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40年我國的廣播電視學術研究

2018-03-10 13:53王勇孟光升王磊
聲屏世界 2018年12期

王勇 孟光升 王磊

摘要: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廣播電視學術研究取得了顯著進步,在中國廣播電視史研究、本體研究、業務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績,并具有自己的特色。中國廣播電視史的研究實現了從零散資料收集到系統梳理再到不斷深化、細化;中國廣播電視本體研究實現了由廣播的特征探討到廣播電視的性質、功能和任務的明確,再到廣播電視學理論體系的建立;而廣播電視業務的研究具有實踐導向、經濟導向、技術導向、政策導向等特色,有力地促進了廣播電視業務的發展。

關鍵詞:改革開放40年 中國廣播電視事業 廣播電視學術研究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方針,做出了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我國的廣播電視事業也開始擺脫思想上的禁錮,揚帆啟航。1980年10月,中央廣播事業局召開了第十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在本世紀末,要建成獨立、完整、自成體系的廣播和電視宣傳網,使廣播和電視成為新聞輿論中心之一,成為電視教育、科學普及、文藝欣賞和娛樂的重要陣地?!雹僭诖吮尘跋?,我國的廣播電視學術研究也開始活躍起來,學術論文逐漸增多,從中國知網期刊網看,1978年發表有關廣播電視學術研究的論文只有2篇,1979年增加到22篇,1980年猛增加到64篇。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廣播電視學術研究成果,發現在中國廣播電視史研究、本體研究、業務研究等三個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績,并都有自己的特色。

廣播電視史研究:從零散資料收集到系統梳理再到不斷深化細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的廣播電視學術研究最先是從廣播電視史開始的,而且主要是從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廣播事業的關懷和人民廣播事業的誕生、發展入手開始研究的。這可能與學術界剛經歷“文革”思想上還有顧慮而研究人民廣播史風險小有關。

1978年,《新聞戰線》刊發了《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和重慶新華日報》一文,介紹了解放戰爭時期,延安新華廣播電臺與重慶《新華日報》互相配合,并肩戰斗,在喚醒國民黨統治區廣大人民起來為爭取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而奮斗方面做出的重要貢獻。1979年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編印了《中國廣播史料選輯》(第一輯),大約七萬余字,收入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部分歷史資料:中央有關文件和毛澤東的有關論述;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創建和發展的有關資料;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編播工作的有關資料;對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宣傳的有關反映。附錄中編入了延安新華廣播電臺1940年至1949年大事記。同年,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還專門開展了征集中國人民廣播回憶錄活動,向曾在各解放區廣播電臺工作過的近五十位老同志發出約稿信,邀請他們撰寫有關回憶文章,并且廣泛開展了走訪活動。征集的人民廣播回憶錄包括的內容有:黨中央和毛澤東、周恩來及其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關懷廣播事業的情況;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和各地新華廣播電臺在戰爭年代創建、發展、壯大的情況;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和各地新華廣播電臺編采、播音、技術工作的情況;解放區軍民和我黨地下組織,國民黨統治區各界人士、國民黨軍官兵以及港澳和東南亞地區聽眾收聽人民廣播的情況等。有關廣播電視史方面的研究論文如《周恩來同志與人民廣播》《少奇同志和廣播事業》《關于新華社和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誕生日期》等相繼刊發,一些著作如《中國人民廣播回憶錄》(1-4集)(1980、1983、1986、1990)、《廣播稿選——延安(陜北)新華廣播電臺》(1985)、《人民大眾的號角:延安(陜北)廣播史話》(楊兆麟、趙玉明,1986)、《延安之聲——延安(陜北)新華廣播電臺紀聞》(蘇力,1990)、《東北人民廣播史》(1945.8-1949.9)》(吳少琦,1991)等也相繼出版。此后,廣播史的研究由人民廣播擴展到民營廣播、敵偽廣播等。同時,一些學者開展中國電視發展方面的史料收集和整理。

隨著史料收集和研究成果的不斷積累,中國廣播電視史的學術研究由零散的資料收集和整理轉向系統的梳理和研究,陸續出版了《中國電視史》(郭鎮之,1991)、《中國現代廣播簡史》(趙玉明,2001)、《中國廣播電視簡史》(喬云霞,2001)、《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視簡史(1949—2000)》(徐光春,2003)、《中國廣播電視通史》(趙玉明、2004)、《中國電視史》(劉習良,2007)、《中國電視史:1958—2008》(常江,2018)等著作,這些著作系統地梳理和研究了我國廣播電視的產生、發展歷程以及不同發展時期的特征和對社會的影響等。

