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段學生在音樂中聆聽習慣培養的策略初探

2018-02-24 16:01王瑪莉莎
新課程 2018年1期
關鍵詞:情感音樂能力

王瑪莉莎

(浙江省杭州市文瀾小學)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在學習的過程中靜心欣賞與聆聽,有助于提高專注力,也能通過音樂傳達作曲家的思想情感,從而達到凈化心靈的作用,這一切都是從兒童的音樂生活起步,聆聽是活動初期最突出的表現之一,緊接著才是演唱、彈奏以及其他。這必不可少的環節關系到學生能夠把聽到音樂后的感受用語言、動作以及其他方式表達出來,同時學生鑒賞音樂的能力會逐漸提高。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聆聽能力和水平,不但要使低年級段的學生樂于傾聽音樂,而且要引導他們學會如何傾聽音樂、感受音樂。

一、組織教學與評價體制結合,激發學生熱愛音樂的興趣

1.體態與激勵相結合

課堂開始時,播放相應的音樂,要求學生按照隊伍依次進教室,老師需要指導學生靜心聽音樂并用自己舒展的身體來表達音樂體現的內容和情感。比如《靜夜思》《小白船》等一系列可以舒展身體、放松神經的曲調,可以做一些張開手臂,閉上眼睛搖頭等動作來幫助學生迅速安靜下來。比如編故事、謎語導入課程,給學生創設一個跟這節課有關的情景,讓他們快速提高自己的意識進入教師的課堂,讓他們愿意去聽、喜歡聽,培養他們知覺和聽覺的靈敏性。

教師要對表現到位的孩子及時給予獎勵與表揚,對沒有合準節奏表演的孩子也要指出,耐心指導他們不夠準確的地方。比如有的學生嬉戲打鬧影響課堂,不聽勸告,這些情況都要采取相應的對策。

2.有聲教學形式

課堂中,可以設計和學生問好的固定音樂,比如這個音樂響起,教室迅速安靜,并且學生馬上找到自己上課的座位整齊地坐下。這樣的行為有助于幫助孩子充分利用耳朵去感知音樂,提高他們的敏銳度,同時可以促使孩子養成靜心、專心聽辨音響的好習慣。音樂與其他所有學科不同,在課堂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有不同的方式方法,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課堂的實效性,時不時地根據孩子們的發展要求來設計。

3.課外鑒賞與教學結合

聆聽音樂并不是只有在課堂中才能加以培養和強化,需要在課外不斷的習慣中建設形成,比如在課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結束之后,布置學生回家之后思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期的歷史內容,和父母相互探討當時恢弘的場面和氣勢;比如在欣賞《玩具兵進行曲》后,要求學生回家之后收集關于進行曲的一系列音樂的類型等。這些都使得學生逐漸在聆聽和學習中找到樂趣和動力。

二、傳授內容與傳授方法相結合,感受音樂的無窮魅力

一年級學生剛從以游戲為支架的幼兒教育啟蒙階段進入以學習模式為肢體的學校學習教育階段,這就直接形成了他們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等特點。但是,這些低年級段孩童對音樂節奏的感知能力都很強,身體的動作也較為輕巧,喜歡在課里課外唱唱跳跳、喜歡打鬧玩耍甚至模仿,同時也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大膽地表演。教師需要從關注一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發展入手,讓他們學會靜心聆聽。對于二年級第二學期的學生來說,聆聽與欣賞音樂已經逐漸成為一種習慣,而提高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進一步加強對音樂節奏、音色、旋律等音樂要素的感受能力,提高音樂表現力,發展音樂想象力和創造能力,初步感受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的密切聯系就是欣賞的目的所在。

1.帶著問題,閉眼靜聽

“聽”音樂是一種學習態度,亦是一項學習技能,更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必經之路。在聽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引導,帶領學生感受高興、感傷、優美等多種不同情緒。案例:在音樂欣賞課《快樂的一天》中,播放音樂之前先為孩子們展示了五幅不同的圖片,請他們為每一幅圖都編一個小故事,他們紛紛舉手暢所欲言:小草萌芽了、花兒開放了、早早起床了、高高興興上學去、玩游戲、靜靜地睡著了等等。接下來我要求他們帶著問題進行聆聽:“請你們聽完告訴我每段小音樂分別代表了哪幅圖片”,學生都聽得非常認真。在整首樂曲結束后,都積極地舉手發言。因為這些孩子的腦海里已經有了相對的概念,他們可以充分發揮想象來分享自己的答案。適當的時候豎起大拇指表揚回答正確的小朋友,當孩子們受到老師的肯定時,信心倍增。最后在課堂表現力方面,要求他們在聽安靜的音樂時做出雙手合十,閉眼睡覺的動作,來對應圖片中出現的“靜靜地睡著了”這個畫面,孩子們的模仿能力很強,都可以在音樂進行中慢慢地閉上雙眼。整節課歡聲不斷,學生興致高漲,注意力也相對集中。在問題中去聆聽音樂是一種提高學習效率的最佳捷徑。

