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一年級學生心理適應問題的策略研究

2018-05-10 09:49李蘭婷
關鍵詞:習慣培養一年級意識

李蘭婷

摘要:教育實踐表明,小學生上學后長時間的不適應是導致學習成績落后、產生厭學心理和行為問題的重要原因。怎樣使兒童盡快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是小學一年級學生入學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它關系到小學生學習的成敗、品德的發展和心理健康等問題。筆者從成因分析,對如何解決一年級小學生心理適應問題進行了策略研究,并從教育、教學兩方面具體闡述了學生各種行為意識、習慣培養的策略研究。

關鍵詞:一年級;心理適應;策略;習慣培養;意識

對于剛剛踏入小學校門的一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的心情是復雜多樣的。一方面,對新環境、新角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熱愛學校,為自己成為一名小學生而感自豪。而另一才面,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老師和同伴又有一種孤獨感和懼怕心理。尤其是入學之后學校智力活動的增多,游戲活動的減少,課業的增加,小學一年級新生會感到精神負擔重,心理壓力大,一時難以適應以學習為主導的學校生活。不少學生懷念幼兒園的生活,甚至有少數新生產生怕學和厭學情緒,出現一些適應不良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生普遍嫌上課時間長、游戲活動時間短、學習憑興趣出發、缺乏學習方法、不習慣學校的作息時間等等。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不適應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學齡前與學齡后兩個階段主導活動的不同及小學生主動適應新環境的能力較差所適成的。怎樣使兒童盡快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是小學一年級學生入學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它關系到小學生學習的成敗、品德的發展和心理健康等問題。教育實踐表明,小學生上學后長時間的不適應是導致學習成績落后、產生厭學心理和行為問題的重要原因。

一、小學一年級新生適應問題的表現

(一)不合群。

一類表現為沉默寡言、孤僻,下課時別人都在一起談笑風聲,有的孩子自己默默地坐在椅子上;另一類表現為愛哭鬧、愛搗亂、愛逞能、愛惹是生非,喜歡打別人。最主要的就是很長時間不知道自己班級的同學的名字,不能和別人溝通,聊天。

(二)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

上課時答非所問,老師在上面講課,他在下面想自己的心事,或者發呆,或者拿出玩具玩,好像上課與他沒關系。玩玩具,玩弄鉛筆、橡皮等文具,玩指甲,或做一些不知名的小動作等。

(三)不習慣學校作息時間。

很多學生下課不知道要喝水、上洗手間、做好課前準備,也不知道一節課下課后該上什么課,課間活動時不會聽鈴聲。

(四)不會學習,缺乏學習方法。

主要體現為對于老師提出的要求不理解,不知道該怎樣做、怎樣思考、怎樣表達,聽的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較弱。有的不會尋求幫助,有的又太過于依賴別人的幫助,不知道該怎樣聽講。

二、小學一年級新生適應問題成因分析

(一)心理的不適應。

造成一年級新生不適應的心理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情感斷層:一年級新生剛剛離開與之生活了幾年的幼兒園,離開了熟悉的老師、小伙伴,對新的小學老師和同學一時難以產生親近感,因而出現了情感依賴的斷層。

2.動機迷惘:動機產生于需要。一年級新生都會問的一個問題就是“ 我為什么要上小學?”他們對于進入更具教育實效性的小學生活,并不能深切理解“我”這一行為的目的,所以并不能形成明確而強烈的驅動力,因而出現了動機的迷惘。

3.自我意識的調整:孩子入小學后與幼兒園的同伴分離,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結交新的朋友,尋找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并為班級所認同。通常在幼兒園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個人要求,在小學不再被重視,孩子入小學后,必須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融入集體,他們以往的感性將漸漸被理性和規則所控制。因此,在自我意識上需要重新調整。

(二)各種環境的不適應。

生活環境包括學校的教學和學習環境、新的師生、同學之間的人際環境等。面對陌生的學習、生活環境,一年級新生需要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

