演形式。

第一,舞龍。隆德縣“舞龍”大約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表演時,導引者持火球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發龍身游走飛動。

第二,裝彩車。20世紀90年代,隆德縣委、縣政府開始要求各機關單位在元宵節裝扮彩車,與進城參加社火表演的社火隊一起游行展示,從而使得裝彩車逐漸成為社火表演的有機組成部分。彩車制作集民間書畫、剪紙、雕塑等藝術形式于一體,車上裝飾彩燈、山水等,兩旁懸掛標語。由于隆德縣書畫氛圍濃厚,民間工藝及書畫能人輩出,隆德縣彩車構思奇巧,制作技藝精湛,深受隆德縣及周邊縣市人民的青睞。

2.2.3 社火的表演規模和社會影響力逐漸擴大

20世紀80至90年代,隆德縣社火的表演規模逐漸擴大。據統計,當時全縣“共有200多個社火隊、1萬多人參加演出。每年正月十五社火隊到鄉鎮、縣城及臨縣巡回演出”。 “1999年,春節組織了社火大獎賽、元宵燈會、焰火晚會3個大型活動,有26個鄉鎮、縣直單位53家社火隊、3 000多人參加表演,盛況空前,觀眾達6萬多人”[4]。

在此期間,隆德縣社火的社會影響力迅速擴大,不僅有電視臺前來錄制播放,而且隆德縣社火隊在相關比賽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此外,隆德縣委、縣政府從1995年開始連續舉辦年俗文化節,其中以元宵節的社火比賽與展演作為壓軸節目,進一步擴大了隆德縣社火的社會影響力。

2.3 21世紀以來

21世紀以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啟動、社火大賽的持續舉辦,隆德縣社火延續了上一時期的發展勢頭,在保留傳統表演形式的基礎上,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跡象。

2.3.1 將社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據介紹,隆德縣在2008—2010年間對隆德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了地毯式普查,確定的縣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超過50項,其中與社火相關的非遺項目包括國家級非遺項目高臺馬社火,省級項目隆德民間社火臉譜、地攤戲、辛家高蹺,市級項目社火儀程和縣級項目跑旱船、舞獅、跑毛驢等。政府通過投放專項資金、舉辦傳承人培訓班、建立社火非遺項目傳承點和傳承基地等方式,支持民間社火藝術的發展,先后建成多個高臺馬社火傳承基地和展示基地。2016年年底,隆德縣還在高新區專門配置了花車和花燈制作車間,為花車和花燈制作提供了場地保障。

2.3.2 城市社火的出現與發展

隆德縣乎每年的縣級社火大賽促進了城市這種廣場表演式社火的發展。與鄉村社火相比較,城市社火的表演主體既有各鄉鎮的代表,也有城鎮居民,其受眾更廣。從組織者來講,城市社火的組織者更多樣化,既包括地方行政管理力量,也包括民間權威。此外,城市社火表演的儀式性內容減少,無祭祀酬神等活動,娛樂性和觀賞性增強。

2.3.3 社火表演出現規模大于內容的傾向

近年來,各個社火隊為了能夠在社火大賽中拔得頭籌,出現了追求宏大規模的傾向。以2017年社火大賽為例,全縣總共有9支社火隊參加展演,表演人數達3 500多人,為歷年之最。大賽持續了3個多小時,5萬多名群眾觀看了社火表演,引發全國各地的新聞媒體和專家學者的關注。在觀眾隨機訪談中,很明顯地感受到人們對于傳統技藝的懷念和贊嘆,尤其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他們如數家珍地回憶著辛家的高蹺、神林的毛驢、大莊的扛社火,感慨技藝的失傳和社火中文化內涵的逐漸喪失。

對社火表演規模的追求也促生了一些新的現象,包括租賃社火道具、租賃社火表演人員以及對社火表演者發放現金補助等,甚至有人將辦社火看成了一項政治任務,或者賺取外快的方法,如不及時加以引導,恐怕會逐漸喪失了民間社火的本來意義。