隨著研究的進展,我國廣播電視史的研究范圍不斷拓寬,研究不斷深入、細化。一是拓展到少數民族廣播電視史的研究,出版了《中國少數民族廣播電視發展史》(林青,2000)及一系列論文;二是拓展到地方廣播電視史的研究,出版了《銀川廣播電視簡史》(王楊寶,2007)、《新疆電視臺四十年發展史》(楊洪新,2010)、《廈門廣播電視史略:1935~2007年》(2009)、《寧夏廣播電影電視編年史》(朱昌平,2014)等著作及大量論文;三是拓展到廣播電視專門史的研究,出版了《中國電視藝術發展史》(郭鎮之,1994)、《中國電視紀錄片史論(1958-2004)》(何蘇六,2005)、《中國電視劇產業史》(褚玉琦,2014)、《大陸對臺廣播史研究》(劉洪濤,2015)、《中國電視劇60年大系》(6卷)(王衛平,2018)等著作及大量論文。

我國實施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廣播電視史是我國廣播電視學術研究的重要領域并取得了突出成績,實現了從零散資料收集整理,到對我國廣播電視發展史的系統梳理和研究,再到研究范圍不斷拓展,研究不斷深入、細化。

廣播電視本體研究:由廣播的特征到廣播電視的性質、功能和任務再到廣播電視學理論體系的建立

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廣播電視長期淪為報紙的“有聲版”與“傳聲筒”。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人們的思想逐步解放,我國的廣播電視開始邁出“走自己的路”的新步伐。1980年7月,北京廣播學院為“適應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需要”,將原來的新聞系分為四系一部:新聞系、播音系、文藝編輯系、電視系、語言文學部,“任務是為中央和全國各地方廣播電臺、電視臺培養編輯、記者、播音員”。新聞系設編輯采訪專業,播音系設播音專業,文藝編輯系設文藝編輯專業,電視系設電視攝影、電視編輯和電視導演專業。1980年10月,中央廣播事業局提出“廣播電視堅持自己走路”“廣播電視宣傳要改變依賴報紙、通訊社和影劇院的被動局面”“應該象報紙、通訊社那樣,成為一個具有不同特點的、掌握著不同的輿論工具的獨立的新聞機關?!痹诖吮尘跋?,一些廣播電視研究者也開始思考廣播電視的本體問題。在1979年至1981年的三年間,《北京廣播學院學報》發表了有關廣播電視本體理論方面的研究文章20篇。④關于廣播電視的本體研究,最先是從探討廣播的特點開始的。當對廣播具有自己的特點、應走自己的路形成共識后,又延伸到對廣播電視的性質、功能和任務等的探討和對廣播電視理論體系的建構。

一、廣播的特征。1979年,白謙誠發表《廣播的特點初探》一文,率先探討廣播的特點問題。他說:“在‘四人幫橫行時期,廣播特點也成了‘禁區”;“廣播作為一種新聞工具,同報紙、刊物、通訊社、電視一樣,都要遵循無產階級的新聞路線、方針、原則和新聞工作的普遍規律,這是它們的共性。同時,廣播又有自己的特點,即個性”;“廣播的特點是由無線電波傳送聲音這種特殊的傳播方式所決定的,因而廣播兼有無線電和聲音兩方面的特點”。⑤同年,曹石、楊牧提出,廣播的最基本的特點是“聲音”。由此而派生出其他一些特點:傳播迅速及時,不受距離的限制;聽眾廣泛,基本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就宣傳效果講,它靠“說”和“聽”而起作用,因此,更富有感染力和鼓動性,同時,由“聲音”派生出來的主要弱點是一聽即逝。⑥章宗棟則認為列寧將無線電廣播比喻為“不要紙張、‘沒有距離的報紙”已經過時,廣播的特點只有一個即“僅僅用聲音來傳播內容”。⑦董啟煥則認為,廣播的特點是通過無線電波或導線,向廣大地區播送音響節目。⑧康蔭、楊偉光、艾豐、春犁、周珂等人也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廣播的特點并強調在實際工作中要發揮廣播的特點。此外,康蔭發表《關于“要自己走路”探析》、曹石、楊牧發表《談廣播走自己的路》、左漠野發表《自己走路 發揮優勢》、韓澤發表《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等文章,提出廣播應發揮自己的特點。

