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詠圖》陳振孫跋考略

2018-03-16 01:09譚新紅米昊陽
關鍵詞:熙寧周密蘇軾

譚新紅,米昊陽

(武漢大學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著名詞人張先的 《十詠圖》。畫中有北宋孫覺的序,卷尾有南宋陳振孫,元顏堯煥、鮮于樞、脫脫木兒四篇跋文,其中南宋著名目錄學家陳振孫的跋是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獻,內容涉及到北宋六老會、《十詠圖》的創作及遞藏過程、張先及其父親張維的生平、陳振孫的生年等等重要問題。相較于圖書能夠化身千萬而言,繪畫單一傳播的特點使其傳播范圍十分有限,因此,歷代傳本記載此跋時所依據的都是周密的 《齊東野語》而非《十詠圖》。 《十詠圖》雖曾是周密家藏寶物[1],然他在《齊東野語》卷十五著錄此跋時,不知什么原因,有許多誤抄、漏抄甚至是故意改動的地方,致使其文獻價值大為失色。今人在點?!洱R東野語》或是單獨著錄陳振孫此跋時,由于斷句不準的原因,又把原本是陳振孫的一大段話歸屬于周密,使陳跋的文獻價值第二次受到損害[2]?!妒亪D》普通人難得一見,更不用說近距離地觀賞研究了。隨著《宋畫全集》的出版,《十詠圖》的復制品進入了尋常百姓家,這為我們研究陳振孫《十詠圖跋》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今即以此為文獻來源,探討陳跋的文獻價值及相關問題。

一、文獻比勘

為了詳細比勘,現將張先《十詠圖》[1](P78)上的陳振孫《十詠圖跋》照錄如下,凡加“·”者,則為周密 《齊東野語》卷十五著錄此文時刪減或誤書之字。周密漏抄、誤抄或改動的地方,則在尾注中另出校記。

慶歷六年,吳興太守馬尋宴六老于南園[3],酒酣賦詩,安定胡先生瑗教授州學,為之序。六人者,工部侍郎郎簡年七十九,司封員外郎范說年八十六,衛尉寺丞張維年九十一,俱致仕。劉馀慶年九十二,周守中年九十五,吳琰年七十二,三人皆有子弟列爵于朝[4]。劉,殿中丞述之仲父;周,大理寺丞頌之父;吳,大理寺丞知幾之父也。詩及序刻石園中,園廢,石亦不存。 事載《續圖經》及《胡安定言行錄》[5]。 余嘗考之,郎簡,杭人也,或嘗寓于湖。范說,咸平三年進士,同學究出身。周頌,天圣八年進士。劉、吳盛族,述與知幾皆有名跡可見,獨張維無所考。近周明叔使君得古畫一軸[6],號《十詠圖》,乃維所作詩也。首篇即南園燕集所賦,孫覺莘老序之,其略云:‘贈刑部侍郎張公維生平喜吟詠,行年九十有一,卒后十八年其子都官郎中先亦致仕,家居取公所自愛詩十首寫之縑素,以序見屬,蓋其年八十有二云。 ’[7]于是知其為子野之父也。子野年八十五猶買妾,東坡為之作詩,實熙寧癸丑,作圖之年八十有二,則庚戌也,逆數而上,求其生年,當在端拱己丑[8]。其父享年九十有一,當馬守燕六老之歲[9],實慶歷丙戌。 逆數而上,求其生年[10],則周世宗顯德丙辰也。后四年宋興,自是日趨太平極盛之世,以及于熙寧甲子載周矣[11]。 子野于其間擢儒科,登膴仕,為時聞人。贈其父官四品,仍父子皆旄期,流風雅韻,使人遐想慨慕,可謂吾鄉衣冠之盛事矣!然世固知有子野而不知有其父也。自慶歷丙戌后十八年,子野為《十詠圖》,當治平甲辰。又后八年,孫莘老為太守,為之作序,當熙寧壬子。又后一百七十七年,當淳祐己酉,其圖為好古博雅君子所得。會余方修《吳興人物志》,見之如獲珙璧,因細考而詳錄之,庶幾不朽于世。其詩亦清麗閑雅,如‘灘頭斜日鳧鹥隊,枕上西風鼓角聲’,又‘花有秋香春不知’,皆佳句也。子野之墓在弁山多寶寺,今其后影響不存。此圖之獲傳,豈不幸哉。本朝有兩張先,皆字子野。其一博州人,天圣二年進士[12],歐陽公為作墓志;其一天圣八年進士,則吾州人也。二人姓、名、字偶皆同,而又同時,不可不知也,故并記之。余既為明叔書卷后[13],且為賦詩:“平生聞說張三影,十詠誰知有乃翁。逢世升平百年久,與齡耆艾一家同。名賢序述文章好,勝事流傳繪畫工。遐想盛時生恨晚,恍如身在此圖中?!备缙咴挛迦?,直齋老叟書,時年七十有二,后六年從明叔借摹并錄余所跋于卷尾而歸之,丙辰中秋后三日也[14]。

