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泗洪韓井遺址2015—2016年發掘簡報

2018-03-06 05:35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泗洪縣博物館
東南文化 2018年1期
關鍵詞:陶片黑陶遺址

中國國家博物館 南京博物院 泗洪縣博物館

韓井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梅花鎮韓井村,南距泗洪縣城約20千米,西距順山集遺址約4千米[1]。梅花鎮所在為一條南北向的長條形崗地,海拔約34米,鎮子東西側都漸低。順山集遺址位于梅花鎮西南側[2],韓井遺址位于梅花鎮東側,海拔約20米。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為順山集文化時期的環壕聚落。

依據2014年發掘提供的線索,2015年3月,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泗洪縣博物館組成的考古隊對G14進行鉆探追蹤,確認G14是一條環壕,平面呈不規則圓形,目前殘存寬度約10.6、殘深約0.8~0.9米。僅在北段壕溝中部發現密集的陶片、獸骨堆積,其余各段填土內包含物較少。

另據鉆探,在遺址東段環壕內發現一片低洼地,2015—2016年的發掘旨在了解這塊低洼地的性質及環壕內的聚落布局。發掘區在遺址東南部,分為三個區域:一區是在環壕南段,布2×15米的探溝(TG1)解剖環壕;二區是在遺址中部偏南,南段環壕以北,東西向布5×10米探方4個(T2244—T3044);三區是在東側環壕內側,布10×10米探方4個(T3350、T3352、T3550、T3552),由于T3352西側緊鄰以前的試掘區,實際發掘面積為8×9米。本次發掘總面積約425平方米,因發現古水稻田遺跡,發掘至此停工,僅有未涉及水稻田的探方清理至生土。發掘結束后,發現水稻田的探方采取保護性回填。2016年4—6月,重新揭露2015年第三發掘區4個探方,并在此區北部布10×10米探方2個(T3354、T3554)。另在東南環壕外布2×15米的探溝(TG2)進行發掘,了解環壕外堆積情況[3]。

這兩次發掘揭示遺址東南部主體為順山集文化一、二期堆積,并發現大汶口文化時期零星的灰坑和漢代墓葬。發現的遺跡有順山集文化時期的房址、灰坑和水稻田等,遺物有大量陶、骨、角、石器等。

一、地層堆積

遺址東南部的堆積與曹梅公路以北發掘區的堆積無法對應,2015—2016年發掘區內,幾乎不見順山集文化第三期的遺存。耕土層及近代擾土層下,疊壓了一些近代坑、漢墓和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灰坑,這些遺跡打破順山集文化一、二期的堆積。T2244—T3044發掘區內的堆積與T3550所在發掘區堆積基本對應。下面以第三發掘區的T3550、T3552西壁(圖一)和T3352北壁(圖二)為例介紹2015—2016年發掘區堆積情況(因下雨導致探方壁塌落多次,現各壁剖面圖實為最后清理狀態下的剖面)。

①層:耕土層?;液稚凵巴?,土質疏松,厚5~20厘米。

②a層:近代擾土層。淺黃褐色粉砂土,土質較疏松,整個發掘區均有分布。深5~25、厚0~28厘米。出土瓷片、陶片和動物骨骼等??杀嫫餍斡懈?、罐等。此層下疊壓有近代坑、M4—M12共九座漢代墓葬和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灰坑,局部范圍內順山集文化的灰坑也直接疊壓在此層下。

圖一// T3550、T3552西壁剖面圖

圖二// T3352北壁剖面圖

②b層:近代擾土層?;野咨ね?,土質較致密,零星分布于發掘區中北部和東南角。深5~30、厚0~25厘米。出土物有少量陶片??杀嫫餍斡懈?、罐等。此層疊壓著M2、M3兩座漢代墓葬。

③層:黑褐色黏土,土質致密,含紅燒土顆粒、炭屑,除東部環壕到低洼地之間的區域,整個發掘區均有分布。深10~55、厚0~50厘米。含有陶片、石塊、石器、動物骨骼等。陶器紋飾以素面為主,可辨器形有釜、罐、缽、支腳、支座等。另有石錛、礪石、鹿角料等。此層屬順山集文化時期的堆積,該層下疊壓S1、G16、H108等遺跡。

