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德的成長與私德的規范

2018-03-12 08:01魏長領關浩
人民論壇 2018年5期
關鍵詞:義利觀社會公德私德

魏長領++關浩

【摘要】社會公德與個人品德的培育一直以來都是社會不斷探討的問題。怎樣的作為合乎道德,怎樣的作為違背道德,這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要解決好公德與私德的關系,當二者關系得到協調,和諧一體的道德體系才能有序發展。

【關鍵字】公德 私德 道德信仰 【中圖分類號】D648.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生產力的高速發展,人們的工作模式、交往方式、獲得認識的渠道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在給人帶來經濟效益和各種便利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讓有些人對于傳統道德產生了質疑,趨利避害的個體思想催生了一系列不講公德的行為,如非法雇傭殘障人士以求私利、食品安全問題、扶老人反被訛詐、不誠信等,凡此種種,我們不能只將其定義為對社會公德的損害以及私德行為的越界,更要明確地分辨公德與私德的邊界,推進公德體系順應新時代迎來新發展,對私德進行良好培育,形成公德以信仰為依據,并合理規范私德的理想局面,在公德與私德健康發展的基礎上,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的全面發展。

在社會公德的建設中,對于正確的義利觀的引導是非常必要的

公德是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應運而生的,是人應對日益復雜的社會關系而得出的實踐。中國人民大學羅國杰教授在《倫理學》一書中指出:“社會公德歷來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上來說,只要是個人涉及愛情、婚姻、家庭問題的道德,以及反映階級和民族共同利益的道德,通稱為公德。從狹義上來說,社會公德就是人類通過不斷地實踐而逐漸積累起來的最簡單、最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公德是由人實踐產生,但外在于人的社會公共規則,其調和的是陌生人與陌生人產生的具有偶然性的倫理關系,具有律他性和普遍性,新時代中國所倡導的,大眾要踐行的多種美德都是社會公德的典型代表。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環境的愈發復雜,人民對于公德的認識也處于不斷微調的狀態。公德在社會發展進步的過程中呈現為一種集繼承性、簡潔性、普適性、公共性、基礎性為一體的核心價值取向,是具有道德約束力的社會公共行為準則。而前文提到的違背公德的行為,其中一方面原因在于公德的約束力在時間上存在短暫性,而且其中所包含的他律性在現實條件中缺乏監督機制,譬如隨地吐痰這種行為,其本身不構成違法犯罪,而陌生人中間又會覺得面斥不雅,因此吐痰者實際并沒有接受到公德領域的律他性約束。另一方面原因在于當個人利益與沒有發展成為道德信仰的公德相對立,約束力時效性短,缺乏監督機制的公德意識越是呈現一種對于現實情況的超越性,既得利益者的行為就越是呈現一種保守性和倒退性,不以公德而以自身利益為歸宿的訴求,其結局必定是背離公德的。因此在社會公德的建設中,對于正確的義利觀的引導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對公德的定位要廣泛,讓每一個公民都擁有主人翁意識,對社會的正常有序運行懷有責任感,在行使道德權利的同時履行道德義務;其次,公德所約束的對象要遠離其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公德的標準要不以其他任何標準為轉移,塑造公德意識中的平等意識。當公德有了準確的定位和公平的標準,社會層面的義利觀導向才能以公德為義,有了以公德為行動指南的義利觀,才能真正為公德下的個體創造將心比心、平等對待、換位思考、相互認同的環境,以期達到傳統義利觀所倡導的見利思義的思想境界。