2.4 影響因素分析

新中國成立以來,社火的發展主要受政治和經濟因素的影響,且在不同歷史時期,兩者對社火的影響有所側重。新中國成立后,社火活動在表演形式、規模和內容等方面表現出濃厚的政治色彩。改革開放之后,社火主要是以經濟因素作為背后推手。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大山,尋找外面的生活,從事社火表演的人員數量和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城鎮化過程中土地被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脫離農業生產而成為城鎮居民,傳統社會的經濟基礎被撼動;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手機的普及,帶來了更多的文化活動形式,也對傳統社火文化帶來了不小的沖擊。

3 隆德社火的現代功能

隆德縣社火蘊藏著豐富的民間文化和地方文化內涵,現已發展成為地方文化的醒目標志和情感的切實載體。在當下社會轉型時期,隆德縣社火在民間社會中依然起著基層社會整合、倫理教化、文化傳承、娛樂宣泄、政策宣傳等多重功能,體現出明顯的時代意義與價值。

3.1 基層社會整合功能

隆德社火有著廣泛的群眾參與基礎,當地人在社火籌辦和表演中表現出強烈的共同參與意識和群體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講,社火不僅是一種民間節日文化展演,更是基層社會整合的有力推手。

第一,組織具有整合村社力量的功能。隆德社火歷來以“社”為基本組織單位。所謂社,即古代社會以自然村落為基礎所建立的一種基層組織單位,后逐漸延伸發展成為鄉村的基層社區組織和社會行政管理組織。每年臘月到正月期間,各村在社火頭兒的統一調配下,集全村之力籌辦社火。大家各司其職,恪盡職守,在歡聲笑語中為這場民間盛宴的上演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每年的社火表演不僅有利于保證村社力量的延續,更有利于構建和諧融洽的村社內部關系。

第二,表演形式具有鮮明的集體主義色彩。表演形式和表演人員之間,要以整體為重,通力配合才能完成。社火表演就是一次生動的村社集體主義教育,人們在這場表演中學會如何與他人協同勞作,如何將個人融入到村社集體當中。

第三,表演儀程具有強化村落意識和凝聚人心的功能。每年“上九迎神”之后,隆德各村的社火隊就開始走鄉串社演社火,這是強化村落意識的大好時機。不同村莊的社火隊你來我往之時,都會相互進行一番善意的“為難”,這種“為難”主要表現為儀程官之間的“對詩”1對詩,即在兩個社火隊相遇時,兩隊的儀程官分別在各自的鑼鼓伴奏下高誦儀程詞。具體形式可一問一答,也可就同一件事物分別進行唱誦,最終對答不上則視為認輸。。雙方村民均為本村的儀程官加油打氣,因本村儀程官的妙語連珠而大聲叫好,為他村儀程官的口誤或停頓而暗自歡喜,在一次次的對詩表演儀程中,村民再一次確認了自己的村社歸屬,更強化了其村落集體意識。

總之,隆德社火的組織和表演反復強調著個人作為村社成員的責任和義務,強化著他們對于生活與環境的獨特經驗,不僅能夠凝聚村落力量,更能不斷強化村落內部的團結意識,表現出較強的基層社會整合功能。

3.2 倫理教化功能

隆德社火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懲惡揚善的主題,宣傳著忠孝節義的主流價值觀,規范著當地民眾的行為和心理。

首先,社火組織方面講究長幼有序,各負其責。每村的民間社火能人也備受尊崇,他們或精于社火臉譜繪制,或精于社火道具制作,或擅長某種社火表演形式。整個社火準備和演出期間,全村民眾將尊老愛幼、團結互助的鄉村文化理念體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接受著地方倫理文化的影響。

其次,社火表演內容方面。隆德社火的表演內容具有深厚的民間戲曲和民間文學底蘊,包含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優秀傳統價值觀念的推崇。此外,隆德地攤戲的《張連買布》《拾黃金》,高臺中的《盜仙草》《三打白骨精》,馬社火中的常見主題《楊家將》《桃園三結義》《穆桂英掛帥》等,這些故事構成了當地人對歷史和傳統價值觀念的基本認知,其中蘊含著遠遠大于故事情節本身的倫理象征意義。通過對這些有限的民俗資料年復一年的選取、創新和展演,人們逐漸將長幼有序、尊老愛幼、忠君愛國、善惡有報等傳統價值觀內化為自身的處事原則。

