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關懷用于恢復期精神分裂癥護理中的臨床分析

2018-04-15 09:48鄧莉
健康必讀 2018年8期
關鍵詞:人文關懷護理恢復期常規護理

【摘 要】目的:探討人文關懷用于恢復期精神分裂癥護理中的臨床效果。方法:隨機抽樣法選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本院104例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52例)行常規護理,研究組(52例)行人文關懷護理。比較兩組干預后依從性及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評分變化。結果:干預后,研究組依從率(96.15%)高于對照組(82.6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81,P=0.025);干預后,研究組BPR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858,P=0.000)。結論:人文關懷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恢復期護理中的應用,能提升患者依從性,改善疾病控制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恢復期;人文關懷護理;常規護理;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027-02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humanistic care in the nursing of convalescent schizophrenia.Methods:A total of 104 convalescent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from September 2017 to September 2018 were selected by random sampling method.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grouping: control group (52 cases) routine care, study group (52 cases) humanistic care.The changes of compliance and concise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BPRS) scores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After intervention, the complianc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96.15%)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2.69%),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981, P=0.025);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BPRS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6.858, P=0.000).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humanistic care nursing in the convalescent care of schizophrenia can improve the compliance of patients and the effect of disease control,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Schizophrenia;Recovery;Humanistic care and nursing;Conventional nursing;Compliance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疾病,臨床特征為個性改變、精神活動與環境不協調,會給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不利影響。大多精神分裂癥患者需長時間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但患者受病痛折磨,極易出現孤獨感、病恥感等,影響依從性及康復效果[1]。此外,藥物治療雖能緩解癥狀,但恢復期患者適應病后環境的難度仍較大,存在社會功能缺陷。因此,就精神分裂癥患者來說,需加強其恢復期護理干預,關注情感及需求,改善心理、社會、精神等方面舒適度,提升生活質量。但既往常規護理具有隨意性、經驗性較大弊端,且忽視患者個體化差異。而人文關懷護理是在完善基礎護理同時,尊重、滿足、理解人的需求,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改善生活質量,促進康復。本次研究在2017年9月-2018年9月本院52例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中應用人文關懷護理,獲得理想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后,隨機抽樣法選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本院104例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診療指南.精神病學分冊》[2]中診斷標準;②病情處于穩定期;③病程≧6個月;④患者、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臟器疾??;②合并嚴重基礎性疾??;③存在其他精神性疾病或精神藥物依賴性疾??;④患者或家屬不愿參與。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52例)男27例,女25例;年齡30-58歲,平均(38.21±2.44)歲;病程6-21個月,平均(13.05±2.11)個月。研究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齡31-56歲,平均(38.12±2.35)歲;病程6-22個月,平均(13.09±2.08)個月。兩組臨床資料保持同質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包括指導患者遵醫囑定時定量用藥、口頭或紙質材料宣教、提供干凈整潔病房、口頭心理疏導、基礎護理、出院后每隔1個月電話隨訪1次等。研究組則實施人文關懷護理,內容包括:

①改良健康教育形式:不同于常規護理中口頭或紙質材料宣教,重視按照患者、家屬實際情況改良教育形式,如面對面指導(恰當選擇宣教內容、深度)、思維導圖(以疾病康復為中心,分支包括心理、飲食、用藥、社交等)、視頻(將穩定期康復相關要點制作成動畫視頻)等。教育內容包括疾病病因、治療、穩定期康復要點、規范用藥等。

②心理干預:不同于常規護理口頭安撫心理疏導,重視加強護患溝通,護理人員經共情技術體會患者感受,了解心理問題,并進行針對性安撫;每周進行1次護患座談會,聘請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及問題,積極指導;由同病種康復患者現身說話,增強信心;不定時舉辦護患聯歡會,加強護患、患患之間交流,增強其社會交往能力。

③環境護理:除常規護理提供干凈整潔病房外,還重視加強環境人文建設,如被褥采用柔軟舒適面料,病房內適當擺放花盆綠植、書籍等,根據患者興趣愛好配備象棋、圍棋等娛樂設備;在不影響整潔情況下,允許患者、家屬自行布置家庭化環境,提升舒適度。

④規范人文語言行為:護理人員自身儀態大方,規范言行舉止,加強自我文明用語;與患者溝通前先自我介紹,避免以床號稱呼患者,注意語言適宜;面對情緒較激動的患者、家屬,耐心傾聽,及時發現問題,并積極安撫,避免表露不耐、煩躁等表情;護理工作中主動微笑服務,每日到床邊問候患者,解答疑問。

