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明寧靖王夫人吳氏墓出土“妝金團鳳紋補鞠衣”

2018-04-23 07:37高丹丹王亞蓉
南方文物 2018年3期
關鍵詞:吳氏禮服紋飾

高丹丹 王亞蓉

一、明吳氏墓“妝金團鳳紋補鞠衣”的出土背景

“妝金團鳳紋補鞠衣”出土于江西南昌寧靖王夫人吳氏墓,2001年12月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發掘?!澳怪居涊d,墓主吳氏世家薊州,其父景琪追隨寧獻王朱權至江西,吳氏生于正統四年(1439年),后嫁朱權世孫寧靖王奠培,并受誥封,弘治十五年歿(1502年),弘治十七年(1504年)下葬,其身份為明代藩王寧靖王的夫人?!睋脊藕唸笮畔?,該墓出土紡織品40多件,因埋藏環境較好,棺槨及尸體上的衣衾、服飾基本保存了較完整的外形,穿疊次序未受擾亂。墓主吳氏身穿明代皇室女眷禮服,是迄今發現的明代最完整的后妃系列禮服?!皧y金團鳳紋補鞠衣”穿著于素緞大衫、霞帔、妝金四合云肩通袖斕夾襖之內,出土時呈殘片狀(圖一),經文獻考證與后期整合研究,認定其為目前唯一一件明代鞠衣出土實物,并于2013年送至中國社會科學院紡織考古部進行第二次專業清理與修復保護(圖二)。

二、“鞠衣”概述

鞠衣一詞最早出現于《周禮·天官·內司服》:“內司服掌王后之六服:積衣、揄狄、陰狄、鞠衣、展衣、緣衣,素沙。辨外、內命婦之服,鞠衣、展衣、緣衣,素沙?!睗h鄭玄《周禮注疏》:“鞠衣,黃桑服也。色如鞠塵,象桑葉始生?!薄抖Y記·月令記》:“(孟春之月)是月也,天子乃薦鞠衣于先帝,告桑事?!编嵭ⅲ骸盀閷⑿Q,求福祥之助也?!笨梢?,鞠衣最初是王后六服之一,以素紗為里,顏色像初生的嫩黃桑葉,由王后在春三月向天神祈福、親自采桑養蠶時穿用.具有重要的禮儀象征。根據色彩與紋飾的不同,鞠衣作為禮服或常服,亦是區分妃嬪命婦等級的服飾之一。

后歷代典籍輿服部分多有對鞠衣的文字記載,且都延續了周禮皇后親蠶的服制。宋聶崇義《三禮圖·后服圖卷》除對鞠衣的親蠶用途進行記載外,還對其長袍大袖的形制進行描繪(圖三)。明代雖未設皇后親蠶禮,但在多部文獻記載上都有對鞠衣的論述,在《明史》、《明會典》等典籍中更是對從皇后至郡主不同等級的鞠衣服用標準都有詳細的記述。如:

《明會典·卷六十·冠服》部分記:

皇后常服:“永樂三年,…鞠衣紅色,胸背云龍文,用織金或繡,或加鋪翠圈金飾以珠,或素礿絲紗羅,并余色隨用?!?/p>

皇妃禮服:“鞠衣青色、胸背鸞鳳云文,用織金或繡,或加鋪翠圈金飾以珠。燕居服用素,除黃色外,余色及礿絲紗羅隨用?!?/p>

皇太子妃常服:“…鞠衣青色、胸背鸞鳳云文,用織金或繡,或加鋪翠圈金飾以珠?!?/p>

親王妃禮服:“…鞠衣青色,如深衣制,胸背金繡云鳳文。礿絲紗羅,并各色隨用,惟不用黃。燕居服用素?!?/p>

郡王妃、郡主禮服:“…鞠衣青色。胸背金繡云翟文?!?/p>

《明史·輿服志二》部分記:

皇后常服:永樂三年更定,…鞠衣紅色,前后織金云龍文,或繡或鋪翠圈金,飾以珠。

皇妃常服:永樂三年更定,…燕居佩服之飾,俱同中宮,第織金繡純,俱云霞鳳文,不用云龍文。

皇太子妃常服:其大衫、霞帔、燕居佩服之飾,俱同皇妃。

親王妃冠服:其大衫、霞帔、燕居佩服之飾,同東宮妃。

公主、親王世子妃冠服:與親王妃同。

郡王妃、郡主冠服:其大衫、霞帔、燕居佩服之飾,具同親王妃,第繡云霞翟文,不用盤鳳紋⑦。

通過明代相關典籍查閱可見,明鞠衣的服用范圍上至皇后、下至郡主。鞠衣作為皇后常服之一,多用紅色并織繡云龍紋為飾;對于皇妃、內命婦及王妃、郡主而言,鞠衣則多做禮服,用青色,根據品級不同,以鸞鳳云紋、云霞鳳紋或云霞翟紋為飾。裝飾工藝多用織金或繡,或加鋪翠圈金飾以珠。作為燕居服時顏色多用素??梢?,鞠衣是歷代沿襲下來的重要服制形式。

關于鞠衣的具體形制,歷代典籍中多以“似深衣制”為述?!逗鬂h書·輿服下》記:“皇太后入廟服,紺上皂下,蠶(服),青上縹下,皆深衣制,隱領袖緣以絳?!彼务R端臨《文獻通考·卷一百十四·王禮考九》記:“漢晉至北齊,皇后皆以蠶服為朝服,其親蠶所用,青上縹下,皆深衣制?!?;《明會典·卷六十·冠服》部分記:“親王妃禮服:…鞠衣青色,如深衣制?!?/p>

深衣一詞最初來源于先秦經典《禮記》的《深衣》篇,至明黃宗羲的《深衣考》,對深衣形制的記述則詳細至用布幾幅,如何裁剪等。清代江永在《深衣考誤》一書中對舊說深衣裳裁布圖進行詳細的圖示(圖四)?!睹鲿洹ぞ砹せ实勖岱ぱ噗凸诜凡糠忠鄬ι钜碌木唧w形制進行描述:“襯用深衣之制,黃色,袂圓鄯方,下齏,負繩及踝十二幅?!保▓D五)

三、吳氏墓鞠衣形制中的“尊古禮”與“創新制”

吳氏墓出土鞠衣的基本形制為:衣身上下分裁,腰部縫合;上衣衣長53.5厘米,下裙長71.5厘米;大襟右衽、圓領,領口在右肩上部開口,用一盤扣系結;衣身外襟與衣身用2組系帶系結(衣身右腋下系帶殘缺),內襟與右腋內里1組系帶系結;通袖長235厘米,袖根肥27.5厘米,袖口寬16厘米,根部收緊,袖擺肥大,袖口收攏,袖底緣呈弧線型;腰部兩側前后共捏有四個腰褶,褶自腰部向上縫合至胸部兩側,能夠靈活控制衣身松量。向下為活褶呈散開狀,下擺呈扇形,圍度更為寬大;下裙為十二幅梯形面料拼縫而成,裙長及踝;面料為五枚三飛緞,并于前胸、后背處織妝金“鸞鳳云紋”團補;鞠衣內無襯里,在大、小門襟邊緣、兩袖口、腰部接縫、裙擺側縫及下擺內側等處共貼縫15條素絹邊(圖六、圖七)。

吳氏墓出土鞠衣衣身上下分裁,象征兩儀,腰部縫合,象征天人合一;衣身用布二幅,袖用二幅,另用一幅裁領,一幅裁袖口;下裳為六幅相同的布片交裁為十二幅梯形裙片,狹頭在上,闊頭在下,相互縫合,以應1年12個月之意:背后上衣下裙一條直縫貫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下擺著裝后平齊及腳踝,象征權衡。這與《禮記》、《深衣考》、《深衣考誤》等典籍中對深衣形制的描述如出一轍。

不同之處在于吳氏墓鞠衣的領口并非舊說深衣的交領,而是仿唐宋之制,采用明代袍服常用的圓領、大襟右衽,領口在右肩上部開口,用一盤扣系結,衣身的袖口較窄,外襟與衣身用系帶系結,且腰部兩側前后共捏有四個腰褶,這種形制與宋《三禮圖》中鞠衣寬袍大袖的形象大相徑庭,與《深衣考誤》中對“舊說深衣裳裁布圖”中交領、直袖身的記載也有所不同。北京豐臺長辛店618廠明墓(1976年)出土的明中期駝色暗花緞織金團鳳方補女上衣,其背后兩側和前襟左側各縫一個長41厘米的衣褶??赘f藏服飾中的赭紅鳳補女袍(圖八),其上衣的形制與吳氏墓鞠衣十分相似,但赭紅鳳補女袍的衣裳相連,為整幅布裁剪而成,且下擺兩側開衩,前短后長,類似吳氏墓出土素緞大衫的下擺形制。

