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明市城鎮化問題與對策淺析

2018-03-20 08:11姜靜云林蕙靈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18年3期
關鍵詞:三明市三明第三產業

姜靜云,林蕙靈

(福建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0 引 言

城鎮化又稱為城市化,國內外至今還沒有一個較為統一的定義.較早提出城市化這一概念埃爾德里奇(H.T.Eidridge)認為:城市化可以看做是人口集中的一個過程.現階段一個較為普遍的的城市化定義來自于日本的森川洋,他將城市化描述為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的過程,反映在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建成區擴展,景觀和社會及生活方式的城市環境形成(森川洋,1989)[1].城鎮化的理論來源主要是人口遷移的相關理論.[2]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論[3]、舒爾茨的人口遷移理論[4]、托達羅的城鄉人口遷移理論[5]、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發展模式[6]等.

通常的,我們用城鎮化率來表示一個地區的城鎮化發展水平.城鎮化率是指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根據美國人口學家諾瑟姆的研究,城市化水平隨時間的變化可以表示為一條稍被拉平的“s”形曲線,我們稱之為“諾瑟姆曲線”[7].曲線被分為三個階段:前期階段城鎮化率低于20%~30%;中期(加速)階段城鎮化率從20%~30%快速增加至70%;后期階段的城鎮化率高于70%.現階段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多數處于城市化發展的后期階段,城市化發展的速度緩慢,甚至出現了停滯的現象;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正處于城市化發展的中期(加速)階段,城市化發展速度快,年均城市化增長率大于發達國家.實際上,由于我國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區域間城市化發展水平差異較大[8].

21世紀以來,不僅是我國,在全球范圍內經濟發展的步伐都逐漸緩慢.國內經濟轉型、社會轉型和生態轉型的迫切需要,加快中國城鎮化合理有序的發展.[9]2002年杜輝率先提出新型城鎮化的概念,并討論了城市化的質量提升問題.[10]姚士謀等則著重從地理空間與自然資源保護的角度,探討了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理論與實踐問題.[11]順應國家發展的實際需要,結合三明市的實際情況,探索一條適應三明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道路,緩解山水城市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1 研究區概況

三明市位于福建省中部連接西北隅,西毗江西省,東依福州市,南鄰泉州市,北傍南平市,西南接龍巖市.全境總面積22965 km2.至2013年,三明土地總面積229.65萬hm2,其中:耕地面積19.45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8.47%;園地面積6.99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3.04%;林地面積183.33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79.83%;草地面積占總面積的1.51%,僅有3.46萬hm2;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2.24%,為5.14萬hm2;交通運輸用地面積2.56萬hm2,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4.50萬hm2,其他土地面積占總面積的1.84%.城市及工礦用地占總面積的比率小.土地利用類型主要為耕地與林地,三明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全年氣候溫暖濕潤,河網密布,降水量充足;受地形因素的制約城市發展規模受到了限制,地區內城鎮化多呈現沿江分布的形態.三明市礦產資源較豐富,但由于地質構造差異,礦產自己分布不均,造成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勻.

三明市1984年的城鎮化率為30.96%,正式進入城鎮化發展的中期階段,城鎮化進入高速增長時期;僅1984年一年,城鎮人口增加了22.41萬人,占總人口數的10.23%.三明市城鎮化發展速度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1995年我國城鎮化率為29.04%,直到1996年,城鎮化水平才首次破三,到達30.48%.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第一次突破50%,達到51.3%,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9]

圖1 2015年三明市城鎮化水平對比圖Fig1 Sanming urbanization level contrast figure in 2015注:數據來源于2016年福建省統計年鑒

2015年三明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6.3%,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36%,半城鎮化水平較高.(圖1)且無論是戶籍人口城鎮化還是常住人口城鎮化,地區內水平相差較大.2015年,城鎮化水平位于前三名的縣(市、區)為梅列區、三元區和永安市,沙縣排名第4.且無論是戶籍人口城鎮化還是常住人口城鎮化都僅有這4個縣(市、區)的城鎮化水平超過三明地區的整體水平.同時梅列區、三元區和永安市的戶籍人口城鎮化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的差別較小,說明流入這三個區域城市的人口較少,原因與這三個地區戶籍人口城鎮化水平本身就高,且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小有關.但這也表明三明地區的人口遷移相對而言較為活躍,這里的人口遷移以省內短距離人口遷移為主,同時夾雜著來自周邊省份的長距離人口遷移,主要是靠近江西省的幾個縣市容易吸引來自江西的人口遷移到三明.

