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傳播教育需面向移動時代

2018-02-27 13:32謝金文
今傳媒 2018年12期
關鍵詞:移動新聞傳播

謝金文

摘 要:新聞傳播教育需對接移動傳播時代的新需求。既要夯實專業基礎,包括哲學、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基礎,職業精神和專業能力基礎,又要培養新媒體、全媒體人才,還需把新聞教育擴展到其它專業的學生,培養有各種專業背景的新聞與傳播人才,擴展到向社會的各個領域輸送有新聞與傳播專業能力的人才,擴展到全民傳媒素養、新聞素養教育。這都需要進行通識教育,并根據數字化發展的新環境、新條件,改進教材和教學方法,在體制上重視和保障教材與教學網站的建設。

關鍵詞:新聞;傳播;教育;移動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12-0013-04

目前我國新聞單位新聘的記者編輯中,五分之四不是來自新聞與傳播專業;一些著名新聞院系的本科畢業生,進新聞單位的也不到三分之一,其他許多新聞院系的不到十分之一。有些人認為要控制新聞教育規模。竊以為,關鍵在于認清社會的新需求和教育的新條件,一方面積極培養新媒體、全媒體人才,另一方面擴大新聞教育的范圍,擴到面向其它專業的學生和傳媒素養教育,同時根據數字化發展的新環境、新條件,改進教材和教學方法。

一、對接移動傳播時代的新需求

與過去相比,移動傳播時代的傳播方式、傳媒格局有很大變化,傳統媒體人才大大過剩,然而同時,又有許多新的人才需求,至少包括:

——提供更專業內容的人才;

——新媒體、全媒體傳播人才;

——更國際化的新聞與傳播人才;

——跨行業、跨地區的傳媒經營人才;

——了解新技術、具有新觀念的傳媒管理人才;

——提高全社會的媒介素養和新聞素養的教育人才。

過去新聞與傳播學科基本是面向大眾傳播行業,現在還面向人際傳播、群體傳播、政府傳播、企業傳播等,我們的有關教育和研究一方面要抓基礎,能以不變應萬變,另一方面要更加多元化,能更好地適應萬變之需。高校的新聞與傳播院系可根據自身條件揚長避短,或全面轉型,或打造特色,并可與傳播創新企事業單位合作,在百花齊放中爭創一流。

但萬變不能離其宗:加強學科基礎,堅持價值理性。在新的傳播現象撲朔迷離、新的市場誘惑繽紛繚亂之時尤需定力。

二、夯實新聞傳播專業基礎

社會科學的教學和研究要有哲學 、人文學科的基礎,猶如工科應有理科的基礎。新聞與傳播學科還應有法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其他社會科學的基礎。

例如:要從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思想來學習把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要從民主政治建設、人民權利保障來看信息溝通、意見交流、輿論監督。

在這些基礎上,面對飛速發展的傳播技術,正確利用工具理性,保證實現價值理性;面對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正確利用商業原則,保證實現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

百花齊放的新聞與傳播專業還有兩點應是共同的:一是培養本專業基本素養。其核心為專業精神,包括力求新聞的真實全面、客觀公正和傳播的利國利民;二是培養本專業基本能力,包括思維能力和傳播能力——思維的語言、方式和廣度深度,傳播的材料搜集、內容加工、媒介制作,等等。

三、擴大新聞傳播教育范圍

(一)擴大到其他專業的學生

現在人們一上網,就能看到各種新聞機構的內容,對大多數新聞機構而言,通過一般的新聞業務提高,已不能保證其獲得受眾的選擇。對同一個重要新聞,有多少新聞機構能通過超出新華網、人民網、中央電視臺等優勢媒體的報道質量和速度,而獲得受眾的選擇?因而現在比以往更需要在內容上有獨特的過人之處。

這對于新聞專業的學生比較困難,而對于其它專業的學生則相對容易些。如有經濟專業背景、又學習過新聞傳播的學生,對許多經濟新聞的敏感性和因果、影響的深度挖掘,就能超過新聞專業的。其他如文藝、體育、科教等新聞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現在的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等新聞媒介,大部分內容已不是新聞和時事評論,而且新聞媒介的分眾化、專業化程度大大提高,新聞機構需要把內容做得更專更深更透,需要更多的有其它專業背景的人才。相對來說,新聞與傳播專業的學生再學習這些其他專業的系統知識比較困難,而其它專業的學生再學習新聞知識則容易很多。

此外,黨政部門、非新聞性的企事業單位等,也需要新聞與傳播能力較強的人才,其中大多數人不是從新聞專業畢業的。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從2012年起,讓本科新生先到其他院系學習兩年,第三年才回到新聞學院。我們新聞與傳播院系還可著力向全校、乃至其他院校和專業,開設公共課、選修課、輔修專業,并吸收全校、乃至其他院校各專業的高年級學生來讀本科或研究生。這也有益于提高全社會的傳媒素養和新聞素養,乃至培養“公民記者”,發展“公民新聞”。