總之,隆德社火將當地的主流價值觀念以社火表演的形式直觀展現出來,有利于對民間道德觀念進行正面引導,培養良好的道德風尚,形成積極向上、和諧進取的社會核心價值觀念。

3.3 文化傳承功能

隆德社火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表演藝術,根植于隆德深厚的民間文化土壤,同時又是保證地方傳統文化傳承的有力手段。這些傳統文化,主要包括民間故事、戲曲、手工藝、表演技藝等,它們構筑了隆德人共同的文化知識庫。

熟悉當地文化的人通過社火中的人物裝扮,能立刻辨識出其所代表的人物以及所展演的故事情節,同時,他們也扮演著地方文化傳承人和傳播者的角色,將隆德民間戲劇和傳奇故事傳播給不熟悉社火故事的外地人或當地年輕人,不僅實現了地方文化在當地的代際傳承,同時也促進了本地文化的向外擴展和傳播。

不僅如此,每年的社火籌備和表演也是對民間手工藝者和藝人的一次集中檢閱。例如裝彩車的創意造型,表演人物的精細裝扮,高蹺、舞龍、舞獅的動作難度和表演新意,均是對民間手工藝者和藝人的一次嚴峻考驗和一展身手、傳徒授業的機會。徒弟們在師傅的指引下,學習各種制作技巧、裝潢知識、表演步法,實現民間工藝和民間表演技藝的有效傳承。

3.4 娛樂宣泄功能

隆德社火早期可以說是一種標準的娛神節目,但在后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實現了由娛神向娛人的轉化,尤其是近年來城市社火的出現,社火的娛樂宣泄功能變得更加明顯,既愉悅表演者的身心,同時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

隆德社火的娛樂宣泄功能,首先體現在其生動而詼諧的表演風格上。在隆德社火的傳統表演形式中,最有趣的當數跑毛驢。整個表演充滿了強烈的喜劇色彩。表演者打破世俗身份界限,全力“丟丑”1丟丑,隆德方言,大意可理解為搞笑。,逗樂觀眾,娛人娛己。從這一角度來看,社火表演在新舊交替的時刻,為人們提供了盡情釋放的機會和情感宣泄的窗口。

隆德社火的娛樂宣泄功能還體現為全民親身參與?!吧缁鸨硌?,為所有人提供了一個作為主角來全身心參與的狂歡機會”[5]。每年臘月伊始,隆德各村的社火籌備工作即拉開序幕,即使是襁褓之中的孩童,也在喧天的鑼鼓聲中感受著社火的氛圍。城鎮居民雖少有裝扮社火的經歷,但傳統的社火進城表演和近年來的社火大賽均為他們提供了近距離觀看社火的機會。對于隆德人而言,這種親身參與其中的歡樂是民俗活動最根本的魅力之所在。在電視、手機、網絡等大眾傳媒日益普及的今天,隆德人還是如此熱衷于社火表演,這恐怕是最根本的原因。

3.5 政策宣傳功能

政策宣傳功能是近些年隨著社火大賽的舉辦和城市社火的出現,隆德社火所衍生出來的一種新的功能。主要以彩車為依托,以橫幅、標語為主要形式,多以宣傳國家政策,鄉鎮機關工作亮點、工作決心等為主。在正月十五社火大賽這樣一個特殊的表演語境中,民間和官方的力量匯聚于此,社火標語不失為宣傳國家政策方針的有效手段。

4 隆德社火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于民間文化保護的重視程度逐漸增加,隆德社火也在政府、民間團體與文化學者、民眾等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動下,嘗試著進行創造性轉化和發展。

4.1 高臺馬社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的新產物

如前文所述,高臺和馬社火是隆德社火的兩大傳統表演形式,而近年來頻頻見于官方報道中的“高臺馬社火”,則是在國家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大背景下出現的一個新名詞,也是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創造性整合(圖3)。

