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泗縣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的調查與研究

2018-03-06 05:35張小雷何鈺婧
東南文化 2018年1期
關鍵詞:泥質內壁遺址

張小雷 張 偉 何鈺婧

(1.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山東濟南 250100;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安徽合肥 230601;3.蕪湖市博物館 安徽蕪湖241000)

為進一步探索皖北地區新石器時代前期的文化面貌,2012年春夏之際,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員對皖東北泗縣進行了重點區域的調查。

泗縣位于安徽省東北部,黃淮海平原南端,東部與江蘇省泗洪縣、北部與江蘇省睢寧縣接壤,南部與安徽省五河縣、西部與靈璧縣為鄰,總面積1787平方千米。境內大部分為平原,海拔在20米以下的面積占總面積的90.9%,西北、東南地勢略高,海拔在25~40米,中部有少量殘丘,如屏山、朱山、赤山等,最高峰為朱山,海拔157米。潼河、老濉河、新濉河、新汴河、石梁河、唐河、北沱河、南沱河自西北至東南流經縣境,最終匯入淮河。

本次調查在參考了江蘇泗洪順山集[1]、安徽淮北石山子[2]等鄰近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地理環境的基礎上,選擇了重點區域,制定了調查方案。即對中部殘丘崗地邊緣、主要河流沿線進行調查,殘丘崗地包括朱山、屏山、老山、赤山周圍及東南部的墩集鎮崗地區域,沿潼河、老濉河、石梁河、唐河、北沱河、南沱河兩岸進行了調查,并對其他零散地區的遺址進行了復查。實際調查面積400平方千米,歷時30天。共調查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遺址25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和商周時期的遺址情況已另文報道[3],本文僅對其中的3處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情況簡報如下,并就其文化面貌做簡要探討(圖一)。

一、于莊遺址

(一)遺址概況

位于屏山鎮屏山行政村于莊自然村東50米,屏山西麓,東臨一條灌溉渠,渠東為104國道。陶片主要分布于渠西河堤上,因取土對遺址造成破壞暴露出陶片。遺址南北長約200、東西寬約70米,分布面積約1.5萬平方米。陶片以夾細砂褐陶為主,胎及內壁多為黑色,可辨器形以釜為大宗,另有乳足器、小罐等。

(二)文化遺物

圖一// 安徽泗縣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分布圖

釜口沿 14件。12SPY︰1,夾粗砂褐陶,內壁為黑色??谘爻识嘟切?,殘存一角。厚1.3厘米(圖二︰1)。12SPY︰2,夾細砂褐陶,內壁為黑色。大敞口,圓唇,內外壁均打磨??趶?6.8、殘高4.5、厚0.7厘米(圖二︰2)。12SPY︰3,夾粗砂黃褐陶,口沿內外為黑色。大敞口,圓唇。厚0.7厘米(圖二︰3)。12SPY︰4,夾細砂黑褐陶,內壁為黑色。大敞口,圓唇,內外壁均有打磨痕。厚0.7厘米(圖二︰4)。12SPY︰5,夾細砂黑褐陶,口沿及內壁為黑色。敞口,圓唇,口沿部較厚,內外壁均有打磨痕??谘睾?.2、器腹厚0.6厘米(圖二︰5)。12SPY︰6,夾砂灰黑陶。侈口,圓唇??谘睾?.5、器腹厚1厘米(圖二︰6)。12SPY︰7,夾粗砂黃褐陶,口沿及內壁為黑色。侈口,圓唇,口沿部較厚,上腹近直,內壁有打磨痕??谘睾?.5、器腹厚0.6厘米(圖二︰7)。12SPY︰8,夾粗砂灰陶,內壁為黑色。侈口,唇部殘,口沿部較厚,上腹近直??谘睾?.4、器腹厚1厘米(圖二︰8)。12SPY︰9,夾細砂黑褐陶,口沿及內壁為黑色。直口,尖圓唇,口沿部較厚,內外壁均有打磨痕??谘睾?、器腹厚0.5厘米(圖二︰9)。12SPY︰10,夾細砂黃褐陶。侈口,圓方唇,口沿部較厚??谘睾?.1、器腹厚0.7厘米(圖二︰10)。12SPY︰11,夾粗砂褐陶。微斂口,斜方唇。厚0.8厘米(圖二︰11)。12SPY︰12,夾細砂黃褐陶。敞口,斜方唇。厚0.6厘米(圖二︰12)。12SPY︰13,夾粗砂黃褐陶。侈口,圓唇。厚0.6厘米(圖二︰13)。12SPY︰15,夾粗砂褐陶,內壁為黑色??谘貧?,上腹微鼓,沿下有一梭形耳。殘高9、厚0.8厘米(圖二︰14)。