(二)擴大到傳媒素養、新聞素養教育

我們要重視傳媒素養、新聞素養對社會和公眾的意義,包括對傳媒環境、機構和體制的影響。從目前我國新聞傳媒系統的情況來看,從國內現有的受眾調查、青年調查、傳媒素養調查來看,我國干部、媒介人和普通公民雖已有一定傳媒素養,但還遠遠不夠,許多人仍停留在泛政治化時代的水平,對新聞傳媒的性質、功能、作用、社會責任、品質標準等等,離科學的、全面的認識還相當遙遠。如只知新聞傳播、新聞媒介有宣傳、輿論或休閑娛樂作用,而對其瞭望環境、交流意見,實現人民的知曉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等作用,則知之甚少或漠不關心。這是我國傳媒環境和傳者問題的根本所在,需要通過全面、有效的教育予以改變。

新媒體時代又對傳媒素養、新聞素養教育提出了新的需要。

一是優化個人媒介環境的需要。我們知道,“媒介世界”、媒介環境對人的主觀世界,人的思想情感、態度行為,人的社會化和全面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過去各人所接觸的媒介都差不多,主要是大眾媒介決定了人們的媒介環境,構成了人們所遇的“媒介世界”?,F在人們選擇媒介的余地大大增加了,方便性大大提高了,自主性大大增強了,各人所接觸的媒介會有很大的差異,人們的媒介環境越來越多地取決于選擇者自己。于是人們的選擇偏好、能力也就越來越重要,于是人們對傳媒的了解,對傳媒的社會作用、與人的關系等等的認識也就越來越需要。

二是優化社會媒介環境的需要。新媒體時代的傳媒內容制作和發送者已不限于專業傳者,越來越多非傳播專業的機構和個人,通過新媒體直接向公眾進行信息發送、轉發和評論,構成社會和公眾的媒介環境之一,且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其影響越來越大。因而對非專業傳者——現在已可涵蓋絕大多數上網的機構和個人——進行傳媒素養教育,提高他們的傳播質量和社會責任意識,已成為優化社會媒介環境的重要措施。

??三是避免誤讀負面信息的需要。有人認為,醫患關系緊張在一定程度上是媒介對醫院和醫生的負面報道造成的,對官員、對幼兒園教師等等的不信任也是如此。新媒體對受眾注意力的強勁爭奪,使各種媒體再也不能忽視公眾的信息需求,輕視新聞規律和傳播規律,于是爭相傳播新聞價值大、更能引人關注的信息,其中負面信息占很大的比例——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從新聞價值來看,我們不能要求新聞傳者不傳播這樣的信息,在新媒體時代這樣的要求也不會有效。但確實有不少人,以為媒介就是現實世界的復制,媒介中負面新聞占多少,就是現實中負面事物占多少。我國受眾曾長期處于負面新聞被嚴控的環境中,現在更難適應,也就更需要傳媒素養、新聞素養教育。

總之,現在已進入全民傳播時代,要提高全民的傳媒素養;現在也已進入全民新聞傳播時代,要提高全民的新聞素養。

我們的傳媒素養、新聞素養教育對象可分為各級各類干部、傳媒工作者、在校學生和其他普通公民。目前尤其要加強對干部和學生的宣傳教育,以及對青少年的新媒體素養教育。青少年網民越來越多,他們的是非判斷和自我控制能力、對信息的分辨和選擇能力相對較弱,新媒體的形式和內容又遠比傳統媒體新穎多樣和復雜。此外,許多中學生染上了“網癮”而不能自拔,許多大學生也把大量時間泡在了網絡聊天、游戲和色情內容,影響了學業和身心健康。

傳媒素養、新聞素養的提高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媒體“言傳身教”相結合。這應成為大學的新聞與傳播院系的社會責任和廣闊空間??擅嫦蛉?、乃至全社會,開設有關課程和講座,還可面向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培訓有關師資。

四、加強通識教育

夯實專業基礎和擴大教育范圍都涉及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具有涵蓋性、根本性的教育,培養根本素質,也可說是元素質,猶如人的元氣,能貫通到其它各種認識、思想和行為,包括重要常識,思維方式,人文、社會、審美等基本素質的教育。

新聞與傳播教育一方面要對本專業學生加強社會、人文乃至自然科學方面的通識教育,另一方面要提煉本學科的內容,形成通識教育課程,向其它專業的學生提供。

新聞與傳播專業的學生要有寬廣的知識基礎,良好的人文素養和高度的社會責任心?,F在他們要學的新技術、新技巧很多,包括信息采集和加工制作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的,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乃至定量調查、數據可視化等等。這些學習不僅對通識教育的時間會有擠壓,而且學習效果立竿見影,對學生更有吸引力。作為教育機構,就更要在通識教育上花力氣。

