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合改革視域下地方高職院校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

2018-02-09 15:43楊征權
職業技術 2018年4期
關鍵詞:課程體系學院改革

楊征權

(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達州 635001)

0 引言

地方高校的綜合改革是指“以綜合的、全面的方式對阻礙其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進行革新,實現內涵式發展?!盵1]綜合改革是專項改革的深化和延續,是將各類專項改革組合起來,放在一個新的高度統一謀劃,目標在于提高辦學整體效益。地方各高職院校應根植區域發展實際和已有的辦學基礎,確定改革的重心,目前,各高校普遍認為專業教學改革始終是綜合改革的核心。蔡克勇等認為:“高等學校綜合改革是指以培養人才為根本任務,以教育、教學改革為中心環節,使學校內部的改革相互支持、促進和深化,提高質量和效益?!盵2]司玉琢等認為:“高等學校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體制改革是關鍵,教學改革是核心?!盵3]地方高職的新一輪改革應該圍繞教學改革這一核心而展開,從體制創新、專業建設、教學制度、教學內容與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尋求突破。

達州職業技術學院自2012年來,在教育綜合改革的大背景下著力加強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效。梳理改革成果,總結經驗教訓,對學院乃至同類地方高職院校進一步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1 教育綜合改革為專業教學改革鋪路奠基

地方高職院校綜合改革要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扎根地方,服務地方。近年來,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堅持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多方聯動,全面實施教育綜合改革。

1.1 創新根植性鮮明的體制機制,形成開放辦學格局

達州職院地處秦巴連片特困地區的核心地帶,地方經濟支撐力較弱,教育資源欠缺。學院依托川東職教聯盟,創新非直屬鄉鎮(社區)附屬醫院共贏模式,構建衛生科技教育服務、現代農業綜合技術服務、校地(園)合作、普職融通合作、巴渠實用藝術研發傳播中心五大平臺,初步形成“政府主導搭平臺,多元聚力建基地”的合作辦學模式。經過5年的探索實踐,逐步形成根植性鮮明的“456”體制機制。即:彰顯地方性、綜合性高職院校特色的校地(校企/校院/校校)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四合作”辦學體制;教育與培訓結合、專業與產業結合、教學與生產結合、學習與就業結合、服務與扶貧結合的“五結合”運行機制;培養目標與人才需求相結合、課程體系與工作過程相結合、課程標準與崗位要求相結合、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相結合、教學情境與工作場景相結合、頂崗實習與學生就業相結合的“工學六合”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機制。其根植性體現在根植老區,根植產業,根植民生,根植人的可持續發展?!?56”體制機制的創新實踐,在各建設項目實施中發揮著導向、聚力、保障、支撐作用,形成了政地校企聯動、多元合作的開放辦學格局。

1.2 修訂并完善相關制度,保障教學改革順利推進

綜合改革,制度先行。學院以“章程”為引領,加大制度創新力度。修訂完善了“教學工作院系二級管理考評辦法”等60余項管理制度,內容涵蓋教學科研、學生管理、財務國資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績效考核、監督評價等領域,其中涉及專業建設、教學科研改革的達20余項。全面、協調的管理制度體系,有效保障了教學科研、學生管理、招生就業、人事改革等各項工作的開展,激發了教師開展教學改革的動力。

1.3 健全培養機制,構建了“工學六合”人才培養模式

學院“工學六合”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機制,遵循了現代職業教育規律,為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指出明確的方向。在市政府主導下,借力川東職教聯盟,吸納70余家企業、醫院、學校等單位,組建了學前教育、臨床醫學、畜牧獸醫等十余個專業合作建設委員會。各專業通過校地深度合作,探索構建了各具特色的“工學六合”人才培養模式,如醫護類專業的“雙主體、雙循環、多元協作育人”模式,畜牧獸醫專業的“三二六”人才培養模式,學前教育專業的“校園合作、學做結合、德能雙馨”人才培養模式,機電一體化專業的“校企協同、工學交融”人才培養模式。