罐 2件。12SPY︰14,夾云母黃褐陶。圓唇,斜肩。厚0.5厘米(圖二︰15)。12SPY︰16,夾植物黃褐陶,灰胎。器形較小,平沿,近直腹,大平底微內凹,殘存一耳??趶?.3、底徑4.6、高4.9、厚0.7厘米(圖二︰16)。

鼎足 1件。12SPY︰17,夾草木灰及蚌末黃褐陶,灰黑胎。殘存根部,截面近圓形。殘高3.8厘米(圖二︰17)。

乳足 2件。12SPY︰18,夾粗砂黑陶。殘高1.8厘米(圖二︰18)。12SPY︰19,夾粗砂褐陶。矮乳足內凹。高0.5厘米(圖二︰19)。

二、唐圩遺址

(一)遺址概況

位于草溝鎮孫巷行政村唐圩自然村東200米,唐河西岸,為橢圓形漫坡,高約1米,面積約5萬平方米。地表為旱地,發現陶片較多。在遺址東部唐河邊有一水坑,剖面上有大量紅燒土塊,紅燒土塊有植物印痕。陶器質地夾蚌陶、夾云母陶、夾砂陶、夾炭陶比例幾乎相等,陶色以紅陶居多,紋飾有戳點紋、豎條紋、戳刺紋、乳釘紋等(圖三),器形以釜口沿居多,另有鼎足、缽、支座、石斧等。

(二)文化遺物

釜口沿 19件。12SCT︰1,夾云母褐陶。直口,圓唇,下部內折,轉折處外壁有紐殘痕,口沿下施戳刺紋。厚1厘米(圖四︰1)。12SCT︰2,夾云母紅褐陶,內壁為黑色。直口,方唇,下部內折,轉折處外壁有堆紋,口沿下施戳刺紋。厚1厘米(圖四︰2)。12SCT︰3,夾云母灰褐陶,口沿及內壁為黑色。直口,圓唇,口沿下施豎條紋。厚1.7厘米(圖四︰3)。12SCT︰4,夾云母褐陶。尖圓唇,短折沿,口沿下施戳刺紋。厚0.7厘米(圖四︰4)。12SCT︰5,夾云母褐陶,口沿及內壁為黑色。直口,平沿微內凹,尖圓唇,口沿下施戳刺紋。厚1.2厘米(圖四︰5)。12SCT︰6,夾云母褐陶,口沿及內壁為黑色。微侈口,口沿下部內折,口沿下施戳刺紋。厚0.9厘米(圖四︰6)。12SCT︰7,夾云母褐陶,內壁為黑色。微斂口,口沿下部內折,口沿下有條形鋬。厚0.7厘米(圖四︰7)。12SCT︰8,夾云母褐陶。斂口,尖圓唇,口沿下部內折,轉折處外壁施戳點紋。厚1.2厘米(圖四︰8)。12SCT︰9,夾云母黑陶。直口,尖圓唇,口沿下部內折,轉折處外壁施戳點紋。厚0.3~0.8厘米(圖四︰9)。12SCT︰10,夾云母褐陶,口沿及內壁為黑色。斂口,尖圓唇,口沿下部內折??谘叵率┐咙c紋。厚0.6厘米(圖四︰10)。12SCT︰13,夾蚌末黃褐陶,侈口,尖圓唇,斜腹內收,口沿下有一周淺突棱。厚0.6厘米(圖四︰11)。12SCT︰14,夾蚌末黃褐陶,侈口,圓唇,直腹。厚0.9厘米(圖四︰12)。12SCT︰15,泥質褐陶,內壁為黑色。侈口,圓唇,大斜折沿。厚0.7厘米(圖四︰13)。12SCT︰16,夾植物黃褐陶。侈口,圓唇,短斜沿,直腹,口沿下有一紐。厚0.7厘米(圖四︰14)。12SCT︰17,夾褐陶,內壁為黑色。侈口,圓唇,大斜折沿。厚0.6厘米(圖四︰15)。12SCT︰18,泥質紅褐陶,口沿及內壁為黑色。侈口,圓唇,大斜折沿,直腹。上腹部施豎向戳點紋,下有橫向窄堆紋。厚0.7厘米(圖四︰16)。12SCT︰19,夾蚌末紅陶。侈口,卷沿,尖圓唇,折肩??谘叵聝缺谟心鄺l貼筑痕。厚0.7厘米(圖四︰17)。12SCT︰20,夾蚌末褐陶,灰胎,口沿及內壁為黑色。短直口,圓唇,口下弧收。厚0.8厘米(圖四︰18)。12SCT︰21,泥質黃褐陶。短直口,圓唇,口下內折,轉折處外壁施戳點紋。厚0.8厘米(圖四︰19)。