1.學習環境的改變:幼兒園那種自由、活潑、自發的學習環境轉換成為小學分科學習、有作業、受教師支配的學習環境。一年級新生一進入小學立即面臨的是新的作息時間、陌生的課堂規則、許多硬性要求的行為規范和學習上的許多規矩。

2.教育內容的不同: 幼兒園所學的內容是與幼兒生活緊密相關的淺顯知識,大多以形象思維為主;而小學的教育內容是已成體系的學科知識,它的抽象水平相對較高,與學生的生活有一段距離。教學內容的差異讓一部分學生感到吃力。

3.教學方法的差異:學前期是以游戲為主要方式的活動,生活規則比較松散,學習主要借助實物、圖片和動作。小學中正規的科目學習方式與幼兒園的自由游戲、探索學習和發現學習方式有較大區別,個別課程需要孩子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需要孩子長時間地有意識注意。

三、小學一年級新生適應能力培養策略

國外學者們對心理健康的標準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作良好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情況。不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p>

(一)重視創設良好的心理氛圍。

為了克服新生剛入學時的那種陌生感,教師和學生建立一種融洽的師生關系,創設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到在一個文明,安全,和諧,愉快、充滿愛與尊重的良好精神環境中生活,這對新生們盡早消除對新環境的不親近感和不信任感將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班級內有一個乖巧的小女孩昕依,剛入學的時候每天早上在校門口都會哭哭啼啼的,后來老師經常與她聊天,讓小朋友們和她一起玩,課上、課下經常表揚她守紀律,經過一段時間,她臉上的笑容多了,上學后第一次不哭,老師們都表揚她、鼓勵她,現在她已經很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每天高高興興的和爸爸媽媽道別進學校。對于這個孩子來說,她找到了家的溫暖,接納了學校、接納了老師和同學,在充滿陽光和愛的環境中她心中的恐懼消失了,學習的狀態也越來越穩定了。

(二)循序漸進培養好習慣,加快心理適應期。

1.低起點,用耐心引導學生度過心理適應期

一年級的學生小教育不可太心急,只有耐心,對學生所設定的目標要求低起點,并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考慮學生的承受,學生才能踏踏實實、循序漸進,步步走好。例如,學生開始坐不住,就讓學生們練習坐,開始先練2分鐘,然后加到5分鐘,訓練學生們的專注力和自控力。對于做到的學生老師發放小獎勵,學生們積攢著自己的獎貼感覺特別光榮。這樣要求低,學生很容易就獲得了滿足感、成就感,這個要求做到了,再提新要求。這樣不斷學習設置臺階,使其不斷進步。

2.培養多種意識,樹立集體歸屬感

(1)責任意識的培養:教師通過評判各種行為的后果,讓學生形成應該做的事就必須完成的意識和想方設法去完成的能力。

教師讓每個孩子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他在集體中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價值,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和責任意識。老師教給每個孩子整理桌椅、擺放書本的方法,課間每個學生都要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這既是自理能力的訓練也是任務意識的培養,增強學生的任務意識提高他們的能力。同時,老師還給每個學生一個小任務,有的負責發書本、有的負責寫課表、有的負責提醒學生們個人衛生、還有的做圖書管理員,每個學生在班級內都能有自己的任務,參與班級的管理和勞動,任務意識的培養 孩子們處理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責任心和自主意識。

(2)規則意識的培養:用淺顯的道理給新生們說清楚在小學所應遵守的各項規則,例如編兒歌:鈴聲響,進課堂,身坐正,腳放平,靜等老師來上課,比比哪個做得好。通過對各種文明進行鼓勵和表揚,強化具體行為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建立班級評比機制,用小貼畫換微笑卡,用微笑卡換通用卡,通用卡可以跟老師換自己想做的事。例如當一周紀律小老師,自由換一次座位,還可以玩班里的玩具一周等等,學生們興趣濃,都想換一次特殊的權利。這樣,在日常的習慣養成評比中,以此培養學生通過努力約束自己的行為來遵守規則的意識。

