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州客家民間舞蹈的形成及發展

2018-04-27 09:34郭楊揚
客家文博 2018年1期
關鍵詞:香花梅州民間舞蹈

郭楊揚

客家的文化歷史源遠流長,作為漢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客家文化可以視為漢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一個縮影”1,客家先民進入梅州地區的歷史由來已久,憑著開拓進取、吃苦耐勞的堅韌毅力,在惡劣的環境中創造了獨樹一幟的歷史文化。

梅州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是客家人最集中、擁有最典型客家文化、客家意識最濃厚的地區。這里有深厚的客家文化積淀,被譽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也有“世界客都”的美譽,是客家文化藝術和民俗歷史的主要傳播地。時至今日,梅州民間舞蹈藝術有了煥然一新的時代面目,研究梅州地區的民間舞蹈藝術,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是將客家文化藝術展示給世人和推向世界的重要步驟。

梅州四面環山,民間舞蹈藝術在猶如世外桃源般的寧靜和愜意環境中慢慢形成,并在不同鄉鎮文化中得以繁榮發展。雖然不同舞蹈種類在各地形成及盛行的時間各異,但根據其舉辦的場所和大致可分為三類:鄉鎮田野里的農閑生活、蘊含文化信仰的節日儀式以及宗教祭祀儀式。而這與梅州客地民間舞蹈的三種形成方式息息相關。

一、中原引入

到目前為止,探究客家的歷史淵源的說法很多,無論是遷徙說、土著說還是共同體說,無論是五次遷徙還是六次遷徙,不可否認的就是,作為漢族八大民系之一的客家先民早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為了躲避戰亂、逃離戰火,尋求一方安定,從中原多次輾轉顛沛地向南遷徙,將中原漢族的傳統文化習俗帶往新的地域。例如(跑)旱船,廣泛流行于我國漢族分布的各個地區,模擬漁民于船上勞動、生活的場景,200多年前由福建省下壩鄉傳入梅州市平遠縣,被群眾稱為“平遠船燈”,隨后在梅州不少地方都流行在年時節令表演船燈,已經被列入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又如五華的“竹馬舞”、“舞春?!?、興寧大坪的“馬燈舞”,從表演形式、舞姿動律都與我國中原地區的“跑竹馬”(俗稱“打馬燈”、“舞竹馬”、“竹馬燈”、“走馬”、“竹馬子”、“變馬”、“打布馬”等)極為相似,表演奔放傳神、詼諧風趣。據《中國民俗文化叢書民間舞蹈》介紹,傳說唐朝就已出現了跑竹馬;清代的北京《走會》畫幅中,就有一個戲裝打扮的婦女手拿馬鞭,騎著一匹竹馬跑在旱船后面2。據文獻資料記載,竹馬舞傳入五華北部已有600多年歷史,并于清朝到達流行的鼎盛時期。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類客家民間舞蹈的形式與內容,甚至舞蹈動律、基本體態、基本舞姿都與中原地區漢族的傳統民間舞蹈極為相似,但是伴奏音樂、演唱方言是梅州地區客家舞蹈區別于中原地區其他漢族民間舞蹈最顯著的特征。這類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活潑而健康的民間舞蹈形式,廣泛流傳于梅州各鄉鎮農村的群眾生活中。

二、本地獨創

客家先民居住地的地理環境、自然氣候,對客家民系的形成,對他們心理、精神、品格的養成,甚至對他們身體、服飾、居所、語言、風俗,都有巨大的不可忽視的影響,更促成了客家民系頗具特色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3。梅州地區獨創的客家民間舞蹈指的就是在這片環境中創作出來的受自然及生活環境影響而形成的民間舞蹈種類,其中最典型的要數佛教中的“香花佛事舞”與道教的“杯花舞”。

(一)香花佛事舞

佛教是唐朝傳入中國的,流傳至梅州后與當地文化生態相結合,從而產生出一種新的佛教文化,當地人將這類佛文化叫做“香花”佛教,它與我們常見的“叢林”大眾佛教文化有很大不同,是客家地區流行的葬俗文化。

在梅州客家“香花”佛學研究專家李國泰的幫助和指導下,筆者得以深入地研究香花佛事的內容、作用及精神價值,了解到“香花佛事”的表現形式分唱、念、做(禪器表演)三種。唱,指唱“香花”歌詞;念,指念佛經頌佛號;做,指用禪杖、銅鈸等禪器做為表演道具,在佛事現場進行表演。