《明宮冠服儀仗圖》中對皇后至郡主鞠衣的形制、色彩及紋飾進行了詳細的圖文記錄(圖九),雖然彩圖中鞠衣的腰部并未繪制四個腰褶,且下擺裙片數量較少,但就其服飾整體廓形而言,與吳氏墓出土鞠衣的相似度十分接近?!睹鲗m冠服儀仗圖》初成于明永樂年間,書中的內容主要來源于明永樂三年禮部進呈給永樂皇帝的《冕服鹵簿儀仗圖》,是洪武元年至三十一年間所定的官服制度的總結。吳氏生于正統四年(1439年),歿于弘治十五年(1502年),自洪武至弘治期間冠服制度在實際制作時局部造型略有微調也未可知。

由此可見,深衣作為一種服飾制度,在禮法慎重的中國傳統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明代鞠衣在形制上保留了大部分上古深衣服飾文化的遺存,以示尊祖承古,在傳統禮制上具有一脈相承的淵源關系,是傳統服飾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同時,隨著時代的演變,明代服飾典制對鞠衣概念的理解又有所不同,其在遵從傳統服飾禮制和內涵的同時,對服飾制度進行了創造性的繼承和開拓性的運用,對其具體結構進行了改良和發展,更適合當世朝代的著裝禮俗,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明代鞠衣已非親蠶時專用,更多的是作為禮服或常服,表現禮儀的作用,這也反映了明代親蠶禮儀制度的改變。

四、吳氏墓鞠衣形制及紋飾的逾制之狀研究

明初統治者強調以禮儀和道德治理國家,對各種禮儀規定細致綿密,繁縟苛刻的規章建構起了明初等級森嚴的政治體系、尊卑有序的服飾文化氛圍。天順四年(1460年)九月,代王朱仕堰認為:“朝廷制為衣服彩章,所以辨尊卑等級之分者也。僭分則越于禮,越禮則罹于法?!鼻甯稻S鱗《明書·卷七十八》記載:“服物所以辨等也”、“明興,酌古定制,上下之等甚辨,而中外之信孔昭,誠可為后世法?!笨梢娒鞒鯂颗椊杂卸ㄖ?,逾制者都要受到處罰。

明代內外命婦的服飾等第差別,是通過制定符合其身份地位與禮儀規范的服飾制度,根據服飾的形制、色彩、紋飾以及配飾來區別的,以此體現出封建等級制度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據吳氏墓發掘簡報記載:出土墓志蓋上陰刻篆書:“皇明寧·王夫人·氏之”,志石首行記:“靖王夫人吳氏墓志”,由此確定墓主吳氏的身份為明代寧靖王的夫人,為明外命婦。關于外命婦禮服,《明史》記:“洪武二十四年定制,大袖衫,真紅色,一品至五品,卡勻絲紗羅,…霞帔、褙子皆深青段,公候及一品、二品,金繡云霞翟文?!薄睹鲿洹分忻鼖D禮服最高級別為:“長子夫人服大紅構絲大衫,深青礿絲金繡翟雉褙子,青羅金繡翟雉霞帔,金綴頭?!笨梢姀姆椀燃壣蟻碇v,明代鞠衣的服用范圍自皇后起,至郡主止。長子夫人以下到各級命婦,最高禮服唯有大袖衫、霞帔與褙子,紋飾以云翟紋、翟雉紋為主,不用鞠衣。

墓主吳氏作為寧靖王的夫人,入殮時鞠衣被穿于素緞大衫、霞帔、妝金四合云肩通袖讕夾襖及云鳳紋讕裙之內,且鞠衣前胸及后背均妝金“鸞鳳云紋”團補,團補直徑為29.5厘米,紋飾為一鸞一鳳,做喜相逢式,四周繞以云紋(圖一〇),這在《明會典》記載中已是皇妃、皇太子妃紋飾的級別,并與《明宮冠服圖》中繪制的皇妃、太子妃、親王妃鞠衣紋飾一致(圖一一)??梢?,參考文獻記載,出土鞠衣無論從服制或紋飾的使用上均與吳氏實際“夫人”的身份不符,有逾制之狀。

