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的敘事性展覽

2018-03-07 20:08◎王
文化產業 2018年8期
關鍵詞:敘事性經歷要點

◎王 珊

(北京國文信文物保護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9)

技術的進步和大眾審美意識的提升使文物展覽呈現出或光彩絢麗或沉靜肅穆的景象。傳統的展覽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步驟:展覽策劃者擬定某一主題,而后從主題出發,選擇符合主題的文物,并對其展示進行藝術和技術設計。在這個過程中,主題限制了所要展示的文物的價值要點的數量,難以完整地表達某(組)件文物的內涵。此時我們可以思考這樣的文物策展思路是否可以改善和改變。從文物本身出發,由文物的敘事而展開的文物敘事性展覽或許可以成為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與文物的敘事性展覽相關的研究

文物展覽所處空間的敘事研究首先進入人們的視野。建筑學領域首先關照了展覽所在的空間在敘事中的關聯。與建筑學研究內容有所交叉但不完全相同的空間展示領域進一步關注了展覽空間形式與敘事的結合,但其認識仍停留在展覽敘事的現實呈現層面。

在文博專業領域內,陸建松教授曾總結出觀眾“希望從故事和情節中去獲得知識和信息”的特點,將“‘文物和史跡'‘知識和信息'融入到情節性、故事性之中,用說故事的技術組織展覽的內容,進而達到展覽與觀眾之間知識、觀點、信息、感覺和價值的溝通”視為博物館展覽的一項要求①。學者劉佳瑩則從敘事理論觀點出發研究敘事與博物館及其展覽,以“現代敘事理論之所以能夠吸引人們的廣泛關注,正是因為它所提供的意義能夠使人發掘出研究對象中存在的某種更高層次的關系或秩序”精練總結出敘事的廣泛意義,并解讀了古代社會史類、近現當代社會史類、人物史類、科技發展史類四種歷史類展覽時空與節奏的敘事模式②。以上研究中,劉佳瑩、萬依依皆從敘事的文藝學理論出發,結合展覽實例對展覽展示的敘事研究最為詳細。其研究已經深入到博物館展覽的層次,可以更進一步關注展覽的具體內容與展覽敘事的實施。

二、文物敘事性展覽的概念

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跡和遺物。按存在形態分類的方法,文物可分為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③。由于不可移動文物存在形態上體量大、不可或不宜移動等特點,目前往往不能以其本身出現在展覽中,故本文所述的文物,主要指可移動文物。作為展示行動的結果,展覽是博物館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展覽透過將具體對象呈現在視線之下以使對象以其自身的面貌呈現,其目的在于啟發觀念或心智建構④。文物展覽是指以文物為主要展示內容的展覽。

敘,就是說、講、敘述,事是指事情、事件、故事。敘事即是敘述事情。傳統敘事理論認為敘事是通過語言組織起人物的行動和事件,從而構成藝術世界的文學活動⑤。從敘事的角度來看,“人”與“物”作為文物展覽的兩大重點,聯系是緊密的,關系互有交錯,共同構成一場富有魅力的敘事。從觀眾參與文物展覽的角度來看,思路順暢、邏輯嚴謹的展示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選擇敘事這種常見形式,也更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文物的敘事性展覽是以敘事的理論和方法,對文物內涵進行解讀、詮釋并展示的展覽。由此概念出發,進一步探討文物敘事性展覽的步驟。

三、如何開展文物的敘事性展覽

文物的敘事性展覽步驟包括:確定展覽中的焦點文物、分析文物的歷史歷程、概括文物經歷的要點、確定文物經歷要點在展覽敘事中的比例、區分文物經歷要點內涵的層次與級別,而后進行每個要點具體的敘事。

(一)確定展覽中的焦點文物

展覽中的焦點文物相當于敘事中的人物。焦點文物可以是一件文物,也可以是因歷史歷程中的時間因素而緊密聯合起來的文物的組群。如若組群中各件文物在歷史歷程中的時間因素相差較大,那么它們將難以聯合成為敘事的焦點文物。

