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燭之武何以“退秦師”
——品味語言的力量

2018-02-10 14:00王長福
中學語文 2018年9期
關鍵詞:秦伯秦師晉文公

王長福

《燭之武退秦師》是《左傳·僖公三十年》記載的一段歷史公案,主人公燭之武在鄭國危在旦夕之際,憑口舌“退秦師”,力挽狂瀾,使自己的祖國轉危為安。

每每教學《燭之武退秦師》,筆者對燭之武精妙的“說辭”(勸諫詞),總是樂此不疲,且深感語言的力量和韻味真是“妙,不可盡言”。

一、巧妙開場“意”深長

面對臨頭的大禍,沉勇、智慧的燭之武對晉侯聯合秦伯實施圍鄭行動“背后的意圖”洞若觀火;這是他瓦解“秦晉聯盟”的殺手锏。

燭之武在見秦伯的時間和方式上作了細致考量后,順利進入秦軍營地,見到了秦伯。作為即將亡國的使臣,如何開口?

燭之武是用“執事”“君”來稱謂秦伯。這里大有講究。

何謂“執事”?教材的注釋是:“辦事的官吏或執行事務的人”,是對對方的敬稱。我們必須注意燭之武用“執事”一詞,除表示對秦伯的敬重外,更符合“圍鄭”事件的真實情況:晉侯以“無禮于晉”和“貳于楚”發起“圍鄭”行動,秦伯是協同行動并作為具體的執行人。

燭之武用“執事”的稱謂與其說是“敬重”,不如說是對秦伯的警醒與諷刺:興師動眾、長途用兵執行晉侯“圍鄭”的決策,您能得利嗎?“亡鄭”后國內外的指責,您要擔過嗎?……這些言外之意,燭之武在接下來的說辭中還有直陳或旁敲側擊。

“君”字在燭之武口中反復出現,多達8次?!熬?,君主;后泛指大夫以上據有土地的統治者;又引申為對人的尊稱;再后來也指道德品行良好的人。其時,秦國早有稱霸中原之心,但與晉國相比,尚未真正強大。燭之武稱秦伯為“君”,既有敬重之意,也表明對秦伯當“中原霸主”的擁戴立場。

我們還要注意“敢”“煩”這兩個委婉客氣之詞。

教材對“敢”的注解為:謙辭,“冒昧的”。 “煩”字在古、今漢語字詞典中,都有這樣的解釋:苦悶,急躁;又多又亂;攪擾,勞煩;敬辭,表示請、托。筆者主張“煩”作“攪擾、勞煩”解。

燭之武著“敢”“煩”二字,可謂恭敬有加,助長了秦伯的“虎威”,也表明了“愿聞教”的心態:對于秦“亡鄭”之舉的“利”,我鄭國臣民不明白,冒昧地來勞煩大王予以明示!

對人謙恭有禮,這既是禮節之需,也反映了一個人的品行修養,更體現出說話的分寸與技巧。

燭之武的這段開場白,建構精巧,言簡意賅:有禮有節,有“捧”有“抑”,既創設出友好的談話氛圍,又極大地滿足了秦伯的虛榮心;更主要的是燭之武為自己在強勢的秦伯面前爭得了話語主動權,為“說服”秦伯撤軍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錯位表達有“玄機”

在品讀燭之武的開場白時,很多讀者會忽視“秦,晉圍鄭”一語;這是燭之武對“圍鄭”事件所作的主觀陳述。而在《左傳》的著者左丘明筆下,則是“晉侯、秦伯圍鄭”。同一事件,燭之武的說法為何與左公的記述出現差異?筆者認為,這是燭之武有意的“錯位”。

鄭國當初沒有“禮遇”流亡的晉公子重耳,后來又“貳于楚”,所以晉文公出兵伐之。因此,左公記述的“晉侯、秦伯圍鄭”是對事實的反映,體現了“圍鄭”行動的主導是晉侯;而燭之武說“秦、晉圍鄭”,是把秦伯作為“圍鄭”行動的主導。

燭之武用這樣一個錯位表達,是有考量的:一要能表現出對秦伯的敬重,把“秦伯”排在前面;二要能對秦伯作些暗示或提醒,于是故意“轉嫁”怨恨于秦伯。位次的變化關乎誰是主謀、鄭國老百姓的“亡國恨”記在誰的頭上。燭之武以此提醒秦伯:鄭國與秦無仇無恨,您為何要做這“不義之戰”的領頭人?晉文公是否在借刀殺人?