2 數據、方法與意義

2.1 數據來源

本研究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三明統計年鑒2014、福建統計年鑒2002-2016、福建2015年土地利用調查表;主要應用到的數據主要包括三明市城鎮化率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GDP三次產業結構、規模工業總產值,三明市第二、第三從業人員比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第二、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占GDP的比例等.

2.2 研究方法

2.2.1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是把原來多個變量劃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從數學角度來看,這是一種降維處理技術.[13-14]通過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精簡原有指標體系,同時可得到各指標的權重,對主要的主成分根據權重大小進行綜合得分計算.本文運用主成分分析法,選取了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第二產業總產值、第三產業總產值、非農業戶籍人口以及城鎮及工礦用地面積這6個指標,旨在綜合分析三明地區各縣(市、區)城鎮化水平的綜合情況以及各縣(市、區)的經濟發展情況.

2.2.2 對比分析法

對比分析法又叫比較分析法,在科學活動探究中,其作用與等效替代法相似.是通過實際數與基數的對比來提示實際數與基數的差異,借以了解經濟活動的成績和問題的一種較為常見的分析方法.在地理研究中時常用來比較同一變量不同時間的差異,或是不同變量同一時間的差異.本文多次運用到對比分析法,主要是包括同一時間(2015年)三明市不同縣(市、區)的戶籍人口城鎮化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的差異、不同時間(2000-2013年)三明市區的城鄉收入差距等.

2.2.3 庫茲涅茨法則

庫茲涅茨法則是基于配第-克拉克(C.G.Clark)定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用來闡述區域產業結構演進的理論.配第-克拉克定律描述的是國民收入與勞動力流動之間的關系,它強調勞動力在產業間的轉移,通常的可以用第二、三產業勞動力比重預計出該地區的發展水平.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基于配第-克拉克的研究基礎,通過對各國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在產業間分布結構的變化進行統計分析,得到了新的認識,后人將之稱為庫茲涅茨法則.庫茲涅茨認為國民差異是引起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的原因,他指出對于大多數國家而言,第一產業的相對國民收入都小于1,而第二、三產業均大于1.本文通過對三明市的三次產業結構計算同樣可以得出這個結論.

2.3 研究意義

長久以來,我國的城鎮化建設一直處在一個較為尷尬的地位:一方面年均城鎮化率達0.9%,即使作為城鎮化程度數一數二的美國,在高速城市化階段年均城鎮化率也僅僅達到了0.5%,我國城鎮化從發展速度上已經領先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但是城鎮化發展的質量卻令人擔憂,新型城鎮化的提出旨在逐步解決傳統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國城鎮化水平為54.77%,而美國的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85%,世界城鎮化的平均水平為55%.就現階段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同時仍不及世界的平均水平.由此所引發的工業發展的產業集聚條件欠缺,就業崗位不足,就業壓力較大,使得越來越多中青年知識分子選擇在外就業.與此同時區域間發展不平衡,地方政府過分注重城市建成區規模的擴張而忽略了城市人口規模的集聚,農業轉移的人員成為城市的生產者,卻無法融入城市成為市民,導致比較嚴重的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城市建設質量不高[16-17].但由于自然條件的客觀存在,加之社會制度(這里主要指長久以來的城鄉二元制)、經濟制度等歷史原因、且城市化起步較晚,工業化水平欠缺,經濟發展水平低等根本原因.

3 問題淺析

3.1 城鎮化質量的地區差異明顯

三明市城鎮化發展質量參差不齊,且經濟發展水平呈現較為明顯的空間差異性.這里所指的空間差異包括為縣(市、區)與縣(市、區)之間的差異以及縣域內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縣域間的城鎮化質量差異本文運用主成分分析法計算6項指標的綜合得分進行描述;而縣域內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可通過城鎮居民收入與農村居民收入的差異進行更為直觀的判斷.

將所選指標的值導入SPSS19.0中,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在進行主成分分析之前需檢驗指標之間是否具有相關性.本次選取的6個指標分別為: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第二產業產值、第三產業產值、非農業戶籍人口以及城鎮及工礦用地面積.主要從Kaiser-Meyer-Olkin和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兩個方面來度量.首先取樣足夠度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的數值為0.732,大于0.7,說明幾個指標之間存在著相關性;其次Bartlett球形度檢驗中sig的數值為0,滿足存在變量間相關性的要求.故所選取的6個指標之間存在相關性,可用作進行主成分分析的指標.