梅州佛教宗禪僧尼在舉行“法會”(為亡者或生人超渡)時,將法器表演與“俗講”(說唱形式演繹佛教內容)同臺進行,既有以說唱的方式演繹佛經故事、佛教人物、佛法哲理,演唱勸善勸世文,又有融佛教道場儀式的大眾化表演,客家人稱這種形式為“香花”4。在進行“香花佛事”時,其中的多項主要儀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漸漸衍生、獨立出來,形成獨具客家色彩的藝術表演形式。

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如“鯽魚穿花”,是佛教僧人在看到水中鯉魚自由游動穿梭有感而創作的,僧尼邊唱邊敲打著禪器,輕快靈活地穿插變動隊形,線條流動自然流暢;“席獅舞”展示的是一位和尚與獅子之間互相逗樂、嬉戲的故事,舞蹈輕松熱烈,顯示著和尚的智慧和情趣;“鐃鈸花”是彰顯佛法無邊、佛教威嚴肅穆的技藝表演,僧人借用做法事時的一對大銅鈸,通過轉鈸、拋接等許多高難度技術技巧以及武術功夫的表演,是一種類似雜耍的舞蹈技藝表演;“打蓮池”是源于“木(目)蓮救母”的傳說,傳遞出一種悲傷蒼涼、哀痛落寞的情緒。這些都是梅州市梅縣、蕉嶺縣居民喜聞樂見的佛事儀式舞蹈。

圖1 鯽魚穿花(尼)

圖2 八角蓮池(尼)

(二)道教舞蹈

據明代興寧知縣祝枝山正德十年(1515)撰《興寧縣志·風俗》載:“病不知醫,酷信巫覡?!奔尉改觊g,興寧已建造道觀十六座。清代沿襲明朝遺風,道教活動一直興盛不衰。民國時期,興寧仍盛行道教活動,職業與半職業的道士約有四十人,縣城及各主要墟鎮均有承領法事的店鋪5??梢姷澜涛幕诋數亓鱾鞣秶畯V、影響之大。

在粵東興寧、五華、紫金等客家地區,民間的廟會活動,往往要請覡公覡婆表演“豐朝戲”,俗稱“三奶戲”6,表演《扇花》《棍花》《杯花》等歌舞節目,其中杯花舞因其節奏多樣靈活,聲音清脆,邊舞邊唱,不僅成為獨特的道教表演形式,更是作為一門獨立的客家舞蹈為人熟知。

杯花舞最初源于道教活動中的頌唱儀式“五句板”,由左右手各持兩片竹板擊打節奏、說唱進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群眾欣賞需求的變化,一百多年前,道士朱官祥對竹板進行改革:取兩對興寧產的瓷質“伯公杯”(白色瓷酒杯)以代替7,主要有“杯花出手”(甩杯)“轉杯”“搖杯”(快速抖動雙杯,使之碰撞而發出“鈴鈴鈴”的聲響)等技巧。演出時,一人男扮女裝表演舞蹈,兩人伴唱和負責打擊樂器。杯花敲擊出不同節奏的音響,步法可進可退,可繞小圓圈,可走“∞”形,但始終不離開草席8。這就是杯花舞最初的雛形。

圖3 杯花舞

圖4 杯花舞

香花佛事舞與道教舞蹈在梅州客家地區的宗教儀式中呈現出特有的社會功能,沉悶的儀式活動因為表演的插入而具有強盛的生命力,在數百年的歷史過程中盛行于梅州各地。在當代,節日期間張燈結彩的游行,作為文藝節目在舞臺上的表演,既滿足了百姓內心的需求,也活躍了表演現場的氣氛,成為人們美好意愿的寄托。

三、交融結合

中原引入型的舞蹈是在客家先民遷徙的過程中,隨著輾轉南下的步伐一步一步來到這片土地上,與客家先民一起扎根于此;而與之相似卻實有不同的“黑蛟龍舞”“仔獅燈舞”“落地金錢舞”等一類舞蹈,則是梅州百姓在平日里與周邊地區正常的來往過程中的文化滲透與影響下9,將中原藝術與嶺南本土文化互相融合,形成獨具一格的舞蹈類型。下面以大埔縣的“黑蛟龍舞”為例說明。