人物是敘事的核心,人物的活動及其背景構成了敘事內容。文物展覽的敘事可以通過塑造不同的“人物”角色來表達創作者的觀點與情感。最普遍、直接的以文物為主要角色的文物展覽敘事,各組成部分均為突出文物歷史經歷和特點服務。以人或群體為主要角色的文物展覽敘事在人或群體的明顯線索以外,暗含著與文物相關的知識信息,是間接敘述文物的方法。出于生動形象化等因素的考慮,可以使用意象作為文物展覽敘事的主角。以創作出來的某種意象為主要角色的文物展覽敘事,有著更多變的形態。除了主要角色以外,文物展覽敘事中也可能會存在其他角色。不論方式或形態,這些角色的行為及活動背景配合了主要角色的敘事,推動了敘事情節的發展,豐富了敘事的內容。

為了表達創作者希望凸顯的文物、人群或意象等在文物展覽敘事中的特點,可以采用醒目特殊的標題名稱、突出的文字說明或語言解說的段落、切換敘述視角的段落、切換表達方式的段落。例如在講述某一古代人一日的日常生活的敘事,為突出其所使用交通工具的特點,在關于其交通工具的敘述之后增加議論段落。人物所處的環境也可以成為其敘述標記,例如在不敘述某兩枚錢幣的情況下,可以其生產地長安和羅馬作為主角出現在文物展覽的敘事中。

(二)分析文物的歷史歷程

分析文物的歷史歷程是對文物在歷史時間中經歷的理順和考量。文物從其被創造現世至文物展覽期間的歷史處境均應成為文物分析的內容。按照歷史事件的順序,主要包括文物的產生、文物的實用、文物的收藏等主要階段。

文物的產生階段即指文物從無到有的歷史階段。一件文物實際上是其被創造時歷史環境的的產物。敘述這種創造就是在敘述這一歷史階段的自然地理因素與經濟社會因素,更進一步講就是在回憶和追述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自然與人,尤其是人的因素。在發現和發掘這一時期人的智慧、審美、精神品格、意識形態等內容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文物是這一歷史時段的結果,是先前歷史歷程敘事的結果。

文物的實用階段指文物的實際使用階段。無論是被創造成實用物還是藝術品,創造者本身對文物用途的設定,使文物在產生之后都經歷了或長或短的實用階段,而實際上文物在被銷毀前其實用階段是永遠不會結束的。實用階段的文物是歷史時間的參與者與見證人,是歷史歷程敘事內容的一部分。

文物的收藏階段是指文物脫離實用階段的一種時間狀態,既包括因為自然的、歷史的原因而遠離人類社會的狀態,如埋藏、水下等,也包括人有意識地對文物進行的收存管理和保護,如館藏、民藏等。文物的收藏階段有時有有時無,收藏階段的文物暫時從歷史歷程的敘事中隱藏。

文物的展示階段,指文物在展覽中的歷史時段。從進入某一特定的展覽至進入其他階段的期間,文物處于展示階段。從文物承擔傳遞知識信息的角度來看,文物的展示階段是其實用階段的一種特殊狀態,此時文物既是其歷史歷程敘事的內容,也可以是其展覽的敘事主角。明確文物在不同歷史時間中的經歷,是文物展覽最基本的要求。

(三)概括文物經歷的要點

概括文物經歷的要點是指以某種特定的時間距離將文物的經歷分段總結出要點。概括時間距離的選定可以是均一的,也可以是長短各異的。例如以“年”為單位,某件一年內制造出的瓷器的產生階段可以概括出一個要點,瓷器制成后被存入府庫三十年,可以概括出三十個要點。這樣均一的時間距離的選擇及概括使得文物收藏階段的特點突出,如想展現文物生產制作的原料、工藝等特點,則可以先選擇以“天”或更小的時間單位為時間距離,后選擇“年”或更長的時間單位為時間距離。概括不同時間段文物經歷的要點有助于對文物價值的分析,影響不同價值方面在文物展覽敘事中的比例。

