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河湟地區新型農村社區規劃設計探索
——以青海省民和縣下川口新型農村社區為例

2018-04-18 08:19唐莉萍
建筑設計管理 2018年3期
關鍵詞:新型農村青海省規劃

杜 森,唐莉萍

(1.蘭州交通大學,蘭州 730070;2.民和縣住房和規劃建設局,青海 海東 810800)

0 引言

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型社區建設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解決“三農”問題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它直接關系到新時期農業現代化發展和農村經濟持續繁榮,關系到廣大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關系到全社會的和諧穩定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和2018年中央1號文件同時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發展理念,必將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新型農村社區是指在政府倡導下,以科學的規劃理論為依據,以現代公共管理服務設施覆蓋農村社區,以現代經濟產業體系支撐農村社區,以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影響農村社區,把若干個自然村或行政村通過統一規劃整合建立起的新型社區[1]。

1 青海省實施新型農村社區的背景

青海省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新農村建設的同時,實施了對于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生態移民”“游牧民定居”“舊村改建”等工程[2]。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持續推進,青海省農村牧區面臨著新的發展挑戰,在此背景下,青海省開始探索適合青海不同地域農村牧區經濟轉型發展的模式,即新型農村社區的試點成為新的選擇,青海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先后出臺了《關于抓緊開展新型農村社區試點示范建設前期工作的通知》,以及針對具體工作開展的《青海省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建設導則》,《導則》提出青海省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一產業發展為先導,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實現“三化”的協調統籌發展,縮小出現差距,促進農牧業產業化發展及土地資源集約利用。青海省地域遼闊,分開發布不均勻,地域差異大、經濟發展不平衡,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均衡等特點,本次青海省全省三大區域,即河湟區、環湖區、柴達木區范圍內選擇的20個示范點進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探索[3]。

2 青海省民和縣下川口新型農村社區現狀概況及問題

青海省民和縣地處河湟地區的典型地域,下川口新型農村社區地處民和縣城區川總公路東側,區位條件優越,交通便利?;匚骶嗍鲗幨?30km,東距甘肅省省會蘭州市110km。湟水河由西向東流經規劃區北側,109國道、蘭海高速經過社區穿越,甘青鐵路、蘭新二線鐵路從社區通過,區位條件優越,交通便利。

現狀居住總戶數為861戶,共3841人,其中少數民族有回族、土族、藏族,共69人,村莊現有勞動力1740人,其中常年在外打工的有490人,占社區總人口的12.43%,占社區勞動力總數的28.16%;留村存業人員1250人,占社區總人口的31.72%,占社區勞動力總數的71.84%;留村人員主要從事農業、養殖業及下川口工業園區務工其中從事農業種植的人數為790人,占社勞動力總數的45.40%,在川口工業園區務工人員達到390人,占社勞動力總數的22.41%。

社區現有居民建筑大多建筑質量較好,2012年,下川口社區一社已列入民和縣重點整治示范點,內部環境已部分整治,建筑立面粉刷已基本完成,建筑為坡屋頂建筑,白色墻面。下川口新型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一般,目前突出問題是缺少污水處理設施,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至社區外圍溝壑,對社區整體環境影響嚴重。居民的生產生活垃圾路邊堆放,影響了道路通行和社區環境。

圖1 青海河湟地域

圖2 下川口新型農村社區

3 規劃布局方案

3.1 規劃重點

依據上位規劃,《青海省特色農牧業“十二五”發展規劃(2011)》《青海省東部城市群發展總體規劃(2010.12)》《海東工業園區規劃》《民和縣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民和縣旅游業發展規劃》等,結合本次設計新型農村社區規劃的新要求,提出本次規劃的重點為:①綜合研究發展條件,把握整體發展方向,確定社區發展的統籌發展戰略;②研究產業發展與布局,明確產業結構、發展方向和重點;③統籌安排居民點的空間布局,確定居民點集中建設、協調發展的總方案,提出新型農村社區布局的基本原則;④強調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包括產業、空間、環境、社會等四大方面的協調。以社區生態保護為先導,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社區發展環境;⑤統籌安排社區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確定社區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標準。

3.2 規劃理念及定位

3.2.1 功能復合,高效集約利用土地

社區的用地功能、道路系統、景觀環境均應與現狀地形地貌相互銜接、協調,形成整體。用地功能布局采用集約高效的利用方式,統籌周圍地區公共服務設施發揮聚集效應,形成城鄉一體化的一元結構形態,促進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相統一。

3.2.2 融合地域特色,打造生態宜居社區

合理開發利用下川口村周邊優美的山水資源,發掘歷史和人文要素,創造生態型綠色社區的外部環境和獨具特色的社區形象,塑造一個環境優美、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營運高效的、具有時代特征又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郊社區。

