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想上學的背后……

2018-05-10 09:49楊紅
關鍵詞:輔導內心家長

楊紅

一、背景描述

(一)人口學資料

小王(化名),女,13歲,北京市某中學初中二年級學生,獨生子女,無重大軀體疾病歷史,家族無遺傳精神病史。

(二)個人成長與現狀

1.家庭經濟條件:家庭經濟條件中等,母親本科學歷,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父親中專學歷,職業是司機。

2.家庭成員關系:當前家里共有三口人一起居住,爸爸、媽媽和小王。但在5歲前,小王由姥姥,姥爺撫養,5歲以后才接回父母身邊,但是寒暑假會被送到老人家里。孩子與姥姥關系不好。五歲前在姥姥家的時候,姥姥每天早上都會打她,經常被姥姥掐大腿,孩子每天都希望父母能夠快點把他接到身邊。將孩子接到身邊后,父母對孩子的陪伴較少,很少全家出游,親子活動少,孩子與父母關系淡漠。據父母介紹,孩子最后一次主動稱呼媽媽是在5歲的時候,接回身邊之后,孩子很少主動稱呼爸爸媽媽。父母關系正常,沒有明顯矛盾。

3.學習情況:從上小學開始,成績始終處于中等偏下,尤其是數學成績,一直不好,其他學科尚可。在六年級的時候,就開始有厭學情緒,不喜歡上學。

4.社交情況:孩子性格內向、孤僻,社交能力較弱,交友不多,喜歡玩手機,與同學之間的關系不密切,但也沒有明顯的矛盾。父母反饋,小王喜歡玩手機。

(三)學生主要情況描述

1. 家長的描述:孩子有厭學情緒,不愿意去上學,對學習有抵觸情緒。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思維不靈活,對學習沒有主動性?;丶液蟛恢鲃幼鲎鳂I,每天回家就會玩手機。父母催促他學習,他不說話,但是也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學習,還是會繼續玩手機。孩子在社交上也存在很大問題,在學校很少說話,回家也很少說話,沒有朋友,孩子在家很少主動談論在學校發生的事情。

2. 輔導教師的觀察:孩子衣著整潔,身體和智力發育正常,情緒略低落,話少,較害羞。對父母沒有依戀,較冷漠,沒有自信。

二、分析、解決問題過程

(一)原因分析

1.生理原因

女生,處于青春期。

2.社會原因

(1)未與父母建立良好的情感聯結:1-5歲時與父母分離,在與姥姥姥爺生活的時期,也未能得到充分的關愛和照顧,而且受到老人的虐待。5歲之后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父母較忙,性格也比較急躁,對孩子的關心不夠,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依戀關系未建立,未獲得父母的積極關注。

(2)安全感較差:5歲前的寄居生活,讓他沒有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且每年需要定期送回到老人身邊,沒有一個穩定的成長環境,安全感建立較差。

(3)缺乏良好的支持系統:父母不能即時關注到孩子的內心,一味強調孩子的學習和人際交往,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孩子共情,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情緒和感受。

3.心理原因

(1)認知上:幼兒時期未能得到父母的積極關注,沒有形成安全的依戀感和人際關系模式,嚴厲的姥姥和性格急躁的父母形成的權威型教養環境,造成孩子自信心缺乏,久而久之導致自暴自棄,思維不靈活。

(2)行為上:缺乏進行社會交往和學習的能力,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模式。

(3)性格上: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

(二)輔導目標

近期目標:能表達出內心的想法,父母與孩子能相互理解,達成和解。

長期目標:完善孩子的個性,教會與他人相處和交往的方式,改進學習方法,幫助養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父母改善家庭教養方式,改善親子關系,創建適合孩子成長的家庭氛圍。

(三)輔導過程

本案例的輔導工作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1.問題澄清,促進家長與孩子相互理解;2.制定行動計劃,保證行為落實。

1. 問題澄清,促進家長與學生的相互理解

在這個過程中,主要目的是收集來訪者的相關資料,對個案進行概念化,分析來訪者不想上學的原因。通過與來訪者的溝通,了解到父母的感情狀況,在孩子教育上的價值觀以及角色定位,對孩子的期望,與孩子的情感聯系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對父母回答的內容進行具體化和追問,發現如下問題:(1)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來源于沒有情感寄托,沒有自信,對知識學不會,父母也不給出有效的建議,對學習沒有動力,覺得自己是被拋棄的。(2)孩子的內心世界沒有向父母敞開,父母也沒有想要去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父母對孩子要求特別嚴格,但是缺乏有效的溝通方式,面對孩子的問題,只會單方面提出要求。(3)孩子內心有深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沒有勇氣跟同學進行交流和人際交往,擔心被他人看不起,被他人拒絕,所以導致性格孤僻,而性格的孤僻加劇了這種不良的人際交往。孩子缺乏去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技能,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人際交往方法。

在問題相對明晰后,可以發現,這并不是一起簡單的心理咨詢,涉及的內容太多,很難通過一次心理輔導達到效果。因此,確定當下心理輔導的目標是,幫助家長與孩子進行相互澄清,讓孩子看到家長對他的關心,讓孩子坦白自己的內心,讓家長承認自己的行為失誤,雙方坦誠面對,促進相互之間的理解。

