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佗是怎么死的?※
——談醫古文教學中的文本細讀

2018-02-08 19:49趙東麗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8年16期
關鍵詞:太祖李成華佗

趙東麗

(河南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醫古文》教材中選了陳壽《三國志》中“華佗傳”的內容,在華佗之死這一部分,作者是這樣寫的:

然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后太祖親理,得病篤重,使佗專視。佗曰: “此近難濟,恒事攻治,可延歲月?!辟⒕眠h家思歸,因曰: “當得家書,方欲暫還耳?!钡郊?,辭以妻病,數乞期不反。太祖累書呼,又敕郡縣發遣。佗恃能厭食事,猶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檢:若妻信病,賜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若其虛詐,便收送之。于是傳付許獄,考驗首服。荀彧請曰: “佗術實工,人命所縣,宜含宥之?!碧嬖唬?“不憂,天下當無此鼠輩耶?”遂考竟佗。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 “此可以活人?!崩粑贩ú皇?,佗亦不強,索火燒之。佗死后,太祖頭風未除。太祖曰: “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殺此子,亦終當不為我斷此根原耳?!盵1]15

如果跟隨作者的指向,學生會很快得出華佗之死的原因是由于他本人“恃能厭食事”。而且在作者的描述中,華佗很有些咎由自取的意思。以妻子生病為借口,在曹操的屢次征召下,仍然不返。而曹操在這一事件的處理中,沒有任何可以指摘之處:找人前去查看,如果妻子確實生病,不但賜予小豆四十斛,且寬延假日,如果虛假,再將其逮捕押送。這些舉措簡直合理到不容置疑。二者形象也在這一事件中充分展現了出來:華佗孤傲,倚賴自己有才能不愿意為食祿之事;曹操就顯得非常寬厚甚至仁慈。但真相確實如此嗎?

如果我們把視線略微偏轉,來關注一下文中的細節,就會發現恰恰相反。這里有幾處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然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痹谖闹械谝徊糠?,作者就提到了華佗學識淵博,“兼通數經”,但“沛相陳珪舉孝廉,太尉黃琬辟,皆不就?!睂τ诟吖俚牟炫e或征辟,華佗顯得不屑一顧。也就是,在“士人”所應持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與為醫這兩條路徑,華佗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醫”。當時如此決絕的選擇,如今怎么又“常自悔”呢?他悔的是什么?

其次,曹操召華佗來專視后,“佗曰:此近難濟,恒事攻治,可延歲月?!焙竺骜R上就接“佗久遠家思歸”。華佗的這句話出現得比較突兀,到底背景如何?華佗在什么情況下說的這句話?

再者,曹操最后說的那句話“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殺此子,亦終當不為我斷此根原耳?!鼻懊嬖蹅兛吹?,華佗已經說“此近難濟”,難以治愈,可這里曹操卻肯定地認為華佗能夠治愈。文中這兩處相互矛盾的話語說明了什么問題?

從這些細節的分析中,可見,華佗或許是在“專視”曹操后就預見到了自己的命運,所以常感到后悔,這種后悔是因作為“侍醫”產生的。華佗那句話的出現,則可能是在曹操對其感到不滿后。話語中已經顯示出華佗的委曲求全——“恒事攻治,可延歲月”,常為您治療,可以延長壽命。但在曹操確定華佗能治愈的前提下,華佗的任何表現都無法讓曹操滿意,所以后來的“遠家思歸”“數乞期不反”或許可以有與之前不同的其他解釋。再結合《三國演義》中對曹操性格的描述,不難看出,正是曹操個性中的多疑這一特點才導致了華佗之死(以往總是說史書是現實的真實,而文學作品是虛構的真實,從這方面看,或許文學作品有其現實真實的一面,而史書卻有其不得真實的一面)。確切地說,華佗之死的主要原因是曹操而非華佗。

文本、語言本身比作者更可靠。所以,通過文本細讀,可以觀照到一些作者無意透漏出的信息,這些內容比刻意展現出來的更客觀更真實。作者由于其創作環境、背景、文化等方面的限制,或是故意或是無意,未必能完全“說真話”,反而會做出與歷史并不十分相符的描述。如或受“權威”的影響不敢秉筆直書,或受當時主流思潮影響反映出一些比較主觀的看法等。這時,如果一味跟著作者的指向走,那所獲取的信息多半是片面甚至虛假的。而深入文本,從作者無意間流露出的細節考證,則能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如《丹溪翁傳》最后一句話,作者說:“若翁者,殆古所謂直諒多聞之益友,又可以醫師少之哉?”[1]34作者言此的用意是,想要提高丹溪翁的地位,哪里能因為他是醫師而輕視他呢?但我們從中不是可以看出當時醫師所處的地位之低嗎?金元時期尚且如此,其他時期可見?!肚蒯t緩和》中醫和為晉平公診視后,說:“非鬼非食,惑以喪志”[1]2,重在講晉平公致病原因是“惑蠱”,但從中也可以給我們提供更多其他信息:古代應該是認為“鬼”與“食”是兩種很重要的致病因素。從這些非作者有意引導的內容中,我們能夠有更多的收獲。

那文本細讀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呢?

