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露學生思維過程的教學策略

2018-05-10 09:49鄭崇軒
關鍵詞:內化過程思維

鄭崇軒

摘要:我所教授的學科是地理,今天我從學科的角度簡述我在地理課上如何暴露學生思維過程。所謂暴露學生思維過程是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對某道題或某個知識點思維過程的展現,來啟發、引導學生直接或間接地感受和體驗知識產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讓學生理解某個知識、定義或原理的由來,從而獲得知識和能力的提高。

地理課暴露學生思維的必要性

人的思維過程是一個內化的過程,學生在想什么我們是是看不見的。所謂“課堂上的了解學生”,重要的是教學中教師了解學生思維狀態,把握學生思維方向,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有根據、有系統、有條理、合乎邏輯的思維能力。所以教學中教師應該選取部分學生,將他們的思維過程清楚地暴露出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知道學生的思維對不對,簡便不簡便,符不符合邏輯;并且只有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做,才能鍛煉他們把頭腦中簡化了的知識點變得更加邏輯化,更加富有條理性。

1、從教學目的方面:地理課的教學任務不僅在于使學生學會某些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獲得這項知識的過程,經歷思維的探索過程,不斷提高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從而達到學會學習,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2、從學生掌握程度方面:從我們以往的教育實踐中不難看出,往往用一些死記硬背,機械學習的方式所記住的知識經常容易遺忘。而如果我們掌握了知識由來的分析方法,這種建立在有意義學習基礎上的知識比較容易記憶。

3、從反饋角度: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某道題的答案學生已經爛熟于心,可遇到類似的題還是不會,由于我們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我們不能做完所有的題,因此暴露學生思維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可以通過暴露學生思維建立有效的反饋,讓我們了解學生是否真的理解這道題的原理,加以糾正,從而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一、從興趣出發引發思維碰撞

例如,在初中地理講北京的氣候類型的時候,我并沒有從傳統的氣溫、降水情況作為切入點,而是引入了學生更感興趣的“風水學”概念。讓同學們觀看北京傳統四合院的特點,思考為什么四合院坐北朝南,為什么門向里開,為什么圍墻無窗或窗很小。然后在從學科角度幫助學生分析,北京東南臨海,由于海陸熱力差異,冬天西北風,夏天東南風,畫出示意圖讓學生理解四合院冬暖夏涼的結構優勢,從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移動角度解釋四合院開門方向,上課時讓學生對課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使全體學生都充分地參與到了課堂教學之中來。

思維作為一種智力活動,是知識的內化和應用的心理過程。由于學生的生活背景,活動經驗的不同、認知水平存在差異,造成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思維上產生差異。在這一課題中我引用學生的認知常識——我們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的作為切入點,從興趣入手引起和學生的思維碰撞。

二、學生講授法,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我們可以嘗試改變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的課程是后邊課程的縮影,在上完一節課后我有時會找一部分同學到講臺上去當一次“老師”,并且讓同學們根據老師所講述的內容按照以下環節精心準備,并且要注意重點和詳略。對于讓部分學生的講課內容也容易引起起余同學注意聽,并把他所講述內容和教師所講述的對照加以記憶,積極回答問題。

這種方法不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培養了與學生多種能力,比如:組織文字能力、語言邏輯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理解分析研究能力、演講能力等等?;钴S了課堂氣氛的同時,增加了學生參與意識

在這個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

1、營造和諧師生關系,鼓勵合作與交流

就我親身經歷而言,年輕未必就代表著師生關系和諧,確實孩子們很容易和年輕的老師親近,共同語言多,但是只是表面的現象,孩子和任何一個年輕人都會比和中年人顯得親近,那只是年齡的優勢,這個優勢有利于老師對學生的管理,但不代表對老師教學水平的認同。

2、利用積極語言保持學生的成功感

到了初中階段,尤其是初二以后很多學生開始不愛回答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怕說錯。因此教師也要注意積極語言的使用。對學生的閃光點,教師要及時選擇恰當的肯定性評價語言進行鼓勵。我們常常采用下列方式:學生回答問題準確,用“你回答的很好!”等激勵性的語言予以肯定;學生回答問題特別成功,用驚喜的語氣肯定,表示讓其他學生向他學習;對欲言又止的學生,用“膽子大一些,試試看,”;當學生自己完成了任務時,用“太棒了!”等給予表揚,長期以往我們可以發現學生的自信能力可以得到提升。

3、課堂中不要剝奪學生主體地位

在學生講的時候如果我們馬上給予錯誤的評價很容易讓學生不再回答問題,當學生說錯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因勢利導。比如,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降水區別形成原因中,學生不了解區別。我們可以用啟發誘導的方式進行評價。老師會說海陸位置上有什么區別呀?學生就會回答距離海洋遠近。老師又問海洋里邊什么多呀?學生會回答水多。老師問,水多會形成什么?學生回答,降水。最后請學生把他剛才所說的進行總結。西北地區身居內陸遠離海洋,所以降水少。我們發現此時,老師真正成為了一個活動的組織者,問題的點撥者,而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他們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他們才能毫無顧慮地展現自己的思考過程,提高了課堂實效性。

三、演示思維活動,教會學生“做”中學習

建構主義理論指出:學習是個體心理內化的過程,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內化”,就是把新的問題與原有認知結構的關聯顯現出來。因此,教學中要暴露學生的心理活動過程。

在初一上學期我們學習了經緯度,下半學期中經常遇到描述某某地區經緯度范圍,我發現這么一個現象,在熟悉的地圖中如“北方地區”個別學生可以迅速的說出其經緯度,但在新講授的課程中如“臺灣地區”中學生就不會了。追其根源我發現學生只是把答案死記硬背,在后來的教學中我會讓學生在展臺上畫出要求掌握的課程內容,講他們的思維過程暴露,在這個過程中其他學生也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們的思維過程。起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暴露學生思維過程,要把學生內化過程中對認知顯現出來,并盡可能地促進學生的體驗和反思,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按照學生的思維和數學關聯起來; 數學實踐證明:充分暴露學生數學知識形成的思維過程,引發學生表達對知識的不同看法,在不同方法的碰撞中獲得深刻的體驗,是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

猜你喜歡
內化過程思維
讀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學四重奏
描寫具體 再現過程
思辨:兒童哲學促學生道德內化的教學實踐
思維總動員(二十五)
思維總動員
善問讓思維走向深刻
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收獲最大的是哪些,為什么?
圓滿的過程
內化與外化:鑒賞之二弦
雪花的形成過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