而在公德的保障措施上,需要注意的是應當適應新的輿論模式,對于新時代下的公共區域進行劃分,在互聯網時代的公共區域是社會公德建設新的重地,互聯網信息傳播快、成本低、影響大,受眾文化層次和年齡各異,稍有不當很容易造成誤導青少年成長和“謠言惑眾”的局面,因此在網絡輿論的導向上義利觀要正確及時,對于造謠傳謠,干擾視聽的利益團體依法懲治,主流網絡媒體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塑造良好的網絡環境。在加強機制建設的同時,加強公德意識的培育才是內在的、決定性的力量,“一旦社會公德內化為人的道德信仰,無論外界環境怎么變化,他都會去自覺遵守公共道德規范,并且享受這個過程所帶來的滿足感和自豪感,這是個體公德意識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公德意識的繼承性是道德建設能夠不斷發展的原因,人繼承了公德的傳統內涵形成了對于公德最基礎的認知,進而通過公德教育喚起人的主人翁精神并對公德所形成的有序感產生認同,并將公德的發展成果看作是自身努力的結晶,進而堅定其繼續維護公德的責任感,進而形成道德信仰,至此,公德在現實層面的局限性才得以真正解決。公德與私德是一個統一問題的兩個方面,而以有標準、有定位、有保障的公德建設和義利觀培育工作為基礎,私德的引導和培育才有理有據、合情合理。

規范私德是凈化社會風氣和推進公民道德大步向前的關鍵所在

私德是中華民族一向極為重視的傳統道德范式,以親情、友情等情感作為依托,相比較之下私德與公德的差異則在于公德是對于陌生人的公共生活準則,而私德則是人對于除陌生人以外的所有人而言的另一種準則,其道德標準高于公德,作用范圍小于公德。更通俗的說法就是“外人”和“自己人”的不同。私德的建立有著中國自然經濟的根源,“親朋好友”這四個字就是一個很好的舉例。 在生產力不夠發達的古代,以血緣關系維系生產生活甚至是統治的私德行為不勝枚舉。因此,私德行為在中國人的行為準則里就占有很大比例,中國因家庭觀念與西方不同而較為偏重私德。

私德并不是公民道德需要摒棄的部分,相反,私德中的道德原則反而是公民道德原則的標準不能達到的,是道德等級中較高的一種。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公德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私德在一定程度上處于發展較為緩慢的狀態。因為不當的私德行為的存在,也阻礙了公德的正常發展,比如官德如果被私德行為所凌駕,必然導致的結果就是腐敗滋生、結黨營私、為官不為等亂象。黨的十八大以來所提出并為十九大所延續的反腐工作所施行的各項措施,目的就是要打擊私德膨脹所造成的后果,反腐工作實施以來,可謂對私德行為在政治上的界限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由此可見,公民道德建設單靠發展公德,而不在私德方面有所作為,無異于隔靴搔癢,對私德膨脹現象的處理方法也應循中國傳統道德的脈絡對癥下藥,不是一味地消除私德,而是規范私德,給私德“瘦身”,將私德所依托的關愛精神以個體行為的形式擴大到對陌生人也懷有同樣關愛的范圍,規避私德所造成的公共生活中不公平的現象,才是凈化社會風氣和推進公民道德大步向前的關鍵所在。

推動公德與私德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當公德的成長與私德的規范相互作用時,一種平衡的可能性就會產生,在公德領域的主人翁精神和平等精神與私德領域內的感情相結合時,兩者結合所產生的進步性勢必要大于任何一方單獨的進步性。同時推動公德與私德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所得出的公共生活準則才是當前最為完善的道德理想道路。用公德中道德信仰的形成方式來引領私德中由血緣、情感作為依托的動因,使二者有機結合,共同走向不斷變化的社會關系才是公民道德建設的理想范式。在國家層面,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開展科學德育工作,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積極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堅持正確輿論引導,樹立良好道德模范;加強監督機制和懲處機制建設,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的全面制度化。將先進的倫理范式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僅是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新要求,更是人民對美好社會風氣的向往。

(作者分別為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羅國杰:《倫理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②魏長領、李源:《提高國民公德意識的若干思考》,《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endprint

猜你喜歡
義利觀社會公德私德
以私德的培育促公德的成長
真假學術視角下大學生義利觀的研究
論“正確義利觀”的當代價值
私德教育
“公德”與“私德”
公德與私德的“先后”
墨子政治倫理思想對當代社會公德培育的啟示
儒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系探討
試析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失范現象及其對策
“仁愛”與職業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