④層:黑色黏土,土質較致密,含大量黃色銹斑和少量紅燒土顆粒、炭屑及鐵錳顆粒,集中分布于發掘區西部和中部。深35~75、厚0~25厘米。出土物有陶片、石塊、石器、動物骨骼等??杀嫫餍斡懈?、罐、缽、石錛、鹿角料等。

⑤a層:黑灰色黏土,土質較致密,含鐵錳顆粒、炭屑,零星分布于發掘區東南部T3550探方東北角。深20~45、厚0~20厘米。出土物有少量陶片、動物骨骼??杀嫫餍斡懈?、罐等。

⑤b層:黑灰色黏土,土質較致密,含黃色銹斑、鐵錳顆粒、炭屑,分布于發掘區已揭露部分(西南三個探方)的中間區域。深55~80、厚0~20厘米。出土物有少量陶片、動物骨骼??杀嫫餍斡懈?、罐等。

⑥層:淺青灰色黏土,土質較致密,含少量黃色銹斑,分布于發掘區已揭露部分(南部兩個探方)的南部和西部局部區域。深65~90、厚0~20厘米。包含物較少。

⑥層以下為黃色生土。

二、重要遺跡和遺物

此次發掘共發現順山集文化時期水溝20多條、灰坑200余座、房址2座、柱洞若干,房址和柱洞集中分布在T2244—T3044所在的發掘區內。本年發掘最重要的發現是一組由洼地和水溝組成的水稻田遺跡。

(一)水稻田遺跡(S1)

1.遺跡情況

圖三// 水稻田S1平、剖面圖

已揭露部分位于T3352和T3354內(彩插二︰1)。疊壓于③層下,填土有2層。第1層不僅填滿了洼地(k)和水溝(g),還溢出來,分布范圍較廣。第2層填土局部分布在T3352k1和T3352k3內。

S1從平面看,由18條小溝和3塊低洼地構成。18條小溝為T3350g1,T3352 g1—g7、g9、g10,T3354g1—g8,3塊洼地為T3352k1—k3。水流的方向一是從T3352東南部最高處流出,向西南和西北洼地內匯聚,另一條是從T3354的東北角高處流向南部T3352k3處。T3352g3自T3352東南角流出,經過T3352k1后向東注入T3352k2; T3352g1 自T3352k1引水之后,向北延伸通向低洼地T3352k3;T3352g2通過T3352k1向西南引水,與T3352g4相交后并分為兩股,南側為T3352g6,北側為T3352g5,然后注入了低洼地T3352k2。T3354g1—g8 和T3352g10則從T3354的東北角,也是探方內最高處向南,也匯入T3352k3(圖三)。

洼地 T3352k1,平面近圓形,口部清晰,鍋底形坑???2.8、深 0.43米。被T3352③疊壓,內有2層填土:①層填土即為S1①,為黑灰色夾鐵錳顆粒、炭屑和燒土顆粒,較為致密的黏土;T3352k1②為含炭量較高的灰土,質地較為疏松。

T3352k2,平面呈不規則形,相對深度與T3352k1相當,口部長約4.3、寬約2.1、深0.5米。底部較平。西部伸入探方壁。

表一// S1水溝堆積情況統計表

T3352k3,平面呈不規則形,位于整組遺跡中部,口部東西長6.6,南北寬約3、深0.7米。底部較平。①層填土即為S1①,T3352k3②為青灰色淤土,較純凈。

水溝 詳細堆積情況見表一。溝內填土均為S1①。

2.S1填土內出土遺物

S1填土出土的器物有陶、石、骨角器。陶器以夾砂紅褐陶為主,陶色不均,外紅內黑,夾砂灰褐陶次之;紋飾以素面為大宗,其次為附加堆紋??杀嫫餍斡懈?、罐、缽、杯、支腳、紡輪、器蓋等,以釜為主。

陶釜口沿數量較多,根據口部情況分為敞口釜和束頸釜兩類。

敞口釜 7件。根據唇部情況,分為二型。

A型 厚唇,深腹。4件。S1①︰22,夾粗砂,陶色外黑內褐,灰胎。殘寬6.5、殘高5.1、厚0.7~1.3厘米(圖四︰11)。S1①︰23,夾粗砂,陶色外紅褐內黑,紅褐胎。殘寬11.2、殘高5、壁厚0.7~1.5厘米(圖四︰12)。S1①︰29,夾砂,陶色外紅褐內黑,紅褐胎。殘寬6.4、殘高7.1、壁厚0.6~1.5厘米(圖四︰16)。S1①︰30,夾粗砂灰陶。殘寬6.7、殘高7.5、壁厚0.8~1.3厘米(圖四︰17)。