⑤出院護理:除電話隨訪外,還申請康復微信群、微信公眾號,指導患者、家屬掃碼關注,并介紹操作方法、功能等,確保家屬或家屬中任一方可熟練掌握,出院后定期推送疾病康復相關知識、提醒復查等。

兩組均干預2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依據自制問卷調查兩組依從性,由護理人員評估,最高100分。標準:不依從(0-60分)、部分依從(>60-90分)、完全依從(>90-100分)。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總例數×100%。②以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3]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癥狀嚴重程度,包括抑郁焦慮、活力缺乏、思維障礙、敵對猜疑、激活性5個因子,由輕到重以1-7分表示??偡譃楦饕蜃臃种悼偤?,得分越高則精神癥狀越嚴重。該量表重測信度0.870,Cronbachs α系數為0.885,提示信度及效度良好。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SPSS20.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χ2檢驗對比。計量資料以( ±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依從性比較

研究組依從率(96.15%)高于對照組(82.6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精神癥狀嚴重程度比較

干預前,兩組BPR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BPR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具有病程長、反復發作、治愈難度大等特點。多數患者恢復期仍需長時間服藥,并輔助積極護理干預,才能更好控制癥狀,改善生活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4]。但筆者總結發現,既往常規護理具有隨意性、經驗性較大弊端,且對患者心理、精神、社會等方面重視度不高,應用受限。而人文關懷護理關注人的情感和需求,符合“以人為本”護理原則,能幫助患者調節心理狀態,改善生活質量[5]。但目前臨床就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人文關懷護理應用及護理措施仍存在一定爭議。

本次研究在研究組患者中應用人文關懷護理,并對比常規護理,著重分析對患者依從性及病情控制的影響。其中,人文關懷護理主要基于患者個體化差異,為其提供針對性護理。目前認為,患者、家屬對疾病認知水平較低,是影響其依從性及康復效果的關鍵,故需加強健康宣教[5]。但常規護理中健康教育形式單一,多經口頭或發放紙質材料方式進行,極易出現聽不懂、聽不進、看不明白等問題,影響宣教效果。人文關懷護理重視按照患者、家屬實際情況改良健康教育形式,融入人文關懷,能更好滿足其對健康知識的需求。此外,人文關懷護理還重視強化護患溝通,通過共情、開展護患座談會等方式幫助患者調節心理,增強戰勝疾病信心。強調加強環境干預人性化,為患者營造具有家庭氛圍的康復環境,以減輕其抵觸、煩躁等心理。人文關懷護理還要求護理人員規范自我文明用語,在護理操作中融入人文關懷,為患者提供人性化、舒適化護理服務。出院時申請康復微信群及公眾號,以便出院后繼續為患者提供專業指導,鞏固效果,促進康復。本次研究干預后,研究組依從率高達96.15%,明顯較對照組的82.69%更為理想,分析可能是因人文關懷護理更為關注患者的個體化差異,強化護患溝通,改良健康教育形式,提升患者身心舒適度,以改善其依從性。而依從性的改變可進一步影響患者思想、行為,提升疾病控制能力及效果。本次研究干預后,研究組BPRS評分較對照組低,凸顯出人文護理應用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患者恢復期護理中應用人文關懷護理的效果理想,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陳佳偉, 岑慧紅, 林建葵,等. 精神分裂癥患者孤獨感與病恥感的調查分析[J]. 護理學報, 2017, 24(1):14-17.

[2]中華醫學會. 臨床診療指南.精神病學分冊[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6:57.

[3]宋建成, 費立鵬, 張培琰,等. 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中各分量表的評價[J]. 臨床精神醫學雜志, 2001, 11(2):86-88.

[4]張新顏, 韓玉華, 王捷,等. 依從性干預護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恥感及自尊的影響研究[J].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 2017,44(4):696-700.

[5]趙巍峰, 彭敏, 李新力,等. 健康教育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后續影響及機制[J]. 中國健康教育, 2017, 33(11):1016-1019.

作者簡介:

鄧莉(1978-),女,四川省內江市,大專,中級職稱,研究方向:護理

猜你喜歡
人文關懷護理恢復期常規護理
人文關懷護理應用于惡性腫瘤患者護理影響分析
人文關懷護理對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
安全護理對于全身麻醉患者恢復期的應用效果
咪達唑侖與鹽酸右美托咪定對子宮切除術患者全身麻醉恢復期影響
目標性心理護理應用于惡性腫瘤術后化療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觀察
重復經顱磁刺激對腦卒中恢復期認知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
人文關懷護理在提高心臟介入手術患者滿意度中的作用
人文關懷護理在重癥監護室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