3.2.3 調整產業結構,發掘潛在產業,推動產業與社區建設協調發展

對社區未來發展進行合理分區,加大對現有產業的投入,深挖當地潛在產業,以產業發展帶動社區建設。下川口村林果業培育已經形成初步規模,應著力推動該產業發展,并利用社區建設的契機,建設以集貿市場、商業、服務業等產業聚合形成的綜合產業服務區;以下川口村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林果地為基礎打造生態觀光和林果采摘體驗型旅游景區。經過對產業的挖掘、整合發展,為社區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按照上述理念,形成本次規劃社區功能與定位為民和縣馬場垣鄉下川口新型農村社區以發展種植業和勞務輸出為主體,以商貿服務業和桃園生態休閑旅游服務業為輔的新型旅游型社區。

3.3 產業布局規劃

以實現居住與就業相對平衡為目標,合理安排社區建設用地布局。社區建設要確?;A設施與商業、文化、教育、衛生等生活配套設施同步建設,形成高效率、高質量的配套保障體系。具體規劃布置分為以下五個部分。

3.3.1 生態社區

即居民生活的主要區域,配套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教育、商業服務、文化娛樂等服務設施業態,打造環境優美、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觀風貌,形成獨特色的生態社區,布局在基地中部。

3.3.2 生態農業休閑觀光為主體的旅游服務業

本次規劃在社區范圍內結合原來優良的自然風貌景觀,結合土壤環境,建設高效農作物展示和體驗區。主要種植大櫻桃、鮮桃種植等經濟作物。重點依托社區東側的天路桃花源旅游度假區建設,結合“天路桃花源”的主題意象定位、市場定位以及市場需求特征,以休閑為主題,樹立桃花園林區休閑經濟品牌,發展特色桃園經濟,深度挖掘桃園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提升旅游體驗品質,擴大旅游體驗種類。緊密圍繞天路桃花源旅游渡假區的建設,依托其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帶動社區居民勞動就業,同時,路桃花源旅游渡假區建成后帶動社區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可進一步提高社區居民收入水平。

3.3.3 社區種植產業

社區鮮桃種植片區用地面積359800m2(約540畝),據市場調查,鮮桃種植每畝地收入可達1800元,則社區鮮桃種植年收入將達到81萬元;社區大櫻桃種植片區用地面積833600m2(約1250畝),據市場調查,大櫻桃種植每畝地收入可達5000元,則采摘期社區大櫻桃種植年收入將達到625萬元。

3.3.4 商業服務業

社區內為居民提供經營場地、就業機會,服務于整個民和縣,尤其隨著下川口工業園區的建設,下川口新型農村社區將成為輻射馬場垣鄉和海石灣地區及工業園區的后勤保障基地,社區商業服務業的發展為全縣市民提供一個集商貿、休閑、娛樂、餐飲為一體的服務基地,建筑面積7300m2的商業片區成為支撐社區發展的商貿產業集中區。同時,結合原來優良的自然風貌景觀,進一步優化生態休閑旅游、現代服務業發展環境,結合高效生態農業片區的建設,在社區中心區北側形成休閑農家樂服務組團,占地25.5畝,建成30戶規模農家樂接待區,根據市場調查,建成后的農家樂片區年產值將達到435萬元。同時,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對發展帶動力強、發展前景好、就業帶動力強的現代服務業企業,在投融資、土地、稅費等方面給予扶持。統籌推進街道旅游規劃項目開發建設、管理以及現代服務業重點產業的集聚發展。

3.3.5 勞動力分析

規劃區內擬安排919戶,4161人。(注:依據縣城產業發展規劃,考慮在縣城及下川口工業園區就業)根據馬場垣鄉統計資料,勞動力人口按總人口的70%計算,共有勞動力2900人。下川口工業園區位于社區西側5km處,工業園區的建設可解決社區多數居民的就業問題,所以工業園區對勞動力的吸引遠遠大于其他產業對社區勞動力的吸引,今后工業園區的勞動力就業所占社區勞動力就業分布的比重會很大,是社區居民增加經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力分布規劃如下:一產,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大櫻桃、鮮桃種植產業,可容納勞動力400人;二產,縣城及下川口工業園區,可吸納勞動力2000人;三產,社區商貿服務與天路桃花源旅游度假區,可容納勞動力500人。

3.4 規劃規模及布局

3.4.1 規劃規模

經測算,規劃遠期下川口新型農村社區人口規模為4161人。社區規劃規劃后社區總建設用地為由原來的58.81hm2變為33.35hm2,減少25.46hm2;由于川總公路的建設,社區區域交通用地由原來的16.35hm2增加到19.96hm2,增加3.61hm2,則社區規劃為國家節約建設用地約21.85hm2,節地率為37.15%,規劃將節約土地全部置換為農田??傆玫?43.21hm2,其中社區建設用地33.35hm2。

