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臨床觀察

2018-03-08 06:55
腫瘤基礎與臨床 2018年6期
關鍵詞:切除率開腹食管癌

(鶴壁市人民醫院腫瘤外科,河南 鶴壁 458032)

食管癌是一種以患者臨床表現為進行性進食、吞咽困難為主的惡性腫瘤疾病,其發病率高,相關數據顯示食管癌病發率僅位于胃癌之后,患者臨床死亡率排消化系統腫瘤第2位,且由于疾病早期癥狀無特異性,易忽略導致入院就診時多發展至中晚期,造成患者生存率降低[1]。目前臨床唯一能達到根治效果的僅有手術治療,但考慮到該病以老年人,其自身體質較弱,耐受差,若行開腹根治術治療,不僅對人體創傷大、術后并發癥多,且后期器官功能喪失,還會造成患者生活質量降低,給患者生存時間延長造成不利因素。臨床上一直在尋求既能確保病灶完全切除,又能減少對患者損傷的術式,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種微創手術,其具有微創、整塊切除率高等優點。故本文觀察26例患者以ESD治療的效果,旨在探究此術式用于疾病治療的可行性。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入組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51例早期食管癌、癌前病變患者,按病床單雙號分組。觀察組26例中,男16例,女10例;年齡38~69(48.6±4.1)歲;病灶直徑1~3(2.1±0.4)cm;病變部位:上段4例,中段13例,下段9例。對照組25例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37~72(48.9±4.3)歲;病灶直徑1~3(2.1±0.3)cm;病變部位:上段4例,中段13例,下段8例。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內鏡、病理等檢查確診為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變,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KPS評分≥70分,患者腫瘤無淋巴結轉移,無嚴重肝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手術禁忌證,符合手術指征,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患者近期服用過抗凝藥,有言語、精神障礙,臨床資料不全,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近期有腹部手術史。

1.2方法對照組:患者入院經檢查確診后,給予開腹根治術治療,術前8 h常規禁水禁食,入室后取左側臥位,全麻后于患者右胸第5肋間做切口,同時切開皮膚、組織,進入胸腔在直視下觀察胸腔情況,游離胸段食管、清掃視野范圍內淋巴結,后改變體位取平臥位,并在患者腹旁正中做切口,進腹對淋巴結進行清掃,最后做切口于左側胸鎖乳突肌內側,游離、切斷頸段食管,拉出胃、食管,行胃食管手工吻合,清除頸部淋巴結,沖洗切口、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

觀察組:行ESD治療,取平臥位、全麻后,以超聲輔助定位病灶,在食管表面噴盧戈氏液染色確定病變范圍,以氬氣刀在病灶邊緣0.5 cm處電凝標記,注意標記點間距離保持在2 mm左右,在病灶黏膜下以1 mL腎上腺素、3 mL靛胭脂、100 mL生理鹽水混合液注射,使病灶抬舉,注意剝離期間要反復注射。以針式刀切開病變部位,用IT刀環周預切開、逐步剝離黏膜至下層,同時確保術野清晰,對術中出血者,行電凝止血或金屬夾閉止血,術中盡量完整進行剝離,對于病灶體積大者可行隧道技術與ESD相結合剝離,病灶切除后檢查食管黏膜(全段),在確保無殘留病灶后,放置引流、縫合切口。所有患者術后給予禁食、營養支持、預防感染、防治并發癥等。

1.3觀察指標記錄2種不同術式治療后,患者病灶治愈性切除率、整塊切除率差異,統計2組手術、術后恢復情況,觀察不同手術方式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本次觀察指標中整塊切除標準[2]:切除的標本病理邊緣、基底無腫瘤侵犯;治愈性切除標準:病灶切除后,病變切緣、基底部、淋巴血管無腫瘤侵犯;并發癥觀察:感染、出血、口瘺、穿孔情況。

2 結果

2.12組病灶切除情況比較2組整塊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2組病灶切除情況比較 n(%)

2.22組手術、術后恢復情況比較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出血量少,住院時間、術后進食時間及手術時間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2.32組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7.7%,低于對照組的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2組手術、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表3 手術并發癥比較

3 討論

食管癌患者癥狀以吞咽困難為主,且常伴有消瘦、針刺樣疼痛、胸骨牽拉等,患者5 a生存率低、臨床死亡率高,故醫院提倡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近些年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胃鏡等診療技術的改進,使得臨床早期食管癌、癌前病變檢出率上升,這為臨床早期根治治療提供了基礎條件,早期食管癌患者腫瘤組織侵犯未達肌層,僅在黏膜層,而癌前病變包括黏膜上皮異型增生等,雖然并非全部癌前病變會致癌變,但為預防多行根治術治療[3]。

早期開腹根治術通過消化道重建、病灶切除、清掃淋巴結達到治愈效果,雖然術中病灶切除率高、有效清除淋巴結,使患者生存時間延長,但本次研究顯示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達20%,明顯高于觀察組7.7%,分析原因開腹手術切口大,且術中離斷、切斷等操作對人體損傷較大,創傷導致術后機體炎癥反應,抑制人體免疫機能,致使術后人體免疫力下降,病菌侵入而又無法有效滅菌,從而引發感染,使黏膜水腫至狹窄[4]。鑒于開腹根治治療對于人體損傷較大,給患者造成痛苦、術后恢復時間較長,故臨床上尋求一種微創手術能用于疾病治療。在惡性腫瘤治療中,有效切除病灶是避免病情發展、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點,本次2組整塊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相近,表明ESD能取得與開腹根治術相似的惡性腫瘤清除率,同時具有出血量少,住院、術后進食及手術用時短等優勢,提示ESD在確保病灶有效切除的基礎上,對人體損傷較輕,患者術后恢復較快、較好。分析原因可能是,ESD通過黏膜注射、電刀剝離,從而能一次性將病灶切除,不僅為臨床提供完整病理學診斷標本,同時還能避免病灶殘留,造成疾病復發[5]。內鏡的置入不僅提供清晰術野,使手術操作精確度上升,有效減少對組織、器官損傷,同時無需做大切口,能避免胸腔內環境、胸廓完整性被破壞,術后并發癥少,后期患者恢復快,預后好、生活質量高[6]。本次觀察組中并發癥以出血、穿孔為主,發生原因與手術操作有關,故為減少出血、避免穿孔發生,術中注意保持視野清晰,可在剝離中多次黏膜下注射,若在剝離時有小血管裸露,注意及時處理,若出現裂孔、腔外脂肪者,使用止血夾夾閉,并于創面噴糖鋁膠[7]。

綜上所述,ESD治療早期食管癌、癌前病變患者,不僅病灶切除率高,手術對人體損傷輕,且患者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

猜你喜歡
切除率開腹食管癌
前列腺組織切除量及切除率與前列腺等離子雙極電切術短期臨床療效的關系研究
得了食管癌能維持多長時間
食管癌患者兩種固定裝置擺位誤差及計劃靶區外擴值探討
前列腺組織切除量及切除率與前列腺等離子雙極電切術短期臨床療效的相關性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大的腔內突出型結直腸腫瘤的臨床結局分析
腹腔鏡下肝切除術中轉開腹的相關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鏡與開腹改良直腸前切除術治療成人重度直腸脫垂的對比研究
腹腔鏡與開腹全直腸系膜切除術治療中低位直腸癌的對比研究
腹腔鏡與開腹直腸前切除術的近期療效對比分析
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手術的配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