以上關于廣播的特點及“走自己的路”的探討主要集中在1979至1981年,并很快形成廣播因通過無線電波或導線傳輸信號和以聲音為傳播介質而具有不同于報刊的特點,應走自己的路的共識,并進而影響到人們對電視的認識,即電視是通過無線電波或導線傳輸信號、以圖像和聲音為傳播介質的大眾媒體。此后延伸到廣播(電視)新聞、廣播(電視)評論、廣播(電視)文藝、廣播(電視)宣傳、廣播(電視)廣告、廣播(電視)語言的特點等方面的研究。進入21世紀后,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相繼產生了數字電視、高清電視、網絡廣播、網絡電視、手機廣播、手機電視等新的廣播電視形態,學者們又對它們的特征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二、廣播電視的性質、功能、任務及廣播電視理論體系?;趶V播電視實踐對廣播電視理論的呼喚,1985年,廣播電影電視部政策研究室發起組織撰寫《中國廣播電視學》。1986年7月,廣播電影電視部召開了首次廣播電視學研討會,開始把廣播電視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進行研究。同年10月15日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成立,其《章程》中明確要求“開展廣播電視的學術研究,促進中國廣播學、電視學的建設和發展”,并將編寫《中國廣播電視學》一書作為重點課題,納入科研計劃。在撰寫《中國廣播電視學》過程中,撰寫人員發現,“廣播電視的性質和任務”最重要也最難。于是《中國廣播電視學刊》在1988年第1期刊登了《“廣播電視的性質和任務”征文啟事》,并從第4期開始發表有關文稿探討廣播電視的性質、功能、任務問題。1988年5月,《中國廣播電視學刊》和廣播電影電視部政策研究室聯合召開了“關于廣播電視性質、功能和任務”的理論研討會。從事廣播電視實踐和理論研究工作的2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上既形成了許多共識,也交換了不同觀點。會后,《中國廣播電視學刊》刊發了在研討會上發言的16位同志的發言要點。經過以上的研討,我國廣播電視業界對中國廣播電視的性質、功能和任務形成了初步的共識。

1990年,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地論述廣播電視的專著《中國廣播電視學》出版,它由閻玉任主編,由26位作者歷時4年共同撰寫而成。全書除緒論外,分為8編40章,約60萬字。該書給廣播電視下的定義是“通過無線電波或導線,向特定范圍播送音像節目的大眾傳播媒介”。該書認為,當代中國的廣播電視性質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廣播電視,人民是我國廣播電視的主人。簡言之,即廣播電視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廣播電視是具有多功能的大眾傳播媒介。當代中國廣播電視的社會功能有傳播新聞、社會教育、文化娛樂、提供服務等四個,也可細分為宣傳、導向、溝通、告知、批評、監督、教育、服務、娛樂九項功能;當代中國廣播電視的任務可分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總任務和各個時期的具體任務兩個層次??側蝿站褪切麄骱命h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總任務,教育、鼓舞和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這一總任務而奮斗。各個廣播電視臺以及它們所辦的各個節目的具體任務則要在總任務指導下,根據各個時期中央和地方黨委、政府的要求和工作部署以及其他實際情況來制訂。這本著作對中國廣播電視的性質、功能、任務及相關基礎理論問題作出了比較科學的分析和闡釋,為中國廣播電視學這門新興學科奠定了較為系統、完整的理論基礎。這本書的出版標志著中國廣播電視學理論體系初步形成。此后陸續出現了一些研究中國廣播電視學的研究成果,但大多以該書的理論框架和核心觀點為基礎。

進入21世紀后,廣播電視技術的發展、國際國內傳播環境的變化以及導致的傳播理念的變化對廣播電視理論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新挑戰。為此,2004年12月,國家廣電總局將撰寫《當代中國廣播電視學》確立為部級重大社科研究項目并正式下達給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但直到2014年由張振華主編的《當代中國廣播電視學》才正式出版。該書立足“當代”,在諸多方面取得了中國特色廣播電視理論的創新成果,其最大亮點是提出了新的廣播電視定義:“廣播電視是指以各種電子通信技術與設備為介質,將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信息廣泛傳播,通過多種終端為受眾提供視聽類服務的大眾傳播媒體?!边@個定義契合了當代廣播電視的形態與功能變化,拓寬了人們對廣播電視的認識。