表1 主成分分析部分數值

注:數據來源于SPSS計算結果

從表1中可看出,三明地區各縣(市、區)所選取6個指標中第一主成分的貢獻率為0.72912,第二主成分的貢獻率為0.20079,兩者的初試特征值合計都大于1,且兩者的累計貢獻率為92.991%(一般取累計貢獻率達85%~95%的特征值所對應數量相當的主成分).且由SPSS19.0的計算結果顯示(表2)第一主成分得分前三名的縣(市、區)為永安市、梅列區和沙縣,得分最后三名的縣(市、區)是建寧縣、明溪縣和清流縣;第二主成分得分前三名的縣(市、縣)為大田縣、建寧縣和寧化縣,得分最后三名的縣(市、區)為泰寧縣、將樂縣和明溪縣;綜合主成分得分排名前三名的縣(市、區)為永安市、梅列區和沙縣,依次為1.59、1.04和0.35,這與第一主成分前三名的縣(市、區)相同.而綜合得分最后三名的縣(市、區)為明溪縣、泰寧縣和建寧縣,綜合主成分得分為-0.88、-0.69和-0.68,這與排名前三名的三個縣(市、區)分值相差較大.

表2 主成分分析結果表

注:數據來源于SPSS計算結果

所選取的6個指標均與城鎮化發展水平有關系,同時也能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三明市在經濟發展上的空間差異性.可以由主成分綜合得分看出排名前三的縣(市、區)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城鎮化質量較高,經濟發展水平也較高.在空間分布上綜合得分后三名的縣(市、區)多分布于三明市的西北部,而得分前三名的縣(市、區)則分布于三明市的中部.三明市西面靠江西省且有延綿的武夷山脈穿過,中部恰好為武夷山脈和戴云山脈間狹長的相對平坦的河谷盆地,這也是造成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的一個原因.

圖2 2000-2013年三明市城鄉居民收入Fig2 Sanming income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t 2000-2013注:數據來源于2014年三明統計年鑒

受長期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城鄉間在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上一直存在差異.三明市城鄉居民收入同樣具有較大的差異,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由2000年的人均7487元發展至2013年的25724元,一共翻了3.44倍,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2000年時人均僅3182元,到2013年翻了3.31倍達到了10532元.可見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其居民人均年收入都在增長.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是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2.44倍,且從圖2可看出,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長的速度較城鎮而言更慢,這也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兩者在收入上的差距在推動城鎮化建設的同時也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這些問題也會反過來影響城鎮化的發展.

3.2 土地利用類型受限

三明作為國家級園林城市,森林覆蓋率達76.8%,常年居福建省榜首,活立木蓄積量1.15億m3.地理上位于武夷山脈與戴云山脈之間,中部為玳瑁山脈,地處閩中和閩西北結合部,境內以中低山及丘陵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

三明是福建的重點林區,也是國務院批準建立的全國集體林區改革試驗區,國家林業局確定的全國集體林區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唯一試點和海峽兩岸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林業建設基礎條件好,森林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基于生態環境考慮,城鎮化規模與速度勢必受限于此.受地形和歷史因素的影響,土地利用類型單一,且存在諸多不合理性(圖3),在限制城鎮發展規模和質量的同時也使得其地方產業在布局時處處受限.既要保障原有的生態價值不受影響,又要考慮城鎮化發展的驅動力需求,土地利用類型受限成為制約三明市城鎮化發展的一大因素.

圖3 三明市土地利用類型圖Fig3 Land use type map of Sanming數據來源:福建省2015年度二級分類面積表

福建省作為我國首批生態文明試驗區,有其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優勢;而三明又作為省級重點推進的空間規劃編制試點,更是背負著嚴峻的任務.根據三明市土地利用類型圖,三明市的土地利用相對集中于林地與耕地,兩者分別為138.07萬hm2和19.50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79%和8%,排名第三的為園地,占3%.三明擁有相對廣闊的森林,多數居民以傳統的林業、農業為生,從業人員的比例呈現出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第二產業,且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員比重在逐年下降,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保持相對穩定,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城鎮化的變化之一即人民生產方式的轉變,通常的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進行轉移.同時土地利用的方式轉變也是城鎮化的表現之一,但三明市的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和交通運輸用地的總和僅占土地總面積的3.5%,遠小于林地與耕地的面積.城市化建設所需的建設用地無法跟上城鎮化建設的需求,當然這也與三明本身的自然條件有關.