圖3 高臺馬社火

21世紀初,我國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05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印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實施方案》,隆德縣高臺馬社火入選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當時負責隆德縣高臺馬社火非遺項目申報的隆德縣文化館前副館長張國勤1趙世榮,1951年生,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陳靳鄉新和村村民,新和村業余秦劇團的發起人,隆德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地攤戲縣級傳承人。介紹,“2005年準備申報非遺時,考慮到馬社火的表演形式比較單一,就把馬社火跟高臺社火聯合起來申報的高臺馬社火。實際上是高臺社火和馬社火之間的一個結合?!彼恼f法代表了當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過程中的一種考慮,將隆德當地傳統的社火表演項目整合起來,冠以新的名稱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無疑可以凸顯隆德社火文化在關隴文化圈中的獨特性。

非遺項目申報成功之后,隆德縣政府與文化部門采取多項措施,加強對高臺馬社火的傳承與保護:"確定各級傳承人,確定寧夏回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黨國智,并分別確定了市級和縣級非遺傳承人名錄;#建立傳承基地,依據高臺馬社火資源的分布情況,在山河鄉王莊村、奠安鄉舊街村等地分別建立了高臺馬社火非遺傳承基地;$舉辦傳承人培訓班,邀請區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為相關人員講授高臺馬社火裝扮技巧、服飾臉譜及各種注意事項;%建立“六盤山隆德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免費向市民展出大批高臺馬社火及相關的民間藝術精品。

此外,為應對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普及以及城鎮化對馬社火傳承的不利影響,當地民眾創造性地將高臺與馬社火相結合,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高臺馬社火”,將高臺搭在農用三輪車上,以塑料泡沫做成馬的造型,小演員騎坐馬上。在此后的社火展演中都能看到類似的表演形式,既順應了時代發展,又不失傳統文化的魅力。

4.2 城市社火:以政府為主導的社火文化

城市社火,是由政府部門組織,以城市為主要展演場地,以道路行進和廣場表演為主要形式的社火表演活動。

隆德地區城市社火的出現與隆德縣元宵節社火大賽的舉辦密不可分,幾乎“每一個行政村甚至村民小組都有自己的社火隊,都會來參加展演?!?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由隆德縣委、縣政府牽頭,舉行一年一度的隆德年俗文化節,城市社火大賽作為重頭戲,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已初具規模,一種有別于傳統鄉村的新的社火文化正在形成。

第一,組織者和參與者不同。鄉村社火是民間力量和村落凝聚力的體現;而城市社火的組織者以“春節文化活動領導小組”的名稱出現于政府文件之中,具體包括縣委、縣政府等單位,是政府官方力量的體現。

第二,受眾不同。鄉村社火的受眾即本村及鄰近村莊的村民;而城市社火的受眾以城鎮居民為主,近年來還包括外來的民間文化愛好者和新聞媒體工作者。他們基本不參與社火的組織和表演,僅以觀看者的身份參與其中。

第三,組織形式不同。鄉村社火以民眾自發、社火頭兒主導、全民參與決策的方式進行,主要以口頭約定為主,少有成形的文字記錄,對表演效果也無統一要求;而城市社火的活動組織和計劃以官方文件的形式下發,層層傳達至各參演企業、鄉鎮和機關單位,并詳細規定社火的表演時間、地點、主協辦單位等,參演單位需專門組織人員進行排練,以保證表演效果。

第四,表演程式內容不同。城市社火表演以彩車游行、道路行進和廣場表演為主,表演前無上廟敬神等儀式性活動,增加了領導致辭講話和為社火表演者“掛紅”的環節,表演強調社火表演的娛樂性和觀賞性。

可見,城市社火的組織、實施和評價均由政府部門完成,行政力量的介入難免會出現片面追求規?;?、成為衡量政績之標尺和商業色彩漸濃等問題,但若以保持地方文化多樣性和延續民間藝術生命力為考量,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只要能夠恰當運用,合理整合民間和官方力量,避免淪為行政管理的附庸和過度商業化,城市社火定會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4.3 “馬社火”+“鄉村旅游”:陳靳鄉新和村的發展實踐

