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優秀古籍文獻中汲取自信力量

2018-04-17 08:46蹤凡
前線 2018年3期
關鍵詞:文化自信文化建設

蹤凡

[關鍵詞] 文化自信; ?四部典籍; ?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 G256.22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18)03-0047-03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四個自信”,指出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是唯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獻資料并且文字沒有間斷的國家。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十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極為浩瀚的文獻資料,為世界文明的發展與進步作出了獨特貢獻。

中國傳統文化主要通過圖書文獻的方式(以漢字文獻為主,兼有多民族語言文獻)流傳下來。早在西漢時期,就有劉向、劉歆等人對國家文獻進行大規模整理、分類,首創“七略分類法”。自晉代荀勖《中經新簿》以來,歷代學者大都將文獻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四部典籍的內容浩如煙海,僅僅《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續修四庫全書》三套大型叢書,就收錄古代典籍一萬五千多種。而現存古籍的數量遠遠不止這些。這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一份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和極為厚重的傳統文化精神,是我們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繼承的寶貴精神財富。

經部典籍居于四部之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經部專門收錄儒家經典以及小學(語言文字學)類著作,以中國最古老的文獻“十三經”以及研究“十三經”的著作為主。經部文獻內容豐富,既有包含著重要哲學思想和社會倫理觀念的著作《周易》,又有最早的歷史著作《尚書》《春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最早的倫理學著作《孝經》、最早的官制文獻《周禮》、最早的禮儀類著作《儀禮》《禮記》、儒家思想的早期經典《論語》《孟子》、作為“詩書之襟帶”“五經之戶牖”的《爾雅》、中國最早的通過分析字形來說解字義的文字學著作《說文解字》,等等。其中所蘊含的思想,如仁愛思想、禮儀觀念、天人合一觀念、法天敬祖思想、中庸思想、和諧觀念等等,都已經流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不可忽略的文化基因。

史部典籍以歷代史書為主,兼及地理學、目錄學著作,包括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雜史類、別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等。史書最主要的體裁有三種:一是紀傳體,即以歷史人物為中心記載歷史事件的史書,漢代司馬遷《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后來這一體裁被確定為正史體裁,漸次形成“十七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等權威性史料文獻;二是編年體,是一類嚴格按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先后順序編纂的史書,以《春秋》最早,以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最為著名;三是紀事本末體,是一類以重大歷史事件為專題撰寫的史書,開創者是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地理類文獻如酈道元《水經注》、玄奘《大唐西域記》等,目錄學、金石學文獻如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趙明誠《金石錄》等也隸屬于史部。

子部文獻以先秦諸子百家的經典著作(多為思想史論著)為藍本,不斷擴容,形成了一個體制宏大、品類眾多、內容龐雜、無所不包的大型門類。四庫館臣曾將其劃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推步、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等。除了經典的哲學著作外,還有大量的科技著作,涉及農學(如《農政全書》《天工開物》)、醫學(如《黃帝內經》《本草綱目》)、數學(如《九章算術》《幾何原本》)、植物學(如《洛陽牡丹記》)、動物學(如《禽經》)等諸多領域,此外還有法律(如《折獄龜鑒》)、軍事(如《孫子兵法》)、教育(如《顏氏家訓》)等等,是研究古代百科知識和科技文化的寶庫。

集部文獻專門收錄歷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文學作品,以及文學評論著作,一般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詩文評類、詞曲類、小說類等。其中別集、總集是集部文獻的主體部分。所謂別集,是指專門收錄單個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集子,如《曹子建集》《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等。所謂總集,是指收錄多位作家(至少兩個人)文學作品的集子,可以是一種體裁,如《全唐詩》《全唐文》,也可以是多種體裁,如《文選》《文苑英華》;可以是一個朝代,如《元曲選》《明文?!?,也可以是多個朝代,如《歷代賦匯》《唐宋八大家文鈔》,還可以是選集,如《唐詩三百首》等。古人不重視通俗文學,所以《四庫全書》不收雜劇和章回體小說?!独m修四庫全書》則收錄了《竇娥冤》《梧桐雨》《三國演義》《石頭記》等通俗文學名著,可以彌補這一缺憾。歷代詩文評著甚多,如劉勰《文心雕龍》、歐陽修《六一詩話》等,是古代文學理論發達的重要標志。

不難看出,中國古代的四部典籍體例嚴密,特色鮮明,內容豐富而精湛,全面反映了中華民族所創造的輝煌燦爛的文化。這一文化寶庫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是中華民族貢獻于世界文明之發展的重要證據。