隨著黨的十一屆三全會召開后思想的解放,我國廣播電視學術界由探討廣播的特點開始再到研究中國廣播電視的性質、功能和任務等基本理論問題,逐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的廣播電視學理論體系,并隨著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而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廣播電視理論的研究有力地指導了我國的廣播電視實踐,我國廣播電視事業不但實現了“自己走路”,而且很快超過原先作為媒介老大的報紙,成為第一大媒體。

廣播電視業務研究:實踐導向、經濟導向、技術導向、政策導向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受極左思想的束縛,我國廣播電視節目貧乏。廣播成為報紙、通訊社的附庸,電視則是縮型電影院,人民群眾的意見很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廣播電視界的思想逐漸解放,有關廣播電視業務方面的探討、交流也日益活躍起來。1979年9月14日北京廣播學院舉辦建院20周年學術報告會,有六位在廣播電視第一線工作的專家作了廣播電視業務方面的學術報告;1980年1月,湖南人民廣播電臺召開了全省廣播劇、廣播小說、廣播小品創作座談會;1980年4月,在武漢市舉行了山東等五省廣播電臺記者工作經驗交流會;1980年7月上旬在北京廣播學院召開了全國第一次廣播戲曲創作座談會;1980年7月下旬,在上海舉行了華東六省一市電臺播音業務座談會……同時,有關廣播電視業務方面的研究論文也不斷增多。從中國知網上看,1978年刊發有關廣播電視業務的論文只有1篇,1979年增長到8篇,1980年猛增長到29篇……;1985年中央電視臺還創辦了主要探討電視業務的學術刊物《電視研究》,一些省級廣電媒體也陸續創辦了探討和交流廣播電視業務的學術期刊,鼎盛時期總數近20家。改革開放40年來有關廣播電視業務方面的研究成果數量龐大,且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特點。

一、實踐導向性。我國的廣播電視業務研究大多緊貼廣播電視業務實踐,許多研究人員是廣播電視業務的一線工作人員,許多研究成果是廣播電視業務工作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思考,因此我國廣播電視業務研究具有明顯的實踐導向性。它突出表現在廣播電視實踐每出現一種新現象、新情況、新問題,就涌現一批圍繞這種新現象、新情況、新問題的研究成果。如1990年4月《正大綜藝》節目在中央電視臺正式開播,特別是1997年湖南電視臺的《快樂大本營》《玫瑰之約》在全國走紅掀起了全國各地電視臺創辦電視綜藝節目的熱潮,隨即也掀起了對電視綜藝節目的研究熱,有關探討電視綜藝節目的策劃、制作、管理、營銷方面的論文如《淺論綜藝節目制作》《淺談綜藝節目的立意和整體把握》《電視綜藝節目的創作走向》《淺談綜藝節目的制片管理》等大量出現,以“綜藝節目”為篇名,通過中國知網文獻網搜索找到2913篇相關文章;又如2002年1月1日江蘇電視臺《南京零距離》開播并打出“民生新聞”的旗號后,引起城市電視媒體紛紛效仿,掀起了一股電視“民生新聞”節目“浪潮”,有關電視“民生新聞”的研究成果也大量涌現,以“電視民生新聞”為篇名,通過中國知網文獻網搜索找到1614篇相關文章。

二、經濟導向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廣播電視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體制?!捌髽I化管理”要求各廣播電視媒體走向市場,參與競爭,賺取運營和發展資金。因此,怎樣搞好經營與管理,特別是通過節目吸引受眾,提高收視(聽)率和收視(聽)份額,吸引廣告商,賺取利潤,成為廣播電視機構不得不面臨的現實問題。我國廣播電視業務研究也針對此問題開展了大量研究,涌現了大量有關廣播電視經營管理、產業開發,提高收視(聽)率、收視(聽)份額、吸引電視(廣播)廣告,以及品牌建設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如《數字電視產業經營與商業模式》(黃升民等,2002)、《電視媒體廣告經營》(夏洪波、洪艷,2003)、《廣播電視經營與管理》(周鴻鐸等,2005)、《中國電視廣告經營模式創新研究》(唐世鼎、郭振璽,2005)、《電視頻道經營實務》(周鴻鐸、夏陳安,2005)、《城市電視媒體經營與策劃》(陳接峰,2006)、《電視收視率解析:調查、分析與應用》(劉燕南,2006)、《電視與新媒體品牌經營》(支庭榮等,2007)、《省級電視臺經營創新戰略研究》(黃著誠,2008)、《電視節目經營策略》(周鴻鐸,2009)、《廣播經營戰略研究》(凌昊瑩,2009)、《經營廣播》(李秀磊,2010)等著作。而相關研究論文更是數量驚人,如通過中國知網文獻網搜索,以“電視廣告”為主題,找到9930條結果;以“廣播廣告”為主題,找到2081條結果;以“收視率”為主題,找到9987條結果;以“收聽率”為主題,找到837條結果。由上可見,我國的廣播電視業務研究還呈現出突出的經濟導向性。

