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合新聞欄目節目編排的策略

2018-03-10 13:53徐炳棟
聲屏世界 2018年12期

徐炳棟

摘要:電視節目是按一定結構層次在時間上進行縱向編排的。在固定的時間內,只能看頻道安排的節目,這一特性決定了電視節目想要取得預期的收視和宣傳效果,編排上就不能隨心所欲,不能將節目簡單羅列,而要講究編排策略。文章從實際出發,解析綜合新聞欄目節目編排的策略。

關鍵詞:新聞欄目 節目編排 《都市現場》

電視新聞的編排主要包括播出內容的選擇,繼而根據新聞內容,撰寫編前、編后語或評論,鮮明地表達編輯部的意見等。編排要使大量的新聞信息在整體上得到把握,既要讓單條新聞有吸引力,也要使整個節目達到較佳的展現效果。

節目編排由責任編輯完成

新聞節目編排工作一般由責任編輯執行,是在時間緊迫、高度緊張的狀態下完成的。它要求責任編輯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做出判斷,包括導向把關、新聞采制、稿件刪改、評論撰寫。責任編輯的工作是集策劃、編輯、導演于一身,可謂是一種對新聞的再創作。

江西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名欄目《都市現場》的編排,通常是責任編輯根據編輯部的意圖,選擇要播出的新聞線索,派出記者采訪,對新聞的稿件進行初審,根據新聞形式、內容、價值和受眾的收視習慣安排播出順序,撰寫提要和串聯詞,加編后短評等。最后,責任編輯還會根據節目終審意見,對節目進行調整,送交直播線直播。

綜合新聞欄目的編排要求

新聞節目不是各條新聞的隨意拼湊,而是根據當天新聞熱點或者近一段時間內的宣傳重點,遵循事前策劃思想,將記者采制的新聞有機地組合在一起。編排思想則是這一整體的內在靈魂,責任編輯的個性、喜好、新聞觀,一定程度上在節目中有所體現。

根據編排思想來選擇新聞是編排工作的第一步。什么新聞值得采訪拍攝,什么新聞值得放大,什么內容需要避開,都與編輯部和責任編輯的素養、水平有關,要關注受眾的喜好,保持動態平衡,保持高度敏感性。編排工作先要選擇確定當期節目的“頭條”。雖然“頭條”播出時間有“先聲奪人”“先睹為快”的優勢,但是又受制于“收視率”時間段分布不均的現象,對長新聞欄目“頭條”影響力的大小又存在一定的爭議。選擇頭條新聞一要看新聞價值,二要看觀眾的興趣愛好。

配發評論是直接體現編排思想的重要手段。新聞評論的強弱,在較大程度上反映了編輯部的理想情懷、新聞敏感和理論水平。為彌補電視新聞的編排以時間順序排列的天然“劣勢”,新聞提要是重要補充手段。撰寫有足夠吸引力的新聞提要,可以讓觀眾大致了解當期節目將要播出的內容,還會使重要新聞凸現出來,引起觀眾的注意。

在編排中,要會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如合并同類項,把有關聯的內容集中在一起播出,造成強大陣勢;還可開辟小專欄,集合零散的節目形成合力,引起觀眾的注意。又如矛盾對比,把內容或形式有矛盾的排在一起,通過鮮明對比,使矛盾更加突出。再如內容和諧統一靈活變化,綜合性的新聞欄目編排要盡量保持整體的和諧統一。重大節慶日、重大會議日,不宜插播兇殺等不和諧的節目;在討論某些嚴肅話題時,就不宜出現滑稽新聞。一期新聞節目,從頭到尾都是一個節奏,或一個基調,勢必會讓觀眾失去興趣。節目編排時,應張弛有度,有高潮、有落伏,“峰谷技巧”有助于提高收視效果。

標題制作、導語寫作要有邏輯聯系。標題要朗朗上口,又不失文化韻味,使之傳播范圍更廣泛。導語、結束語寫作靈活,言簡意賅,上下文的銜接順暢,增強新聞作品的感染力與吸引力。另外,還可以采用以點取勝的方法,對于電視節目明確節目亮點,以點帶面,發散開來。這樣的藝術性的構思會讓整個節目受到更多觀眾的喜愛。

即時直播也是節目編排的一個方法。對于剛剛發生的新聞,可以隨時插播“本臺剛剛收到的消息”;對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直播能大大提高新聞的時效,這是其他媒體難以比擬的優勢、亮點。在新媒體如此發達的時代,唯有即時直播方能與之抗衡,再加上電視媒體的權威性,想要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要加強即時直播。