3.3 第二、第三產業的產出效率較低

比較勞動生產率是衡量某一產業產出比重和就業比重之比,反映出產業的產出效率和勞動密集度的狀況[18].比較勞動生產率分析來源于庫茨涅茨對于相對國民收入的定義,且勞動生產率數值與產業勞動生產率呈正比例關系,其計算公式為:

Ei=Gi/Li,i=1,2,3

(1)

其中Gi表示產業產值相對比重,Li產業勞動力相對比重,Ei比較勞動生產率.

表3 三明市部分統計指標

注:數據來源2014年三明統計年鑒、2015年福建統計年鑒、2016年福建統計年鑒

由表3可以清楚地看出三明市第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自2000年起在逐步增加,且于2006年出現一次跳躍性增長,僅2006年一年的第二、三產業的從業人員增長了6%,相當于2000-2005年的增長總和.2015年第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達到65.1%,除2009年度從業人員比重增長率較小外,其余年份增長率均位于1%左右.從2000年到2015年的16年間第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例增加了21.2%,年均增加1.36%,這與三明市城市化率增長大致保持一致.然而第二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則表現出一直增加的趨勢,直至2015年第二、第三產業生產總值達到了85.3%,年均增加0.96%,可見第二、第三產業產值一直處于增加的狀態.相對而言第一產業產值比例則在逐年下降.

由庫茨涅茨法則可知,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第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都小于1,而在大多數發達國家,第二、第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則大于1[19-21].在城市化發展的前期加速階段,第二、第三產業創造的國民收入比重以及從業人員比重都會相應地提高,其中前者的上升的速度會快于后者.而在城市化發展的后期加速階段,第二產業的國民收入比重和勞動力比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衰減,而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以及從業人員則呈現不斷遞增的趨勢.

表4 三明市的三次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

注:數據來源2014年三明統計年鑒、2015年福建統計年鑒、2016年福建統計年鑒

表4為三明市的三次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由表2可知自2000年起,三明市第一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均小于1,且處在相對穩定的狀態,第二產業均大于一,且于2008年突破了2,但是第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從2009年起逐年減少,于2014年到達最低值.但是根據庫茨涅茨法則,工業化和工業化發展的后期階段所對應的城市化加速發展的后期階段,第二、第三比較勞動生產率應該保持持續增長的狀態,而三明市自2000年到2015年第二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持續上升,2013年達到暫時性的最高值.第三產業則呈現一路下滑的局面,這與庫茲涅茨法則是相違背的,因而三明市的產業結構有待調整,城鎮化的發展模式也有待進一步完善.

4 對策淺析

三明市可以用于發展城鎮化的用地有限,無法滿足大規模工業生產.同時作為福建省的重點林區以及國家的重點生態文明試驗區,三明市城鎮化的發展道路可謂困難重重,這些問題綜合制約著三明市城市化發展的步伐.各級政府應該實事求是,貫徹落實《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中的有關內容,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發展理念,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腳踏實地、因地制宜地發展城鎮化.由以物為主的城鎮化過渡到以人為主的城鎮化,從重視速度發展的城鎮化到質量發展的城鎮化.

4.1 合理利用資源能源

政府以及企業應該結合三明市實際工業發展狀況,以鋼鐵工業為主的重工業無法長期為三明人民帶來利益,國家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傳統的重工業應該被新興工業所取代.雖然三明地區的礦產種類豐富,但是由于分布不均勻同樣也導致了地區內的貧富差距.通過合理規劃使工業類型從資源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過渡.高薪引進技術型人才以及更新廠房設施,使工業發展所需設備符合高效利用能源的要求.貫徹落實生態文明試驗區的發展方針,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4.2 合理調整產業結構

當前三明市第一產業從業者所占比例依舊高于全國的平均值.大量第一產業從業者也制約了從農業人口向城市人口轉換的速率.此時政府應該積極響應祖國號召,將區域內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積極將機械農業引進日常生產生活中,解放第一產業從業者,使之多余的勞動力能夠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完成城市化進程中產業結構轉移的目標.

當前三明地區普遍的工業都面臨著產業結構升級的問題,主要是第二、第三產業的生產效率有待提高,應該按照規定嚴格劃分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和已建區.在一些環境優美,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應該適當地減少工業發展的步伐,轉而發展旅游業等對環境影響較小而收益更高的產業.搞好第一、第三產業的深層優化,將會對該地區產業結構合理性發展做出貢獻.三次產業的產值比例應該以第二、第三產業產值為主,第一產業產值為輔.結合農區農作物產量豐富的實際情況,主要發展輕型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生產方式,減少環境污染,提高城鎮化發展的質量,增加農民收入.農民收入的增加又有利于農民向市民的轉換.