B型 薄唇。根據腹部不同,分為二式。Ⅰ式,薄唇深腹,3件。S1①︰26,夾粗砂,灰黑陶,外局部褐色,灰胎??谘叵虏扛郊哟劣〖y小鋬。殘寬8.9、殘高6.8、壁厚0.7~0.8厘米(圖四︰15)。S1①︰31,夾植物灰陶,局部紅褐。上腹部貼塑泥條。殘寬8.7、殘高8.5、壁厚0.5~0.7厘米(圖四︰18)。S1①︰28,夾砂,外褐內黑陶,陶色不均勻,灰胎。內壁有刮抹痕跡。殘寬18.8、殘高12.5、壁厚0.9~1.1厘米(圖四︰19)。B型Ⅱ式敞口釜在G16、H108、H215等遺跡中發現。

束頸釜 2件。S1①︰24,夾粗砂,黑陶,灰胎。方唇。殘寬8.7、殘高3.8、壁厚0.7~0.8厘米(圖四︰13)。S1①︰27,夾粗砂,外黑內紅陶,紅胎。尖圓唇。殘寬5.6、殘高4.7、壁厚0.4~0.6厘米(圖四︰14)。

器把 2件。S1①︰15,夾粗砂,灰黑陶,局部紅褐色,灰胎。殘長5、殘寬6.9、壁厚0.8~1.3厘米(圖四︰1)。S1①︰32,夾粗砂,灰黑陶,陶色不均,褐胎。端部有一實心鉆孔,應為單把罐的把手。殘長6.9、殘寬6.1、壁厚0.9~2.1厘米(圖四︰6)。

器耳 數量較多,根據器耳形態可分為二型,介紹4件。

A型 紐形。2件,為雙耳罐耳。S1①︰16,泥質,紅褐陶,灰胎。殘寬7.4、殘高5、壁厚0.6~0.9厘米(圖四︰2)。S1①︰19,夾粗砂紅褐陶。殘寬9.5、殘高6.9、壁厚0.5~0.7厘米(圖四︰5)。

B型 寬帶形。2件,為雙耳罐耳。S1①︰17,夾粗砂,外褐內黑陶,灰胎。殘寬5.1、殘高6.4、壁厚0.6~0.9厘米(圖四︰3)。S1①︰18,夾粗砂紅褐陶。殘寬5.1、殘高7.3、壁厚0.8~1.1厘米(圖四︰4)。

支腳 1件。S1①︰2,夾粗砂紅褐陶。殘長4.7、寬5.6~7.2厘米(圖四︰7)。

器蓋 1件。S1①︰25,泥質紅陶。圓唇,口沿內斂。殘寬8.4、殘高3.8、壁厚0.3~0.5厘米(圖四︰10)。

穿孔陶片 1件。S1①︰3,夾細砂紅陶。厚陶片改制,一面略凸,一面凹弧,粗磨,一鉆孔未貫穿。直徑3.4、孔徑0.6、壁厚1.1厘米(圖五︰3)。

杯 1件。S1①︰12,泥質紅陶。陶泥含鐵錳結核。捏制。高2、壁厚0.7厘米(圖五︰4)。

圖四// 水稻田S1①出土陶器

紋飾殘片 2件。S1①︰20,夾粗砂。外褐內黑陶,灰褐胎。殘長9、殘寬8.2、壁厚0.8厘米。附加堆紋上施指甲紋(圖四︰8)。S1①︰21,夾粗砂,外褐內黑陶,灰胎。殘長5.5、殘寬6.3、壁厚0.7~0.8厘米。施雙面鉆孔一個(圖四︰9)。

石器多用河灘礫石加工而成,器形可見磨石、石球、礪石等。

磨石 2件。S1①︰1,長英質砂巖。利用天然礫石成形。有一凹面為使用面。寬3、高7.5、厚2.8厘米(圖六︰1)。S1①︰9,石英砂巖。利用天然礫石成形。有兩個使用面。殘寬5.1、殘高4.7、厚4厘米(圖六︰5)。