在這個階段,引導雙方表達自己,父母認識到孩子內心對愛的需求,孩子內心的不安全感,以及內心的痛苦;孩子認識到父母的不容易,理解父母愛自己的心。雙方達成一致,希望通過雙方共同的力量去面對生活,度過這次困難。

2.制定行動計劃,保證行為落實

為促進雙方在日常生活中,能更好地進行溝通和交流,緩和關系,逐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在輔導過程中,要求家長與孩子根據各自的角色制定相應計劃,促進行為落實。

(1)家長制定陪伴計劃,加強高效、有質量的陪伴,提升孩子安全感和對父母的依戀。針對目前親子之間交流較少,父母對孩子陪伴較少的情況,家長結合家庭實際情況,制定陪伴計劃,包括每周家庭出行情況,每天的共處時光,談論話題等。通過加強陪伴與交流,促進相互之間的理解。同時規定,在陪伴過程中,如果有遇到一些事情導致家長情緒激動,家長需要有意識控制自身情緒,再進行交流與溝通。除了與孩子溝通學習情況外,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內心的想法。

(2)孩子制定學習計劃,有效控制手機使用頻率,主動投入到學習中。由于孩子在家很少主動學習,將大量的時間用到了玩手機上,所以讓孩子結合自身情況,將玩手機的時間進行控制,將學習主動納入計劃中,調動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

(四)輔導效果

第一次輔導以后,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系有所緩和,孩子能夠主動叫爸爸,媽媽。玩手機的時間也減少一些。第二次輔導以后,孩子和父母都制定了相關的行動計劃,父母意識到情感聯系對孩子的重要性,父母與孩子會慢慢談論一些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孩子比之前愿意跟父母交流了。

三、經驗和反思

在本案例中,家庭對孩子心理和行為的發生、發展、變化起著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我們發現孩子在某一方面存在問題時,問題的根源往往不在當下,而在更早期。孩子的問題并不會及時顯現出來,當我們發現問題的時候,也許就已經錯過了最佳治愈期。不過一切都不算晚。關于本案例,觸動了筆者內心很多的思考,下面從如下幾方面進行簡述。

(一)幼年時期的安全感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在心理學上,安全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需要。有人說,安全感是人類的心理免疫系統,能夠幫助個體建立對父母、對他人、對世界、對自己的信任。正是有了安全感,我們相信父母對我們的愛,我們樂于與他人建立關系,我們愿意去探索世界,追求知識,我們會變成一個自尊,自信的人。如果沒有安全感,那我們對父母、對他人、對世界、對自己將不再信任。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及其同事報告了著名的恒河猴實驗的研究結果,該項研究結果揭示了愛的本質。愛并不僅僅是為孩子提供物質的滿足,而是讓孩子有情感的依賴,獲得內心的安全感。當幼猴受到驚嚇時,它能夠到絨布媽媽身邊尋找安慰,獲得鼓舞,學會面對。盡管媽媽沒有做任何的干預,但只要媽媽在那兒,安全感就有了,反抗外界的勇氣就有了。

因此,在幼兒期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將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對于每一個初為人父母的家長,我們都要充分重視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對于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他們沒有足夠的行為能力去表達自己、照顧自己,他們需要來自成年人的幫助和關懷,讓他們去面對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得以生存。所以,這就對父母提出了要求。父母需要在孩子幼年時期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讓其對這個世界產生足夠的安全感來面對未來。

(二)隔代養育對孩子的影響

有時候因為一些條件限制,很多家庭會將孩子寄養在父母家。然后等孩子上小學時,接回家里。幼年時期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思維發展,情感發展,性格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隔代養育容易造成孩子產生一些問題的原因有如下幾方面:1.孩子與父母沒有建立很深厚的感情,父母很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跟孩子順暢地交流。2.面對同齡的其他孩子都是父母在身邊照顧,而自己是由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照顧,孩子會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拋棄感,會對父母形成逆反情緒。久而久之,與父母之間會形成隔閡。3.大部分時候,祖輩的教育理念與當下父母的教育理念不同,當孩子回到父母身邊時,父母容易對孩子的很多行為不滿意,從而加深隔閡。

基于此,如果因為客觀現實條件,只能選擇隔代養育的方式把孩子寄養,一定要通過其他方式彌補孩子內心中對于父母的需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建立彼此之間的情感聯系。

(三)讀懂孩子的核心在于讀懂孩子背后的內心需求

很多時候,父母忽視了孩子的內在心理需求,認為只要滿足衣食住行等物質需要,孩子就應該滿足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他也有他內在的心理需求,也有他自己的內在世界。因此,父母不應該強加自己的觀念在孩子身上,而是尊重孩子自身的想法,看到孩子內心的需求,這樣才能做到對孩子的理解與尊重,才能做到對孩子真正的愛。

因此,當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時,父母不要只關注到問題,同時需要認識到問題背后的期待,問題背后的需要,問題背后的動機,問題的成因,只有讀懂問題背后的東西,才能與孩子更好地共情,更好地理解孩子,更能讀懂孩子。

猜你喜歡
輔導內心家長
登鸛雀樓
十二星座家長怎樣輔導作業
“自然態”科技創新輔導之無心插柳
生涯規劃團體輔導課程開展研究
家長錯了
家長請吃藥Ⅱ
犯錯誤找家長
內心不能碰的按鈕
一塊生銹的鐵
擁有強大的內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