三、技術導向性。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的推動下,我國廣播電視技術飛速發展,廣播電視媒體新形態不斷出現。而每一次廣播電視技術進步和每一種廣播電視媒體新形態的出現,都對廣播電視事業乃至整個媒體格局,甚至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每一次廣播電視技術進步和每一種廣播電視媒體新形態的出現,都成為廣播電視業務研究的熱點。如自1998、1999年我國數字電視技術取得突破后,我國逐步推廣由模擬彩電向全數字彩電過渡,數字電視也成為我國廣播電視業務研究的熱點,以“數字電視”為主題,通過中國知網文獻網搜索,從2000年1月1日至2018年11月底竟然找到26000多條結果。近年來出現的其他廣播電視新技術和廣播電視媒體新形態也出現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許多都成為連續幾年的廣播電視業務研究的關鍵詞,如以“IPTV”為主題,通過中國知網文獻網搜索,找到3239條結果;以“手機電視”為主題,找到1729條結果;以“3D電視”為主題,找到1222條結果;以“手機廣播”為主題,找到643條結果;以“視頻網站”為主題,找到4684條結果等,說明“技術導向”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末以來廣播電視技術迅猛發展的這個時期我國廣播電視業務研究的一個重要特色。

四、政策導向性。我國的廣播電視在性質上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接受黨的領導;在體制上屬于國有國營,由國家投資規劃建設,由政府管理,廣播電視的業務方針由政府規定,業務活動受到政府的指導和監督。黨和政府通常會根據形勢和社會發展需要制定或出臺有關廣播電視發展方面的政策,而我國的廣播電視機構必須毫無保留地落實黨和政府的政策。黨和政府的政策對我國廣播電視的發展會產生直接而關鍵的影響,它決定著我國廣播電視業的發展方向和路徑。正因為如此,無論是廣播電視業界還是學界自然會非常關注黨和政府出臺的有關廣播電視發展方面的政策,每一項政策的出臺都會成為廣播電視研究的熱點,學術界都會圍繞政策對廣播電視業務的影響進行分析,對政策的落實提出建議等。如2004年,國家廣電總局將這一年定為“產業發展年”“數字發展年”,大力推進全國廣播電視的數字化和產業化,廣播電視學術研究中的大量研究就圍繞國家的這一政策展開,大量研究成果討論了我國廣播電視產業化的歷程,產業化實現的障礙和路徑,研究推廣數字付費電視的困難和對策等,“產業化”“數字付費時代”后被人列為2004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2010年“三網融合”被確立為國家的一項重要政策,“三網融合”也成為2010年廣播電視業務研究的焦點,以“三網融合”為主題,從中國知網文獻網上可以找到1868條結果,為歷年最高,“三網融合”也被人列為2010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有人統計發現,從2004年至2013年十年來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涉及政府政策的達17個,除了2012年,每年都有涉及廣播電視研究“政策導向”的關鍵詞。⑨可見“政策導向性”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廣播電視業務研究的一個顯著特色。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猛,廣播電視業務進步顯著,有關廣播電視業務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并在總體上呈現出實踐導向性、經濟導向性、技術導向性、政策導向性等特征。

注釋:①③《全國廣播會議提出奮斗目標》,《新聞戰線》,1980(6)。

黃 勇:《廣播學院將原新聞系分為四系一部》,《新聞戰線》,1980(6)。

④楊 靖,陳思劼: 《中國廣播電視學術研究 20 年》,《現代傳播》,1999(5)。

⑤白謙誠:《廣播特點初探》,《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79(2)。

⑥曹 石,楊 牧:《談廣播自己走路》,《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79(2)。

⑦章宗棟:《“不要紙張”和“沒有距離”已經不是廣播的特點》,《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80(3)。

⑧董啟煥:《關于廣播特點》,《新聞知識》,1986(10)。

⑨王 勇:《從關鍵詞看十年來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特征》,《聲屏世界》,2015(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