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生態文化的探究性研究

2018-04-01 13:19王興文
生產力研究 2018年12期
關鍵詞:森林生態文化

王興文

(中共定西市委黨校,甘肅 定西 743000)

森林是人類永恒的朋友。大森林能讓你跨越時空,返璞歸真,人與自然、與森林、能產生情感的回應與共鳴。這種發自內心深處的人與自然、人與森林平等、平靜又平和的對話與交流,幾乎無處不有、無時不在。這就產生了一種以人為主體,由森林生態環境而引發的文化現象——森林生態文化。

由此可以說,森林生態文化離我們并不遙遠,她就在你、我、他的身邊。森林就像一本包羅萬象的教科書,以直接或間接、有形或無形的形式,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態文化需求,啟迪人們尊重自然、回歸自然,熱愛森林、珍愛資源的本真,影響著人們的衣食住行,并滲透到生產、生活、消費等各個領域,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推進新時代綠色生態文明發展,建設綠色美麗新中國。

一、森林生態文化中處處閃耀著中國傳統生態智慧的光芒

儒、釋、道三家集中而典型地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三者又相融相通,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在教導人們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方面為現代人提供了豐富的啟迪。

(一)儒家“天人合一”的“和合之境”

儒家將“天地和生”作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最高準則。優游山林,用自然山水花草樹木比德作喻,引導人們熱愛山川河流,重視對自然生態的保護,從中領悟宇宙天地自然萬物的智慧?!叭收邩飞?,智者樂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薄案呱窖鲋?景行行止”“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釉唬骸畾q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盵1]……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主客互融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顯著特色。

“天人合一”其實就是“民胞物與”,把自然萬物和人平等看待,不再主張人是萬物的主宰,人其實是自然很重要的一部分;開始重視自然的內在外在價值,自然是人賴以生存發展的前提;人的活動一定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律,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天地萬物的融合,并賦予自然人性和人文色彩。儒家天人合一的最高生存境界,是真善美融為一體的境界。儒家的生態理想就是追求內含無限生機的“和合之境”。儒家在這個思想指導之下,開設私學,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重視禮樂教化,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作為立世的出發點,把“德”放在第一位,存心養性以事天,修養良善之心。用赤子之心和人文關懷實現與自然地互動。

(二)佛教慈悲為懷、眾生平等的生態關懷

佛教強調眾生平等,要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佛教“戒殺生”,認為眾生有情,動植物和人一樣有感情,親父母子女;懂離別,懂關心,懂養育,懂感恩;有快樂、有悲傷、有淚、有痛……佛經、佛祖、佛教徒對眾生生命的關懷主要體現為慈悲?!按缺癁閼选本褪且活w佛心。心中有佛,心有敬畏,心有憐憫,將心比心,樂善好施,甚至為了感化眾生,解救眾生,普度眾生而可以犧牲自己。佛教還認為眾生痛苦是因為“貪嗔癡”,學會放下私心雜念是一種修行,是一種解脫,是一種最大的智慧。既然在世間來一遭是一種磨礪,切不可心中再有殺氣,再造殺戮,增加罪孽。佛教勸誡眾生放下執念,放下屠刀,追求生命的本真,這是一種慈悲為懷的生態倫理精神。佛教教人向善,人是萬物的一份子,自然萬物對人是有恩有情有益的。人要學會感恩自然萬物。假如人打破這種平衡,不珍惜糧食和生命,心生惡念,是會遭受懲罰的,甚至會給人類帶來大的浩劫。愿每一個生命都能溫柔以待。

佛教歷來提倡栽果種樹,積德行善,要求人們過簡樸自然、注重性靈的生活。佛教寺院常常建在深山密林中,無形中“寺因山而鐘靈,山以寺而聞名”。佛教喜歡清凈安寧平靜的環境中暮鼓晨鐘,誦經打坐修行,客觀上保護了自然生態環境。

佛教心生萬物,愛護生命,尋求心和境的寧靜恬淡,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生態倫理思想。

