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教學

2018-02-24 16:01吳興華
新課程 2018年1期
關鍵詞:積木解決問題筆者

吳興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提克阿熱克鎮莫因古扎爾小學)

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國一直都處于“以分數論英雄”的時代,學生必須在各類考試中考取優異的成績,才有可能進入各級優秀的學府接受優質教育。雖然素質教育并未完全規避考試選拔人才的影響,但是近些年來,各級考試制度都已經意識到“唯知識論”的弊端,所以設計了能夠綜合考查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題型。在這一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也應將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上教學日程。

一、營造解決問題的氛圍

營造解決問題的氛圍是要在數學課堂上讓小學生抱著質疑的心態從事數學探究,在質疑中產生學習興趣,為解決問題展開自學、合作學習、競爭學習,讓小學生在問題環境中展開活躍的思考活動,使其處于最佳學習狀態。在問題環境中,小學生將自發尋找各個疑問點,主動尋找解答疑惑的答案,這就將小學生放到了學習主體地位之中,保證了小學生的學習能動性,為提升他們的應用能力做好充足準備。

在“混合運算”中,筆者在課前觀察小學生的課間進出情況。在數學課伊始,筆者便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十分鐘課間內,我們班先是有十位同學出了教室,后來又有三位同學進了教室,然后又出去了五位同學,請問至此,我們班的教室內還剩下多少學生。當筆者提出了這一問題背景之后,小學生都紛紛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人數展開了計算。由于這個問題背景以小學生的生活為原型,所以易于引起小學生的計算興趣。另外,以現實問題為背景,可幫助小學生理解混合運算中的同級運算順序。

二、引入生活現實問題

引入生活現實問題主要是為了提升小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提升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以此來保證學數學的實際效用。大多數家長與學生還對數學課程抱有“數學無用論”的誤解,認為小學生學好數學的目的僅僅是取得考試勝利。但是,數學本就是從實踐中形成、發展起來的科學,需要反作用于社會實踐之中。因此,引入生活現實問題不僅是為了提升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數學學科的本質決定的。

在“時、分、秒”一課中,筆者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展示了一部正在運轉中的電子表,讓學生觀察時針、分針與秒針之間的時間規律。大多數學生均可通過觀察發現,秒針轉動整一圈,分針則轉動一個單位。然而,有一個小學生只能通過電子表看到1~12,所以提出質疑:難道一分鐘是十二秒嗎?對于這個問題,其他學生可直接給出否定答案。于是,筆者便讓小學生近距離觀察電子表,他們可發現每個數字之間都有五個刻度,筆者再引出1分=60秒這一知識,便順理成章。之后,筆者再根據小學生的現實生活,比如30分鐘后,數學課將會結束;3小時15分鐘后,學生便要放學等,來引導小學生全面認識時間單位。

三、增強實踐拓展探索

實踐活動是提升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最關鍵的活動之一,這是因為任何理論知識都必須要接受實踐的檢驗才能夠被內化為個人能力,小學數學教學同樣需要數學拓展實踐來完成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教學任務。新課改所提出的“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本的教學活動之一”也為數學實踐活動提供了政策保障,教師應抓住這一時機,以實踐來達到提升小學生應用能力的目的。

在“分類與整理”一課中,筆者準備了大量的幾何積木,小學生需根據“分類與整理”中的知識點,將這些幾何積木進行分類規整,并以表格形式進行記錄。為了讓每個小學生都能夠親身探究分類知識,筆者為每個學生分發了數量相同的幾何積木,每個學生都應投身于實踐活動。每個小學生收到的幾何積木的形狀各有差異,這也避免了小學生之間的抄襲問題。在分類活動中,小學生還應自制統計表格,詳細記錄分類結果。待學生活動結束之后,筆者要求學生展開合作探討,在組內互相檢查,彼此監督。若發現錯誤,學生可用鉛筆進行修改標注。當實踐活動結束之后,筆者會將統計表格收集起來,根據統計圖表來判斷小學生的實踐效果。

總而言之,培養與提升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促使小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要求,教師必須要學會引導小學生發現、分析問題,才能不斷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創造能力,強化小學生的應用意識。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進行解決問題的培養教學已經刻不容緩,教師必須予以重視,加強實踐。

[1]趙登明.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J].才智,2015(4):182.

[2]陳成森,咸金玲.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7(5):68.

猜你喜歡
積木解決問題筆者
聯系實際 解決問題
助農解決問題增收致富
在解決問題中理解整式
這塊積木能給我嗎
星鉆積木
老師,別走……
換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師,你為什么不表揚我
化難為易 解決問題
有趣的積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