總之,新聞編排沒有固定模式,排列順序要適應社會形勢的發展,要順應媒體傳播特性的改變,要與新媒體互動融合。

編排要出彩,策劃是關鍵

《都市現場》每期時長90分鐘,“熱點·現場”“焦點·深度”“銳點·服務”三大板塊的設置使得節目重點突出、錯落有致。突發事件是民生新聞的重要題材,節目應著力發現突發事件背后的動人故事,如重大交通事故的跟蹤報道、雨天車禍后的熱心相助、人員被困后的砸窗救人……第一手的現場畫面、突出的人物或細節,明快而不失邏輯的編排讓節目“形散神不散”。除了重大事件和突發新聞,節目的“焦點·深度”“銳點·服務”板塊還以記者調查、追蹤報道、主播點評、話題互動等形式對一些民生新聞予以關注,既體現了電視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又有效引導了輿論。

如何在一個半小時的大型直播節目中,既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抓住觀眾,又避免民生新聞節目“碎片化”傾向?可以用重大新聞事件的本地化多角度報道為“龍頭”,以調查報道、熱點新聞追蹤、新聞評論等多層次公共服務為“骨架”,突發事件、奇聞趣事、實時互動以稿件內在邏輯穿插其間,使得節目有大事件又有小故事,有不失銳度的輿論監督,也有溫情脈脈的人文關懷,有現場、有深度、有態度,彼此張弛有序,轉換流暢。這樣就體現了一檔民生新聞節目的公共服務情懷和對新聞傳播規律的努力探索。

作為《都市現場》的責任編輯,筆者深感預先介入、策劃布局是一期節目能否做好的關鍵。以“大飛機首飛”策劃為例,眾所周知,中航集團江西洪都航空是軍工企業,想采訪先有一系列的程序要走,如果等到首飛當天再聯系采訪,那什么采訪都晚了。由于大飛機首飛日期事先已確定,我們提前介入,策劃出“口播新聞+記者直擊+新聞鏈接+記者體驗”的組合報道模式,帶觀眾走進國產大飛機的生產車間。這樣既挖掘C919成功首飛背后不為人知的研發故事,更由此展現了江西航空產業喜人發展態勢,再加上勞動節系列報道《出彩這一行》之飛機鉚接技能大師的特別編排,更使整組報道層層遞近、有血有肉、信息量豐富。此外,記者的出鏡報道,使得飛機制造的專業內容在節目中變得“接地氣”,通俗而生動。

此外,在平時的新聞中,沒有重大事件怎么辦?這就更體現編輯策劃的功底了。要讓一期綜合社會新聞節目有分量,要有主題策劃,緊跟每天的焦點、熱點,針對性地進行深刻解讀,包括新聞事件本身的報道、新聞事件的延伸鏈接、新聞背后原因的探究、專家學者的點評。重大事件可以邀請新聞評論員進入直播間,這樣就不是零碎新聞的堆砌,也避免了新聞節目的碎片化、低俗化。

如何確定當天的報道的重點?《都市現場》的慣例是每天的編前會討論,確定主題后分工,責任編輯派人執行。有了主線和亮點,就讓整個節目主題突出,脈絡清晰。執行過程中努力發揮電視新聞優勢,突出“注重記者現場報道、注重現場原生態記錄、注重現場同期聲運用、注重現場細節捕捉”,讓節目富于感官沖擊力。

媒體與受眾的關系究竟是引領還是迎合?圍繞媒體受眾進行節目編排,一種是站在受眾前面,帶領受眾去思考,給受眾正確的觀點指導;另一種則是唯“收視率”馬首是瞻,受眾喜歡什么便編排什么。兩種編排各有利弊,引領者要求媒體編輯部高瞻遠矚,善于揣摩觀眾的需求和變化,對社會潮流具有較強的預測和把握能力,節目才有可能獲得受眾和市場的認可;一旦與受眾和市場的需求不合,就會失去受眾,為市場所拋棄。迎合者僅僅是根據目標受眾的口味和喜好來進行節目編排,節目的水準和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受眾的喜好。這樣的編排方式固然是投其所好,短時間內爭取到了市場和收視率,但從長遠來看,很容易失去話語權,沒有能力應對傳統媒體漸漸“弱勢”的變化。

(作者單位:江西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1.劉尚春:《電視節目編排的技術性和藝術性》, 《新媒體研究》,2016(20)。

2.陳一凡:《節目編排的影響因素與策略》, 《廣電傳媒》, 2012(1)。

3.周 經:《電視節目編排與包裝》,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