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琴起源界說

2018-04-01 13:36孫倩茹西北民族大學甘肅蘭州730000
絲路藝術 2018年12期
關鍵詞:細頸揚琴揚州

孫倩茹(西北民族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一、揚琴源于“筑”之說

很多人認為揚琴是我國的本土樂器,是由中國古代的一種擊弦樂器――“筑”演變而來的?!爸卑l源于戰國時期,流行于秦、漢時代的宮廷與民間。東漢劉熙在《釋名》中有記載:“筑似箏而細頸,十三弦……以竹擊之,筑,秘之也?!笨梢姟爸钡奶攸c是有琴弦、使用竹制工具敲擊琴弦而發音。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中寫道:荊軻刺秦王,高漸離擊筑而歌為其送行,荊軻失敗后,高漸離暗中在“筑”內藏鉛條“得近,舉筑撲秦皇帝……”

1993年,長沙王后漁陽墓出土了“五弦筑”,此樂器與揚琴比較有四個共同點:一是木質琴身相似;二是琴弦相似;三是演奏工具均為竹制;四是同屬擊弦樂器。中國歷史上的擊弦樂器并不多見,“筑”的這四個特點使人們會很自然地將二者聯系在一起。但當我們去考證二者的關系時,不難發現:二者在形制上有很大的差異。前面提到的《釋名》:“筑似箏而細頸”;另外《漢書,高帝紀》應劭注:“(筑)狀似瑟,而大頭安弦”;《舊唐書?音樂志》“筑如箏,細頸,以竹鼓之如擊琴”。由此可知,筑的形狀應為長條形,細頸,有柄。黃翔鵬在《秦漢相和樂器“筑”的首次發現及其意義》中說:“一些古籍中的記載說明筑與箏的形制相似,不過并不像后世的箏樣,而可能是個棒狀的東西,或是將圓竹對剖為兩半的形狀……”。揚琴的形狀為梯形,雖也有蝴蝶狀的外觀,但其梯形的基本形狀卻沒有什么變化。即使揚琴是在筑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發展演變而來,如今也缺少這一演變過程的詳實資料和理論依據。

從演奏的方式上看,筑是以右手持竹尺擊弦發音,另一手在琴頸一端按弦;而揚琴則是雙手擊弦,動作一致,協調統一。僅從擊弦工具同為竹制就推斷“筑”是揚琴的前身顯然有些斷章取義。從筑的銷聲匿跡到揚琴在中國嶄露頭角,中間經過了很長一段“真空”時間?!爸钡南Т蠹s自唐代以后,揚琴的出現最早在明末清初,這中間相隔約900年,在這900年的史料中,我們未找到任何有關“筑”的記載。很難想象一件“消失”了近千年的古樂器會突然以新的面貌出現在全國各地的曲藝、戲曲音樂中。要想證明二者的承繼關系需要大量史志、野史、詩詞甚至圖像等資料,目前資料匱乏,無以為證。

二、揚琴源于揚州之說

因揚琴和揚州都有一個“揚”字,很多人便認為揚琴源于揚州。該說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丘鶴儔的《琴學新編》“揚琴之制,俱用梧桐木,其形如扇面一般。初出于揚州,故名曰揚琴”,認為揚琴起源于明清時期的揚州地區。明末人余懷在《板橋雜記》中提到:“秦淮河……游船數百,振蕩波心,清曲、南詞、十番鑼鼓、騰騰如沸,各奏爾能?!睋P琴在中國出現的時間也是在明中葉以后,清康熙、乾隆年間在全國各地廣為流傳。我們不難發現二者在時間上完全吻合,加之“揚州”、“揚琴”在名稱上暗合,因此,揚琴揚州說似乎順理成章。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早在揚琴出現于揚州之前,廣東沿海地區已多有揚琴的史料,這使揚琴揚州說法不攻自破。

董偉業在《揚州竹枝詞》中寫道:“成群三五少年狂,抱得洋琴只一床,但借閑游巡夜樂,聲聲‘網調’唱我鄉?!绷硗?,徐珂的《清稗類鈔》“乾隆時,錢塘有金赤泉……嘗聽洋琴而作歌以紀之……”。以上資料中皆提到“洋琴”,而非“揚琴”,“洋琴”20世紀以后才改稱“揚琴”。由此可見,揚琴源于揚州的說法存在臆測的嫌疑。