圖五// 韓井遺址出土陶器

礪石 1件。S1①︰14,紫紅色砂巖。磨制而成,一面經使用致凹槽。殘長6、寬3.9厘米(圖六︰2)。

石球 1件。S1①︰4,白色凝灰巖。打制后琢制,側邊見錘擊、打制形成的篦點痕。寬6.9、高6.4、厚5.5厘米(圖六︰3)。

石器 2件。S1①︰8,長石砂巖。利用天然石料磨制而成。器表較粗糙,磨制修整一側,局部表面較光滑,應為使用痕跡。橫截面為四邊形。殘長11.9、殘寬4.4厘米(圖六︰4)。S1①︰6,變質石英砂巖。打制而成,表面較粗糙,一面有磨制痕跡。殘長4.4、殘寬4.3厘米(圖六︰6)。

骨器發現不多,可辨器形為骨鏃。

圖六// 水稻田S1①出土石器

骨鏃 1件。S1①︰11,切削成形,粗磨修整。圓柱形身,帶鋌,鋌部略殘。長5.5、寬0.7厘米(圖七︰5)。

骨器 3件。S1①︰5,局部呈黑色。磨制。柱狀,截面橢圓形,兩端均殘。寬0.5、殘高2.1厘米(圖七︰2)。S1①︰13,切割成形,粗磨修整。長4.2、寬3、厚0.7~1.5厘米(圖七︰3)。S1①︰10,切削成形,不規整。一端磨制較光滑,或為使用所致。殘寬2.9、殘高4.8厘米(圖七︰4)。

(二)溝

1.G16

G16位于T3550和T3552西部,東壕溝的內側,與東壕溝大體平行,平面呈不規則長條形,口部、底部均不明顯,壁面、底面均無加工痕跡,溝底不平??趯?1.7~3.7、長約 13、深0.5米。被疊壓在③層下,口距地表深0.45~0.58米,被M2、M3、H107、H141、H157、H162和H199打破,打破H127、H131、H133、H152、H156、T3550④、T3550⑤和生土(圖八)。此溝的東壁,順著溝邊,殘留有斷續的生土埂,西部也由一片與溝邊平行的較為連續的生土臺埂與西部探方的低洼地隔開。推測此溝最早是人為在生土面上刻意挖出溝狀結構,最初的功能可能與S1有關。此后,人類長期在此反復動土活動,形成了復雜的溝狀的堆積。

溝內堆積復雜,有8層分布不連續的層狀堆積,還有一些與這些層狀堆積有疊壓打破關系的坑。下面按時代由晚至早的順序分別介紹。

G16①:紅燒土塊堆積,較致密,坡狀堆積,厚0~35厘米,分布在G16中部偏北,局部分布。出土少量陶片。

G16②:青灰色黏土,較致密,坑狀堆積,厚0~28厘米,分布在G16南部局部。含有紅燒土顆粒、炭屑,出土有陶片、動物骨骼等,被其疊壓的遺跡有T3550D1。

圖七// 韓井遺址出土骨角器

圖八// G16平、剖面圖

G16③a:黑灰色黏土,較致密,坡狀堆積,厚0~50厘米,分布在G16中部和北部大部分區域,含有紅燒土顆粒、炭屑,出土有陶片、龜甲和其他動物骨骼等。

G16③b:青灰色夾黑斑黏土,較致密,坡狀堆積,厚0~30厘米,分布在G16南部局部區域。含有紅燒土顆粒、炭屑,出土有陶片、鹿角和動物骨骼等。

G16④a:黑灰色夾黑斑黏土,較致密,近水平狀堆積,厚0~25厘米,分布在G16南部局部。含有炭屑,出土有陶片、動物骨骼等。

G16④b:黑灰色黏土,較致密,坡狀堆積,厚0~20厘米,分布在G16中部偏南。含有紅燒土顆粒,出土有陶片、鹿角和動物骨骼等。

G16④c:灰黑色夾少量黃斑黏土,較致密,坡狀堆積,厚0~8厘米,分布在G16中部局部。含有紅燒土顆粒,出土有陶片、動物骨骼等。

G16④d:黑色黏土,較致密,坡狀堆積,厚0~8厘米,分布在G16中部偏南局部。含有較多紅燒土顆粒和炭屑,出土有陶片和動物骨骼等。

2.G16填土內出土遺物

G16填土內出土有陶器、石器和角料等。陶器以夾砂外紅褐內灰黑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另有少量泥質陶和夾植物陶??杀嫫餍斡懈?、罐、缽、磨圓陶片、器蓋等,以釜為主,陶器紋飾以素面為主。