(三)道教“道法自然”“抱素懷樸”“少私寡欲”“知足常樂”的生態理念

道教才是浸潤了五千年傳統文化最正宗的中國宗教。道家認為,“道”是世界的本原,孕育萬物。道家的宇宙創生的過程哲學,是典型的東方有機論的生成論哲學。

道教凝結了深山大岳、靜谷幽林之精華,吸風飲露,絕食五谷,顯得處處仙風道骨。道教的法則就是維護自然生長變化的過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道的實踐原則是“自然無為”。道教尊崇“天道無為,任物自然,道法自然”的思想,告誡人類要順時而為,遵守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這樣才能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與自然保持和諧。

道教的生態智慧是空靈的智慧,超越物欲,歌頌生命,肯定物我之間的同體融合。道教具有納百川而容藏萬有、處低下而利育群類、慈儉而不為天下先的胸懷和寧靜恬淡、清凈素樸、柔弱不爭、虛懷若谷的精神。

二、森林生態文化中蘊涵著多樣的理論形態

森林生態文化是一個復合系統,其理論形態主要表現為森林哲學、森林倫理學和森林美學。

(一)森林哲學是從哲學層面對森林的本質、森林的地位、森林與人類的關系、森林的價值等基本問題所進行的理論思考

森林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是歷史盛衰的象征。森林當之無愧地成為支撐地球生命系統的生物庇護所、綠色食品庫、生物制氧機、光能儲存器、水土保育員和天然碳儲庫,成為地球之肺、防護之屏、江河之源、人類之友。小隴山林區位于甘肅省東南部,總面積7 224平方公里。林區地處隴南山地,跨南北秦嶺,北部為渭河谷地,地形復雜。是當地重要的綠色屏障。它有益于當地人的健康保健,愉悅身心,豐富精神世界,有重要的生態價值。森林生態系統不僅有著重要的生態價值,為地球生態系統的穩定發揮著重要作用,還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倫理價值、審美價值和精神價值。森林的可持續經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森林生態精神主要體現在其強大的生命力,萬物演替,生生不息,具體表現為獨立自信、協作共生、堅忍固守、包容中和等。森林的形態和意蘊,給人以思維和精神上的啟迪。

(二)森林生態倫理學,把人與自然、人與生態的關系上升到道德層面

人對森林、萬物、自然,持有什么態度,自然也會與之相應的回報;人對森林、自然萬物生存發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這門學科以平等視角看待森林生態系統,并且賦予其中各生物體完整的倫理主體性質。簡而言之,人們不僅要親近自然,而且要敬畏自然。善待森林,保護森林,就是善待和保護人類自己。森林是地球陸地最大的生態系統,是人類的搖籃,為人類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人類終究要回歸自然、回歸森林,必須尊重生態規律,與自然共存,遵循生態道德規范。例如:“塬上草木多,地下油唱歌?;臑┳兙G洲,清泉山澗鳴?!痹陔]東油區的董志塬上、馬嶺川道、環江河畔……長慶油田推進綠色發展、構建和諧生態的務實之舉在隴東大地已多點開花。

(三)森林美學

1.對森林美的研究形成了森林美學。森林有著內在的美和外顯的美,森林美學認為,森林美是自然美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森林美的本質從總體上說就是自然美的本質在森林這個特定對象上的體現。森林美學主要研究如何用審美的眼光觀察和享受森林,又如何運用美的法則去保護和建造森林,即主要包含森林美學概論和如何創造森林美兩個部分。森林美具有共性和個性。從共性上來說,森林美屬于自然美的一部分,可以體現出自然美的所有特點;同時,它又具有獨有的特點。森林美大致表現為山青水秀、鳥語花香、深邃靜謐、氣勢磅礴、和諧共生、應時空而變、大德無言。森林不僅可以帶給人美好多彩的視覺享受,又可以陶冶人們的道德情操,滿足精神世界的追求。例如:馬銜山隆起于隴中黃土高原西北部,西北到東南走向,東南部地勢高峻??偯娣e248平方公里。林區森林分布東部多西部少,樹種單純,主要樹種有青海云衫、山楊、白樺,局部有遼東櫟,散生的油松、圓柏。這里因山高水長,紫外線充足、強烈,所以,山中長滿多種花朵,并且花色格外鮮艷豐富。每年從五月開始,山的北坡繁花盛開,爭奇斗艷,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一簇簇碩大的杜鵑;到了秋冬季,南坡上的沙棘果掛滿枝頭,一片橙黃,給人帶來成熟的喜悅。