新和村馬社火裝扮歷史悠久。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在村老一輩藝人翟元漢等人的指導下,新和村又開始裝扮馬社火,涌現出趙世榮、翟士剛等新一批馬社火藝人。他們繼承了老一輩藝人的馬社火裝扮技能和表演傳統。20世紀90年代,隨著農業產業化的推進和農業機械化的普及,以及黃牛改良補助政策的實施,村里的馬匹數量銳減,春節期間的馬社火表演規模也逐漸萎縮。自2013年起,新和村積極響應國家建設“美麗鄉村”和“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號召,依托當地深厚的馬社火民俗文化傳統,結合自然地理環境和物產,積極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利用優秀傳統文化發展鄉村經濟的致富新路。

4.3.1 借助社火大賽,裝扮馬社火,宣傳鄉村文化旅游

新和村馬社火每年圍繞一個主題,如隋唐盛世、貞觀之治等,設計馬社火的表演形式,屢次在元宵節的隆德縣社火大賽上榮獲大獎。特別是2017年,除了仿古馬車和楊門女將之外,在社火隊伍的最后還跟著兩輛現代樣式的白色馬車,上書“傳承非遺,文化隆德”和“發展鄉村旅游,建設美麗新和”標語,12名村民乘坐馬車,手舉鄉村旅游的牌子,宣傳新和村文化旅游事業,引起廣泛關注。

4.3.2 將馬社火元素融合進村落布景中,構建村落文化氛圍

在新和村,隨處可見馬社火和其他的傳統文化元素,它們以墻畫、牌樓、雕塑、仿古建筑等各種形式,融合在村落布景當中,格外顯眼,為吸引游客構建了別具一格的村落文化氛圍。村口牌樓高高聳立,沿街墻面繪滿色彩艷麗、簡潔生動的傳統社火表演形式(圖4),廣場、花園還裝飾有社火臉譜雕塑,仿古文化長廊兩側,仿古馬車隨意布景其中,彰顯馬社火的表演傳統。

圖4 新和村馬社火墻畫

4.3.3 打破傳統,發展體驗式民俗文化旅游

按照傳統,新和村馬社火僅在每年的正月期間裝扮,近年來,村里打破常規,設置了專門的表演人員,可根據游客數量和要求,隨時裝扮表演馬社火,游客還可參與其中,親身裝扮馬社火人物?!皠偤谜率迥且惶靵砹算y川的幾十個游客,白天在縣城組織觀看了社火,中午在這里用餐,晚上我們安排了一場地攤社火,他們領著老婆孩子耍社火,也挺好?!?被訪談人:張龍廷,男,1981年生,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文化館辦公室主任,主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隆德縣六盤山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負責人。訪談人:王瑞華。訪談時間:2017年2月10日。訪談地點:隆德縣文化館辦公室。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經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只有變化本身。對于傳統民間節日文化而言,變化是永恒的旋律。隆德縣近年來的社火發展,無論是非遺語境下的高臺馬社火、社會大賽場上催生的城市社火,還是新和村以馬社火為依托發展的鄉村旅游,都是對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有效嘗試,既保護和傳承了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又順應了時代和歷史發展,體現了傳統和現代文化與觀念的融合。

5 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

5.1 存在的問題

在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生態移民工作逐步推進的大背景下,隆德社火的原生環境正在發生變化,由此導致隆德社火的保護、傳承和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5.1.1 傳統文化內涵逐漸弱化,藝術水平整體下降

隨著老一輩人年齡增長甚至離世,年輕一代又多外出求學或者務工,社火表演后繼無人,熟知其中的傳統文化內涵的人也越來越少,社火表演看似場面越來越宏大,道具越來越精致,可藝術水準卻大打折扣,很多細節的表演動作包括表情已所剩無幾?!艾F在的社火沒有老古社火的那種情節和情景展現,細節特別少,現在已經把耍毛驢變成了一個龐大的隊伍,追求大場面,由于時間的關系壓縮了細節,很多傳統的東西都已缺失了”1被訪談人:趙小龍,男,1976年生,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陳靳鄉新和村村支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高臺馬社火縣級傳承人,“美隆文化發展演藝有限公司”負責人。訪談人:王瑞華。訪談時間:2017年2月12日下午。訪談地點:新和村村委會。。