現在新聞專業的畢業生大都并不從事新聞工作,且女生相當多,她們在生育后有的又會換工作。要讓學生都能終身受益,需給他們打下寬厚的基礎,提供通識教育、文字和口頭表達訓練等,同時又讓他們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志趣,在多種方向和課程中選擇。

另一方面,在現代社會中,新聞和傳播媒介是人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工具,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對個人、組織和社會都日益重要,新聞素養和媒介素養,即對新聞和傳播媒介的認識和利用方面的素養,應是通識教育的重要內容。在移動傳播時代,社會公眾在新聞和傳播活動中已有很大的主動權,充分發揮新聞和媒介的積極作用,防止其消極影響,更有賴于全社會的新聞素養和媒介素養。

通識教育課當內行不覺淺、外行不覺深,既不是簡單的通俗課、概論課、娛樂課;又能被非本專業的學生也順暢地理解接受。

五、改進教材和教學方法

教材的水平高低與教材的產生環境有關。目前教學與科研機構的工作量和成果計算中,教材一般只能頂半部專著。實際上,許多優秀教材的編寫難度和工作量,并不亞于一般的專著,其社會作用也遠在許多專著之上。應在我們的體制和管理上,鼓勵一流的專家學者編寫教材,鼓勵把最新的研究成果放進教材。而作為作者,則應有為人師表的風度,不計名利的奉獻精神。

還應鼓勵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在市場上已有幾種《新聞學導論》《新聞學概論》等書時,筆者也寫了一本,提出了關于新聞定義、新聞價值等新聞本體問題的新見解,關注了報道價值、新聞源等等以往被忽略的問題,還融入了新聞專業主義、新聞職業規范、公共空間、公民新聞、預測性新聞、媒介影響力、新聞事業與傳媒產業、新聞改革、數字化、全球化對新聞傳播的影響和對策等許多新問題,在體例上也與其它同類書籍有很大的不同。清華大學出版社看到后立即表示愿意出版。從許多教師的反映來看,效果還是很好的。

新聞與傳播教材中的絕大部分內容,大學生自己都能看懂,許多解釋和參考資料,目前在網上也基本都能方便地找到,還能方便地儲存和檢索。然而,對一些重要的內容不僅要了解,還要能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靈活地運用,甚至激發出新的創造性思維。我們還需要和可以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相應的職業精神。

因此在數字化、網絡化時代,大學的新聞與傳播專業還是要辦的,但教學的方法和重點,則要與時俱進。書本、網絡能做好、甚至能做得更好的事,就不要在課堂上越俎代庖了,騰出時間來,用于書本、網絡做不了或做不到更好的事。

教材要有一定的全面性,課堂教學則不必,而當更加突出重點,更有針對性地解惑釋疑。融入理論和實踐的新發展、新現象、新案例,進行生動的講解、啟發和討論。使課堂教學與教材及教學網站互補。

教學網站當力求資源豐富;學術民主,兼容并蓄;更新及時。將來還可通過打造和利用“幕課”(Mooc,互聯網在線開放課程),進一步精簡課程和擴大教育范圍。這些都需要有相應的體制和機制保障?,F在高校一般是按教學時間和研究成果計算教師的工作量,還當把教學網站的建設和維護工作也計算進去,并按照“幕課”的受益人數,給有關教師以相應的報酬,鼓勵百花齊放,推陳出新。

數字化傳播的新發展不斷給新聞教育提出新的挑戰和機遇。如現在,社會需要既懂內容,又懂技術、用戶、社會的復合型人才,內容方面既需要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懂的全媒體人才,又需要對某種內容特別內行,能在只有第一第二、難容第三第四的新媒體上立足。而許多學生卻對讀書、上課的興趣遠不如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看視頻、微博或聊天,上課時也如此。

于是一些新聞院系不僅開設新媒體、傳播技術等新課程,還著力培養學習興趣、潛力和眼界,培養思維、專業、技術能力和延伸能力——向其它專業領域延伸,給跨學院跨專業學習創造條件,,引進業界人士任教。還可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體驗式、游戲式教學,以及與其它學校、研究機構等遠程合作培養人才。

猜你喜歡
移動新聞傳播
移動有聲閱讀讓兒童文學回歸故事本身
如何有效發揮課間操的鍛煉作用
“互聯網+”時代新聞采訪教學的困境與出路
移動版教學督導聽課評價系統建設初探
新聞版權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與重構
解構口語化新聞的語言特征
當前紙媒微信公眾號運營的突出問題與策略建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