圖二// 于莊遺址采集陶器

圖三// 唐圩遺址陶器紋飾

圖四// 唐圩遺址采集陶器

缽口沿 6件。12SCT︰24,泥質黃灰陶。微斂口,圓唇。厚0.5厘米(圖四︰20)。12SCT︰25,泥質黃灰陶。直口,圓唇。厚0.4厘米(圖四︰21)。12SCT︰26,泥質紅灰陶,灰胎,口沿內外壁為紅色。直口,圓唇,斜弧腹內收。厚0.4厘米(圖四︰22)。12SCT︰27,泥質黃褐陶,灰胎,口沿外壁為紅色。微斂口,圓唇,斜弧腹內收。厚0.5厘米(圖四︰23)。12SCT︰28,泥質黃灰陶,灰胎,口沿外壁為黃褐色。直口,圓唇。厚0.4厘米(圖四︰24)。12SCT︰29,泥質黑陶。直口,尖圓唇。厚0.4厘米(圖四︰25)。

釜腹片 2件。12SCT︰11,夾云母黑陶。釜折腹處腹片,上有三個乳釘。厚0.7厘米(圖四︰26)。12SCT︰22,夾蚌末紅陶,內壁為黑色。上有按窩。厚0.5厘米(圖四︰27)。

器鋬 1件。12SCT︰23,泥質紅褐陶。雞冠耳,上有細密按窩。與器腹自然脫落(圖四︰28)。

器耳 2件。12SCT︰30,泥質褐陶,灰黑胎。寬扁弧形。殘長5、寬3.3厘米(圖四︰29)。12SCT︰31,泥質褐陶,灰黑胎。寬扁弧形。殘長3.5、寬3.3厘米(圖四︰30)。

碗底 2件。12SCT︰33,夾植物褐陶,胎及內壁為黑色。矮圈足。底徑8.5、殘高1.6厘米(圖五︰1)。12SCT︰32,夾植物黃褐陶。大平底。底徑9.5、殘高2.6厘米(圖五︰2)。

圖五// 唐圩遺址采集陶、石器

鼎足 6件。12SCT︰34,夾砂褐陶。錐形,較粗壯。殘高10厘米(圖五︰3)。12SCT︰35,夾蚌末褐陶。錐形。殘高9.3厘米(圖五︰4)。12SCT︰36,夾蚌末紅褐陶。錐形。殘高7.5厘米(圖五︰5)。12SCT︰37,泥質灰褐陶。錐形。殘高6厘米(圖五︰6)。12SCT︰38,泥質灰褐陶。錐形。殘高6厘米(圖五︰7)。12SCT︰39,夾蚌末黃褐陶。圓柱形。殘高8.3厘米(圖五︰8)。

器座 1件。12SCT︰12,夾植物黃褐陶,灰胎。殘存小半圈足,斜直腹。殘高5、厚1.3厘米(圖五︰9)。

支座 2件。12SCT︰40,泥質黃褐陶。殘存底部一半,復原為圓柱體。底徑4.5、殘高3厘米(圖五︰10)。12SCT︰41,夾植物及蚌粉黃褐陶。殘存底部一半,復原為方柱體,平底內凹。底寬9.5、殘高8厘米(圖五︰11)。

石斧 2件。12SCT︰43,殘存下部。綠花色。舌形,通體精磨,刃部有使用痕跡。殘長8、寬7、最厚4厘米(圖五︰12)。12SCT︰44,殘存上部。未磨。殘長9、最寬7.8、最厚4厘米(圖五︰13)。

石臼 1件。12SCT︰47,灰色,殘存小部。底平,面部邊緣斜弧,中部下凹,僅琢未磨。殘長4、寬5.2、厚0.9~2.4厘米(圖五︰14)。

石鉞 1件。12SCT︰45,灰花色,殘存一角。通體精磨,殘存部分對鉆孔。長6.8、寬5.4、最厚2厘米(圖五︰15)。

石錛 1件。12SCT︰46,灰色,器形較小。長3.6、寬2.1~3、最厚1.1厘米(圖五︰16)。

石磨棒 2件。12SCT︰42,殘存上部。似為磨棒或石杵之一端,精磨。殘長3、長徑5.2厘米(圖五︰17)。12SCT︰48,褐花色,殘存小段半部。僅琢未磨。殘長4、殘寬3.5、最厚3.7厘米(圖五︰18)。