墓葬出土服飾品級逾制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還出現在江蘇泰州明工部右侍郎徐藩夫婦墓等多個明中后期墓葬中。在《世宗實錄·卷七十二》中記載:“(嘉靖六年)淮王祜楑嫡妻夫人吳氏未封而卒,引郡王例欲追封為妃,再疏懇請。部復親王無追封故事。詔:與祭葬如王妃禮?!笔耪叩挠H屬通過為其奏請高一級的名分,或表達自己的哀思、或以盡子女的孝道。而當政者則通過品級追封、賜賞高于規制的祭葬禮儀,來凸顯君王的仁德之政,以定民心,這樣的情況在明代中后期相關資料中亦多有記載,或許可作為吳氏墓服制逾制的一種解釋。同時,明中葉后朝綱漸馳,加上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帶動了整個社會風尚的嬗變,服飾逾制之風已逐漸盛行。衣冠服制作為體現等級差別最直觀形象的表現手段.通過服飾形制、色彩及紋飾的“升級”來感受身份地位的優越性,這既反映了明中后期國家權力的逐漸弱化,亦是社會自主性增強的體現,更和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思維審美意識緊密相連,明代中后期社會服飾變遷也是這一變化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五、從制作工藝看明鞠衣“服制”與“禮制”的關系

明代位于元清兩朝之間,開國皇帝朱元璋推行禮治天下,在衣冠定制上采周漢、下取唐宋,既有對古制的繼承,又有時代的創新,是漢民族服飾制度最為完備、工藝技術及藝術集大成的時期。據典籍考證,明代特定用途的服飾有特定的款式、面料及縫制標準來制作.并通過不同的材質與做工來強化服飾的階級性與禮儀性。如《明會典·卷六一·命婦冠服》部分就對禮服大袖衫、霞帔的用料、具體款式結構、各部位尺寸及穿用方式進行了詳細的記錄。鞠衣的具體制作標準雖暫未在明典籍中找到,但由此推彼,當時一定也有一套明確且嚴格的規定。

筆者根據實驗考古學的方法,通過對吳氏墓出土鞠衣實物研究,發現鞠衣雖為單層衣,未加襯里,但在大、小門襟邊緣、兩袖口、腰部接縫、裙擺側縫及底擺邊緣內側分別貼縫素絹布邊共計15條(圖一二),掩蓋服飾內里毛縫,使其看起來更為整潔,穿用時也更加牢固。在具體縫制工藝上,裙擺側縫的內貼邊在縫合時,并非居中覆蓋在側縫上,而是將其中一側的縫合線與裙面料的縫合線巧妙結合,在保證視覺整潔的同時,簡化縫制工藝(圖一三)。在裙底擺貼邊處理時,素緞面料的底邊共留有長約5.8厘米的縫份,做二次折疊后,與預先窩折好的素絹內貼邊縫合(圖一四)??p合后面料與內貼邊的折疊量均被隱藏,但因面料重量及厚度的關系,裙底擺的垂順度更好,廓形也更加硬挺。而刻意包覆在面料正面、寬0.4厘米的素絹緄邊也使底邊的裝飾更加豐富,禮儀感更強。

在縫制針法的處理上,以底擺內貼邊為例,貼邊上下兩邊的縫制針法也各不相同,對貼邊靠近內里的一側,選用藏針針法,將針腳間的長絲線隱藏在兩層面料之間,外觀僅能看到隱約星點狀的針跡,十分含蓄(圖一五:15一①);對靠近底擺邊緣的細緄邊部位,其縫合針法更注重面料與里料的牢固度,外觀為星點狀的針腳整齊含蓄、內視0.5厘米的長針腳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圖一五:15-②)。這樣復雜的內貼邊處理方式及考究的縫制針法同樣出現在此墓出土的素緞大衫、妝金云鳳紋讕裙等禮儀服飾上。此類裝飾情況在孔府舊藏多件禮服的邊緣裝飾也見有使用,其目的在于通過縫制細節的精妙處理,使服飾在穿著后能更好的體現著裝者的儀態風貌,是服飾工藝技術和視覺美學的巧妙組合與應用。