比勘這兩種文本,《齊東野語》版陳振孫《十詠圖跋》共677字,《十詠圖》版陳振孫《十詠圖跋》共810字,《齊東野語》版比《十詠圖》版少了133個字。除了漏抄外,還有誤抄之處,如誤《續圖經》為《圖經》,誤博州張先中進士的時間天圣二年為天圣三年,如此之類,應該是筆誤所致。周密在抄錄此篇文獻時,還有故意改動的地方,如《十詠圖》版中“子野年八十五猶買妾,東坡為之作詩,實熙寧癸丑,作圖之年八十有二,則庚戌也,逆數而上,求其生年,當在端拱己丑”數句,周密抄錄時變成了“時熙寧五年,歲在壬子,逆數而上八十二年,子野之生,當在淳化辛卯”,如此大的不同很顯然不是筆誤,而是有意識地改動所致。由于周密的漏抄、誤抄和故意改動,遺失了很多重要的信息,遮蔽了歷史真相。下面通過對所涉若干重要問題進行考辨,進而揭示《十詠圖》版陳跋的文獻價值。

二、《十詠圖》版陳跋的文獻價值

較之于周密《齊東野語》而言,《十詠圖》版陳振孫跋既能夠糾正周密的一些錯誤,又能夠補充史料,解決歷史中一些懸而未決的疑案。

(一)糾正錯誤

周密在抄錄陳跋時,有些錯誤無傷大雅,如將“太守”抄成“郡守”,將“事載”抄成“其事見”等,除了文獻失真外,沒有造成基本史實的錯誤。然而有的錯誤則有礙于我們對歷史事實的把握,如《十詠圖》版陳跋云:“本朝有兩張先,皆字子野。其一博州人,天圣二年進士,歐陽公為作墓志?!敝苊堋洱R東野語》抄錄時誤“天圣二年”為“天圣三年”,這一字之差,造成的是史實的錯誤。

今考歐陽修《張子野墓志銘》:“(張先)天圣二年舉進士,歷漢陽軍司理參軍、開封府咸平主簿、河南法曹參軍?!盵2]云張先乃天圣二年舉進士。另據《宋史·仁宗紀》、《文獻通考》卷三二亦可知,天圣三年并無進士科。查《宋登科記考》卷四,知張先在天圣二年宋庠榜,是榜登進士第者共207人[3]。

周密的錯誤,后來多有因誤致誤者,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九十八著錄張先《安陸集》時即云:“《安陸集》一卷,《附錄》一卷,宋張先撰。案:仁宗時有兩張先,皆字子野。其一博州人,樞密副使張遜之孫,天圣三年進士,官至知亳州,卒于寶元二年,歐陽修為作墓志者是也。其一烏程人,天圣八年進士,官至都官郎中,即作此集者是也?!毖匾u的仍然是周密的錯誤說法。