三、揚琴源于中亞波斯地區之說

周菁葆在《木卡姆探微》中提到:“桑圖爾,也就是揚琴,過去人們認為揚琴是明代從海上通過沿海一帶傳入的。其實它是阿拉伯人的樂器,早就傳入天山南北了,很可能是由新疆傳入內地的,這個樂器維吾爾人繼承了下來?!闭J為揚琴是由中亞波斯地區傳入新疆并遍及各地的。

新疆地區歷來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之地,新疆的揚琴稱為“鏘”,而“鏘”是兩千多年前波斯豎琴的稱謂?!陡窳_夫音樂大辭典》有記載:“桑圖爾Santur(是中亞揚琴的稱呼)的原始形狀可從豎琴中見到,它是被平置,用兩只槌敲擊,見于古巴比倫(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911年)和新亞述(公元前911年至公元前612年)時期的資料中?!绷硗?,我國音樂家萬桐書先生在《維吾爾族樂器》一書中記載:“公元17世紀中從海路傳至中國廣東沿海,叫洋琴、蝴蝶琴和扇面琴,后廣為流傳,約18世紀傳到哈密。與此同時,另一路從中亞傳到喀什?!庇捎谛陆厥獾牡乩砦恢?,因而在理論上也存在著由西亞地區傳入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但是,如果說明末出現在廣東沿海等地的揚琴也是由新疆開始“遍及各地”的,則顯得有些牽強,缺乏史料支持。徐平心《中外揚琴的發展與比較》曾提出了:“兩種不同體制的揚琴是分別從海上和陸路兩條線路傳入中國境內的”說法,該說法雖比較大膽全面,但仍不失推測,無有可靠的史料佐證。

四、揚琴源于歐洲之說

明中葉以后,隨著中西方文化的進一步交流發展,揚琴由海路傳入廣東沿海各地,并隨著民間戲曲、曲藝音樂等遍及全國,這也是目前大多數學術界人士所認可的一種說法。目前,最早記錄揚琴的史料是《沖繩與中國藝能》,其中所載:1663年,中國冊封使臣張學札至琉球,在唱曲表演中就使用了揚琴,當時稱為“瑤琴”。該書附錄小祿里之子演奏揚琴的圖片,穿著明朝服裝,手持琴竹(琴鍵)演奏,琴面為梯形,面板上有兩條琴碼及雕刻圖案。從其型制上看,它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小揚琴非常相似?!墩汛鷧矔分杏涊d了清初學者朱象賢所撰《聞見偶錄》,其中有《擊琴》一文,“數十年來,始見洋琴,形制半于琴而略闊,銳其上而寬其下,以銅絲為弦,急張于上,用縋擊之。其音有似箏、筑。來自海外,今中國亦有造者?!?/p>

以上記載可以提供給我們有關“洋琴”的四個信息:一是擊弦發音;二是音色接近彈撥樂器;三是其形狀為梯形;四是我國可以自行制造。這都與現代的揚琴完全吻合。尤其“來自海外”的描述表明了揚琴由國外傳入的歷史淵源,清代以后無論是史料還是文學作品都有了更多的記載,這件樂器已經逐漸成為一件流傳較廣的民間樂器了。

最初史料中“洋琴”的稱謂給了我們很多暗示,當時的海外來人被稱為“洋人”;海外的商品稱為“洋貨”……,這件“新鮮’的樂器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為“洋琴”了,加上其形制、演奏方式及音位排列等各方面都與歐洲當時的德西馬(Dulcimer)極為相似,因此,這種說法較之前幾種更具合理性。目前的音樂辭典,及音樂史書中多認同了此觀點,另《辭海――藝術分冊》《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中國音樂辭典》《中外音樂交流史》《中國民族音樂大觀》等說法基本一致。

雖然如此,但有關明末清初“洋琴”的記載僅限于一些零星的文獻資料中,尤其缺少傳入期的圖像、實物和對最早演奏這件樂器的藝人的記載,這是今后揚琴發展史研究中需要突破的一點。

綜上所述,揚琴源于歐洲說較其他三種觀點更為合理,受眾更廣。然而,這并不能給揚琴的起源一錘定音,還需要更為客觀詳實的史料來證明。今后對揚琴起源的探討和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的考證和深入。

猜你喜歡
細頸揚琴揚州
應用于合重奏的揚琴音域介紹
羊細頸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及防治措施
羊細頸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診斷和防治措施
我那水蛇腰的揚州
揚州的夏日
我與揚琴協奏曲《鳳點頭》的“緣”
一曲《揚州慢》,盡道《黍離》之悲
雙面圓弧凹槽細頸的高速銑削加工
從“洋琴”到“揚琴”——探究民族樂器揚琴的中國化演變
揚州的秋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