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基礎,講方法,重實效

2018-05-10 09:49劉暢

劉暢

摘要:面對不斷形式推新、試題角度推新的北京歷史中考,針對于薄弱區縣的薄弱校的且基礎薄弱的初三學生的學習中,作為歷史教師如何引領這樣一批學生在不斷變化的歷史學科的中考中取得相對理想的成績,就幾點教學中的實踐淺談自己的認識

關鍵詞:抓基礎;講方法;重實效

面對不斷形式推新、試題角度推新的北京歷史高考,作為一名一線歷史教師頗有不適之感。更何況對于薄弱區縣中的薄弱學校且基礎又很薄弱的初三文科學生呢!但高考是公平的,不會因為誰就會降低難度。因此何引領這樣一批學生在不斷變化的歷史學科的高考中取得相對理想的成績,便是我在初三教學中始終思考的問題,現就幾點教學中的實踐淺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一、抓基礎也要因材施教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更顯得尤為重要。

在初三常規的一輪復習中,我們要求學生要全面復習,所有重要的概念、重大的歷史事件和現象、歷史發展階段特征等內容都應該學習掌握。對基礎知識要記憶牢固、理解準確??磿纫?、要全,又要注意前引后聯,注重從宏觀上把握知識,要讀透、讀懂;注重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注重知識的系統化、條理化。

但由于薄弱學校的初三學生欠賬太多,復習中往往面臨無從下手的窘境,就像一只千瘡百孔的容器不知該補哪里,或者說補得還沒有漏的快,上面的做法似乎便有些好高騖遠了。所以針對這類學生我們要反其道而行之:首先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學生本身就有畏懼之感,作為教師再提出如此之高的要求,難免就會使其對克服學習困難本不堅定的心里產生動搖。其次高考復習的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內對高一、二就沒有認真學習的他們提出如此高的要求,也是不客觀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將水倒掉一些,將精力集中在主干知識上。因為高考不管怎么變,肯定是圍繞著主干知識展開的,擔心一些邊邊角角的知識點、擔心高考會不會偏離高考說明純屬杞人憂天,在一些人為制造的難點知識上下功夫,其時間和精力成本不是我們這樣的薄弱學生所能承擔的。所以初三復習中抓基礎也要因材施教。例如在復習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這一內容時,只要求學生將下面的表格中的項目掌握即可: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利用表格的形式更清楚地將知識點提供給學生,既可以讓學生輕松掌握知識點,又能夠在掌握的基礎上通過表格間的對比,對知識點進行理解。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對薄弱學校中的初三文科生而言,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對學生的基礎知識進行夯實,抓主干知識,有利于基礎薄弱的學生彌補自身的不足,重新找回自信。

二、講方法也要有戰術

斯賓塞曾經說過: 硬塞知識的辦法經常引起人對書籍的厭惡;這樣不僅無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以及培養的自學能力,反而會使這種能力不斷地退步。薄弱學生之所以薄弱,歸根結底還是對學習產生的厭倦心里及不良的學習習慣造成的。教師要在教學中不能是自己唱獨角戲,而是要采用多種方法、作戰技巧吸引學生,緊緊抓住學生,使其追隨老師盡力激醒沉睡的求知欲而主動進行復習。在教學中我經常使用下面的方法:

1,讀,不是語文教學中的專利,在歷史教學中同樣是十分重要的。古人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足見其讀的功效。所以,我在歷史教學中注重讓學生讀。引導學生默讀“導入框”內的引人入勝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讀詩歌,使學生浮想聯翩;讀文物、圖畫,遙想歷史人物當年;讀“正文”了解歷史的來龍去脈。還在課上學生稍有走神的時候要求學生集體誦讀“正文”,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夯實主干知識。這樣既能拉回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強化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熟識感。

2,畫,畫什么——時間軸。歷史最大的特點是時間性。隨著時間的演變,所經過的人與事就是歷史。由于歷史的這一特征,所以我們的歷史學習首先就是讓學習者明白什么時候發生過什么事,然后探究為什么此時會發生此事,此時發生此事對當時產生何種影響,對后世又產生何種影響。而貫穿這一切的主線正是時間。所以在復習中作為教師我每節課都將復習的內容在時間軸上標注出來,然后再引導學生結合時間軸上前后的重要時間發生的重要事件聯系起來分析前因后果及影響,這樣做既強化了主干知識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每復習完一個單元都要求學生將本單元的主干在時間軸上標注出來,然后再記憶,這樣做強化了學生理解記憶的效果。