每個人都急于想知道自己通過努力所做的事會得到人們怎樣的評價,一年級的學生更是如此。為了迎合學生的這種心理,在訓練、檢查過程中細心觀察、記錄典型情況,好的、進步的要及時表揚。表揚的方式很多,一個贊許的微笑、一次親切的撫摸、一句由衷的贊揚、送一顆小星星等等。不好的,退步的更要及時提醒。提出了一些細小的要求,如果不進行扎實有效的訓練,等于是空話一句。而且訓練要嚴,要有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氣概。雖然剛開始是要花很多時間,但經過強化教育,行為要求會深入學生心田,并化為自覺行為。良好習慣也就慢慢養成了,效率也就提高了。

(3)獨立意識的培養:進入小學后,學生們必須獨立完成的課業和獨自料理生活,因此,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就顯得非常重要。老師通過各種主題活動的開展,如“小小能手”等活動,達到培養學生獨立意識的目的,同時,這也是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的良好渠道。

(4)群體意識的培養:進入小學后,孩子的生活的范圍擴大了,這就需要他們重新去適應新的群體生活。教師通過各種事例樹立新生們的集體意識。例如,一個學生受傷了,身旁的小朋友要幫助他,可以扶起來、可以安慰他、可以幫他拿水等,讓大家感到集體的溫暖。同時,利用學校的評比,建立學生們的群體意識,要為集體爭光,鼓勵各種受到集體歡迎和肯定的行為,讓學生們體驗到“我是集體一分子”的的榮譽感。

小學生持久性差,意志薄弱,容易出現循環反復的現象。因此,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工作。檢查是督促學生長久做好一件事情的良方。平時要對提出的要求強化檢查。

學生是一個個的個體,他們之間存在著各種差異,習慣方面的差異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對一些習慣不好的學生,要尋找原因,多加幫助。教師要通過耐心教育,父母的行為指點,同學的榜樣熏陶培養,想方設法,使其上進。

(二)教學有效銜接。

小學一年級教學應該注意把握對初入學兒童的要求。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具學具的運用、教學環境的布置以及教學語言的組織都應當進行有效的銜接。減少呆板式的上課,增加趣味性和活動性的教學方式,增加游戲教學的環節,讓學生在樂中學;重視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具學具的使用,減少單調的機械練習;注意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增加比賽、小組和個人的多種活動形式;把教學內容抽象性的符號和語言用各種直觀教學手段體現出來。幼小教學方法的有效銜接,既保護了新生們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能力,才能達到既減輕學生的負擔,又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幼小銜接從學前進入小學,跨兩個學段;從兒童身心上看,是從學前期向學齡期發展的過渡時期,在此期間,兒童身心要發生一定的質變。兒童的發展以及他們對環境變化的適應并不完全是自然發生的。如果教師作好新舊環境之間的銜接,既保持連續,又明確差別,以連續帶動差別,同時使兒童意識到已經發生的環境變化、新舊環境的一致和差別,在連續發展中攻克一個個的“陡坡”,從而做到主動適應環境變化。這一變遷過程本身就能成為促進兒童進一步發展的動力,有利于兒童進入小學后充分利用幼兒園階段所取得的成果,發展自身的潛力,并在一個更高的起點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家校緊密聯系。

學生好習慣的培養,只是學校注重而家長不配合,是很難取得實效的。而家長有的因為沒有比較,對學生的習慣的現狀不能正確的認識,因此,教師要及時的與家長聯系,反映學生在習慣上培養方面的情況,特別是存在的問題、不足等等。這樣,有的放矢,雙管齊下的注重培養,必將比任其自由發展效果要顯著得多。為了更好地開展班級心理建設工作,與家長溝通了解孩子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進行了家庭問卷調查,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學習基礎、興趣愛好、最喜歡老師對他說什么……對解決一年級學生適應學校生活十分有幫助。

1.做好典型學生心理的疏通工作。

猜你喜歡
習慣培養一年級意識
如何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
例談概率統計備考的五個意識
初一學生符號意識的培養應從“理解”入手
一年級數量關系有效教學策略的探討
原創校園紀實節目《一年級·大學季》特色分析及發展趨勢
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應對方案
芻議農村學生英語學習習慣的培養
消防意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