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解讀應有度
——以佚之狐形象分析為例

2018-02-10 14:00
中學語文 2018年9期
關鍵詞:鄭伯鄭國禮樂

陳 燕

關于《燭之武退秦師》中佚之狐的形象歷來有兩種基本看法:一種是伯樂說,持此說者基本認為佚之狐有識人之明,功不可沒。他是一個胸藏韜略,臨危不懼,遇事冷靜,能謀善斷,高瞻遠矚,有自知之明的杰出之士。另一種基本觀點是“狐貍說”。持此論者認為佚之狐就是“一只狐貍”,他怕自己有危險就將年過古稀的燭之武推了出去,是一個很狡猾、奸詐的人。

這里面的分歧產生的原因是因為不同的讀者對文本解讀的不同角度、不同方法產生的結果。對于以上兩種觀點,筆者傾向于前者,反對后面的觀點。

首先,從時代背景來說,《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涉及的歷史事件在春秋時期的公元前630年。這個時期的時代背景及社會風尚是怎樣的呢?春秋時期已經是孔子眼中的禮樂崩壞的年代。各諸侯國為了各自利益各自組團,捉對廝殺已經是當時社會的常態。這從孔子的一些話語中可以窺得一斑??鬃釉凇墩撜Z·季氏》中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绷硗?,我們結合《史記·刺客列傳》及《史記·魏公子列傳》等篇中的人物事跡也可知在戰國時期的“士”階層仍然崇尚“士為知己者死”這一英雄理念。依此向前反推,我們基本可以說:公元前630年發生“晉人秦人圍鄭”這一事件的時代,古人定然重“禮”,崇尚節俠仁義。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把佚之狐定位為推他人出頭以保全自己、逃避厄運的偷奸?;呢撁嫘蜗?,這一想法太過脫離時代背景,對春秋社會風氣缺少認知了解。

其次,我們細讀“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一句,也可以看出佚之狐是具有超常的智慧和遠見卓識的。

先看“國危矣”,這三個字里蘊含的信息是佚之狐對秦、晉兵臨城下后當時形勢的清醒判斷。

結合《左轉》敘事的飛白藝術我們可以想象:當相對弱小的鄭國接到晉秦圍城的消息必定是朝堂上下一片大亂,人人驚恐失措。鄭伯也必定是第一時間集聚國家智囊要人共聚一堂,共商對策。但是結果可以想象,面對晉秦兩國聯軍,弱小的鄭國如何是對手,定是想遍千計皆不是,很清醒地認識到無論如何抗爭,最后都難逃身死國滅得下場。鄭國已經陷入了絕境,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作為鄭國的高官,佚之狐耍小聰明找人前往敵營以保全自己,他所求的是什么呢?這樣的猜測只能是一己臆想,缺乏說服力。

佚之狐響當當的一句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擲地有聲,他哪來的自信保證燭之武此事一定成功呢?只不過當時鄭國在亡國滅種的生死存亡時刻沒有對策可行,朝堂上下的亂相可以想象,在眾人無主的情況下,佚之狐此話反倒有不得不說的理由和妙處??梢韵胂?,兩國交鋒,一方如尚未采取行動已經自亂陣腳,其結果可想而知。所以佚之狐的話不僅是向鄭伯獻策,且以如此斬釘截鐵的口吻就是要給鄭國上下一顆速效救心丸,一粒鎮靜劑。我們讀到的應該是一個耿耿老臣的深謀遠慮和遠見卓識吧。

那么,兩國交惡,如何取勝?《孫子兵法》有言:“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最次伐兵,最下攻城?!笨梢哉f,此時鄭國面對秦晉聯軍來犯,必定有過一些討論,正是因為明白堅守或出兵都不能解決問題,所以才慌亂,所以才無措。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出路可能只有“伐交”。從“若使燭之武見秦君”中可見佚之狐對選擇如何破除秦晉聯盟已經胸有成竹。他或整個的鄭國智囊團一定從秦晉分地駐扎中敏銳地察覺到了秦晉連盟并不堅固,所以認為破壞秦晉聯盟是唯一的出路,也一定是商討了答辯的重要內容和游說的重點。剩下的就是找一個口才好的人執行這一計劃。燭之武因其在鄭國能言善辯,早已名聲在外。歷史的機緣巧合給了他一個這樣的機會。

關乎鄭國生死存亡的一次出使焉能不在事先謀劃,精挑細選?燭之武說服秦王的說辭中包含的幾個要點,如何去說豈能全是燭之武一人臨場發揮。就如同現代談判中難道不需要提前擬定框架和各自的進退分寸,并對談判走勢做個評估么?所以說,結合故事的發展來看,最后的秦軍退兵又怎么少得了佚之狐的預先籌劃!

佚之狐的才干更像是適合于“伐謀”的決策者。然對方已然兵臨城下,可謂是“非常之謀難于猝發”了。所剩之途,唯有“伐交”,“伐交”的關鍵自然是要選擇好出使者。危難關頭,國家存亡系于出使人一身之時,佚之狐能夠把當時不受重用,且“才美不外見”的燭之武推薦給鄭伯,可見其膽大英明。燭之武之與佚之狐,是千里馬與伯樂的關系。有了佚之狐的舉薦,才有了一個年逾古稀的老人“夜,縋而出”。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更何況這是在“若鄭王,子亦有不利焉”的道德綁架下的一次冒險。

成,便利國利己,永照汗青;敗,也唇槍舌劍,死而無憾。這不正是一個“士”的情懷么!持“佚之狐舉薦燭之武是找替罪羔羊”論者未免過于“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了”!

對文本進行恰切解讀是教師做好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前提。然而不同的語文教師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基于個人的價值觀念、認知結構等原因的不同會選用不同的解讀視角,形成不同的解讀深度,產生不同的閱讀體驗和認知等。也正因此才有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一接受美學的經典理論。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文本可以無限制地接納每一種解讀,某種意義上說,如果對每一種解讀都接受,就意味著對每個觀點都不確信——這樣的閱讀很容易脫離實際陷入虛無主義。所以,文本解讀中追求多元與個性應該有度,特別是對歷史人物要從其時代性視野理解其言行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猜你喜歡
鄭伯鄭國禮樂
做別人家的父母
禮樂之道中的傳統器物設計規范
周人傳統與西周“禮樂”淵源
鄭國明 立足傳統 再造傳統
《鄭伯農文選》座談會在京舉行
反映今天的人民創造新生活的偉大實踐——在《鄭伯農文選》座談會上的即席講話
用莊嚴禮樂慰英靈勵軍民
淺談中華詩詞改革——致鄭伯農名譽會長
"狗保姆"一家三口照顧中風主人 還會健身陪練
南風吹夢,禮樂重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