陶釜口沿 10件。均為敞口釜。

B型Ⅰ式 1件,深腹。G16②︰1,夾粗砂,外紅內黑陶,褐胎。圓唇,深腹、下部斜收,圜底,兩側各有一對乳釘狀鋬手??趶?0.2、腹徑32.6、高29、壁厚1厘米(圖九︰1)。

圖九// G16出土陶器

B型Ⅱ式 9件,淺腹。G16②︰8,夾粗砂,外紅褐內黑陶,紅褐胎。陶色不均。尖圓唇,斜腹下收。殘寬14.3、殘高10.6、壁厚0.7厘米(圖九︰2)。G16②:2,夾粗砂,外紅褐內黑陶,灰胎。尖圓唇。殘高7.5、壁厚0.6厘米(圖九︰3)。G16②:5,夾細砂,外紅褐內黑陶,陶色不均,紅褐胎。尖圓唇,口沿下方施三個乳釘狀小鋬。殘寬5.7、殘高5.6、壁厚0.6厘米(圖九︰4)。G16③b︰1,夾粗砂,外灰褐內黑陶,灰胎。尖圓唇。內壁抹平。殘高4.1、壁厚0.7厘米(圖九︰5)。G16④a︰2,泥質,外黑內紅褐陶,灰胎。尖圓唇。殘高5.3、壁厚0.5厘米(圖九︰6)。G16③a︰1,夾粗砂,黑陶,陶色不均,灰褐胎。圓唇,直口,口沿下方有一小鋬手。殘寬6厘米、殘高5.9、壁厚0.4厘米(圖九︰7)。G16④b︰7,夾細砂,外灰褐內黑陶,灰胎。尖圓唇。殘高7.2、壁厚0.6厘米(圖九︰8)。G16②:3,夾粗砂,外紅褐內黑陶,陶色不均,灰胎。圓唇。殘寬6.2、殘高6.8厘米、壁厚0.6厘米(圖九︰9)。G16④b︰5,夾粗砂,外紅褐內黑陶,紅褐胎。尖圓唇。殘高5.6、壁厚0.6厘米(圖九︰10)。

器蓋 1件。G16④b︰4,夾細砂,外紅褐內黑陶,陶色不均,灰胎。圓唇。殘高5.4、壁厚0.5厘米(圖九︰11)。

器口 1件。夾細砂,外黑褐內黑陶,陶色不均,灰胎??谖?,沿面有數道刻劃紋。殘高2.9、壁厚0.9厘米(圖九︰12)。

陶缽 1件。G16④a︰1,泥質紅陶,灰胎。尖圓唇、斂口。殘高3.5、壁厚0.5厘米(圖九︰13)。

磨圓陶片 1件。G16④c︰1,夾粗砂,外紅內黑陶,紅胎。厚陶片改制,一面略凸,一面凹弧,粗磨,一鉆孔未貫穿。直徑5、壁厚0.9厘米(圖九︰14)。

紋飾殘片 1件。G16④b︰6,夾粗砂,外灰褐內黑陶,灰胎。附加泥條,周飾戳印紋。殘寬7.6、殘高6.5、壁厚0.8厘米(圖九︰15)。

器把 2件。G16③b︰5,單把罐把手,舌形。夾細砂,黑陶,灰胎。殘長5.7、殘寬1.7厘米(圖九︰16)。G16③a︰2,釜把手,短條形。夾細砂紅褐陶,陶色不均勻。長4.2、寬4.4、壁厚2.3厘米(圖九︰17)。