人對于聲音音響有聚合感知力,教師需要利用人的這些潛能將其誘發出來并進行訓練,發展更為敏銳的感知能力以及鑒賞音樂的洞察力,這是音樂教學的入門,也是理解音樂的基礎。

2.抓住特點,比較分析

所謂有目的的聆聽,就是要抓住不同的音樂元素來引導學生多方位地聆聽。案例: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玩具兵進行曲》,在介紹進行曲的同時,找到2015年閱兵儀式中的作品做誘導,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軍隊音樂節奏的強烈、腳步的整齊,針對進行曲的分類做一個劃分,區別兩種進行曲有何特點,最后為了讓孩子感受進行曲的不同,可以使用全班級圍繞圓圈開小火車的方法,運用整齊的步伐跟隨音樂一起踏步,根據作品中不同的音樂形態變幻自己的腳步。

音樂有不同的段落,要培養孩子們的聆聽習慣,需要對他們提出分層次的要求,在初聽、復聽以及完整欣賞聽的過程中得到成長,從演奏樂器、演奏形式、旋律、速度等去分析與比較音樂。

三、根據兒童心理特點變化教學方式,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能力

1.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形式

多媒體教學方法形象生動的特征對低年級段孩子們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對提高注意力和學習興致有很大的效果,這樣一來,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也顯得不這么困難了。案例: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國旗國旗真美麗》,整理出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愛我中華》的MV,然后進行提問并闡釋,孩子們可以很快地融入其中,甚至開始模仿起那些少數民族朋友的舞蹈。通過這種多媒體的輔助教學方式,整節課都充滿歡聲笑語,孩子們臉上都流露出滿足的笑容。

2.變化樂器演奏方式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每件樂器都具有不同的音色和演奏方式,老師需要通過設計與理解來幫助學生感受音樂所表達的情緒,培養孩子們對不同音樂作品的欣賞能力。因此,教師要根據作品來選擇伴奏樂器。案例:一年級第一單元課程《拉勾勾》,可準備“碰鐘”這種適合演奏三拍子作品的樂器,因為三拍子節奏舒緩,旋律優美抒情,在示范它的同時邀請課堂中表現優秀的小朋友來演奏,幫助學生擺好姿勢,在每個重拍輕輕地敲擊一下,聲音輕盈美妙,瞬間吸引了全班的注意力。而在小組曲《快樂的一天》中,第四部分“做游戲”采用一首活潑有趣的管弦樂曲,描繪了下課后小朋友們玩耍游戲的場景,可利用“鼓鈴”來幫助教師演繹熱鬧、歡快、嬉戲的場面。因此,教師必須根據不同作品選擇恰當的樂器,現場演繹范唱的同時示范樂器的演奏方式。

3.綜合表演藝術的形式

低年級的學生非常喜歡用動作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當然,要表演有時就少不了一些有趣的小道具,教師可以讓學生私下開動腦筋,親手制作不同的動物頭飾。如一單元管弦樂作品《口哨與小狗》,它是美國科學幻想廣播劇《布克的奇遇》的插曲,就需要孩子們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制作人物和可愛的小狗,邊聽音樂表現的同時我們需要帶動孩子利用小狗頭飾完成樂曲的表演,這樣才可以表達出作品中描繪的小主人吹著口哨,和心愛的小狗在林蔭大道上散步的悠閑情景,以此來帶領學生感受曲子輕松活潑、形象逼真可愛的特點。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需要學會與他人合作,聆聽老師的教誨、聆聽隊員的建議、聆聽合奏的效果,最終收獲的是演奏的快樂,合作的快樂。律動是表現音樂的一種最為直接的形式,要把聽與實踐相結合,讓孩子們學會邊聽邊實踐,在律動中找到節奏的韻味,徜徉在音樂的海洋。

在創編動作表演環節上,更多地關注孩子本身對音樂的理解。奧爾夫曾說:審美的愉悅,是原本性音樂教育在情感體驗方式上的一個重要特征。所以孩子們表達的方式是最直接、最本質、最原始的從內心出發,通過自己對旋律的認知,把心中的音樂通過動作表現出來,而不是教師自己設定動作讓學生去演繹,這會抑制孩子們的想象空間,對以后在音樂創造力的發展這一方面也沒有益處。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逻_伊音樂教育體系認為“聲音的語言”就是調式賦予聲音的“傾向”“期待”等邏輯運動和色彩,是聲音和情感的結合。音樂教育的價值在于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情感體驗,在活動中積累音樂實踐經驗,從而獲得能夠通過音樂表達情感的能力。每個作品都被作曲家賦予了神圣的情感,獲得這種情感的最為直接的方式就是了解歌曲所傳遞的內容。

音樂欣賞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表現力和審美能力,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健康向上的審美觀和音樂興趣的重要途徑。為了更好地欣賞音樂,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節拍、節奏、速度等音樂元素的含義,這些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感受和欣賞音樂。欣賞音樂的能力,需要在長期的熏陶和培養下逐漸地形成,雖然人們的音樂天資各有不同,但每個人都能夠在各自的先天基礎上依靠后天經驗補充而使自身的能力得以改善。

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聆聽習慣,對于讓孩子們真正地品賞音樂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傊?,我認為應該從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情感體驗出發,讓各種教學方法、手段協同起來,幫助孩子們逐漸養成聆聽音樂的好習慣,使他們對音樂的感覺力、想象力得到充分發展,讓孩子們聆聽音樂,參與音樂,讓聆聽成為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

猜你喜歡
情感音樂能力
消防安全四個能力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情感
詩歌與情感的斷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大興學習之風 提升履職能力
你的換位思考能力如何
音樂
音樂
秋夜的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