1.4 教育與培訓結合,“六大工程”打造高素質教學團隊

教師是強校之本。學院大力實施“碩博引培”“教授培養”“名師工程”“專業帶頭人工程”“青年骨干教師培養”“雙師素質教師培養”六大工程,全面提升師資隊伍素質。通過實施國培省培項目、名校訂單班、知名專家進校講學、教師企業頂崗、人才“柔性”流動等措施,打造了一支高素質、優結構的雙師教學團隊,提高了人力資源使用效益。近三年來,共引進碩博研究生23名,送培教授14名,聘請客座教授10名,培養教學名師20名、專業帶頭人30名、骨干教師50名,碩博研究生增至81人,副高以上職稱增至 139人,雙師素質教師達294人,專兼職教師比達到2.1∶1。師資隊伍的學歷、職稱、“雙師素質”結構進一步優化,綜合素質明顯提升。

2 達州職院專業教學改革實踐及成效

學院確立了“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能力提升為導向,以質量保障為根本”的專業教學改革思路,主動適應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企業崗位的要求和人才市場變化趨勢,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不斷深化專業教學改革,在專業設置、學習制度改革、課程體系建設、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實踐能力培養、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

2.1 立足區域,服務發展,優化專業格局

“高等教育的形成與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適應區域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需要?!盵4]“高等職業教育開設的專業“是培養學生具有從事特定職業或行業工作所需的實際技能和知識的學業門類?!盵5]達州職院對接達州市產業發展規劃與經濟發展實際,開展廣泛的市場調研,調整專業結構,優化專業格局。增設水利水電建筑工程技術等6個專業,停辦煤礦開采技術等12個專業,恢復現代農業技術等3個專業的招生,專業設置全面對接區域產業,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進一步提高。

著力打造了畜牧獸醫、機電一體化、學前教育、護理、臨床醫學五大省示范高職院校重點建設專業,醫學影像技術、會計兩個省級重點專業,建筑工程技術、軟件技術、物流管理三個省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以重點專業為引領加強專業群建設,構建了醫藥護理、師范教育、農學類、財經管理、機械、建筑工程、計算機信息、藝術八大類專業群,專業體系進一步完善,專業競爭力明顯增強。

2.2 能力為本,就業導向,加強課程建設

學院堅持“工學六合”改革課程體系。在專家咨詢委員會指導下,由專業教師、行業(企業)專家組成課程建設團隊,制定“工學六合”課程整體設計框架、課程單元設計框架等指導文件。各重點專業在人才需求調研、職業崗位分析基礎上,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結合專業自身特色,打破原有學科性課程體系,構建了就業導向、能力為本的課程體系。如學前教育專業,以增強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建立起以“三藝、三講、三作”為特色的課程體系;畜牧獸醫專業構建了以“飼、養、繁、醫、防、檢” 六項職業技能培育為核心的課程體系;臨床醫學構建了素質養成和職業技能建構為主線的基層全科醫生的課程體系。

校企合作完善人才培養方案38個,重構課程體系17個,修訂主干課程標準82門,開發特色課程6門,建成省級精品課程6門、院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1門,開發核心課程 48門,引入在線通識課程18門,與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展任務型課程設計50門,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積極探索有效課堂認證。通過課程改革,實現了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準、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學歷證書對接資格證書。

2.3 教學內容本土化,方法體驗化,課堂有效化

根據產業或行業發展最新動態,適時調整教學內容,注重吸收容納生產領域中的新技術及工藝流程,使教學內容本土化,將本地產業特色、獨特資源、鄉土文化擇優納入教學內容之中。如畜牧獸醫專業將本土的南江黃羊、舊院黑雞、宣漢黃牛的生產技術研發作為教學內容,并開發了本土教材;旅游管理專業結合達州旅游資源和產業動態,增加了農家樂、紅色旅游、鄉村旅游相關內容;藝術設計專業將渠縣劉氏竹編、大竹苧麻工藝納入教學內容,成立大師工作室,采用學徒制形式傳授民間工藝。學院各專業教學內容總體呈現出靈活性和統一性、動態性與先進性、直接性與適用性、系列性與整體性相統一的特點。

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改革教學方法,實現由講授型向體驗型轉變,讓學生在復雜多變的工作情景體驗中磨煉技能,積累能力。在全院教師中大力推行案例教學法、任務驅動法、角色扮演法等行動導向型的教學方法,并加大對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的培養力度,在寧波職院專家們的指導下,大力推行有效課堂認證,增強了課堂吸引力,提高了教學效率。