圖一〇// H108平、剖面圖

器底 1件。G16④b︰3,夾植物,外灰褐內黑陶,灰褐胎。餅形。底徑7.4、殘高2.5厘米(圖九︰18)。

器耳 數量較多,根據器耳形態可分為三型,均為雙耳罐耳。

A型 紐形。2件。G16②︰7,夾細砂灰陶??讖?.9~1.3、高5.5厘米(圖九︰21)。G16④b︰2,夾粗砂紅褐陶,紅胎。殘高5.1厘米(圖九︰22)。

B型 寬帶形。1件。G16③b︰4,夾細砂,外紅內黑陶,紅褐胎,殘高7厘米(圖九︰20)。

C型 條形。1件。G16③b︰2,夾植物、炭屑,外紅褐內灰陶,灰胎。殘高4.2厘米(圖九︰19)。

角料 1件。G16④b︰1,鹿角質。局部磨制痕跡和切痕。錐狀,截面直徑1.3、殘高13厘米(圖七︰6)。

(三)灰坑

H108 位于T3550北部。被T3550③層疊壓,被H104、H105和T3550k1打破,打破生土??诓恐睆郊s2.52米,距地表深0.53、自深0.46米,平面近圓形,口部、底部明顯,圜底,壁面、底面均無加工痕跡(圖一〇)??觾忍钔练謨蓪樱孩賹訛榛液谏凵巴?,較致密,堆積接近水平狀,厚20厘米,包含紅燒土顆粒、炭屑,出土有陶片、動物骨骼、骨器等;②層為深灰色黏土,較致密,坑狀堆積,厚28厘米,含有紅燒土顆粒,出土有陶片、動物骨骼等。H108的填土內出土的器物有陶器、骨錐等。陶器以夾砂外灰褐內黑陶為主。紋飾以素面為主,偶見乳釘紋、刻劃紋等,可辨器形有釜、罐、缽、器蓋、紡錘等。其中有三件可復原。陶釜出自H108坑壁上。

器蓋 2件。H108①︰2,夾細砂黑陶。方唇。殘寬5.9、殘高3.6、壁厚0.7厘米(圖一一︰1)。H108②︰16,夾粗砂,外紅褐內黑陶,灰胎。方唇。殘高5.1、壁厚0.6厘米(圖一一︰2)。

器耳 數量較少,根據形態可分為二型,均為雙耳罐耳。

A型 紐形。1件。H108①︰6,夾粗砂,紅陶,陶色不均,灰胎。錐狀。殘寬3.7、殘高5.6厘米(圖一一︰4)。

B型 條形。1件。H108②︰17,夾粗砂紅褐陶。殘高10.7、壁厚0.9厘米(圖一一︰3)。

器底 1件。H108②︰18,夾粗砂紅陶。圜底。殘高4.6、壁厚1.3厘米(圖一一︰6)。

陶缽 1件。H108②︰10,夾細砂,外紅褐內黑陶,黑胎。圓唇,斂口。殘寬9.4、殘高4.5、壁厚0.8厘米(圖一一︰7)。

圖一一// H108出土陶器

陶釜 10件。根據唇部、腹部形態來分,均為B型Ⅱ式敞口釜,薄唇淺腹。H108①︰5,夾粗砂,外灰內黑陶,灰胎。圓唇。殘寬9.5、殘高4.4、壁厚0.8厘米(圖一一︰8)。H108①︰3,夾粗砂,外紅褐內黑陶,灰胎。尖圓唇。殘寬10.6、殘高9.6、壁厚0.9厘米(圖一一︰9)。H108②︰15,夾粗砂,外灰褐內黑陶,灰胎。尖圓唇,斜壁下收。殘高7.4、高10.7、壁厚0.6厘米(圖一一︰10)。H108②︰14,夾粗砂,外灰褐內黑陶,陶色不均,灰胎。圓唇。殘高7.5、壁厚0.1厘米(圖一一︰11)。H108②︰19,夾粗砂外灰褐內黑陶,灰胎。尖圓唇,斜壁下收。殘寬7.2、殘高7.2、壁厚0.8厘米(圖一一︰12)。H108②︰11,夾粗砂,外紅褐內黑陶,陶色不均,紅褐胎。尖圓唇??趶?8.6、殘高12.4,壁厚0.9厘米(圖一一︰13)。H108②︰12,夾粗砂,外紅褐內黑陶,陶色不均,紅褐胎。圓唇。腹部有2小鋬??趶?9.2、殘高7.5、壁厚0.7厘米(圖一一︰14)。H108②︰7,夾粗砂,外紅褐內黑陶,陶色不均,灰胎。圓唇,斜弧腹圜底??趶?8.1、腹徑23.1、高15.5、壁厚0.6厘米(圖一一︰15;彩插二︰3)。H108②︰6,夾粗砂,外紅褐內黑陶,陶色不均,灰胎。圓唇,四鋬,斜弧腹近平底??趶?1.4、腹徑25.2、高16.6、壁厚0.9~1.1厘米(圖一一︰16;彩插二︰4)。H108②︰8,夾粗砂,外紅褐內黑陶,陶色不均,灰胎。圓唇,雙側鋬,每側各三個泥條形鋬手,斜弧腹圜底??趶?8、腹徑29.9、高22.05、壁厚0.65厘米(圖一一︰17;彩插二︰5)。