還有些錯誤影響也比較大,如《十詠圖》版陳跋云:“事載《續圖經》及《胡安定言行錄》”,周密誤抄為“事載《圖經》及《安定言行錄》”,佚“續”、“胡”二字。事實上,《圖經》和《續圖經》是不同的兩部書,談鑰《(嘉泰)吳興志》即分別征引?!逗捕ㄑ孕袖洝泛喕癁椤栋捕ㄑ孕袖洝芬矔鹫`會?!逗捕ㄑ孕袖洝纺撕ニ?,而《安定言行錄》則有多人取以為書名,如丁仁《八千卷樓書目》卷五史部著錄有清許正綬《安定言行錄》、潘衍桐《兩浙輶軒續錄》卷四十六著錄有丁兆慶《安定言行錄》等。今查《中國叢書綜錄》、《中國叢書廣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皆未發現著錄《胡安定言行錄》,是書或已佚。然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卷八引錄了《胡安定言行錄》記載六老會的材料:“按《胡安定言行錄》:慶歷六年,郡守宴六老于南園,其一為衛尉寺丞張維。世固知有子野,而不知有其父也。十詠詩中如‘灘頭斜日鳧鹥隊,枕上西風鼓角聲’、‘花有秋香春不知’,皆佳句也。又,先生本集有祭文,稱為‘子野郎中’。其文曰:‘惟余子野,歸及強仕,優游故鄉,若復一世?!c孫莘老序略正相合,因詳錄之?!盵4]陳振孫作跋時,蓋有取于此也。

(二)補充史料

周密在抄錄陳跋時,漏抄133字,也因此而漏掉了很多關鍵信息,比如《十詠圖》陳跋開篇即云“慶歷六年,吳興太守馬尋宴六老于南園”,周密《齊東野語》漏抄“馬尋”二字。有沒有這兩個字,閱讀效果會有很大的區別。沒有這兩個字,讀者會覺得這個吳興太守無關緊要,只把注意力放在六老身上,而如果有“馬尋”二字,會引起讀者對這個“六老會”組織者進一步關注的興趣。文獻信息的豐富與否,會影響到讀者的閱讀策略。

作為六老會的組織者,馬尋曾任多州知州,頗有政績,《宋史》卷三百列傳第五十九有傳:

“同時有馬尋者,須城人。舉毛詩學究,累判大理寺,以明習法律稱。歷提點兩浙陜西刑獄、廣東淮南兩浙轉運使,知湖、撫、汝、襄、洪、宣、鄧、滑八州。襄州饑,人或群入富家掠囷粟,獄吏鞫以強盜,尋曰:‘此脫死爾,其情與強盜異?!嗟脺p死,論著為例。終司農卿?!盵5]

馬尋不僅明習法律,精于吏治,而且擅書法。佚名《宣和書譜》卷二十即記載馬尋學習北宋著名書法家周越的字而能得其神。馬尋于慶歷五年四月任湖州知州,慶歷七年離任[15]。正是在湖州知州任期內的慶歷六年,他組織了這次六老會。

如果說漏抄“馬尋”二字,專業讀者尚可根據各種史書記載,考證出慶歷六年任湖州知州者究竟為誰,進而明白是誰組織了這次六老會,那么周密有些漏抄所涉內容,如果沒有《十詠圖》保存陳振孫《十詠圖跋》手稿本的話,歷史中有些問題恐怕很難找到答案。如陳跋結尾“庚戌七月五日,直齋老叟書,時年七十有二,后六年從明叔借摹并錄余所跋于卷尾而歸之,丙辰中秋后三日也”這數句話,周密《齊東野語》全佚。這幾句話有多重要呢?

首先,是可以解決陳振孫的生年問題。陳振孫雖然是南宋著名目錄學家,其《直齋書錄解題》與《崇文總目》、《遂初堂書目》、《郡齋讀書志》為宋代僅有的四部流傳至今的目錄學著作,歷來為學者重視。然陳氏的生卒年向無記載,而據此跋,自庚戌年即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逆數72年,則其生年為淳熙六年己亥(1179)。

其次,結合相關文獻,可以理清《十詠圖》的傳藏過程?,F將陳跋中涉及到時間的內容節錄如下:

慶歷六年,吳興太守馬尋宴六老于南園,酒酣賦詩,安定胡先生瑗教授州學,為之序……近周明叔使君得古畫一軸,號《十詠圖》,乃維所作詩也。首篇即南園燕集所賦,孫覺莘老序之,其略云……自慶歷丙戌后十八年,子野為《十詠圖》,當治平甲辰。又后八年,孫莘老為太守,為之作序,當熙寧壬子。又后一百七十七年,當淳祐己酉,其圖為好古博雅君子所得。會余方修《吳興人物志》,見之如獲珙璧,因細考而詳錄之,庶幾不朽于世?!缙咴挛迦?,直齋老叟書,時年七十有二,后六年從明叔借摹并錄余所跋于卷尾而歸之,丙辰中秋后三日也。