首先,可以多關注語流中的次要內容,或那些非作者刻意引導的方面。以上例子即這一方面。

其次,關注字里行間的內容,盡量照顧到每句話的細節。

如《華佗傳》中華佗治療東陽陳叔山小兒的例子:

東陽陳叔山小男二歲得疾,下利常先啼,日以羸困。問佗,佗曰: “其母懷軀,陽氣內養,乳中虛冷,兒得母寒,故令不時愈?!辟⑴c四物女宛丸,十日即除[1]12。

“其母懷軀,陽氣內養,乳中虛冷”,告訴我們,小兒得病與其母密切相關,而且主要是因母乳的問題。那“四物女宛丸”到底是給誰吃的,是給小兒還是其母?說法不一?!八奈锿琛被颉八奈餃彪m多用于婦女補血調血,但“四物女宛丸”這一藥物卻無相關記載[2]。文本細讀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一情節。從細節的觀照即可發現,華佗在對小兒致病原因分析后,說了一句話:“兒得母寒,故令不時愈”。什么是“不時愈”?不能按時痊愈。也就是說,此病不但遷延日久,且很可能已經治療過。再結合病情,小兒腹瀉應該不是什么嚴重的疾病,一兩副藥就能夠解決。但正因為其他醫生未從小兒社會關系得到其根本致病原因,只知治“病”,未能全面考察,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導致小兒服過藥病就好了,但沒多久又開始腹瀉,才會“不時愈”。分析到這里,能看出,這個“四物女宛丸”應該是給小兒母親的用藥,調理好母親的體質,小兒不從其母乳汁中接受寒邪,慢慢地(十日)病也就痊愈了。

再者,需要關注文中相互矛盾或者不合常理之處。

文本細讀也需要帶著疑問來讀,做到“有疑”,在無疑處生疑,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疑問的一個來源就是上下文中不一致的地方。同樣《華佗傳》中,華佗醫治廣陵太守陳登的寄生蟲病,用藥物打下三升左右的寄生蟲,且“赤頭皆動”“半身是生魚膾”,陳登病愈。但接下來華佗說:“這個病過幾年會再次發作,如果碰到好的醫生才能救治”。那問題就來了,既然會再次發作,為什么華佗不提前給一些藥呢?況且下文也確實有提前給藥的例子:治療李成的咳嗽時,華佗說,十八年后會再次發作,于是先給了兩錢的藥粉,待李成病愈,又給了兩錢藥——“復與兩錢散”。在那個醫案中,華佗可以提前給藥,這里為什么就不行了呢?讓學生關注這樣一些細節,并加以討論,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章內容。

關注文中不合情理的地方,也能獲得更多有用的信息。如《華佗傳》中治療李成的咳嗽病例。李成拿到治療疾病會再次發作的藥粉回來后,有一個插曲。過了五六年的時間,親戚中有一個跟李成得了同樣毛病的人,來找李成索藥,他是這樣說的:“卿今強健,我欲死,何忍無急去藥,以待不祥?先持貸我,我差,為卿從華佗更索?!盵1]15“你現在還很強壯,我卻要死了,你怎么忍心沒有急癥卻藏起來藥,等待疾病的發生呢?你先借給我,我好了,再幫你找華佗要一些?!弊x到這里,我們覺得很奇怪,為何語氣中帶著些不滿與指責呢?這哪里是求人的正常態度?細細咀嚼,能夠體味出,這一定不是第一次求藥時所說的話。再從情理上來推求,不難理解,那個藥既可以治療親戚,也同樣是李成的救命藥。華佗當時就說:“若不得此藥,故當死”。李成怎么可能把自己的救命藥隨隨便便借給別人呢?所以,這樣的語氣,一定是因為多次求藥無果,應該有些最后一搏的意思。這樣的情節,再結合最后李成果然因華佗被拘捕,無藥可服最終死去的結局,更能注解前面荀彧所說的那句話:“佗術實工,人命所縣,宜含宥之?!?/p>

最后,需要關注語言中的斷流或空白處[3]。如華佗治療李將軍妻子的病例,華佗診療后認為是“傷娠而胎不去”,小產過后胎兒未離開母體,而李將軍卻說“胎已去”,華佗指出,根據脈象胎未去,將軍以為不然。到此,二人爭論得正熱鬧的時候,還未見分曉,下面便直接寫“佗舍去,婦稍小差”,華佗離開了,婦人稍微好轉。那華佗是如何治療的?婦人又怎么會好轉呢?后來病婦再次發作時,華佗被召來,才說:“從脈象看,應該有兩個胎兒……”。語流的間斷及空白讓我們非常詫異,也帶來了疑問:為何第一次跟李將軍爭論時華佗不說應當有兩兒呢?卻在再次被召來時才敘述緣由?“佗舍去”前到底發生了什么?致使華佗未能說完便離開?從這些細節的觀照中,不難發現,雖說作者寫“佗舍去”,似乎是華佗的主動行為,其實背后不知包含著多少的不得已。再通過對其中細節“呼佗視脈”“更呼佗”中“呼”的兩次使用,地位較低的醫生與高高在上的將軍形成鮮明對比,其中細節可想而知。從中也能夠對古代文人寫作中的“為尊者諱”等文化有較清晰的認識。

猜你喜歡
太祖李成華佗
懷念李成章教授
婆婆納
華佗學醫
華佗治病
杜鵑
華佗學醫
小華佗拜師
莊玉庭先負李成蹊
曹植聰慧
地龍的傳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