例如,我在復習中國現代史過渡時期的時候,就以時間軸為復習的依據,首先要明確歷史分期及每個時期發生的大事。將重要事件標示出來,然后引導學生在有選擇性的復習。最后復習完畢再要求學生到黑板或者在廢紙上將這一時間軸進行反復的默寫。

通過畫時間軸的做法,可以給學生呈現出歷史發展的整條脈絡,有利于學生知識結構體系的形成。在實際的高考中,更注重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考察,這種做法有助于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3,問,究竟問什么,怎樣問?我覺得應該問的問題是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師生之間相互問,生生之間相互問,小組之間相互問,男女生之間相互問,復習新的內容之回憶性的前問,在復習完成后總結式的問。在問的過程中不但知道了歷史史實的來龍去脈,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學會與同學交流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所以每節課我都留出五分鐘的時間進行本節課的互問環節,開始實行時遇到一些困難,比如學生不知道問什么,學生覺得自己哪里都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給學生做示范,引導他們問出自己的問題,同時為了強迫學生克服聽講容易走神的問題,我要求每節課至少有兩名學生要向老師或同學提問,這樣既能使教師了解學生的聽講情況,又能督促學生克服不良的學習習慣。從中使得師生均能夠獲得學習過程中的滿足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4,練,“溫故而知新?!崩蠋熞粫r地選擇一些練習,來幫助學生檢查自己已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與技巧。在課堂上注重主觀題的練習,每節課只練習一個有針對性的小題,不求多而求質量,不求精只求適合。同時還要特別注意非選擇題答卷的規范化訓練,提高答題技巧,做到:條理化、要點化、序號化、整潔化。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但是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特點不斷變換教學方法,靈活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氣氛,保持和發展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重實效也要量力而行

清朝思想家、史學家魏源曾道: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正如我所教的學生本身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基礎還很薄弱,所以在初三教學中切不可揠苗助長。否則就會像三國時的趙括那樣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最后在長平之戰時,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他的手里全部覆沒了。

針對這一實際情況,在初三復習中制定了這樣的教學原則:教師以主干知識為復習的內容,要求學生在能力范圍之內主要掌握主干知識。在這一原則之下定出的具體措施是:

首先,教師精講、精練。

教師的精講主要是幫助學生理清歷史線索,構建歷史體系,突出重點。精練是每節課只做一道高考真題,通過做題指導學生學會審題、解題。最終實現學生會背、會寫、會做的目的。

再次,每節復習課復習內容不貪多,只要學生有收獲。

一節課的教學時間只有短短的45分鐘,而學生的學習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選擇恰當的學習內容,特別是抓住課的本質內容,精簡非本質的內容,就會使一節課顯得既充實又簡約,有“骨”也有“肉”。 通過一學年的實踐,最有效提高學生成績的方法是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使學生學習過程中從體驗到感悟,從感悟到理解,從理解到內化,最終學會表達與運用。

最后教學環節規律化。

每節復習課共45分鐘,我將其分為三部分:15—20分鐘教師應讓學生將本課主干知識進行整理;10分鐘留給學生分組或共同將本節課所復習的內容進行回顧記憶;最后10分鐘進行本節內容涉及到的高考真題演練。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是開啟教學生命之門的鑰匙。把理論轉化為實踐,把實踐轉化為智慧,把智慧轉化為質量是一線教師始終追求的理想。如何實現有效教學,有待于今后無止境的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總之,在初三的歷史復習中,我們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學習計劃和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習的有效性。陶行知先生曾說: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只要方法得當,師生配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學學習方法,一定能幫助學生提高歷史復習效率,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取得優異成績。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中國教育的覺醒》,北京:群言出版社,第1版 (2013年6月1日)。

[2]成鵬:《斯賓塞的教育箴言》,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年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