以上所引,時間線索非常清晰:慶歷六年丙戌(1046),馬尋宴“六老”郎簡、范說、張維、劉馀慶、周守中、吳琰于南園,酒酣賦詩。18年后,即治平元年甲辰(1064),張先以南園“六老會”為題材畫《十詠圖》,題其父親張維詩十首于其上。又八年后,即熙寧五年壬子(1072),湖州知州孫覺作《十詠圖序》并題寫于畫卷中。到了南宋淳祐九年己酉(1249),《十詠圖》為“好古博雅君子”周明叔所得,陳振孫見之如獲珙璧,錄入《吳興人物志》。第二年即淳祐十年庚戌(1250)七月五日,陳振孫作《十詠圖跋》。六年后,即寶祐四年(1256),陳振孫又從周明叔處借得此圖,臨摹并錄其所作跋語于卷尾而歸之。既云“借摹”,知陳振孫亦善繪畫。

三、張先生年再探

《十詠圖》版陳振孫《十詠圖跋》還涉及到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詞人張先的生年問題。關于張先的生年,夏承燾先生《張子野年譜》考證云:

子野生年,宋人有二說。蘇軾書垂虹亭記云:“吾昔自杭移守高密,與楊元素同舟,而陳令舉、張子野皆從吾過公擇于湖,遂與劉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詞聞于天下,作《定風波令》,其略云云?!卑篙Y自杭移高密,在神宗熙寧七年甲寅五月,見東坡年譜。訪李常公擇于湖州,過松江為垂虹之會,在同年九月,見王文誥蘇詩總案。自熙寧七年逆數八十五年,子野當生于此年,此一說也?!洱R東野語》十五張氏十詠圖條載孫覺十詠圖序略云:“贈尚書刑部侍郎張公諱維,吳興人。公卒十八年,公子尚書都官郎中先亦致仕家居,取公平生所自愛詩十首,寫之縑素,號十詠圖。都官字子野,蓋其年八十有二云?!标愓駥O跋云:“時熙寧五年,歲在壬子;逆數而上八十二年,子野之生當在淳化辛卯?!贝擞忠徽f也。蘇、孫皆子野同時人,而所記相差一年。今案趙德麟《侯鯖錄》七云:“張子野年八十五,尚聞買妾。陳述古作杭守,東坡作倅,述古令東坡作詩云云?!碧K集十一詩題亦云:“張子野八十五聞尚買妾,述古令作詩?!笨缄愊迨龉抛躁愔菀浦贾?,在熙寧五年七月。自杭移南郡,在熙寧七年,與蘇軾罷杭州通守知密州同年。若依蘇說,熙寧七年,子野正八十五;依孫說則熙寧八年方八十五;而熙寧八年陳襄、蘇軾皆已去杭,與趙錄蘇詩不合。知子野生年,以依蘇說為是。孫序“其年八十有二”句,“二”或“三”之偽耳[6]。

夏先生此論一出,張先的生年遂成定讞。然而,當我們仔細研讀《十詠圖》本陳振孫《十詠圖跋》后,發現夏先生考證中有些說法需要修正,張先的生年恐怕也還有重新探討的必要。

夏先生考證中需要修正的地方,主要有兩處:一是夏先生在考證中說:“子野生年,宋人有二說?!爆F在看來,宋人關于張先生年的記載,除了夏先生所云孫覺的淳化二年辛卯(991)和蘇軾的淳化元年庚寅(990)兩種說法外,還有陳振孫在《十詠圖》版《十詠圖跋》中推算的端拱己丑二年(989)一說。夏先生由于無緣得見《十詠圖》,所以不知道有這第三種說法。二是夏先生在考證中說:“陳振孫跋云:時熙寧五年,歲在壬子,逆數而上八十二年,子野之生當在淳化辛卯?!北疚那懊姹瓤薄妒亪D》本陳振孫《十詠圖跋》和周密《齊東野語》本《十詠圖跋》兩種文本時已知道,這幾句話雖然出自周密《齊東野語》本《十詠圖跋》,但實際上是周密在抄錄此跋時錄入的自己的推算結果,陳振孫的推算結果只有在《十詠圖》上才能看到。