中國傳統的四部文獻,是中華文化優于其他異質文化的堅不可摧的證據。整理、研究、利用這批珍貴文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將珍貴而稀見的四部典籍影印出版,使其化身千百,方便海內外專家學者查閱、利用、研究,是弘揚中華文化最為基礎的工作。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四庫全書》,收錄文獻約三千五百種,非常珍貴,盡管抄寫了一式七套,分藏于七個藏書樓中,但只有皇帝和少數官員能夠看到。1985年,文淵閣《四庫全書》率先影印出版,使海內外學者都能一睹宮禁藏書的真面目,極大地促進了學術研究。此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四庫未收書輯刊》《續修四庫全書》《清代詩文集匯編》《中華再造善本》等大型叢書相繼出版,使大量藏于深閣大庫的珍貴文獻公之于世,厥功甚偉。一些流散于海外的文獻,也在以影印的方式回歸,例如《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等,都為傳統文化研究提供了最基礎的文獻資料。

第二,對四部典籍中的經典著作進行???、標點、注釋、翻譯,是傳統文化研究與普及的關鍵一步。由于四部典籍內容廣泛,加之版本眾多,沒有標點,在短時間內難以全部整理,于是不得不優中選優,精選在中國歷史上貢獻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經典名著進行整理。中華書局出版的《二十四史》標點本、《新編諸子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典文學叢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全宋文》,鳳凰出版社出版的《文選舊注輯存》等,都在經典名著的匯輯、校點、注釋和普及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三,利用現代技術對四部典籍進行數字化處理,既是保護珍貴古籍的有效方法,也是傳統文化研究與普及的重要輔助手段?!端膸烊珪婺繀矔贰独m修四庫全書》等相繼有了電子版,古籍數字化成為潮流。而網絡數據庫建設也為傳統典籍與文化的研究增添了羽翼,成為傳統學術研究繞不開的資料寶庫。

第四,對四部文獻進行文本細讀,深入挖掘,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為當前文化建設和世界科技進步作出應有貢獻,是弘揚傳統文化、提高民族自信的核心內容。著名科學家屠呦呦,從東晉醫書《肘后備急方》中發現一個“治寒熱諸瘧”的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 絞取汁,盡服之?!苯涍^反復科學實驗,終于提煉出青蒿素,拯救了數以百萬計的感染瘧疾的患者,不僅為中國人民、也為世界人民帶來了福祉。屠呦呦也因此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古代醫學(隸屬子部文獻)對人類文明的巨大饋贈。

在國際文化的視野下反觀中國古代典籍文獻,更能夠提高文化自信,并且進一步推進與異質文明進行平等對話交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離不開我們祖先所創造的、以四部典籍為重要載體的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通過四部典籍以及豐富的地下出土文獻、敦煌文獻,我們得以清楚地知曉中國古代曾經有過海納百川、引領世界的漢唐文明,我們祖先曾經開拓了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絲綢之路”,還曾經開拓了從中國東南沿海出發,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的“海上絲綢之路”。中華民族曾經以絲綢、瓷器、茶葉等豐富的物產與亞洲、歐洲文明進行平等的對話、交流,而且將四大發明慷慨地介紹給世界各國,推動世界文明向前發展。中華民族是一個聰明智慧的民族,是一個有著輝煌燦爛歷史和高度發達文明的民族,同時也是一個熱愛和平,講究仁愛、禮儀,重視自律自省,并且胸懷闊大、兼容并包的民族。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基因,是我們當下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和文化建設,并且通過“一帶一路”倡議與世界友邦精誠合作、互惠共贏的深層的文化基礎,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的內在驅動力。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有兩點必須警惕:一是“文化自大”,排斥歐美國家的先進制度和最新科技成果,對于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不加批判,全盤接收。目前,方興未艾的“國學熱”很容易滑向極端,使封建迷信觀念死灰復燃。二是“文化自卑”,對于西方漢學家的研究成果盲目推崇,一定程度上擾亂了中國的學術研究規范,消解了“文化自信”,實際上是“媚外”思想的另一種表現方式。

所以,研讀經典是提升文化自信,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而融入世界文明、參與全人類共同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歡
文化自信文化建設
融媒體時代如何踐行基層群眾文化自信
淺析習近平“文化自信”的四個維度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農村社區廉政文化建設實施方案探究
淺論基層群眾文化緊跟時代步伐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