5.1.2 出現某些不和諧因素

社火表演中不和諧因素的出現,是伴隨著以政府為主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社火大賽和鄉村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而產生的。主要包括:

(1)官方理念與民間認同之間的偏差。這一點主要表現在對“高臺馬社火”這一名稱的理解上。在訪談中,民眾大部分熟悉高臺、馬社火,但對“高臺馬社火”這個綜合性名稱的認同度不高。對于我們前文提到的新的高臺馬社火形式,他們也認為這只是高臺的一種類型而已,還未形成獨立的社火形式,“高臺就是高臺,馬社火就是馬社火,沒有啥高臺馬社火”。

(2)城市社火的政治色彩濃厚,出現了片面追求規?;?、場面化效果的傾向,這種傾向,改變了傳統社火作為民眾自發組織的民間節慶民俗的性質,長此以往,必不利于城市社火的正常發展。

5.2 解決思路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如下的解決思路:

(1)建立隆德社火文化的活態傳承機制。近年來,隆德縣通過政策鼓勵和資金支持等多種方式保護社火文化。但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單純只依靠靜態的展示是遠遠不夠的。民間文化的鮮活個性,要求我們在真實的表演情境中,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手把手地進行文化內涵的教育和表演細節的傳授。這一工作無法一蹴而就,需要長期文化的浸潤,才有可能完全掌握其中的文化精髓,因此,建立傳承機制時還需考慮其延續性。

(2)充分利用現代傳媒,宣傳隆德社火文化。在移動互聯網技術日漸普及的形勢下,應不斷嘗試合理利用現代傳媒。2017年元宵節,隆德縣廣電局通過“晚安隆德”的微信公眾號在網上發布元宵節燈謎,就是一種有效的嘗試。

(3)吸引社會機構與資金,合理整合官方與民間各方力量。近年來,社火大賽組織文件上,不僅發布社火組隊名單,甚至還規定了每個社火隊的主要表演項目。這種做法有一定的可取性,有利于資源的合理調配。但如何避免行政力量的過度干涉是必須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引入類似民間文化產業公司、高校、學術研究機構等的第三方,形成對于政府行政力量的有效約束,可以有效整合政府和民間各方力量,避免傷害民眾的文化積極性,促進隆德社火的良性發展。

6 結束語

隆德社火,因其歷史悠久、形式多樣而享譽關隴,其中所蘊含的民間文化內涵、倫理教化與政策宣傳價值、基層社會整合與娛樂宣泄功能,在當下社會轉型時期顯得尤為珍貴。在調查過程中,能明顯感受到隆德民眾對社火文化的熱情,以及外地文化學者和新聞媒體的關注。近年來,在隆德縣各方力量的推動下,隆德社火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雖然其中依然存在較多問題,但對周邊地區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梁喜太.隆德史話[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3: 15,254.

[2]李鴻儒.隆德民間藝術[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0:82.

[3]寧夏隆德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隆德縣志[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533,552.

[4]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辦公廳,中國文化報社.中國新時期地方文化發展概覽(下卷)[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1732.

[5]安德明.認同與協商:街子鄉春節期間的社火表演[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6.

猜你喜歡
隆德縣隆德高臺
記一次寫生
康巴土司家族書寫的歷史寓言——以《布隆德誓言》《康巴》為中心的考察
連片特困地區推進精準扶貧的實踐與思考
危如累卵
隆德縣縣屬國有企業發展現狀淺析
世界名校
杭高臺籍校友名人史跡考——林木順與李蒼降
隆德縣渝河北山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水資源評價及供需平衡分析
中了美人計的海軍陸戰隊隊員
重慶秀山高臺花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