陶紡錘 1件。H108②︰1,泥質紅褐陶。腹徑2.3、高5.2厘米(圖五︰2)。

骨錐 1件。H108①︰1,磨制。圓柱形身,錐形尖,一端殘。長3.3、直徑0.5厘米(圖七︰1)。

H215 位于T3554東北部。被T3554②層疊壓,打破H218,距地表0.15米,口寬約0.82、自身0.4米(圖一二;彩插二︰2)。平面圓角長方形,口部、底部明顯,直壁平底,壁面、底面均無加工痕跡??觾忍钔羶H一層,灰褐色黏土,較致密,呈水平狀分布,厚0.4米。填土內出土陶片,以夾砂外紅褐內黑陶為主,紋飾主要為素面,偶見戳印紋,可辨器形有釜和支腳??拥椎箍跙型Ⅱ式敞口釜一件。

陶釜 1件。H215︰1,夾粗砂陶,外紅內黑,灰胎。敞口,圓唇,斜弧腹圜底??趶?7、高14.2、壁厚0.6~0.9厘米(圖五︰1;彩插二︰6)。

三、結語

(一)遺址分期與年代

圖一二// H215平、剖面圖

根據2014—2016年發掘所獲的考古材料來看,韓井遺址的文化面貌與順山集遺址基本一致,2014年發掘北段壕溝內主體是順山集文化三期遺存[4],2015—2016年發掘所獲屬于順山集文化一、二期的遺存,三期遺存在曹梅公路以南發掘區內尚未發現。

第一期遺存以T3350[5]第4—6層和水稻田S1為代表,從出土的遺物來看,這個時期的陶器以夾粗砂紅褐陶為主,器形以器身厚重,口唇部較厚的A型敞口釜、薄唇的B型Ⅱ式敞口釜、小紐型雙耳罐、單把罐等器物為代表。

第二期遺存以G16、H108、H215為代表,打破T3550第4層,此期陶器仍然以釜、雙耳罐類為主。雙耳罐無可復原者,條形耳和寬帶形耳居多。陶釜以B型Ⅱ式敞口釜較多,另有部分B型Ⅰ式敞口釜。G16②內出土可復原的B型Ⅰ式敞口釜,器壁較薄,腹部較直深,口沿微外卷。H108與H215出土幾件敞口陶釜,呈現出器壁變薄、大敞口斜腹、腹部變淺的特征,還出現個別平底陶釜,這應是B型敞口釜時代特征。

這兩期遺存連續性較強,主要陶器組合基本沒變,遺跡分布上看也較為連續,這兩期應為一個連續的發展時期。

韓井遺址北段壕溝內的堆積,尤其是其中三個活動面(HDM),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陶質上較前兩個時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以夾植物粗泥紅陶為主,器形仍然以釜為大宗,但是以寬折沿圜底釜為主,部分陶釜外壁施繩紋或者口沿處施紅衣;其次還可以見到順山集遺址第一期常見的B型敞口斜腹圜底釜、束頸釜,只是陶質發生變化。這一期還出現較多的圈足器。石器不見順山集遺址一、二期常見的石球和磨盤,以石錛和斧為主。骨角器中出現鏤空工藝的骨柄飾這類精美工藝。從遺物面貌來看,這一期較前三個階段遺存的變化較大,相當于順山集遺址的第三期,為壕溝廢棄以后的堆積。雖然這一時期陶器陶質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器形,但是束頸釜和敞口斜腹釜等器型上還是可以看到前期的延續性。這三期遺存應該屬于同一個文化的不同時期,其中二、三期之間或許有時間上的缺環。