2.4 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提升實踐教學水平

學院投入1100余萬元,新建、改建、擴建實訓室42個,教學儀器設備總值由5083萬元增加到6257萬元,增幅達23.09%;實驗儀器由4551臺增加到6326臺,重點專業校內實訓基地成功實現了增量擴容。按照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則,加強了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拓展了基地服務功能。近三年來,校外實習基地由141家增至179家,基地在頂崗實習、項目開發、教學改革、培訓鑒定、扶貧奔小康等方面與學院開展深度合作,合作企業每年向學院提供4800多個實習實訓崗位,近三年共錄用各專業畢業生4153人。

修訂完善了“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制度”“校內實踐教學管理暫行規定”“實驗、實訓、實習、課程設計實施細則”“實驗實訓室考核辦法”等21項制度,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實踐教學制度保障體系。將實驗、校內實習、校外實訓、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加以統籌考慮,建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或模塊,保證實踐性教學和技能訓練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對實踐教學的計劃、實施、考核和評價等環節,采取嚴格的制度進行規范化管理,從而確保了整個實踐教學的質量。

2.5 構建五位一體的教學評價體系,全面保障教學質量

建立學生評價、督導評價、同行評價、領導評價和社會評價五位一體的教學評價體系。

按照課程門類制定學生評價指標,賦予不同權重,采用常見的Likert五分制量表進行統計換算,對每一指標給出相應評價等級。學生對教師教學活動進行在線評價,反映教師教學表現與評價指標符合程度。同行評價、督導評價、領導評價逐級促動,全程監控教學質量。構建由行業企業、用人單位、學生家長、專業調查機構多元參與的社會評價體系,與麥可思公司常態合作,收集相關信息,提出教學改進措施,保障教學質量持續提升。

3 結語

通過持續改革與建設,學院在辦學體制、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育方法、評價制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全面提高了辦學水平。學生持續發展能力,學生就業率、專業對口率、企業滿意率顯著提升。據麥可思調查數據顯示,近三年來,學院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97.54%、基層就業4976人,就業專業相關度達88%,用人單位滿意度達92.21%,2014屆、2015屆畢業生一年后創業率分別為3.5%、3.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學院教師參與全市產業發展規劃,為地方政府提供決策咨詢服務的頻度和水平明顯提升;衛生科技教育服務等五大平臺通過開展技術培訓鑒定、產業扶貧項目指導、中小企業技術支持、竹麻編技藝傳承與創新、職教扶貧攻堅等直接服務老區產業轉型升級、民生改善、區域職教協同發展,取得了突出成績,學院助力老區脫貧奔小康和帶動區域職教協同發展的能力大幅增強。

達州職院作為欠發達地區的一所綜合性高職院校,在改革的道路上走得很艱辛,取得的成績應歸功于以下幾點:第一,根植秦巴,準確定位,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互動共贏,與老區人民同甘共苦是改革成功的基礎;第二,政府主導、企業參與是順利推進職教改革的根本保障;第三,體制機制創新是關鍵,專業教學改革是核心;第四,內部治理體系的完善是推進改革的重要保障;第五,產學研一體化道路是改革成功的不二路徑;第六,發達地區的支援是重要的外部推力,高素質師資團隊是改革的核心力量。

欠發達地區的高職院校在推進專業教學改革中,必須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校企合作制度,走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道路。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優化專業結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擴大區域交流與合作,完善質量保障體系,這樣才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

參考文獻:

[1]蔡蕊.地方高校推進綜合改革的路徑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6.

[2]蔡克勇.高等教育的綜合效益與高等學校的綜合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 1991(03).

[3]司玉琢.高校綜合改革必須突出教學改革與學科建設主旋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93(04).

[4]鄭旭.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社會機制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08).

[5]教育部高教司.育才通道——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建設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歡
課程體系學院改革
高職Java程序設計課程體系建設思考
改革之路
“三位一體”課外閱讀課程體系的實施策略
民法課程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思路*——以中國政法大學的民法課程體系為例
改革備忘
海盜學院(12)
海盜學院(7)
改革創新(二)
加強青少年中醫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課程體系構建
西行學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