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俯臥體位采用后外側入路治療三踝骨折患者的臨床療效研究

2018-04-15 09:48覃俊
健康必讀 2018年8期

覃俊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在三踝骨折病患的治療中采用俯臥體位后外側入路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三踝骨折病患30例,隨機將病患分為參照組,本組共15例病患,和研究組病患,本組共15例病患,給予參照組病患仰臥位后外側入路治療,給予研究組病患仰臥體位后外側入路治療,對兩組病患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研究組病患的總體治療優良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發生率、骨折愈合時間明顯優參照組(p<0.05)。結論:在三踝骨折病患的治療中采用俯臥體位后外側入路,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后外側入路;三踝骨折;俯臥體位;

【中圖分類號】R6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090-02

三踝骨折主要是指后踝、內踝以及外踝同時出現不同程度的骨折,是一種比較復雜的關節內骨折,手術是目前三踝骨折的主要治療手段,但由于關節周圍的軟組織覆蓋相對較薄,手術中若是稍有不慎則會導致病患引起較多的并發癥,有研究學者指出,恰當的手術體位及手術入路對提高手術成功率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次研究,旨在分析在三踝骨折病患的治療中采用俯臥體位后外側入路的臨床治療效果,具體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三踝骨折病患30例,隨機將病患分為參照組,本組共15例病患,其中病患男7例,女8例,年齡23~48歲,平均年齡(35.5±12.5)歲;和研究組病患,本組共15例病患,其中病患男9例,女6例,年齡22~47歲,平均年齡(34.5±12.5)歲,組間比較病患的一般臨床資料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病患術前均進行閉合性骨折的相關檢查,針對術前骨折部位腫脹明顯的病患給予跟骨牽引制動或者是石膏制動,給予病患甘油果糖靜脈滴注和冰袋消腫,待病患局部皮膚皺紋顯現后分別給予兩組病患以下手術治療:

1.2.1參照組:給予本組病患仰臥體位后側外入路進行治療,按照常規手術治療流程進行。

1.2.2研究組:給予本組病患俯臥體位后側外入路進行治療,協助病患采取俯臥體位,并常規給予病患全麻或者是連續硬膜外麻醉,并行常規消毒鋪巾,驅血上止血帶,作縱行切口于病患外踝后緣和跟腱外緣間,并依據病患的骨折部位向遠端和近端延伸;并對腓骨長短肌進行游離,注意保護鞘膜;對外踝進行顯露時注意將腓骨長短肌向后牽開,有利于將外踝進行充分的顯露;在顯露后踝時注意將腓骨長短肌向外牽開,并向內牽開拇長屈肌和跟腱肌腹,從而對后踝骨折及下脛腓后韌帶;并在內踝部沿著內踝后緣弧形將內踝進行切開顯露[1];復位固定順序為先外踝,再后踝,最后為內踝;首先采用腓骨遠端解剖鋼板固定外踝;而此時的后踝骨折也以大致獲得復位,使用克氏針進行臨時的固定,經透視下確認位置滿意之后采用適當的干板進行固定;內踝則采用空心螺釘進行固定;針對下脛腓聯合分離的病患,則于平脛腓聯合上方部位,將一枚加壓松質骨螺釘橫穿腓骨鋼板并貫穿三皮質進行固定,在固定時注意保持踝關節處于背伸5°的位置,并進行適當加壓,另外修復斷裂的骨間韌帶、下脛腓韌帶、三角韌帶[2]。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病患總體治療優良率、并發癥發生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

療效判定標準:依據Baird—Jackson評價標準對病患的恢復情況進行評估,經治療后,病患踝關節活動恢復正常,且勞累活動后無疼痛現象,恢復原工作,則視為優;經治療后,病患踝關節活動基本恢復正?;蛘呤乔旎顒邮芟?5°及以下,且勞累活動后偶爾疼痛,基本可勝任原工作,則視為良;經治療后,病患踝關節活動受限在30°及以下,且活動后偶爾疼痛,能夠勝任輕體力勞動,則視為可;經治療后,病患踝關節受限在30°及以上,時常出現疼痛,則視為差。

總體治療優良率=(優+良)×100%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本次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病患的總體治療優良率

研究組病患總體治療優良率為86.7%,參照組病患總體治療優良率為73.3%,研究組病患的總體治療優良率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對比兩組病患的手術指標及骨折愈合時間

研究組病患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對比兩組病患的并發癥發生率

研究組病患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3 討論

目前臨床上針對三踝骨折均主張手術切開復位固定治療,而由于三踝骨折通常在較大的暴力作用下導致的,再加上踝關節周圍的軟組織較薄,因此容易出現張力性水泡從而對手術切口產生影響,因此本文建議針對出現明顯骨折部位腫脹的病患應給予制動處理,并配合脫水消腫、冰袋冰敷以促進腫脹的消退,待局部皮膚皺紋出現后再給予病患手術治療[3]。另外因三踝骨折較為復雜,目前臨床的主要研究重點即為采取何種手術體位及手術入路能夠快速較好的完成手術,并保證手術效果。

以往臨床上的手術體位主要有仰臥位、側臥位,其中仰臥位能偶較好的顯露外踝,但是在對后踝進行顯露及固定時需要仰視,操作困難較多,必要時還需要在脛前另作切口,然后使用螺釘對后踝骨折塊經脛前向后進行固定,難以保證固定的牢靠性;而側臥位難以較好的顯露內踝,并且難以在直視下進行復位固定,并且術中還需要更換病患的體位;而采用俯臥位能夠對下脛腓后韌帶及后踝進行直觀的顯露,并且可以在直視下對后踝進行復位固定;針對內踝及外踝的顯露也想對較為容易,且術中無需更換病患的體位;此外俯臥體位能夠便捷的自后向前對后踝骨折塊進行固定,能較好的保證固定效果[4]。且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病患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優于參照組,提示采用俯臥體位能有效縮短手術時間,并減少病患術中出血量。

臨床采用外踝外側縱形易顯露腓骨下端,但對后踝的顯露則相對較為困難;而采用后外側入路則能夠借助遠端切口對后踝及腓骨遠端進行暴露,并且對周圍的軟組織損傷較小。同時此手術入路能夠對后踝骨折塊以及移位方向進行清楚的顯露,翹撥復位較為容易,并在暴露后踝時可盡可能保護骨塊周圍的軟組織,能避免切開關節囊[5]。且此入路能夠保證固定更為牢靠,有利于病患術后的恢復,并減少并發癥的出現,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病患的研究組病患的總體治療優良率、并發癥發生率、骨折愈合時間明顯優參照組。

綜上所述,三踝骨折病患的治療中采用俯臥體位后外側入路,治療效果較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項飛, 潘波, 吳新軍,等. 踝關節后外側與內側聯合入路治療三踝骨折[J]. 臨床骨科雜志, 2016, 19(3):375-376.

[2]張強, 劉國輝, 林浩東,等. 俯臥位后外側入路聯合內側切口治療三踝骨折35例的臨床療效評價[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6, 16(14):2660-2662.

[3]練文俊.探討采用后外側入路治療踝關節骨折的臨床效果[J].雙足與保健,2017,26(10):124—126.

[4]胡新鋒, 湯伯仁, 張輝,等. 俯臥位踝關節后外側、內側聯合入路治療54例三踝骨折的臨床體會[J]. 中外醫學研究, 2017, 15(9):137-139.

[5]蔣旭, 易進, 劉新暉,等. 踝關節后外側入路治療三踝骨折[J]. 中國醫藥指南, 2017, 15(8):90-9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