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以類聚 “論”以群分

2018-03-10 13:53蘇婷
聲屏世界 2018年12期
關鍵詞:新聞評論網絡新聞

蘇婷

摘要:網絡新聞評論作為各大媒體體現其深度的文本工具,是具有一定思想性的。網絡新聞評論中存在虛擬社群分類的現象,探究這一現象,對網絡媒體平臺自身規制的完善和評論人素養的提高有重要意義。文章從分析網絡新聞評論中的虛擬社群分類現狀入手,剖析了網絡新聞評論中的虛擬社群分類成因,并提出了規范和制約路徑。

關鍵詞:網絡新聞 新聞評論 虛擬社群

互聯網在其快速發展的態勢下,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新聞評論作為媒體對新近發生或發現的新聞事實、問題、現象表明立場觀點的一種有理性、知識和思想的論說形式,自然也跟上了時代的步伐,借助互聯網載體將新聞評論轉化為電子版的文本進行傳播。學界目前對于網絡新聞評論的研究集中在特點、功能和影響三方面,而對虛擬社群的分類研究基本上還是空白。因此,探究網絡新聞評論中虛擬社群分類的現象,對網絡媒體平臺自身規制的完善和評論人素養的提高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網絡新聞評論中的虛擬社群分類現狀

在網絡新聞評論中,由于網絡有著傳統媒體不可比擬的開放性和自由性,使得新聞評論不再是單線傳播,很多非媒體行業的從業人員也會時常參與公共事務的探討寫作,對新聞事件進行評論,并利用互聯網這一渠道傳播。這其中就會出現一些對虛擬社群的分類行為,總結概括起來,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以職業分類。職業是每一個處于社會中的個體賴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和其所在行業息息相關的事物。在網絡新聞評論中,“教師”“醫生”“中國父母”“白領”這類關鍵詞十分常見,例如,《新京報》快評一篇名為“7成白領‘吃不起20元午餐,為什么還不愿到工地搬磚”的新聞評論,標題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白領的收入甚至不及搬磚工人。眾所周知,白領是指有較高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的人士,大部分是社會的中產階級。這篇評論雖然是以自嘲的語氣來說明部分白領收入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但也間接將白領這個群體進行了一個虛擬社群的分類,可能會導致整個虛擬社群的恐慌。

以行為分類。人類行為是人類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生活態度及具體的生活方式,在網絡新聞評論中,有“追星族”“佛系”“網癮少年”“尬聊”等將個體行為進行分類的詞匯。例如,人民網轉載自中青報的一篇題為“劇情頻頻反轉‘吃瓜群眾不妨等等真相”的新聞評論,這篇評論通過“吃瓜群眾”這一網絡流行語將某群體的看客行為進行分類,對虛擬社群而言,起到了一種警示和叮囑的作用。

以年齡分類。不同年齡段的人有著不同的生長背景,因此也形成了只有同年代人才能夠互相理解的特有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網絡新聞評論中,“80后”“90后”“00后”這類詞語十分常見。澎湃新聞的一篇題為“90后博導:科學不需要‘論資排輩”的新聞評論,闡述了“90后”是叛逆的一代。網絡新聞評論在以“XX后”這樣的詞匯描述年齡段時,也正是在對這些虛擬群體進行分類,容易造成社會對虛擬社群形成不利的刻板印象,不利于群體的發展和成長。

以網絡現象分類。隨著網絡不斷深入民眾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網絡新聞評論中,對“網紅”“水軍”“大V”等網絡現象的評論比比皆是,也時常存在一些亂象。在正義網中,有一篇講述“網紅”的新聞評論,題為“‘網紅餐飲店何以頻頻被山寨”。在“網紅”二字被運用得如此廣泛時,卻鮮有評論解釋“網紅”二字的概念和界定范圍,這在無形之中會讓受眾誤以為“炒作”等同于“網紅”。把那些不善于傳播正能量的意見領袖稱作“網紅”,會造成人們對詞語的歪曲解讀。

網絡新聞評論中的虛擬社群分類成因

網絡新聞評論借助互聯網的發展得以快速成長,但眾多網絡平臺紛紛開設新聞評論板塊,也逐漸形成了評論內容良莠不齊的現象。

挖掘分眾領域的價值補償機制。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媒體的價值補償機制相較于之前的傳統媒體完全改變。網絡媒體由于其傳播的多元性、快捷性和互動性,受到眾多廣告商的青睞,電商平臺直接將商品推銷給消費者,一些廠商的推廣活動也直接在電商上進行。那么網絡新聞評論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對熱門新聞事件發表評論,并對虛擬社群身份進行分類,引發受眾的閱讀和討論,從而完成自己的價值補償機制。許多網絡媒體為了一味迎合受眾,而導致出現輕內容重噱頭現象,這使得許多網絡新聞評論對虛擬社群進行了許多不合理的分類。