3.4.2 社區布局規劃

本次規劃確定下川口新型農村社區采用“社區——組團”二級結構。規劃形成“一心、兩軸、五片區”的結構模式。一心即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兩軸即社區主要發展軸,社區次要發展軸;五片區即以主要道路分割而形成的空間相對獨立、但聯系緊密的三個居住片區,農家樂服務片區,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的公共服務片區。綜合服務中心主要是以文化、休閑功能為主,主要由社區服務中心、小學(含幼兒園)、文化室、綠地等組成;東部居組團以低層為主,即社區發展主軸東側新建組團以及改建組團,面積9.9hm2,占社區總用地面積的29.69%。三個小區共容納居住人口2379人,人均居住用地面積41.61m2;西部居組團以多層為主,改建社區原有居住組團,形成社區新的風貌區,住宅區住宅樣式為多層聯排式,面積6.6hm2,占社區總建設用地面積的19.79%,容納居住人口1782人,人均居住用地面積37.04m2;商業組團以商業片區及沿街商業店鋪為主;農家樂組團至位于基地東側的樂農家樂建筑群構成。

3.5 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按照《導則》要求,本次規劃公共服務設施配置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商業金融、教育、醫療、文體、科技、市場等。規劃保留原有村委會,將其改為社區委員會、社區服務中心等行政辦公用地。規劃保留現有下川口小學,在其基礎上新建幼兒園,將原有玉樹中學改建為成人職業培訓基地。規劃社區設置的文娛活動設施有一個文化活動中心、兩個文化活動室和用于居民健身的場地。規劃下川口小學南側規劃一所敬老院,在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南側新建一處衛生所,作為社區的醫療保健設施。規劃在沿川總公路東側的多層住宅下布置沿街商業,并在原有信用社的基礎上在其對街新建商業建筑,作為社區的商業金融設施。規劃在下川口小學西北側規劃農貿市場一處。

3.6 建筑設計引導

根據下川口社區居民的原有生活習慣及實際經濟情況,以建設經濟、實用、美觀、舒適、有民和特色的住宅為目標。規劃采用雙坡屋頂、淺灰色墻面,當地傳統門樓、鏤空窗花院等體現新型社區特色。

3.6.1 住宅建筑設計引導

本次規劃將下川口社區分為低層院落宅院住宅區和多層居住小區。多層居住小區以多層住宅為住,主要建筑形式分為多層住宅和商住結合式住宅。

低層院落宅院住宅區的建筑色彩一方面與周邊建筑、環境相協調,另一方面也要展現高品質生活的一面。確定基調色譜為白色,輔助色譜為灰色,以天然的材料(磚石、瓦等)和較為現代的材料(涂料、玻璃幕墻等)為輔;玻璃以淺藍色或透明、不反光的材料為主。多層居住區建筑色彩一方面與周邊建筑、環境相協調,另一方面也要展現富有時代氣息的一面。

基調色譜為白色,輔助色譜為灰色,建筑空間布局方面客廳、陽臺和主臥室均布置在南側,保證光照;次臥、廚房、餐廳和衛生間布置在北側。

3.6.2 公共建筑設計引導

商業街布置在川總公路東側,多層住宅樓下部。建筑為商住結合式建筑,建筑為多層,一層為商業,其余為居住。建筑采用坡屋頂,建筑色彩以白色為基調,凸顯該地段的活力。

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等公共建筑樣式大方穩重,色彩以白色為基礎色調,建筑整體體現一種莊嚴的視覺效果。

4 結語

在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的新形勢下,從青海省民和縣下川口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可以得出,青海省東部川水河湟地區,試點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已經時機成熟,有效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節約了農村建設用地,規劃為實現西部欠發達地區實現就地城鎮化做了有益的探索。期待更多學者研究探索環湖區、柴達木區及三江源區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建設方面的經驗,為西部欠發達青藏地區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提供更多的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孟繁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精細化設計——以蘇北地區村莊規劃為例[J].規劃師,2014,30(03):17-21.

[2]王軍,李曉麗.生態安全導向下青藏高原聚落重構與營建研究[J].建筑與文化,2014(06):71-76,67.

[3]胡宏昆.政府環境責任視角下青海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初探[J].青海環境,2015,25(04):156-160.

猜你喜歡
新型農村青海省規劃
新型農村合作經營組織財務管理的特殊性研究
鄉村振興視域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難點與對策——以濰坊市為例
規劃引領把握未來
快遞業十三五規劃發布
落實“四個扎扎實實”展現開行使命擔當——國家開發銀行青海省分行
多管齊下落實規劃
青海省交通運輸行業數據中心節能探索
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研究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省科協青海省自然科學優犁匆圈獨砰審和勤加祛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第二屆青海省質量獎的授獎決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