錯位表達實際就是詞序的變化。我們知道,漢語主要借助語序、虛詞等語法手段來表示語法關系和語法意義的。語序、詞序的變化都會改變句子的意思,不同的順序往往代表不同的意義。

三、縱橫對比論“利害”

我們再看,燭之武是怎樣勸諫秦伯撤軍的呢?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p>

燭之武立足現實,著眼于秦、晉、鄭三國的位置關系和歷史糾葛,委婉地向秦伯提出了“亡鄭”與“舍鄭”而關乎秦國的“利害”問題。

筆者從中提煉出五個問題。

1.“越國擴疆,易乎? ”

“越國以鄙遠”不可能實現:晉處在秦、鄭之間,一心要稱霸的晉文公是不會讓鄭國的土地、人口淪入秦伯之手的;秦國借道晉國,長途用兵,戰利品是帶不走的。燭之武以“君知其難也”警醒秦穆公:“越國鄙遠”只能是泡影!

2.“亡鄭陪鄰,值乎? ”

晉、秦聯合“亡鄭”的最大受益人當然是晉文公,晉國人口增加、土地擴大;秦國長途用兵,徒耗兵員、財力,將一無所獲!

燭之武以“鄰之厚,君之薄也”作對比:秦伯“亡鄭”的后果嚴重!

3.“東行有朋,害乎? ”

在直言“亡鄭”之害后,燭之武指出,“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是利好之事。

這項“舍鄭”建議,其實是一個大誘餌。秦素有東擴、稱霸中原之心。對此,燭之武洞若觀火?!靶欣钪鶃?,共其乏困”,這是多么可愛的誘惑?。何覀冟崌敢鉃榍貒鴸|擴開辟“綠色通道”,支持您秦伯向東擴張,助力您稱霸中原!

4.四問“朝濟夕設,信乎?”

燭之武繼續帶著秦伯回憶往事,翻出秦、晉的一筆舊賬。20年前(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派兵護送重耳的弟弟夷吾(晉惠公)回國即位。晉惠公十分感激,親口許諾:把焦城、瑕城贈予秦伯。然而,晉惠公回到國內就變卦了,在晉、秦交界地帶修工事、駐軍隊,防范秦國。

回顧秦晉的歷史糾葛,燭之武巧使“離間計”,讓秦伯明白:歷史不能忘記!

5.五問“西封闕秦,會乎?”

燭之武高瞻遠矚,把秦伯的目光引向“未來”,指出晉文公貪得無厭、欲壑難填;晉國如果實現了滅鄭的目標,下一個目標必然就是“闕秦”。

“無厭、闕秦”說,足以讓秦伯不寒而栗。燭之武的預警判斷,既一針見血地正告秦伯,與晉聯手滅鄭,就等于自掘墳墓;又暗示了晉侯“一石二鳥”的隱秘用意。從下文晉侯的謀士子犯“請擊之”與晉侯“吾其還也”,恰恰印證了燭之武關于晉“弱秦、攻秦”險惡用心的預警判斷。

燭之武“立足現實——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以“語言”為利器,巧妙運用心理戰,站在秦伯的角度,縱橫對比,剖析利害,達到了“利”解秦晉之好,挽救鄭國于覆亡之際的重大目的。語言大師燭之武讓我們在品味其言辭的深刻內蘊中,感受到語言的巨大力量。

猜你喜歡
秦伯秦師晉文公
《燭之武退秦師》的辭令藝術賞析
五論救弱國,妙語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自主學習導引
“足下”的由來
《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勸說藝術淺探
《燭之武退秦師》的燭之武的形象
燭之武何以“退秦師”
“足下”一詞的由來
廚師辯冤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五鹿老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