礪石 1件。12SCT︰49,褐色砂巖。扁平狀,平面略凹。殘長10、寬7、最厚2.6厘米(圖五︰19)。

三、張集遺址

(一)遺址概況

位于草溝鎮大梁行政村張集自然村東南200米,南緊臨南沱河。原為一高臺,高約3~5米,后取土筑堤將高臺破壞。遺址本體面積約1.1萬平方米,現高1米,陶片散落面積約3萬平方米。遺址東臨一小溝,溝東原有一廟,與遺址合稱廟臺。地表為旱地,陶片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及商周時期。新石器時代中期標本不多,僅有少量釜、缽口沿、鼎足,多為泥質黃褐陶,釜類口沿下有突棱殘痕。

(二)文化遺物

釜類口沿 7件。12SCZ︰1,夾蚌末紅褐陶,灰胎。侈口,尖圓唇,口沿下有堆紋痕。厚0.9厘米(圖六︰1)。12SCZ︰2,泥質紅褐陶,灰胎,內壁為黑色。侈口,尖唇,短斜沿,口沿下有鋬。厚0.8厘米(圖六︰2)。12SCZ︰3,夾蚌末黃褐陶,灰黑胎。侈口,尖圓唇,口沿下有堆紋痕。厚0.5厘米(圖六︰3)。12SCZ︰4,泥質紅褐陶,內壁為黑色。侈口,尖圓唇,上腹近直。厚0.5厘米(圖六︰4)。12SCZ︰5,夾蚌末紅褐陶,灰胎,內壁為黑色。侈口,尖圓唇,折沿。厚0.7厘米(圖六︰5)。12SCZ︰6,泥質黃褐陶。侈口,尖圓唇,短斜沿,口沿下有一凹槽。厚0.7厘米(圖六︰6)。12SCZ︰7,夾云母褐陶,灰黑胎。侈口,圓唇,口沿下有堆紋痕。厚0.7厘米(圖六︰7)。

圖六// 張集遺址采集陶器

缽口沿 5件。12SCZ︰8,夾蚌末紅褐陶。圓唇,近直口,有抹痕。厚0.7厘米(圖六︰8)。12SCZ︰9,細泥紅褐陶,灰胎。圓唇,近直口,口沿外為紅色。厚0.5厘米(圖六︰9)。12SCZ︰10,細泥紅褐陶,灰胎。圓唇,近直口,口沿外為紅色。厚0.4厘米(圖六︰10)。12SCZ︰11,泥質灰陶。圓唇,微斂口,口沿外為橙紅色。厚0.5厘米(圖六︰11)。12SCZ︰12,細泥黃褐陶,灰胎。圓唇,近直口。厚0.6厘米(圖六︰12)。

腹片 2件。12SCZ︰13,泥質褐陶,內壁為黑色。釜類腹片,上有窄條狀堆紋,上有索狀按窩。厚0.5厘米(圖六︰13)。12SCZ︰14,夾蚌末褐陶,黑胎。釜類腹片,上有梭狀耳鋬。厚0.8厘米(圖六︰14)。

鼎足 1件。12SCZ︰15,夾蚌末褐陶,灰黑胎。殘存上部,圓柱形。殘高4.5、直徑2厘米(圖六︰15)。

四、結語

于莊遺址地處山前平地,文化面貌較為單一,時代延續性不強,陶器質地幾乎全為夾細砂陶,有少量夾植物陶,陶色多為灰褐色,以口沿和內壁呈黑色為顯著特點,器形較為單一,以釜為主,另有小罐、乳足器。釜多為大敞口、厚唇,采集陶片多為口沿部分,多素面,有的在口沿下有梭形鋬,并有多角形口沿的釜。這些特點除與距此西北100千米的淮北石山子遺址有一定相似因素外,更多的與距該遺址東部30千米的江蘇泗洪順山集遺址文化面貌較為一致[4],如12SPY︰2釜口沿與順山集一期AaI式陶釜近同,12SPY︰5釜口沿與順山集一期AbI式陶釜近同,12SPY︰6、7、8釜口沿與順山集一期CaI式陶釜近同,12SPY︰1釜口沿與順山集二期E型花邊口釜近同[5]。參考順山集等遺址的測年結果,于莊遺址的年代推定在距今約8400—7800年。