下面我們重新研討張先的生年問題。我們改變考證策略,先不預設誰對誰錯,而是將三種說法按提出時間的先后分別客觀地加以分析,最后在比較中得出相對科學的結論。

最早記載張先生年的是孫覺。孫覺乃北宋名宦,《宋史》有傳。他在《張維十詠圖序》中云:

富貴而壽考者,人情之所甚慕;貧賤而夭短者,人情之所甚哀。然有得于此者,必遺于彼。故寧處康強之貧,壽考之賤,不愿多藏而病憂,顯榮而夭折也。贈尚書刑部侍郎張公諱維,吳興人。少而書學,貧不能卒業,去而躬耕以為養。善教其子,至于有成。平居好詩,以吟詠自娛。浮游閭里,上下于溪湖山谷之間,遇物發興,率然成章,不事雕琢之巧,采繪之華,而辭意自得。徜徉閑肆,往往與異時處士能詩者為輩。蓋非無憂于中,無求于世,其言不能若是也。公不出仕,而以子封至正四品,亦可謂貴;不治職,而受祿養以終其身,亦可謂富;行年九十有一,可謂壽考。夫享人情之所甚慕,而違其所哀,無憂無求,而見之吟詠,則其自得而無怨懟之辭,蕭然而有沉澹之思,其亦宜哉。公卒十八年,公子尚書都官郎中先亦致仕家居。取公平生所自愛詩十首,寫之縑素,號《十詠圖》,傳示子孫,而以序引見屬。余既愛侍郎之壽,都官之孝,為之序而不辭。都官字子野,蓋其年八十有二云。熙寧五年二月二十二日右正言直集賢院知湖州事高郵孫覺[1](P78)。

孫覺此序主要敘述了張維的詩歌及其富貴壽考的一生,也透露了張先及其《十詠圖》的一些重要信息,后來陳振孫在此序及《續圖經》、《胡安定言行錄》等文獻的基礎上,“細考而詳錄之”,撰成《十詠圖跋》這篇重要的繪畫文獻。

孫覺在序中記錄了四個重要的時間點。一是“行年九十有一,可謂壽考”,記載了張先父親張維的享年,陳振孫后來在《十詠圖跋》中據此考證出張維的生年在周世宗顯德丙辰(956),卒年在慶歷丙戌(1046)。二是“公卒十八年,公子尚書都官郎中先亦致仕家居。取公平生所自愛詩十首,寫之縑素,號《十詠圖》,傳示子孫,而以序引見屬”,告訴我們《十詠圖》的創作時間在張維去世后18年,即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閱讀這句話,我們很容易理解成張先畫好畫后即請孫覺作序,實際上則是八年以后,孫覺沒有寫明的這個時間點后來由陳振孫在跋中考證清楚:“自慶歷丙戌后十八年,子野為《十詠圖》,當治平甲辰。又后八年,孫莘老為太守,為之作序,當熙寧壬子?!比恰坝嗉葠凼汤芍畨?,都官之孝,為之序而不辭。都官字子野,蓋其年八十有二云”,告訴了我們張先的生年,也就是熙寧五年孫覺給張先《十詠圖》寫序時82歲,逆數而上82年,知張先生年在淳化辛卯(991)。令人疑惑的是,陳振孫在跋中考證張先生年時,并沒有直接使用孫覺所提供的材料,而是用了蘇軾的材料,并且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后來周密在抄錄陳跋時,大概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直接采用了孫覺的數據,并得出張先生年在淳化辛卯(991)。四是“熙寧五年二月二十二日右正言直集賢院知湖州事高郵孫覺”,告訴了我們孫覺寫序的時間在熙寧五年春。

孫覺寫作此序時是在湖州任知州的第二年?!都翁﹨桥d志》“郡守題名”云:“孫覺,右正言直集院,熙寧四年十一月到任,六年三月移知廬州?!盵7]孫覺于熙寧四年十一月到湖州任知州,三個月后,也就是熙寧五年二月就給張先《十詠圖》寫序。大約在同時,張先還寫了《醉落魄·吳興莘老席上》詞:

山圍畫障。風溪弄月清溶漾。玉樓苕館人相望。下箬醲醅,競欲金釵當。使君勸醉青娥唱。分明仙曲云中響。南園百卉千家賞。和氣兼春,不獨花枝上。

“吳興莘老”即太守孫覺,“莘老”乃孫覺之字[16]。孫覺于熙寧四年十一月到任,熙寧六年三月離任,這首詞所敘皆春景,當作于熙寧五年春[8]。與作于熙寧五年(1072)二月的《張維十詠圖序》大體同時,甚至有可能就是在這次宴會中,孫覺給張先的《十詠圖》寫了序。

孫覺寫序差不多十年后,也就是元豐四年(1081)十月二十日,蘇軾在《書游垂虹亭》中的敘述再一次涉及到了張先的生年:

吾昔自杭移高密,與楊元素同舟,而陳令舉、張子野皆從吾過李公擇于湖,遂與劉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詞聞于天下,作《定風波令》,其略云:“見說賢人聚吳分,試問,也應傍有老人星?!弊蜌g甚,有醉倒者。此樂未嘗忘也。今七年爾。子野、孝叔、令舉皆為異物,而松江橋亭,今歲七月九日,海風駕潮,平地丈余,蕩盡無復孑遺矣。追思曩時,真一夢也。元豐四年十月二十日,黃州臨皋亭夜坐書。

蘇軾回憶了七年前也就是熙寧七年(1074),自己與楊元素、陳令舉、張子野、李公擇、劉孝叔一起歡聚垂虹亭一事,并說當時張先85歲。逆數而上85年,知張先生年為淳化元年庚寅(990),這比孫覺記載的時間早了一年。

宋人關于張先生年的第三種記載是陳振孫,他在《十詠圖跋》中說:

子野年八十五猶買妾,東坡為之作詩,實熙寧癸丑,作圖之年八十有二,則庚戌也,逆數而上,求其生年,當在端拱己丑。

陳振孫依據的材料是蘇軾的詩歌 《張子野八十五聞尚買妾,述古令作詩》,并且很肯定地說這首詩歌的創作時間 “實熙寧癸丑”即熙寧六年(1073),然后他結合孫覺在《張維十詠圖序》中所說的張先作《十詠圖》時“其年八十有二”,由熙寧六年逆推三年,陳振孫得出《十詠圖》作于熙寧三年庚戌(1070)的結論,再逆數而上82年,他說張先的生年“當在端拱己丑(989)”。

由于孫覺在《張維十詠圖序》中沒有明確地將張先創作《十詠圖》的時間和自己為《十詠圖》寫序的時間分開,以致于陳振孫在此將孫覺寫序的時間錯當成了張先畫《十詠圖》的時間,得出了“作圖之年八十有二,則庚戌也”的錯誤結論。實際上陳振孫在此文中又說“自慶歷丙戌后十八年,子野為《十詠圖》,當治平甲辰(1064)”,在同一篇文章中針對同一個對象居然出現如此矛盾的結論,實在是疏忽之至!當然,陳振孫這一錯誤,并不影響他對張先生年的推算,他直接從熙寧癸丑逆推85年,照樣可以推出張先生年是端拱己丑。

將蘇軾 《張子野八十五聞尚買妾,述古令作詩》一詩的創作年代定為熙寧癸丑的并非陳振孫一家,清人查慎行《蘇詩補注》、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也都編于此年。而查慎行、王文誥編年的文獻依據顯然不是陳振孫的 《十詠圖跋》,因為《十詠圖》流傳至清代成為宮廷收藏,查、王是無法經眼的,自然,他們也無法看到《十詠圖》上的《十詠圖跋》,而《齊東野語》所錄《十詠圖跋》并沒有載這幾句話,被周密改頭換面給替換掉了。

可惜的是陳振孫、查慎行、王文誥沒有給我們提供蘇軾《張子野八十五聞尚買妾,述古令作詩》一詩作于熙寧癸丑的證據,而陳振孫作 《十詠圖跋》在南宋淳祐十年庚戌(1250)七月五日,距孫覺、蘇軾他們記載張先生年的時間又過了170年左右,在沒有更直接的證據證明他的觀點的情況下,我們只好暫且擱置他的張先生于端拱己丑的看法,優先討論孫覺和蘇軾的記載。