我們從韓井遺址第一、二期遺存浮選出的炭化稻中選取六份送BETA實驗室進行加速器質譜碳十四測年,六份樣品的年代在68.2%置信度下集中分布在BC6450—6200年之間,處于順山集遺址一、二期的年代范疇(距今8500—8000年)[6]內。韓井遺址第一期較順山集遺址略晚,第二期較順山集遺址二期早,兩期的分界放在BC6350比較合適,第三期的年代在BC5800左右[7],符合我們根據聚落布局和器物組合、形態變化作出的推測,即遺址的一期、二期與三期之間在時間上并不連續。

(二)S1的性質判斷及與G16、壕溝的關系

1.S1水稻田性質的判斷

從結構上看,S1由若干條小水溝將3塊洼地連接在一起。這些小溝大致分三個方向,由高處引水向低洼地,洼地間也有高差,這顯然是古人有意識地對水進行管理和利用的一組設施。

發掘過程中,我們對每個堆積單位都采集了浮選土樣和微體分析土樣。在順山集文化一期和二期的二十多個灰坑中發現了炭化稻,個別灰坑內發現了馴化類型的炭化小穗軸[8],這是韓井先民進行水稻栽培的直接證據。在水溝和洼地組合遺跡的填土中發現了較多的水稻扇型和水稻雙峰型植硅體,結合這組遺跡的結構特點,推測此組遺跡與人類馴化水稻的行為有關,應是當時的水稻田。

2.S1與G16及壕溝的關系

S1和G16被一條東南—西北向的生土臺梗分隔在東西兩側。兩者均打破順山集文化第一期的遺存,但是S1廢棄在順山集文化第一期,G16的廢棄時間略晚,在順山集文化二期被徹底填平。不能排除兩者建造和使用時期同時的可能,且S1的T3352g2從G16西側溝邊生土埂處引出,顯然是引水所用。如此G16當與S1的功能結合起來考慮,應是當時古人一條引水或者蓄水的溝。

關于壕溝的年代,其建造時間不會晚于二期,主要使用時期當在第二期,在第三期時被徹底廢棄[9],韓井遺址的水稻田S1的廢棄時間早于壕溝的建造。故筆者認為水稻田S1與壕溝沒有直接關系。

(三)生業經濟

通過植物考古的工作,我們得知韓井先民已經開始馴化水稻[10];動物骨骼的初步整理顯示,順山集文化時期遺址的哺乳動物以豬和鹿居多,還有大量魚鱉類水生動物[11]。除了動、植物資源分析,有機殘留物分析等工作也在展開,有望推進我們對遺址生業經濟結構的認識。

發 掘:莊麗娜 于慧楠 邱振威 閆 龍劉鎖財 潘明月 寧振南

繪 圖:姜 淼 方 丹

攝 影:邱振威 莊麗娜

執 筆:莊麗娜 邱振威 于慧楠 馬 功林留根

[1]韓井遺址地理位置示意圖見本期《江蘇泗洪韓井遺址2014年發掘簡報》圖一。

[2]南京博物院、泗洪縣博物館:《順山集——泗洪縣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16年。

[3]韓井遺址2015—2016年探方分布圖見本期《江蘇泗洪韓井遺址2014年發掘簡報》圖二。

[4]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泗洪縣博物館:《江蘇泗洪韓井遺址2014年發掘簡報》,《東南文化》2018年第1期。

[5]僅此一個探方清理到生土面上。

[6]同[2]。

[7]同[2]。

[8]大植物的鑒定及報告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高玉博士完成。

[9]同[4]。

[10]邱振威、莊麗娜、林留根:《江蘇泗洪韓井遺址水稻馴化的植硅體證據及相關問題》,《東南文化》2018年第1期。

[11]動物骨骼鑒定結果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張穎老師提供。

猜你喜歡
陶片黑陶遺址
考古學家怎樣發現遺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稷山郭家棗園遺址東周時期圓陶片用途淺析*
遼上京遺址
簡論龍山黑陶
齊河黑陶制作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黑陶藝術作品欣賞
美哉黑陶
拾到一塊陶片的快樂
劉家莊遺址的跌宕發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