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灌溉學生心理環境,構建和諧英語課堂

2018-05-10 09:49梁春艷
關鍵詞:輔導心理健康心理

梁春艷

摘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下思維比較活躍,感知比較敏銳,記憶比較牢固,想象比較豐富。積極的情感、情緒為認識活動注人了活力和生氣,對認識的發展是一種推動力量。良好的心理環境是激發學生思維的催化劑。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對學生加強心理指導,培養健康的心理,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英語教育相結合,不是否認知識與技能素質的發展,而是有利于促進學科教育目標指向的變化,即由傳授知識向發展能力的變化、由“學會”向“會學”的變化等,這應該是對教育過程中知識與能力關系的全新理解,是“育人先育心”的新的教學理念。

關鍵詞:心理;英語

健康是一種持續的、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體能做出良好的反映,并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的生活、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小學英語教育教學中,建設良好課堂心理環境對課堂教學效果能產生明顯的促進作用。因此,我一直在嘗試著尋找英語教學與心育培養的最佳結合點,以能實現既提高教學效率,又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的雙重教育目標。

一、用教師自身的良好素質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美國學者所羅門教授說:在個體人格發展方面.老師的影響僅次于父母。我們都知道小學生的情感容易沖動、容易轉移也容易感染,并且他們可塑性,模仿性都很強。在他們看來教師就是他們心目中的榜樣和楷模,教師的言行舉止、形象都具有感染力.所以作為英語教師必須注重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要用自己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質,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造成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加強學生心靈與情操的涵養。如學生在回答錯問題時,教師不要隨便評論.不要表示出嘲諷或不信任。教師要起到榜樣的作用,以自己優良的思想去影響孩子,用自己積極的情感、行為對學生進行熏陶和導向。教師要還必須有寬容心,允許失敗,關心保護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和完整人格的發展。不用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手段,關注學生的潛能開發,在英語教學中培養獨立人格,自強、自立、自信、自尊、自愛,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學會學習。

二、挖掘教材中潛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小學英語教材中一篇簡短的情景對話,甚至一個詞語都有可能蘊含著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用心去挖掘。例如:在小學英語教材中,一開始就學習打招呼。如:Hello!Hi!Nice to meet you!幾個簡短的詞,卻告訴學生在相互交往中要有禮貌,也在傳遞著一種淡淡的同學情。再比如一些簡單的情景:開學初,班里來了一位新同學,教師介紹說:Class。we have a new friend,today. 同學們給予熱情的掌聲.并齊聲說:Welcome!就這樣一句話,一個詞。卻體現了老師和同學們對于新同學的歡迎之情,讓新同學也感受到自己來到了多么溫暖的一個集體。有把自己當朋友的老師,有熱情的同學。教師在教授這些句子和詞的時候,有意地強調一下師生情,生生情,集體情。對于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當教師正在上課的時候,一個學生遲到了,教師說了Come in.學生進來說:Im sorry."教師說:Its OK.看似簡單的句子,卻在學習和教授的時候,表現出了學生尊重老師.老師尊重學生的一面。學生很抱歉地說Im sorry.對不起.老師也不是高高在上。拉著臉盤問為什么遲到。而是很和藹地說Its OK.沒有關系。學生心理感受到他們和教師之問是平等的和諧的。

三、激發興趣,積極調動,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

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學生的課堂教學參與度成正比。參與度越高,成績越好,反之則越差。學生對其感興趣的學科的課堂參與度是最高的,因此教師要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心理實驗也證明,當學生處于快樂──興趣最佳情緒狀態時,最能發揮智能操作水平。這一點在語言教學上表現得極為明顯。因為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小學英語教學是屬英語學習啟萌階段,應創造輕松愉快的心理氛圍和語言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案,注意設置有利于差生參與的情景與活動,讓學生自由發揮,自由組合。如復習26個字母時可以設計一個接龍游戲,讓學生一個接一個地按順序說出英語字母。這種游戲要求學生全員參加,目的是引導全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尤其是激勵那些內向而缺乏自信的學生參與到師生互動中來。

我們知道如果在某種教學形式和方法上停留太久,學生就會厭倦。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好勝、好玩的心理特點和直觀多于抽象的認知特征,結合教材內容不斷改變的實情,教師要不斷更換教法使學生始終保持新鮮感和學習興趣。教學時可以用實物、圖片、幻燈、錄音機、簡筆畫等進行直觀形象的教學。

1、課堂教學中心理健康的滲透。

常規教學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備課、授課、作業等。心理輔導應在這些環節中逐步實施。

備課過程中,教師除認真專研教材,還應仔細分析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水平,以及對新知識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要滿足“學優生”渴求知識的心理,又要減輕“學困生”對新知識的排斥和畏懼心理,力爭把問題層次化。在設定提問的對象與范圍時,做到有的放矢。這樣,“學優生”獲得滿足感,“學困生”獲得成就感。

教師以情緒去感染學生。 氣氛講究輕松,教師應堅持“學生無錯原則”,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創造適當的授課情境,促進師生情感的交流。真實環境能夠使師生間達到心靈的溝通。因此,教師應通過創造真實的情境,促進學生的語言學習,及時發現學生的語言學習才能,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通過學法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對所掌握內容的記憶的牢固程度,遠遠超過教師的硬生灌輸,并且在潛移默化中,學生還會形成有效且適合個體發展的方法與策略。我在教學實踐中,定期給予學生以學法指導,帶動了學生自發地將所學單詞、語法和句型歸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做到適量,并且難、易分層。批改作業時,我都用能夠有助于同學生進行情感溝通的評價用語,以此來激勵他們,比如:very good,great,nice ,wonderful,excellent,而不是No ,you are wrong等反面刺激語言,這樣,能大大緩解學生的緊張心理。學生在看到批語時,會有一種溫馨感,自覺地正作業的錯誤。

2、課余輔導中心理健康的延續。

課余心理輔導是學習心理輔導的有效補充。課后我盡量利用英語與學生進行交流,產生心靈的溝通,保持英語學科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進行演唱、表演、游戲等活動。此類做法的好處在于: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一貫地保持一種平穩、愉悅的心情,保證了課上、課下學生對英語學科的自然作用量。很多例子都證明:教師具有親和力,加強與學生感情的聯絡,能很好地提高教學效率。這些行為看似與心理輔導無關,但正是這些生活化的行為巧妙地將心理輔導這種抽象化的東西具體化,并使心理輔導得以延續。

英語課程目標確定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本出發點,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標準明確指出,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中小學生,注重素質教育,特別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在這一新環境,新情形要求下,教師在授予學生一定的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創造力的同時,要灌輸心理健康教育,維護和增進他們的心理健康,培養學生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質,形成學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作為英語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去探究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作為一位農村小學英語教師,更有必要去探究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聶晶、郭秀艷,內隱學習和無覺察知覺辨析,心理科學,2004年01期

[2]楊炯炯等,不同注意條件下的知覺啟動及其機制,心理科學,2004年01期

[3]劉強厚、阮翠蓮,教師的觀察能力及其培養,教育藝術,2004年01期

猜你喜歡
輔導心理健康心理
登鸛雀樓
十二星座家長怎樣輔導作業
“自然態”科技創新輔導之無心插柳
心理小測試
心理感受
生涯規劃團體輔導課程開展研究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探索
微課在心理健康團訓師培養中的應用探討
基于人際交往的心理健康課程
心理小測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