在孫覺和蘇軾二人的記載中,夏先生認為當以蘇說為是,即張先的生年應該是淳化元年庚寅(990),理由是蘇軾的《張子野八十五聞尚買妾,述古令作詩》,趙德麟《侯鯖錄》七也記載了這件事:“張子野年八十五,尚聞買妾。陳述古作杭守,東坡作倅,述古令東坡作詩云云?!标愊迨龉艦楹贾萏卦谖鯇幬迥昶咴轮廖鯇幤吣?,若依蘇說,熙寧七年張先正好85歲,若依孫說則熙寧八年方85歲,而這一年陳襄、蘇軾皆已離開杭州,不可能有陳襄讓蘇軾作詩之事。因此應以蘇說為是,孫序“其年八十有二”中的“二”或“三”之偽耳[17]。

夏先生的考證看似圓通,仔細思量,卻并非完全沒有疑點。他首先認為蘇軾的記載是準確的,然后得出孫覺的記載是錯誤的,這對孫覺來說無疑不公平。從前引蘇軾《書垂虹亭記》可知,蘇軾《書垂虹亭記》是垂虹亭聚會七年之后的追憶文章。如果我們可以懷疑與張先同時人孫覺所寫的 “其年八十有二”中的“二”為“三”之偽,那我們更可以有理由懷疑蘇軾之后靠回憶所記“子野年八十五”中的“五”為“四”之誤。如果蘇軾于熙寧七年舉辦垂虹亭之會時張先是84歲的話,那么孫覺《張維十詠圖序》云熙寧五年張先82歲也就站得住腳了。

這并非筆者個人的胡亂猜測,前輩學者早就有人懷疑蘇軾“八十五”或為“八十四”之誤。蘇軾《張子野八十五聞尚買妾,述古令作詩》一詩,依蘇軾的記載,與其《書垂虹亭記》自然作于同一年,都是張先八十五歲時所作,依夏先生考證,均應作于熙寧七年??勺运沃燎?,多有編此詩于熙寧六年者。除了《十詠圖》本陳振孫《十詠圖跋》外,清王文誥輯注《蘇軾詩集》、《蘇詩總案》也都編于熙寧六年。夏先生也注意到了這一編年,他在《張子野年譜》中說:“蘇詩編年此首在熙寧六年,《蘇詩總案》本之,如熙寧六年子野八十五,則與書游垂虹亭所記不合,疑編詩誤前一年,否則‘五’字乃‘四’之誤也?!笨追捕Y先生《蘇軾年譜》編此詩于熙寧六年,并且給出一個很有意思的解釋:“據《文集》卷七十一《書游垂虹亭》,先今年八十四。蓋詩人作詩,喜舉‘五’、‘十’成數,故有不同。 ”[9]認為蘇軾是有意改“五”為“四”,是詩人創作時喜舉成數所致。

既然可以懷疑蘇軾《張子野八十五聞尚買妾,述古令作詩》中之“五”為“四”之誤,我們也有理由可以懷疑蘇軾《書垂虹亭記》中“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詞聞于天下,作《定風波令》”中之“五”為“四”之誤,因為這篇記是蘇軾七年以后的回憶文章,誤記是極有可能的事。因此,我們如果把蘇軾《書垂虹亭記》和《張子野八十五聞尚買妾,述古令作詩》中的“八十五”均改成“八十四”,蘇軾與孫覺的記載就符合若契了。

總之,在沒有更加確切的證據出現之前,對于張先的生年,我們可能要采取更為謹慎的態度。三說之中,我們又要特別重視孫覺的記載,畢竟,作為“宋初三先生”之一胡瑗的學生,他為人老成[18],與張先是同時人,又是應張先之請而創作此序,他在寫此序時與張先有著密切的交往,應該說是最直接的當事人,我們如果不信他的記載卻轉而取信蘇軾七年后的回憶,恐怕并非那么科學。