另外.通過對吳氏墓出土多件服飾的形制、材質、紋飾、縫制工藝等進行多角度研究,發現其出土的大衫、鞠衣、霞帔、讕裙等及禮服、外衣的面料多用織錦緞、羅和素絹做內貼邊,紋飾織造妝金、繡金,異常華美,根據不同部位縫制針法變化多樣、含蓄講究,款式上多寬袍大袖,體現了禮服的莊重性。而同墓出土的棉衫、棉裙、絹褲等常服和內衣則在面料、紋飾、款式上都表現的較為簡單、樸素,無襯里和貼邊,且縫制針法單一、線跡裸露。由此可見,明代服飾制作標準及規定的不同,與服飾的品類、用途、所代表的等級等“禮制”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服飾制作,穿著中的規范、制度來體現社會等級之間的尊卑貴賤,“禮制”是“規制”產生的緣由,“規制”是“禮制”實現的手段。

六、明鞠衣“簡潔裁剪”與“節儉德行”的關系

據明代相關文獻記載,明鞠衣下擺的裁剪方式遵循上古禮制,使用六幅相同的布片交解成十二幅后拼縫而成。明黃宗羲的《深衣考》對裙擺布幅的詳細尺寸予以說明,吳氏墓鞠衣面料的幅寬約為62厘米.其下擺是由六幅長約80厘米的通幅布片交裁成六大六小共十二塊梯形布片拼合、縫制而成(圖一六)。其中六大片分別拼合于裙擺前身交疊處,而六小片集中拼合于裙后身(圖一七)。如此的排列方式使得鞠衣在上身穿著后形成了裙擺前、側身褶皺豐富,后身較為平整的形態,更加有利于人體活動及儀態美的展現。

朱柏廬《朱子治家格言》曾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泵鞔z織品多為“織成”面料,織造過程繁復,價值珍貴,且幅寬有限。鞠衣底擺這樣的裁剪、制衣方式既遵從禮制,又保留了上古時期服飾文化的遺存,保證了服飾造型的穩定性、面料的完整性,同時還使得服飾裁剪、制作的工藝更加簡單易操,塑造出更美好的著裝儀態。明代傳統服飾中的這種“簡潔裁剪”正是“節儉德行”觀念的物化的反映,體現了古人在造物時“敬天惜物”、“物盡其用”的價值觀念。明人在制衣過程中通過“形而下”的“簡裁”操作,來表達“形而上”的“儉德”精神,由此完成了從“簡”到“儉”、從“制”到“禮”的升華。

七、小結

明代處于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在推翻元朝蒙古族政權后建立了漢族正統政權。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代冠服制度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在服飾上盡量減少元代蒙古族帶來的影響,繼承唐宋以來的傳統服飾文化,確立明朝政權的正統地位?!胺啤弊鳛槊鞔耙远Y治國”的基本內容,統治者通過對不同等級服裝的款式、材質、色彩和裝飾所作的規定來不斷強化“禮”的規則,確定尊卑觀念,維護封建王朝統治。

墓主吳氏為明藩王命婦,命婦服飾既是明代女性服飾體系中的子系統,又是官員服飾系列中一個極具特色的系統,服飾既受宮廷服制的規定,又會受到民間服飾的影響,其在多重視角下所呈現出獨特性和復雜性,服飾代表的含義非常多樣。經過明洪武元年、洪武三年、洪武五年及永樂三年四次修訂形成的鞠衣服制,借鑒上古服制合理的部分,取法周、漢、唐、宋以為治,繼承了周代以來服飾的紋樣及寓意,并賦予其新的文化內涵.形成了具有明代服飾特色的新形制。無論是從形制、色彩、紋飾及材質上,明代鞠衣都有著不同于其它歷史時期的自身特點,它是墓主所擁有的一定身份地位的象征和體現,是明代服飾文化體系中“以禮為本”核心思想與價值觀的代表和典型、是封建“禮制”的物化與再現,蘊含著極強的政治意義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猜你喜歡
吳氏禮服紋飾
論漢畫像石中吉祥紋飾的意象之美
蠟染的紋飾探討
王安石:古代的最佳老公
一模一樣的禮服
王安石用善良贏得真愛
以“禮”服人
北宋宰相王安石:用善良贏得真愛
商代青銅器紋飾變化初探
民間紋飾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