(四)確定文物經歷要點在展覽敘事中的比例

確定文物經歷要點在展覽敘事中的比例是選定從文物經歷概括出來的各要點的敘事量在文物展覽敘事量中所占的比例。比例基于敘事創作者對各要點的重要性的理解,由創作者決定,文物展覽敘事的多樣性由此處產生。敘事創作者由于不同原因決定了文物不同價值方面在文物展覽敘事中主次先后和總體比例,這個比例可以用數學的方式來表達,這些選定好的比例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移植到展覽場地、相關產品或公眾活動中。

(五)區分文物經歷要點內涵的層次與級別

區分文物經歷要點內涵的層次與級別,即分層次、有級別地將每個要點下的內涵按其重要程度和比例進行排布。每個要點在整體敘事中是小的事件,但每個要點也可以看成一個事件,由更小更單純的事件組成⑥。在這種方式的具體化分解下,我們當然可以使單獨一件文物成為一個展覽的核心,創造出只有一件文物的展覽。此時我們可能會質疑這樣的文物展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我們對此不必太過憂心,因為文物信息的挖掘、展示與傳達絕不僅僅局限于某一窄小的領域,每一件文物都是一片全新的天地,“我們這里好東西少,很難展示”之類的是不負責任之語。

(六)每個要點具體的敘事方法

情節由一連串具有邏輯性的事件組成。文物的敘事性展覽的情節要具有較清晰的邏輯,便于觀眾理解和接受。在敘事情節的安排上可以考慮遞進序列、并列序列、總分序列的多種組合形式。例如某地區陶鬲在特定時間內的發展情況為一個遞進關系的序列,在敘述的同時可以參照同時期另外某地的陶鬲發展情況,這兩個序列的敘事則形成并列關系。

文物的敘事性展覽的情景是展覽焦點文物及與其相關的一系列敘事情節所在的背景。文物的敘事性展覽的情景需要考慮時間背景和空間背景兩個方面。創作設計焦點文物和情節開展的情景時可以考慮敘事的時序以省略、概略、場景、減緩或停頓的方法從敘事中選取景象展現。例如敘述某一木構建筑物的建造過程時,可以省略其建造原因,概略其木料的開采運輸過程,場景再現其關鍵部分建造過程。文物的敘事性展覽空間光線的明暗、疏密,色調的冷暖、組合,平面構圖及立體構造的形式效果,影響敘事的視覺效果。其他如聽覺、嗅覺、感覺等等感官效果也影響觀眾對敘事內容的理解,對展覽知識信息的接受,影響觀眾的情緒。綜合的感官效果可以帶給觀眾敘事空間的體量感。適當凸顯的細節也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從觀眾的角度出發,還要關注文物的敘事性展覽的動線和參與度。通過對展覽中焦點文物的明確、敘事情節的把握、敘事情景的創設,文物的敘事性展覽的現實形態即會呈現出來。

四、結語

以上對文物的敘事性展覽的分析,實質上是將“物”的內涵以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傳遞給“人”,更加明確了以“人”為研究核心,以“人”與“物”的關系為研究重點的博物館學研究內容。

文學理論豐富文物展覽的理論,為展覽實踐提供新思路的方法,反映了博物館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密切聯系。今后,我們應當繼續關注博物館學內容的綜合性、豐富性,關注多學科研究的實踐應用。

【注釋】

①陸建松:博物館展示需要更新和突破的幾個理念,東南文化,2014年03期,第100頁。

②劉佳瑩:博物館的媒介優勢——結構主義敘事學視角的博物館展覽試析,博物館研究,2009年04期,第4頁。③劉佳瑩:歷史類展覽的時空與節奏——結構主義敘事學的視角,中國博物館,2012年03期。

④李曉東:文物學概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第80頁。

⑤張婉真譯:博物館學關鍵概念,ICOM第二十二屆大會文件 ,2010,第 28 頁。

⑥童慶炳主編: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91頁。

猜你喜歡
敘事性經歷要點
健康烹調的要點
敘事性景觀中植物的特點及配置形式研究
很多事你只能獨自經歷
A Teaching Plan —— How to Write a Summary of an Exposition
我經歷的四個“首次”
書寫要點
回憶我的打鐵經歷
2015年報道要點
圖像志的延伸:互文語境中的敘事性
一次奇妙的就餐經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