4.3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對于三明市的人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資源.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積少是當前三明市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土地資源有限,為符合《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的要求,區內土地資源需進行重新分配與管理.大量農業用地為滿足城鎮化需求會更改土地利用方式,這樣就難免會激化人地矛盾,這又與《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的要求背道而馳.當傳統農區被劃入農產品生產區,將從很大的范圍上限制城鎮化發展的規模,以及城鎮化發展的速度.在限制開發的前提下如何做到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就成了政府部門首要解決的問題.

5 結果分析

本文通過對三明2000-2015年的各項指標進行測算,對影響三明城鎮化發展的幾個因素進行了粗略的分析,結果表明:

(1)三明地區內的經濟發展水平缺乏均衡性,受地形等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水平較好的縣(市、區)集中在三明地區的中部,而西北部的幾個縣(市、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城鎮化發展質量較低,人口流動較為頻繁.

(2)三明市作為福建省的重點林區,土地利用一直以第一產業為主,林地與耕地所占比例大;且由于政策和歷史因素影響,土地利用的方式轉變速度較慢.

(3)二三產業的產出效率較低,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仍較大,產業結構布局不合理,產業升級迫在眉睫.

依據三明的實際發展狀況,提出幾點較為淺顯的意見:在當前資源緊迫的時代首先應該合理利用能源資源,轉變傳統的工業發展模式,締造符合生態文明的新興工業發展模式;其次政府可適當調控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有計劃地轉移從業方式,適當地加以人為干預城鎮化發展進程;最后在用地緊張的情況下提高已有土地的利用效率,轉變土地利用方式.

[1]顧朝林,吳莉婭.中國城市化問題研究綜述[1][M].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2015:104-147.

[2]孫東琪,陳明星,陳玉福,等.2015-2030年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及資金需求預測[J].地理學報,2016(06):1025-1044.

[3]王宇.中國城市化進程與現狀分析[J].中國城市經濟,2011(12):9-10.

[4]安介生.歷史時期中國人口遷移落干規律的探討[J].地理研究,2004,23(5):667-676.

[5]姚華松,許學強.西方人口遷移研究進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8,17(1):154-166.

[6]高國力,季任鈞.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人口遷移研究:以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J],經濟地理,1995,15(2):76-82.

[7]孫峰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J].地理科學進展,1999,18(02):111-117.

[8]段進軍,姚士謀,陳明星,等.中國城鎮化研究報告[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3.

[9]寧越敏,楊傳開.中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北京與發展戰略思考[M].中國城市研究(第六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14-26.

[10]杜輝.新型城鎮化中質量遞升戰略[J].改革與開放,2002(2):28-29.

[11]姚士謀,張平宇,余成,等.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與實踐問題[J].地理科學,2014,34(6):641-647.

[12]張占倉,蔡建霞.河南省新型城鎮化戰略實施的亮點研究[J].經濟地理,2013(07):53-58.

[13]徐建華.計量地理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4]徐建華.現代地理學中的數學方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5]孫東琪,陳明星,陳玉福,等.2015-2030年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及其資金需求預測[J].地理學報,2016(06):1025-1044.

[16]周干峙.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化道路[J].城市化發展研究,2006(04):13-14.

[17]姚士謀,崔功豪,許學強,等.按科學發展觀審視我國城鎮建設的大局[J].經濟地理,2012,(05):1-6.

[18]馬林靖,周立群.快速城市化時期的城市化質量研究[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1(06):119-125.

[19]張鵬.從就業結構看我國產業結構調整[J].當代經濟,2005(06):51-52.

[20]鄭興無,田圓.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與城鄉收入差距關系實證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商業經濟研究,2015(6):179-190.

[21]宮成.合肥市產業發展的庫茲涅茨法則分析[J].經濟師,2012(10):200-202.

猜你喜歡
三明市三明第三產業
有機氟工業(2022年3期)2022-09-30
有機氟工業(2022年2期)2022-09-09
第三產業完成投資增長2.9%
職業女性社會支持情況調查——以福建省三明市為例
江蘇省縣域第三產業增加值的空間統計分析
“三明聯盟”能走遠嗎
“三明聯盟”不是夢
一季度第三產業增速明顯下滑
聚焦三明市獲得福建省政府質量獎和三明市質量獎企業
三明醫改應避免曇花一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