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城西南是官鵝溝國家森林公園。群山錯落,綠水環繞,古樹參天,氣象萬千,秀麗處山體你拉我牽,婀娜多姿;雄偉處絕壁懸崖直插云霄,氣勢恢宏,蔚為壯觀,處處都是山水畫。9道險峻深幽的峽谷中古松掩日,瀑布飛瀉直下,一詩人欣然賦詩:攬勝偏憐日月長,鵝溝炎夏水風涼。奇峰疊翠通幽谷,雪浪噴珠瀉石梁。萬木欣榮青帶玉,重崖森迥瀑飛先,綠蔭滿抱姿游興,珠粉巖邊野卉香。

2.我們除了欣賞天然的森林美,還可以保護和創造森林美。人們結合森林生長發育規律和森林可持續經營,創造森林,美化森林。2018年11月,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印發《關于積極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的意見》(下稱《意見》)?!兑庖姟诽岢鲋饕繕?,到2020年,生態環境總體改善,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森林蓄積量達到165億立方米,每公頃森林蓄積量達到95立方米,主要造林樹種良種使用率達到70%,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30%,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6%,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積1 000萬公頃[2]。

截至2018年11月,甘肅省嘉峪關市已建成110多處公共綠地和13座公園。全市林地面積達到18 236.01公頃,占國土面積14.9%,森林面積15 155.6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12.38%,人居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全市人均擁有公共綠地面積由1994年底的4.9平方米提高到35.61平方米。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如今的嘉峪關一年四季風景各不同,既有戈壁大漠的西北豪情,又有別具一格的湖泊園林,吸引海內外游客前來體驗旅游。據悉,2017年,該市旅游人數達857萬人次,同比增長22.1%;旅游收入57.2億元,增長26.2%。

我們還可以加強森林審美教育。提高民眾欣賞鑒賞能力,培養對森林的情感,有利于增強民眾保護森林的自覺性。

三、森林文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存在著緊密的關系

(一)人類的文明史,實質上就是一部反映人與森林、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演變史和發展史

無論是原始文明,還是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乃至進入生態文明的社會發展形態,森林始終與人類形影相隨、不離不棄,同興衰,共存亡。人類在與森林朝夕相伴的感情交流與平等對話中,孕育了一種從物質依賴到精神追求的文化現象——森林文化。生態文明和森林文化相輔相成,生態文明蘊含并提升森林文化,森林文化承載并豐富生態文明。新時代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傳承和弘揚森林文化,旨在敬畏自然、崇尚科學、熱愛森林、珍惜資源、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例如:在近幾年的發展中,長慶油田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指示精神,堅持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雙線”思維,嚴守相關政策法規,認真落實各項環保措施,突出抓好水源區、林緣區等環境敏感區風險防控,堅持勘探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積極探索南梁森林區、華池水源區、西峰農耕區、馬嶺老油區、鎮北河庫區的生態保護模式,建設油氣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二)森林文化是東西方共通的文化

森林文化起源于人類祖先對圖騰的崇拜。通過對東西方森林文化背景的分析,研究認為,盡管在民族習俗、地域文化、宗教信仰以及表現形式上存在某種差異,但在表現內容和精神實質上,更多表現為趨同性、融合性和關聯性。

森林文化已經很成熟了,涉及哲學、文學、藝術、美學、民俗、產業發展等多個層面,會廣泛影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規范,改變人類的價值觀、思維方式、政策制度,具有豐富的思想性、鮮明的民族性,在新時代依然充滿著生機和活力,會越來越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強大動力。

猜你喜歡
森林生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生態養生”娛晚年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誰遠誰近?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