追求場景化的傳播推廣機制。場景化是指通過消費者和信息的碰撞而產生現實和潛在的消費行為。如今的互聯網時代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時代,只有將有著共同訴求、共同情感、共同價值觀的受眾聚集在一起,才能夠更好地將其傳播推廣出去。就網絡新聞評論而言,由于其實時的互動性,使用戶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并進行探討。用戶角色升級,在接收到評論文章時達到內心情感和價值觀的共鳴,從而提升其網絡媒體的瀏覽量和使用率,完成場景化的傳播推廣運營機制。這也使得眾多文章為了追求商業價值,成為了所謂的“標題黨”,降低網絡媒體平臺自身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缺乏完備有效的自我制約機制?;ヂ摼W時代改變了以往政府和傳統媒體壟斷信息的局面,網民認為自身的話語權得到較大的提升,現實卻大相徑庭。網絡媒體是基于互聯網技術而誕生的,網絡的技術提供者對網民的行為規范有極強的統治力,導致在網絡新聞評論中,其所在的網絡平臺既可以對網民的互動和投訴內容進行選擇性地刪除、屏蔽,也能夠置頂更加吸引受眾甚至能夠引導輿論導向的評論文章。網絡新聞評論正是缺乏完備有效的自我制約機制,使得其在發布評論文章時并不會刻意篩選,引起熱議后,一來是為自己博得噱頭,二來更是為自己博得了瀏覽量和隨之而來的隱性經濟價值。這樣無疑會導致許多不良現象發生。

規范和制約路徑

網絡新聞評論中對虛擬社群的分類具有隨意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導致社會差異被無形放大,社會風險被無端擴大以及社會矛盾被無限激化。因此,應從媒體、自我和社會三個方面對此類現象進行有效的規范和制約。

媒體規制。在網絡媒體中,不少平臺為了博得噱頭而成為了“標題黨”,只注重形式和看點而不注重內容。因此,在網絡新聞評論中,應減少為了博得噱頭和依賴廣告的價值補償模式所引發的分類虛擬社群的行為,不斷強化自身的內容價值,在不間斷地發表有價值有力度的評論文章之后,讓其社會影響力得到提升,進而通過更多有思想的意見領袖來帶動其知名度和瀏覽量,增強文章的精品性,其隱性的經濟價值自然也會浮出水面。

自我規制。在網絡新聞評論中,評論員自身作為意見領袖所登載的文章是會被眾多網民閱讀瀏覽的,甚至可以引發一定的熱議和討論。網絡新聞評論員更應把握文章內容的“度”,一方面不斷提升自我的媒介專業素養,在業余時間學習媒介倫理法規和社會學、新聞傳播學等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堅持以公共利益至上,樹立社會責任感,把網絡新聞評論平臺構建成一個更加具有理性和思想的公共話語空間。

政策規制。目前,我國通過完善立法,對網絡媒體平臺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監管,但平臺內部的管理機制還有待完善。除了約束平臺內部的編輯、記者,還應對相關技術部門人員進行嚴格的資格審查,平臺內部的管理人員和撰稿人員,也應參加與傳統媒體從業者相同的資格考試,避免散播虛假信息和毫無職業道德的評論,從而減少對虛擬社群的分類現象。

總而言之,網絡新聞評論作為一個傳播公共話語的工具,應成為提升公民傳播素質的一種載體。因此,需要從媒體、政策和自我三方面進行有效的規制,為把互聯網營造成為一個更加健康、便捷的傳播渠道獻出力量,也為網絡新聞評論更好地服務大眾和提高人們思想深度創造條件。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趙振宇:《論新聞評論的根本特性》,《新聞大學》,2006(1)。

2.王代強,李旭曜:《我國網絡新聞評論文獻綜述》,《新聞愛好者》, 2011(13)。

3.胡沈明:《傳統媒體內容供給側改革的三條路徑》,《新聞界》,2016(13)。

4.張艷彬,任琳賢:《用戶視角下自媒體“吳曉波頻道”場景化商業模式探析》,《科技資訊》,2016 (17)。

5.趙振宇:《一項需要普及和提高的公民素質——關于新聞評論的三點理性思考》,《新聞大學》,2007(4)。

猜你喜歡
新聞評論網絡新聞
網絡新聞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響
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新聞評論教學改革探索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評論的發展策略
行動導向教學法在“新聞評論”中的教學模式探索
新聞評論中的“神話”
分析網絡新聞的感性面對及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網絡新聞評論的特點
新聞評論風格研究
淺析網絡新聞編撰的發展演變
采寫網絡新聞要成為“多面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