在漢族分布的地區,最常見舞龍有以青紅雙色,紅色象征吉祥、平安,青色稱“惡”龍,驅邪鬼之物。舞龍寓意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極少見到舞黑龍的。但是在大埔縣青溪鎮,當地的客家居民為弘揚先祖不畏艱險、橫渡汀江,為子孫后代墾荒土、創家園的“烏(黑)龍過江”精神,根據古漢族龍燈舞的形式和工藝,制作出黑蛟龍造型的大型表演工藝10。展現了潛居深澗的黑蛟,為給當地民眾謀求幸福,毅然出澗橫渡汀江,戰惡浪、驅虎狼,替天行道,為民造福的舞蹈表演主題。

在對眾多民俗學家關于客家地區傳統文化藝術、民俗活動的研究進行分析后,筆者認為梅州地區的這一類客家民間舞蹈既非“復制”也非“首創”,而是客家先民在上千年的遷徙活動中,將中原的文化、藝術形式、對藝術的審美和喜愛標準帶了過來,重新在梅州這片土地上形成的。這或許是和客家先民崇根重祖的精神有關,對自己身份與傳統文化的堅持與守護,使得這種娛樂審美與喜愛的標準在發展本土藝術形式上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因此,這一時期既是梅州地區客家舞蹈雛形的形成時期,也是中原地區民間藝術形式在梅州地區的重塑時期。

無論是中原引入型、本地獨創型還是交融結合型的客家民間舞蹈,在表演場地、目的、道具上體現各自的特點和表演風格,自娛自樂、祈求平安是其最重要的表演目的,具有明顯的寓意性。

四、發展簡史

梅州客家地區的民間藝術在歷史的進程中得以形成發展和繁榮,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發展時期。在封建社會末期,由于清王朝的腐敗和外國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一直到1976年“文革”結束的這段時間,中國的文化藝術既經歷了國家政局的動蕩,又在建國后得到短暫的復蘇。梅州地區的民間文化藝術也不能平穩發展,進入跌宕起伏期(1840-1978年)。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無疑像是久旱后的甘霖,這個全局性的、根本性偉大轉折重新喚醒了沉寂已久的民間文化藝術。正確的文藝方針得以確定,80年代以后群眾舞蹈活動蓬勃開展,一些由各族農民、工人、市民等群眾參加的重大演出震驚中外11。我國的文化藝術發展歷程開啟了新的篇章,像初升的太陽那樣展露了它本應該擁有的蓬勃生機,民間藝術再一次重新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和扶持,梅州地區的客家民間舞蹈也隨之步入了一個春風和煦的新時代,開始進入隊伍恢復期(1978-1994年)。

1994年公演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客家春秋》,是以客家音樂舞蹈素材為基調,體現客家人“團結友愛”的宗旨和“弘揚客家精神共創輝煌的未來”的主題,集中概括地表現華夏漢族客家民系形成發展、輾轉南遷的歷程,展示客家人自強不息、團結求實、勤奮進取的精神,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此次公演意味著梅州地區的客家民間舞蹈從此走進一個新的時期品牌強化期(1994年至今)。

回望千年歷史,客家先民在長期的遷徙和顛沛流離中,沒有被摧毀,沒有被覆滅,反而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這是因為他們有一股堅韌不拔的客家精神。秉承客家精神,代代客家人在白手起家中奮起,薪火相傳,是客家文化在新的環境中散發出迷人魅力的原因。而這種客家精神正是客家文化的濃縮和反映,是新時代客家文化興盛和繁榮的符號,成為越來越多的舞臺藝術所熱衷展示的內容。

注釋:

1 房學嘉著.粵東客家生態與民俗研究[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2 劉魁立 張旭主編.中國民文化叢書:民間舞蹈[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3 廣東老教授協會 嶺南客家文化研究院組織編.客家文化大典[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

4 李國泰著.客家“香花”研究[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5.

5 中華舞蹈志編委會編.中國舞蹈志·廣東卷[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6 同1.

7 同1.

8 同5.傳說老子與佛祖曾商議分管人間五行。佛祖只管土行,老子則分管金、木、水、火四行。老子沒有土行無立足之地,寸步難行。便請求佛祖讓出一席之地,這就是道士做法事時只局限在一張草席上活動的緣由。

9 譚元亨編著.客家文化史[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10 同3.

11 王克芬 隆蔭培主編.中國近現代當代舞蹈發展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猜你喜歡
香花梅州民間舞蹈
梅州咸菜“腌”出大產業
梅州咸菜 “腌”出大產業
探析民間舞蹈傳承的現狀及發展
梅州明眸
結香花
澳門梅州婦女會和澳門梅州青年會成立
達斡爾民間舞蹈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應用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傳承民間舞蹈藝術
結香花開了
映像畜牧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