與于莊遺址相比,唐圩遺址的年代總體晚一個階段,且遺址本身的延續時間稍長。遺址已地處河邊,陶器質地夾蚌陶、夾云母陶、夾砂陶、夾炭陶比例幾乎相等,陶色以紅陶居多,夾云母陶多為灰黑色,紋飾有戳點紋、豎條紋、戳刺紋、乳釘紋等,器形已比較豐富,釜、鼎共存,另有缽、罐、假圈足碗、支座等,石器有磨棒、石斧、石錛、石鉞、石臼等,磨制已較精細,紅燒土塊有大量植物印痕。這些特點除與淮北石山子一期[6]有一定相似之處外,更多的與距此西南60千米的蚌埠雙墩遺存較類似,如12SCT︰1—6口沿外壁施戳點紋的折腹釜(鼎)與雙墩A型缽形釜(92T0523⑧︰178、92T0523⑧︰179、92T0521①︰35)、B 型鼎(91T0621⑤︰13)相似,此類器物均為夾云母陶。12SCT︰16與雙墩遺址92T0523③︰186B型陶罐相同,雞冠耳與雙墩A型陶鋬一致,12SCT︰29、30器耳也多見于雙墩遺址A、B型陶罐上。假圈足碗、圓柱形鼎足、方形支座也為雙墩遺址常見[7]。參考雙墩遺址的測年數據,可大致推斷唐圩遺址的年代距今約7200—6600年。

張集遺址東北距唐圩遺址9千米,緊鄰南沱河,其時代延續性強,從新石器時代中期經龍山文化晚期一直延續到周代,其新石器時代中期標本采集不多,僅有少量釜、缽口沿,出現圓柱形鼎足,多為泥質黃褐陶,也有夾蚌陶、夾云母陶,釜類口沿下有突棱殘痕,器腹有索狀堆紋裝飾,紅頂缽火候較高。該遺址的年代與文化面貌均應與唐圩遺址晚期一致,推測年代距今約6500年前后。

五、余論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為進行蘇魯豫皖地區古文化研究課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皖北地區先秦遺址進行了集中調查,并對其中的一些遺址進行了發掘,但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遺址發現不多,僅有宿州小山口、古臺寺、幺莊、淮北石山子、蚌埠雙墩、懷遠雙古堆、臨泉宮莊[8]、淮南小孫崗[9]等寥寥幾處,且主要集中于皖北北部丘陵區和沿淮北部崗地區域。近年江蘇泗洪順山集遺址的發掘對進一步探索淮河下游北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面貌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而鄰近的皖東北地區新石器中期文化面貌尚不得而知,本次調查發現的三處遺址填補了這一空白,代表了淮河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和晚期前段的發展階段,為進一步認識順山集、雙墩、石山子之間的關系、皖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提供了積極的線索。

于莊遺址的發現擴大了順山集類遺存的分布范圍[10],順山集一、二期與石山子第二、三次發掘的早期遺存有較多相似之處[11]。

而以雙墩遺址為代表的雙墩文化在年代上總體晚一個階段,處于裴李崗時代的末期和仰韶時代的早期,石山子第一次發掘的一、二期則與雙墩文化年代相同,文化面貌稍有差異,可代表兩個類型。

[1]南京博物院、泗洪縣博物館:《順山集:泗洪縣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16年。

[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濉溪石山子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1992年第3期。

[3]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泗縣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遺址調查報告》,《東方考古》第10集,科學出版社2013年。

[4]尹煥章、張正祥:《洪澤湖周圍的考古調查》,《考古》1964年第5期。

[5]同[1]。

[6]同[2]。

[7]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館:《蚌埠雙墩——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08年。

[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隊:《安徽淮北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考古》1993年第11期。

[9]淮南市博物館:《安徽淮南市小孫崗遺址試掘收獲》,《文物研究》第14輯,黃山書社2005年。

[10]林留根:《論順山集文化》,《考古》2017年第3期。

[11]賈慶元:《談石山子古文化遺存》,《文物研究》第11輯,黃山書社1998年。

猜你喜歡
泥質內壁遺址
考古學家怎樣發現遺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壓水堆二回路凝汽器母管內壁的成膜胺保養工藝研究
遼上京遺址
嚴寒地區城市河道底泥泥質分析及治理技術研究
垣曲北白鵝墓地出土的青銅匽姬甗(M3:10)
青海祁漫塔格那西郭勒泥質巖地層水敏性及其鉆井液配方研究
泥質夾層的三維預測與地質模型的等效粗化表征
——以加拿大麥凱河油砂儲集層為例
膀胱內壁子宮內膜異位1例
潘謝礦區深部裂隙發育特征的垂向測井反演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