陳振孫《十詠圖跋》在流傳過程中,經歷兩次大的變動:一次是周密《齊東野語》在抄錄時有許多誤抄、漏抄及故意改動之處,另一次是《全宋文》收錄此文時依據的是周密的《齊東野語》,然因斷句錯誤,將“本朝有兩張先”至結尾的174個字歸屬于周密而全部不錄。這無疑影響了其文獻價值。較之于周密《齊東野語》而言,《十詠圖》上所載陳振孫《十詠圖跋》不僅可以糾正周密的一些錯誤,幫助我們更加詳細地了解《十詠圖》的流傳過程,而且可以解決陳振孫的生年問題,也為張先的生年提出了新的觀點??傊?,陳振孫《十詠圖跋》手稿本的文獻價值要遠勝后來出現的手抄本和印刷本。

注:

[1]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五云:“先世舊藏吳興張氏《十詠圖》一卷,乃張子野圖其父維平生詩,有十首也?!薄端卧P記小說大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619頁。

[2]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宋元筆記小說大觀》本、大象出版社2016年版《全宋筆記》本《齊東野語》及《全宋文》等莫不如此,都將“本朝有兩張先”至結尾的174個字歸屬于周密。

[3]太守:《齊東野語》作“郡守”。 馬尋:《齊東野語》佚。

[4]關于六老會的記載,周密《齊東野語》卷二十“耆英諸會”條所記諸人姓名及年齡與陳振孫跋有很大差異,當以陳跋為是。

[5]事載:《齊東野語》作“其事見”。 續:《齊東野語》佚。 胡:《齊東野語》佚。

[6]使君:《齊東野語》作“史君”。 一軸:《齊東野語》作“三幅”。

[7]此處陳振孫所引孫覺序共60字,周密轉抄時全佚。

[8]自“子野年八十五”至“當在端拱己丑”八句,《齊東野語》作“時熙寧五年,歲在壬子,逆數而上八十二年,子野之生,當在淳化辛卯”。

[9]此句《齊東野語》作“正當為守,會六老之年”。

[10]此兩句《齊東野語》作“逆數而上九十一年”。

[11]此句《齊東野語》作“及于熙寧、元豐,再更甲子矣”。

[12]天圣二年:《齊東野語》作“天圣三年”。

[13]此句《齊東野語》佚。

[14]此五句四十四字《齊東野語》佚。

[15]宋談鑰纂修《嘉泰吳興志》卷十四“郡守題名”:“馬尋,金部郎中,慶歷五年四月到七年四月罷?!薄端卧街緟部繁?,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5冊,第4780頁。

[16]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第十九:“右皇朝孫覺字莘老?!鄙虾9偶霭嫔?990年版,第1050頁?!端问贰肪砣偎氖牧袀鞯谝话偃骸皩O覺字莘老,高郵人?!?/p>

[17]夏先生在此用“偽”而不用“誤”,或有認為孫覺《張維十詠圖序》在流傳過程中誤“二”為“三”而非原稿即如此之潛意識在,今檢《十詠圖》上之《張維十詠圖序》,實為“二”而非“三”。

[18]《宋史》卷三百四十四列傳第一百三:“孫覺字莘老,高郵人。甫冠,從胡瑗受學。瑗之弟子千數,別其老成者為經社,覺年最少,儼然居其間,眾皆推服?!?/p>

參考文獻:

[1]宋畫全集(第1卷第1冊)[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2]歐陽修著,李之亮箋注.歐陽修集編年箋注[M].成都:巴蜀書社,2007.412.

[3]傅璇琮主編,龔延明、祖慧編撰.宋登科記考[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114.

[4]查慎行補注,王友勝校點.蘇詩補注[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241.

[5]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9972.

[6]夏承燾集(第1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168.

[7]談鑰纂修.嘉泰吳興志[A].《宋元方志叢刊》本(第5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0.4780.

[8]張先著,吳熊和、沈松勤校注.張先集編年校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45.

[9]孔凡禮.蘇軾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98.263.

猜你喜歡
熙寧周密蘇軾
星河
當閨蜜變成姑嫂
從善如流
蘇軾“吞并六菜”
蘇軾吟詩赴宴
石鑑為官履歷考述
照應周密,行文流暢
夏天的風秋天的霧
梅花綻放 滿園春香
蘇軾發奮識遍天下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